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 MS)、X射线荧光光谱(XRF)、X射线衍射(XRD)等方法对重庆龙潭组煤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煤样稀土元素分布模式相似,总体呈左高右低的宽缓的“V”型曲线,轻稀土曲线段“右倾”,重稀土曲线段较为“平坦”,成煤沼泽受陆源碎屑影响较大。南桐5#煤稀土元素含量高,接近全国平均值的2倍,受汉南古陆、大巴山古陆和龙门山岛屿控制,少量陆源碎屑物来自康滇古陆。东林6#煤中的稀土元素含量低于全国平均值水平,海水作用明显,煤样中稀土元素含量未受碱性火山灰的影响,但其底板受碱性火山灰影响强烈。根据煤层稀土元素含量及其比值分析,研究区龙潭组为海湾/潟湖潮坪及浅海碳酸盐沉积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2.
应用露头层序研究合山煤田合山组煤层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合山煤田煤层的成因问题一直存有争议。通过露头层序地层分析将该区煤层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产在台地低水位楔状体内,另一种产在海进体系域中。前者厚度大,结构较简单,煤质较好,为近海湖泊淤浅成煤;后者厚度小,结构复杂,煤质差,为滨海潮上带成煤。其独特的碳酸盐岩型含煤是由于缺乏陆源碎屑供应等所致。  相似文献   

3.
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技术方法,综合地震、钻井岩芯及测井资料对金湖凹陷金南-腰滩地区戴南组一段
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识别出层序界面和洪泛面两类转换面,并进一步划分出1 个长期、2~3 个中期及4~7个短期
旋回层序,短期、中期旋回层序以向上“变深”型和向上“变深”复“变浅”型为主,向上“变浅”型不发育,长期旋回
层序则以向上“变深”复“变浅”为主。在此基础上,依据旋回等时对比法则,建立了研究区戴南组一段层序地层格架,
对各中期旋回层序砂体进行了等时追踪对比,发现MSC3 时期金南地区吕庄构造带及腰滩石港断裂上升盘沉积缺失,砂体
主要沿金南工区西部及石港断裂下降盘呈条件状展布,地层超覆特征明显,此类砂体是隐蔽油藏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4.
沂沭断裂带及其近区不同地质时期地震液化脉构造对比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沂沭断裂带及其近区,已发现震旦纪石旺庄组、寒武纪馒头组、古近纪朱壁店组和沙河街组四个层位发育震积岩,它们均是具有地震液化脉构造和其它地震成因层内构造的震积岩层。通过对比与分析,确认不同地层层位的液化脉构造具有某些共同特征,这反映了不同层位的液化脉构造的成因具同一性。笔者认为将具有地震液化脉构造共同特征的前寒武纪“molar tooth构造”,称作“泥亮晶灰岩液化脉构造”为宜。  相似文献   

5.
新观察和研究确认青杨木沟组岩石地层特征,一是硅藻土矿和古砂金矿的主要含矿层位; 二是在同沉积期间发生过多次玄武岩喷溢事件。前人曾分别命名“青杨木沟组”、“松花江玄武岩”、“小丰满玄武岩”等多个正式或非正式岩石地层单元。青杨木沟组年代地层按照已取得的生物地层和相关玄武岩的测年数据可确认为上新世。  相似文献   

