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漠河县位于大兴安岭山脉的北坡,是祖国的最北端,是全国纬度最高、气温最低的县份,地理坐标为东经121°07'-124°20',北纬52°10'-53°33'。  相似文献   

2.
大瑶山位于广西中部偏东的地区,是一列平地拔起的、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其主体与其余的大部分均座落在金秀瑶族自治县境内。金秀是一个具有很大生产潜力 (尤其林业)的山区县。 1981-1982年,我们参加自治区自然综合考察队,对大瑶山进行了气象考察和气候调查,现将气候与林业的一些情况简介如下。 丰富的气候资源 金秀瑶族自治县位于北纬23°40'—24°24'、东经109°50'-110°27'之间,南端靠近北回归线,距南海和北部湾只有200公里左右,年内大部分时间受东南季风的影响,温暖湿润,同时,县内多山(90%以上的面积为山地),海拔较高(海拔500—1979米  相似文献   

3.
舟山是海岛港口城市。位于东径120°31'—123°35',北纬29°32'—31°O4'。所处地理位置易受台风(热带风暴)影响和侵袭,是威胁舟山最严重的灾害性天气。一、影响舟山台风(热带风暴)概况据1951—1990年资料统计,影响舟山的台风(热带风暴)计170次,年平均4.25次,最多的1959年受影响9次  相似文献   

4.
登陆中国大陆不同区间的热带气旋特征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及程序计算得到了1949—2008年登陆中国大陆的热带气旋(TC)登陆点经纬度信息,在此基础上对登陆中国大陆的TC进行分析,最终选择110~122°E海岸线为研究区域,7—9月为研究时段,且将110~122°E海岸线以1°E为间隔划分为12段,分析这12段海岸线登陆TC的基本特征发现:118°E以东的区间TC登陆前后平均维持时间及登陆前平均强度基本上为大于118°E以西的区间,登陆后平均强度东西两段相差不大;定义了TC登陆前(后)破坏潜力指数TDP1(TDP2),TDP1(TDP2)最大值出现在区间[119,120°E)([110,111°E));ENSO事件对7—9月登陆110~122°E段的TC频数、平均登陆点位置影响并不明显,对各区间登陆TC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各区间平均TDP1冷暖事件年对比差别较大,平均TDP2在暖事件年基本上比冷事件年大;1961—2008年,各区间对应的暴雨总站次,118°E以东的区间要远大于以西的区间,就空间分布而言,较大值的分布出现在区间[119,120°E),[110,111°E)。  相似文献   

5.
基于NCEP/NCAR再分析资料, 利用气温异常的倾向方程分析2016/2017年中国华北地区(100~115 °E, 35~45 °N)、西南地区(85~102 °E, 22~33 °N)和南方地区(108~118 °E, 22~33 °N)的暖冬事件。结果表明西南和华北地区的平流作用占主导地位, 而2016/2017年冬季中国南方暖冬主要是非绝热加热引起的。进一步通过水汽收支平衡的分析表明, 局地水汽异常对2016/2017年中国南方暖冬有重要贡献, 而其中土壤的水汽贡献约占50%。可能的机制如下:大气中正的水汽异常引起辐射加热增多, 导致气温升高, 土壤的感热增大, 土壤温度升高, 潜热通量变大, 从而向大气的水汽输送增多, 更多的水汽将导致更高的温度。   相似文献   

6.
利用2010—2017年逐日雾观测数据、地面常规气象资料、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和ECMWF细网格模式预报资料,采用统计法分析了浙江省中西部地区(27°N—30.0°N,118°E—121°E)雾日的时空分布特征,再通过相关性检验精选出物理因子,用逐步回归法建立雾的潜势预报模型。结果表明:(1)雾出现频率最高的区域是山区,时段是11月至次年4月、夜间至次日10:00;(2)通过精选的预报因子和提取的消空指标,确定的浙江省中西部地区冬半年雾日预报的多元回归方程,与实况拟合率为80.8%,回报检验的正确率、空报率、漏报率和TS评分分别为86.4%、39.0%、32.0%和0.47;(3)基于ECMWF细网格模式预报产品,每天可自动生成逐3 h雾预报产品并投入业务应用。  相似文献   

7.
金衢盆地位于浙江省中西部,北纬28°15′—29°41′,东径118°15′—120°41′,土地面积1.92万平方公里。其中红土丘陵470万亩,约占本区总面积的17%。海拔一般都在150米以下,分布广乏,人口密集。特别在金、衢河两侧的红土丘陵,近年来,已成为扩大耕地,发展多种经营的区域。其中以种植柑桔的面积为最大。由于红土丘陵海拔低,北向又无大山脉阻挡,冬季冷空气容易入侵,柑桔受冻严重。金华县,东孝乡,施村,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在红土丘陵桔园周围种上杉木防风林带,桔、杉生长都很好。近看是桔园,远看杉一  相似文献   

