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8 毫秒
1.
坚持可持续发展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6月25日是第十八个全国土地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坚守耕地红线,节约集约用地,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土地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安邦立国的基本依托。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后备资源十分稀缺,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目前,我国耕地只有18.27亿亩,人均仅有1.39亩,我国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承载着世界22%的人口。我省土地资源相对较为丰富,但基础设施薄弱,产能比较低,加之用地结构不够合理,土地利用粗放。  相似文献   

2.
朝着"生活品质之城"迈进的杭州,耕地人均面积却只有0.46亩,土地资源紧缺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用地需求矛盾日益凸现。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杭州市国土资源系统近年来大力推进土地集约利用,深化内涵挖掘用地潜力,节约和集约用地成了杭州市缓解"人地矛盾"和土地资源紧张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3.
临朐县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仅有1亩。耕地资源匮乏,经济基础落后,面临加快发展与保护耕地两大任务。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又离不开用地。如何解决发展与用地这一对矛盾?近年来,临朐县立足人多地少的基本县情,正确处理保护耕地和保障用地的关系,节约集约用地,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投资强度,走出了一条在节约土地资源基础上的经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宣传口号1.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2.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3.发展是硬道理节约是大战略4.保障科学发展坚守耕地红线维护农民权益5.严把土地供应闸门促进节约集约用地6.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转变资源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5.
土地,财富之母,万物之本。6月25日,我们迎来了第23个全国"土地日"。今年土地日的宣传主题是"珍惜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用地"。着力突出这一主题,目的在于让全社会进一步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土地资源压力,进一步认清保障发展和保护耕地的辩证关系,进一步唤醒珍惜土地的意识,更新发展观念,切实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推动改革创新,不断提升统筹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土地资源的能力水  相似文献   

6.
南阳市是河南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省辖市,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但人均耕地仅为1.43亩,不足全省的平均水平。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原本紧张的土地资源显得更加捉襟见肘。在新形势和新挑战面前,南阳市大力推行节约集约用地,实现了保障发展和节约用地的双赢。  相似文献   

7.
莱芜市地处鲁中山区,面积2 246 km2,人口124万,现辖莱城、钢城两个区。近年来,莱芜市始终把节约集约用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调整思路,眼睛向内,不断开辟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新途径,切实推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集约发展新路子。1把节约集约用地作为大事来抓莱芜市境内山区丘陵面积占80%以上,人均耕地目前只有0.86亩,接近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的警戒线,是全省人均耕地最少的市之一。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大力推进,全市对建设用地的需求日益增加,自2000年…  相似文献   

8.
陈晨  方媛  黄玉 《国土资源》2013,(7):42-43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耕地总数不足18.3亿亩,已接近全国耕地保有量18亿亩的红线。人均耕地不足0.1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发达国家的1/4,只有美国的1/6、阿根廷的1/9、加拿大的1/14。事实上,我国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并不丰富。近年来,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建设用地量不断增加,土地作为不可再生  相似文献   

9.
素有“天堂”之称的杭州市山多耕地少,人均耕地仅为0.46亩,市区人均土地面积只有786平方米,低于长三角洲周边城市,“人地矛盾”突出。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该市政府大力推进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深化内涵挖潜力。  相似文献   

10.
正6月25日是第24个全国"土地日",今年土地日宣传主题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这一主题,旨在感召人们充分认识土地国情国策,牢固树立"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的思想理念,在全社会营造依法依规、节约集约管地用地的氛围,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严守耕地红线,实现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双赢,实现土  相似文献   

11.
珍惜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用地是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建设美丽生态广西的必经之路。我们要倡导珍惜资源的文化理念,严格耕地保护责任,严格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加大土地执法监管力度。2013年6月25日是第23个全国土地日。今年土地日的主题是:珍惜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用地。在全国各地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新形势下,呼吁全社会牢固树立珍惜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用地意识,大力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既是我们贯彻十  相似文献   

12.
今年全国土地日的主题是:珍惜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用地。这显然是旧话重提。盘点以往22个土地日的资料会发现,类似这样字眼和含义的主题已重复使用过11次。然而,旧话重提并非多此一举。因为,放眼当今中国大地,滥占耕地、粗放用地甚至荒废土地的情况仍然屡见不鲜。笔者家乡人密地稀,人均耕地不足1亩,一些信奉多子多福的外出打工型"大户"更是人均不  相似文献   

13.
绥棱县现有耕地总面积149.93万亩,人均耕地面积4.9亩,虽然从全国人均耕地面积比是比较高的但形势也比较严峻。因此,要从县情出发,把科学的发展观和科学的用地观结合起来,重视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完善节约集约用地管理机制,以促进该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如何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促进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正2014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6月25日第24个全国"土地日"的主题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这一主题的主旨是:在当前形势下,土地管理工作需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切实抓好节约集约用地,促进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一、根本出路:以节约集约用地缓解土地供需矛盾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当前的经济形势是今年土地日主题"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的主要背景。第一,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我国土地资源的基  相似文献   

15.
绍兴市是一个缺乏资源的城市,特别是土地资源尤为紧缺,全市国土总面积8256平方公里,其中农业用地6770平方公里,农业用地中耕地占2121平方公里,基本农田保护率为85%。全市人均耕地仅0.7亩。2003年以来,国家实行宏观调控政策。一方面,我们严格执行国家、省各项调控政策,另一方面,始终把节约集约用地工作作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来抓,不断开辟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新途径。切实推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土地节约集约新路,促进了绍兴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相似文献   

16.
磐安县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欠发达县,土地资源匮乏,人均耕地少,同时又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土地资源缺乏和需求巨大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必须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原则,通过查找差距摆问题、强化举措挖潜力,切实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近年来,磐安县以"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创建活动为契机,严格按照"优化布局、管住总量、控制增量、盘活存量、集约高效"的用地要求,认真做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努力实现保经济发展、保耕地红一、磐安县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17.
缙云县地处浙南山区,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只有0.68亩,土地后备资源匮乏。近年来,缙云县不断深化县情认识,立足科学发展,围绕"富民强县、创业创新"发展战略,以开展创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为  相似文献   

18.
西平县是个人多地少的农业大县,全县20个乡(镇),总人口84.1万人,土地总面积1089.7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14.5万亩,人均耕地仅有1.36亩。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现。西平县大力挖掘存量土地,合理高效利用土地,坚持集约用地,走集中建设发展的路子,不仅保证了建设用地需求,促进了当地经济快速发展,而且节约了土地资源,又较好地解决了农民失地不失利问题,破解了土地供需难题,实现了三赢目标。  相似文献   

19.
6月25日是第24个全国“土地日”,围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的宣传主题,省国土资源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周活动,努力在全社会营造珍惜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用地的浓厚氛围。  相似文献   

20.
今年6月25日是第24个全国"土地日",宣传的主题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转变土地利用方式。"24年前,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颁布5周年,国务院第83次常务会议决定,为深入贯彻《土地法》,进一步坚定不移地实施"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增强全社会的土地资源危机意识,加强我国土地管理工作,确定每年的6月25日为全国“土地日”,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为保护土地而设立的纪念日。纵观24个土地纪念日宣传主题,几乎就是我们正确认知、科学利用土地资源的一部发展简史,而贯穿始终的是“节约集约用地、促进可持续发展”这条主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