6.
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须二段气水分布特征及成因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川西坳陷深层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层致密化严重,气水分布十分复杂,已经成为制约天然气勘探和开发的关键问题。在对须二段致密气藏地质特征、流体特征和气水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实际地质条件,综合物理模拟实验的结果,揭示了该区复杂的气水分布成因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川西坳陷须二段天然气主要为煤型裂解气,地层水型主要表现为CaCl2型,属于高封闭环境下的地层水。试气资料和测井解释结果表明,川西坳陷深层须二段主要以气层和含气层为主,局部井为气水同层和纯水层,地层水无成层性,水的分布表现出串珠状残留地层水的特点。孤立的地层水不受构造的控制,水的产出并不表现出上水下气或上气下水的特点,由于储层非均质性强,在深盆气形成过程中,气驱替水首先通过相对疏松的高孔高渗的储集空间,而对超致密砂体内已封存完好的水体则无力驱替,形成“残留地层水”,物理模拟实验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7.
从总结陆相侏罗-白垩纪地层界线的研究成果和工作方法,结合国际地层委员会“修订准则”和国际地层指南的规定,论述了建立“陆相层型”的紧迫性、理论和方法。我国陆相地层极为发育,但研究明显滞后于海相地层,主要问题是缺乏划分对比标准。目前以海相地层研究建立的层型尚不能应用于陆相地层,况且一些地质断代还未建立层型。陆相地层研究要先建立自己的标准。与海相地层比较,陆相地层在同位素测年、磁性地层划分和事件地层学研究方面具备建立层型的优势,同样可以找到分布广泛和利于大范围地层对比的化石门类。建立陆相层型的关键是找到沉积连续、化石丰富和暴露完全的剖面。陆相层型可以“单位层型”与“界线层型”建立并举,有条件的地质断代还是要重视建立“界线层型”。生物地层学研究一定要以恢复演化谱系或发生序列为基础,界线化石标志应该选在其“首现”层位。“陆相层型”的建立应强调多学科、多门类、多方法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8.
以井田大量钻孔地质资料为基础,从岩性特征,层理特征、古生物、含煤性、煤质等方面对官寨井田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含煤地层沉积环境、聚煤作用进行分析,得出本区沉积环境为过渡相,地势北东低南西高,海水由北东向南西推进,根据海水进退规律可分为三个成煤期:早期为泻湖—潮坪环境,总体处在海平面上升期,属退积型。因海水进退频繁,不利于成煤,形成的煤层多为薄层,煤层局部可采;中期为潮控三角洲环境,是海平面下降期,属进积型,此时地壳运动相对稳定,形成了井田中主要可采煤层4号、9号煤,属中厚层,连续性好;晚期为泻湖—潮坪环境,该期总体为海平面上升期,属退积型,海水进退较频繁,在垂向上旋回多而小,完整性差,形成了不可采的1、3号煤层及全区大部分可采的2号煤。在横向上区内北东部较南西部聚煤条件好,从西—东,二叠系沉积厚度增大,煤层含煤系数增大,可采系数变大。  相似文献   

9.
川西坳陷深层叠复连续型致密砂岩气藏成因及形成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西坳陷深层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发育典型的致密砂岩气藏,由于该气藏多期构造演化、多期生排烃过程、多期成藏及储层致密化过程复杂的特点,其成因类型和成因机制经过多年的勘探和研究仍然存在争议。文章在剖析典型气藏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构造演化、烃源岩生排烃史和储层致密化过程的研究,综合判识了致密气藏的成因类型,并分析其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川西坳陷深层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藏具有“叠复连续资源潜力大、构造高点低点富气共存、高孔低孔储层含气共存、高压低压气层共存、气水分布复杂”的地质特征。目前气藏的成因类型为“后成”型致密气藏与“先成”型致密气藏的叠加复合型,属叠复连续型致密气藏。川西坳陷深层须家河组演化过程中存在浮力成藏下限和成藏底限,致密砂岩气藏形成和演化受控于2个界限控制下的3个流体动力场的分布和演化。叠复连续型致密砂岩气藏成藏过程可划分为4个阶段:①三叠纪沉积初至三叠纪末,初期天然气成藏条件准备阶段;②三叠纪末至中侏罗世末,早期常规气藏形成阶段;③中侏罗世末至晚侏罗世末,“先成”型致密气藏与“后成”型致密气藏形成阶段;④早白垩世至今,叠复连续型致密油气藏形成及改造阶段。  相似文献   