8.
用关键区和指标站作新会区前汛期暴雨预报   总被引:14,自引:10,他引:4  
分析新会区1998-2003年20场前汛期暴雨,归纳出前汛期暴雨的天气系统以500 hPa西风槽及南支槽的配置、850 hPa切变线及西南风急流的存在和地面锋前暖区系统为主要特征,划定了24h暴雨预报的“关键区:”500 hPa中20-35°N、102-118°E的槽线;850 hPa中22-30°N、104-116°E的切变线、低压系统及西南风急流轴;20-33°N、110-125°E的地面锋线。选定指标站桂林、广州、梧州、海口、南宁的变高、水汽、和不稳定能量作单站24 h暴雨预报的指标。利用VB编程制作的预报系统操作简单。对2004和2005年的试报准确率均可达现行预报平分标准。  相似文献   

9.
洪泽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湖面广阔、资源丰富。湖面大风,尤其春季大风是开发利用湖区资源的重要灾害性天气。因此,作好湖面大风预报,成为预报人员一项紧迫的任务。 我们在我市总结的“洪泽湖大风预报方法”的基础上,研制成洪泽湖春季大风预报专家系统。该系统使用BASIC语言,在PC-1500(8K)计算机上通过一些优化措施得以实现。本系统在现有的资料、预报经验和理论水平的条件下,将预报准确率提高一步,达到客观、定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刘传志 《气象》1982,8(5):18-20
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30°46′—31°19′N、102°52′—103°26′E之间,总面积二十多万公顷;是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高度切割型山岳地带。境内山高坡陡,地势差异很大。保护区内植物垂直分布十分明显,既有分布在一千多米处的亚热带植物,也有生长在雪线以上的雪莲。丰富的生物资源,较优的气候条件,使这里成为我国特有的珍贵动物——大熊猫  相似文献   

11.
我站位于焉耆盆地东部50公里处(87°13'E、42°10'N),北为天山山脉,南邻博斯腾湖;湖的四周为水网地带,驻地四周为戈壁、沙漠,山湖河流的自然配置形成了我站冬季特有的大雾天气。我站的大雾天气一般出现在11月至翌年2月,其中尤以元月份出现的次数最  相似文献   

12.
1990年7—9月,在浙江临安(30°14'N,119°42'E),利用微气象学(梯度廓线)法及箱式技术对水稻田CH4排放通量进行了同步观测,取得了中稻整个生长期内的CH4排放资料。文章仅对箱式技术的观测结果作了介绍与分析。观测发现在整个灌溉期内,稻田CH4释放率为3.67—16.14 mg/m2·h,均值为10.58 mg/m2·h。CH4排放的季节变化明显,日变化也同样很明显。另外还发现,CH4排放通量与水(地)温及其他气象因素,如强风、阴雨等有关。与梯度廓线法的观测结果不同,箱式观测到的CH4排放通  相似文献   

13.
利用通化市(41°41'N,125°54'E)单站温度资料和NCEP/NCAR月平均高度场资料,分析了ENSO发生前一年和当年冬季寒潮爆发频数的年际变化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大气环流分布,结果发现。寒潮发生的频数与ENSO之间的联系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EL-nino和LA—nina发生的前一年冬季通化市发生寒潮次数明显偏多,而70年代中期以后,无论是EL-nino还是LA—nina在发生前一年冬季通化市发生寒潮次数明显偏少;而EL-nino发生的当年,在70年代以后,寒潮次数明显偏多;在LA—nina发生的当年,寒潮发生的多少不明显。ENSO发生前一年冬季的大气环流与寒潮发生次数有关。在EL—nino和LA-nina发生前,寒潮多年和少年在北半球大多数地区大气环流距平呈现相反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
黄增明  高素华 《气象》1982,8(12):15-17
海南岛位于108°36′—111°04′E、18°10′—21°10′N之间,北近东亚大陆南缘,西临北部湾,东南濒临南海及西太平洋。地理位置使海南岛具有充足的光能、丰富的热量及充沛的雨量。优越的气候条件,对于发展热带大农业,尤其是橡胶等重要经济作物有特殊的意义。目前海南岛已有橡胶林三百四十多万亩,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海南岛的开发和建设,森林覆盖率也在不断下降;1943年前约为50%,到1956  相似文献   