10.
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盐岩成因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盐的沉积机理研究,主要有“深水成盐”和“浅水成盐”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深水成盐”论者主要依据沉积学、古生物学和构造地质学等方面的论据,认为其盐是在一定的水深条件下形成的,分层卤水是成盐的基本形式;“浅水成盐”论者主要依据沉积学的论据,认为其盐是湖水持续蒸发浓缩的结果。另一方面是盐岩物质来源的研究,主要有海水侵入来源、地下深部热卤水来源和地表径流来源3种观点。海水侵入来源论者的主要依据是古生物化石,而其他两种来源论者则主要依据地球化学分析和推测。分析了盐岩研究中存在的6个主要问题:“深水成盐”论者的卤水分层成盐模式对东濮凹陷还只是一种假说,“浅水成盐”论者的论据不够全面,两种成盐论者对同一现象的解释存在较大分歧,测试样品的数量、分布及测试结果是否具有代表性值得考虑,海相化石尚需进一步厘定,海侵通道尚不明确。提出可利用双扩散对流数值模拟、地球化学及沉积学的综合研究对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盐岩成因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辽西黑山—彰武地区分布有一系列早白垩世断陷成因的陆相盆地,其中以八道壕煤盆地含煤性最好。本次工作在八道壕煤矿深部勘探区,采用二维地震、钻探、测井等对八道壕组进行了层序地层和成煤环境分析。八道壕组可分为三个三级层序,下部第1层序(Sq1)为冲积扇注入湖盆形成的水下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湖侵域和高位域各含一个煤组,湖侵域退积的水下扇边缘和高位域扇三角洲前缘都有厚煤层发育。早期冲积扇自盆地西南注入湖盆,煤层发育在断陷较深的中北部,自西侧盆缘断裂附近向东超覆。Sq1湖侵域的煤层比高位域的煤层分布面积要大。盆地南部冲积扇主体部位粗碎屑岩增多,上、下煤组的煤层均向南变薄尖灭。由于物源区构造抬升冲积扇向湖盆的进积作用加剧,八道壕组中上部第2、3层序粗碎屑沉积物增多,湖盆水域面积缩小,煤层不再发育。  相似文献   

12.
华亭矿区5号煤层煤相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华亭矿区5号煤层煤岩煤质特征,对其成煤植物、成煤环境、古气候变化进行了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微观煤相标志,划分了5号煤层煤相,共划分出6种煤相类型:陆地苔藓沼泽相;浅覆水-滞流森林沼泽相;中等覆水-滞流森林沼泽相;深覆水-滞流森林沼泽相;浅覆水-滞流草木混生沼泽相和开阔水域沼泽相。并对5号煤层煤相类型在垂向上的演化规律及影响该煤层煤相变化的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3.
葛道凯  杨起 《沉积学报》1991,9(3):65-73
基底古侵蚀面特征是盆地分析的基本参数之-。本文讨论了鄂尔多斯盆地内榆林地区煤系基底古侵蚀面的地貌特征、富县组的沉积特征及二者的关系。研究表明:基底古侵蚀面在工作区东部为潜谷,西部呈潜山,其形态控制着区内沉积相间的配置关系和地层厚度的变化;而潜山、潜谷在盆地中的配置关系则决定着潜谷中总的沉积面貌。  相似文献   

14.
以大量钻孔岩心资料为基础,对资中铁佛场普查区须家河组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在须家河组共识别出4个三级层序,分别对应一段、二—三段、四—五段、六段,其层序特点为:低位体系域主要为河道砂岩沉积,几乎没有煤层发育;湖侵和高位体系域主要发育湖泊三角洲相,在滨岸沼泽和分流间湾环境成煤,且高位体系域煤层发育相对较厚、较多。研究认为区内主要可采煤层(高炭、下元炭煤层)形成于滨岸沼泽和受河流控制为主的湖滨三角洲环境。  相似文献   

15.
特高焦油产率煤的富集受煤变质程度、成煤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子长矿区瓦窑堡组可采煤层为5号煤层和3号煤层,通过对煤岩样品进行低温干馏试验,得到瓦窑堡组焦油产率平均为13.4%,其中5号煤焦油产率为12.55%,3号煤焦油产率为13.7%,属于特高焦油产率煤层。在空间分布上,高油煤占比达到77%,富油煤占比为23%,零星发育含油煤。研究表明,煤层焦油产率高的原因有3个,一是以低—中等变质程度的气煤为主,高挥发分、高含氢、高含氧;二是显微煤岩组成中有机含量、活性组分平均含量高;三是本区成煤环境以陆相沼泽、湖泊沉积为主,还原程度高。  相似文献   

16.
煤层成因是煤地质学的核心。煤层是一种沉积地层,它遵循沉积学、地层学、岩石学以及矿床学的基本规律,也有其特殊性,其成因并不同于煤的成因。传统煤地质学的核心观点是煤层由泥炭沼泽演化而成,其本质就是成煤物质的垂向加积。通过对煤层垂向和侧向加积的分析对比以及大面积稳定展布的厚煤层低自然伽马多峰现象、层理与条带结构等沉积特征的研究,认为成煤物质是机械沉积的,煤层像大多数沉积岩层一样是侧向加积形成的。对于厚煤层而言,多期侧向加积产生了次生垂向加积,其形成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连续的、线性的垂向累加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不连续的、非线性的侧向叠合过程,成煤物质是不连续的、多期多源的,厚煤层中普遍存在的夹矸便是其不连续的证据,同时厚煤层是穿时的。煤层侧向加积与较深水或海相沉积共生,是一个有机连续的整体,符合瓦尔特相律和古生态学原理,符合煤层厚度、形态多变及下伏地层沉积体系多种多样,也符合成煤物质超巨量工业富集、含煤地层灰色灰黑色、煤矿床质量优良的事实。  相似文献   

17.
华亭矿区延安组形成于河流、湖泊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其中以湖泊三角洲平原占优势,其沉积相有河流相、冲积扇相、湖泊三角洲相、湖泊相.煤系沉积初期,以河流及冲积扇沉积为主,沉积中期则以湖泊三角洲沉积为主,晚期以湖泊环境为主,延安组各煤层大多是在湖泊三角洲平原上泥沼化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根据大量野外剖面及钻孔资料,将河北南部地l区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地层划分为4个含煤层序。层序1为第一个关键成煤层序,代表了海陆交替型含煤岩系形成期间的第一次大规模海水进退序列,含有全区可追踪对比的煤层.但聚煤作用较弱;层序2为第二个关键成煤层序,由于盆地的构造转换引起海侵方向的改变,该层序煤层为海侵事件成煤,形成了全区稳定发育的大青煤(8^#);层序3为华北板块发生“翘翘板”运动后的稳定沉积层序,高水位体系域形成的煤层稳定性好(6^#、7^#):层序4为陆表海盆地向陆相盆地过渡形成的含煤层序,该层序高位体系域含煤性好.煤层厚,全区可对比。  相似文献   

19.
运用沉积学和煤地质学原理,通过对王营矿区岩石的结构、古生物化石、垂向层序和沉积断面特征等方面的综合分析,从煤系中识别出湖泊相、扇三角洲相、冲积扇相、河流相和沼泽相。认为矿区东南部阜新组高德段沉积期主要为萎缩的湖泊-扇三角洲环境;阜新组高德段主采煤层由湖泊淤浅泥炭沼泽化形成,其他各段主采煤层形成于网结河周期性衰退或消亡阶段的冲积扇前泥炭沼泽,一些不稳定的薄煤层及煤线则为湖滨或网结河湿地中局部的泥炭沼泽产物;泥炭沼泽的发育面积与同时期冲积扇的发育程度呈消长关系。  相似文献   

20.
甘肃省煤炭资源较为丰富,煤类齐全,但在地域上分布不均衡。根据煤炭资源赋存特征可划分为5个赋煤带、9个煤田。主要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其次是下白垩统和下二叠统等,成煤环境中三角洲平原相聚煤最好,形成了区内的厚煤层,煤层赋存受同沉积构造和后期构造活动的综合控制作用。全省预测资源总量约1 656.8亿t(2 000m以浅),主要分布在陇东地区,庆阳、平凉两市的预测资源量约占全省总量的9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