15.
The locations(longitudes and latitudes)of the tropical cyclones(TCs)making landfall on the Chinese mainland from 1949 to 2008 are investigated in detail by using ArcGis and FORTRAN routine.The southeast coastline[110 to 122°E)with most landfall TCs was selected as the key region,which was divided into 12 subsections with 1°intervals of longitude.The study period was from July to September in each year.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sustaining time of TCs making landfall on the subsections east of 118°E is longer than those west of 118°E.Before landfall,the averaged TC intensity in the subsections east of118°E is stronger than that west of it.After landfall,however,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west and east is not significant.The index of destructive potential for the period before/after landfall was defined as TDP1/TDP2.The maximum of TDP1/TDP2 occurred in the subsection of[119,120°E)/[110,111°E).The ENSO impact on the frequency and average location of landfall TC over the whole region at 110 to 122°E is not obvious,but the effect varies with specific subsections.There is little differences of averaged TDP1 in the subsections between different phases of ENSO events,but the averaged TDP2 is larger in the warm events than that in the cold events.The rainstorm days of each station caused by TCs in different subsections were counted respectively.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rainstorm days of the subsections east of 118°E are much more than those west of 118°E.The larger values are primarily distributed at the subsections of[119,120°E)and[110,111°E).  相似文献   

16.
徐士琦  李栋梁 《气象》2016,42(3):271-279
利用1958—2012年4—5月东北地区(39°~55°N、118°~135°E)101个站点逐日降水资料、青藏高原地区(25°~40°N、73.75°~103.75°E)JRA-55的地面感热和潜热通量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NCEP/NCAR-I大气环流场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春播期首场透雨出现日期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透雨量和播种期降水量间的关系,以及对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异常的响应及其可能机制。结果表明:透雨日期自1958年以来在东北地区的西北和东南大部分区域呈现略微偏晚的趋势;中部有略微偏早的趋势。春播期首场透雨出现时间偏早(晚)的地方,首场透雨量小(大),春播期总降水量多(少)。同时,4月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增强(减弱),有利于(不利于)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和南方的暖湿气流在东北上空交汇,且上升气流增强(减弱),水汽输送充沛(减少),导致该地区春季首场透雨出现的时间偏早(晚)。  相似文献   

17.
三年来,我们对雾的生成进行了观测分析,并初步总结出以下几条预报雾的指标。 1.当天08时500mb图上,27—38°N(越宽越好)、100—130°E为偏西气流,且风速在20m/s以内;而在地面图上,本站为弱高压带或均压区所控制,且本站为静风或偏东风,风速为0—2m/s;则当天夜里至次日早上有雾生成。 2.在27—33°N高原东部,08时(江苏台广播的实况)有4—6个站有雾,则本站在当天夜里至次日晨  相似文献   

18.
夏季100毫巴青藏高压与我国东部旱涝关系的天气气候研究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7  
通过分析13年资料后,指出夏季100毫巴青藏高压脊线及高压中心的位置与我国东部大范围旱涝分布的关系密切。 1.夏季100毫巴青藏高压脊线的位置,尤其是120°E处脊线位置,与长江中、下游梅雨期及伏旱期有密切的关系,梅雨期120°E脊线位于26°—32°N之间,伏旱期在33°N以北。 2.夏季100毫巴青藏高压中心经常出现在高原上空,这可能与高原夏季加热作用有关。100毫巴青藏高压中心、脊线位置及90°—120°E脊线的走向与我国东部地区旱涝有较密切的关系。 3.把100毫巴青藏高压的活动划分成东部型、带状型及西部型三类天气过程。在东部型和带状型过程中,长江中、下游、川东及贵州少雨(旱),而川西及华北多雨(涝);相反在西部型过程中,长江中、下游、川东及贵州多雨(涝);而川西少雨(旱),华北多雨(涝)。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计算60—140°E范围内40—50°N(45°N)逐日西风指数变化与25—35°N范围内120°E、130°E、140°E次日高度变化的单相关。结果表明,在靠近西北太平洋副高活动的主体部分(即130°E、140°E)高度变化与西风指数变化不存在相关,说明互相具有独立性。在边缘地区(120°E),两者之间有一定关系。分析表明,副高的变化与中纬度西风指数变化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大体上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变化相反,一种是耦合,因此,北半球夏天期间,利用西风带系统变化来推测副高的变化趋势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20.
北半球冬季风时期越赤道气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80—1986年格点风资料,分析了各年北半球冬季风期间(12—2月)东半球对流层低层及高空的越赤道气流通道。在该地区冬季低空具有气候意义的通道是105°E、125°E、45°E、80°E及150°E 5条,其中以100°—130°E为主要通道。高空则主要集中在80°–120°E区间。在1983—1984、1984—1985年两个冬季,45°E处出现较强的低空北风越赤道气流,这与高纬度大西洋东部上空持续的强阻塞形势有关。这支强越赤道气流与南印度洋及南太平洋多热带风暴也有联系。由平均经圈环流分析指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