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以塔里木、四川和鄂尔多斯盆地蒸发潮坪白云岩储层、蒸发台地白云岩储层、埋藏白云岩储层和热液白云岩储层为例,系统阐述了白云岩储层储集空间的成因,指出原岩(石灰岩)特征和各种溶蚀作用主导白云岩储层储集空间的发育,并不是传统观点所认为的白云石化是重要的孔隙建造作用.蒸发潮坪白云岩储层的孔隙形成于表生期大气淡水对膏云岩中石膏及未云化灰质的溶蚀;蒸发台地白云岩储层的孔隙形成于表生期大气淡水对石膏及未云化文石或高镁方解石颗粒的溶蚀;埋藏白云岩储层的孔隙主要是对原岩孔隙的继承和调整,埋藏溶蚀作用对孔隙建造有一定的贡献;热液白云岩储层晶间孔可能形成于热液白云石化作用或是对原岩孔隙的继承和调整,晶间溶孔和溶洞形成于热液溶蚀作用.白云岩的分布与白云岩储层的分布不完全吻合,白云石化作用总能形成白云岩,但不一定是白云岩储层.蒸发潮坪白云岩储层侧向上分布于蒸发潮坪膏云岩带,带状或准层状分布,受相带控制,垂向上分布于向上变浅的蒸发潮坪旋回顶部(层序界面之下)的膏云岩中,多套叠置.蒸发台地白云岩储层侧向上分布于蒸发台地(盐湖)周缘及膏盐层之下,环带状及层状分布,受相带控制,垂向上分布于向上变浅旋回顶部(层序界面之下)的礁滩相白云岩、膏云岩中,多套叠置.埋藏白云岩储层侧向上分布于台缘或台内白云石化(交代或重结晶)的多孔礁滩相沉积中,受相带控制,垂向上分布于向上变浅旋回顶部(层序界面之下)的晶粒白云岩中,多套叠置.热液白云岩储层沿断裂、不整合面等热液通道呈准层状、透镜状分布.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川东北地区普光、龙岗等一系列特大型气田的发现,叠合型盆地古老海相碳酸盐岩层系高含H2S气藏形成机理成为了石油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通过构造反演、数值模拟和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后认为,普光古油藏输导体至少发生晚印支-早燕山早期和早燕山中期两期流体活动,油气通过普光.东岳寨等断裂与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相白云岩输导体由北西和南西两个方向沿着三个优势运移路径向普光构造汇聚,形成昔光古油藏;自中燕山早期原油发生高温裂解以来,普光气藏经历了构造运动控制下的流体调整和TSR控制下的化学改造两个过程.中燕山期是普光气藏接受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化学改造的主要时期,TSR一方面对气藏内部的成藏流体进行改造,造成天然气干燥系数变大和碳同位素变重;另一方面TSR相关流体(烃类、H2S和水等)与储层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储层被溶蚀和硬石膏发生蚀变,对改善其物性具有重要意义.在晚期构造叠加作用下,普光气藏内部的流体存在晚燕山-早喜马拉雅期和晚喜马拉雅期两期调整,现今气藏为早期气藏调整后流体经再次运移与聚集后形成的.  相似文献   

3.
涪陵地区位于"开江-梁平海槽"西侧,存在发育高能相带的地质背景,飞仙关组主要发育白云岩储层和鲕粒灰岩或颗粒灰岩储层.采用地质-地球物理互馈结合的方法,对该区飞仙关组储层开展了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及正演模拟的研究,结果表明:白云岩储层速度相对致密白云岩有所降低,降低幅度有限,仍高于致密灰岩,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低频强振幅特征;地震响应分析结果显示,迭瓦状前积之上的波谷反射可能是鲕粒灰岩或颗粒灰岩储层发育的有利位置,正演模拟证实,滩顶对应波谷,滩底对应波峰,孔隙发育差异和储层厚度的不同造成振幅强弱有别,滩体延伸长度的不同,可分别形成长轴状与短轴状迭瓦状前积,滩体叠置地方振幅减弱.通过地震异常平面规律的刻画,认为长轴状强振幅迭瓦状前积在研究区最有利,是优先考虑的勘探有利区.  相似文献   

4.
余娜  周庆玲 《高原地震》2013,25(2):35-40
简述了川东TS—HNT地区飞仙关组鲕粒储层的地质特征及其储集性能,并介绍了鲕滩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飞仙关组鲕滩储层以孔隙(洞)型为主,具有溶蚀孔洞发育、局部有少量裂缝、储层孔隙结构复杂等特点。准确的确定储层物性参数和岩性是测井解释评价的基础。通过对钻井取芯资料和测井资料的分析研究,对储层四性关系进行分析,建立了适合本区的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提高了储层物性参数的计算精度;针对研究区鲕滩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结构复杂、孔渗关系变化多样的特点,以常规测井资料为基础,结合岩芯分析数据及试气投产资料,给出了储层综合测井解释成果,且测井解释结果与实际情况相一致。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硅酸盐矿物的成岩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其对油气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影响.沸石作为自生铝硅酸盐矿物,在成岩演化过程中,其析出、胶结和溶蚀对研究区二叠系油气储层储集性能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与改善.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地区二叠系沸石矿物形成于开放的水文环境,成因与大量火山物质的水化关系密切.地层水化学性质差异、孔隙水的pH以及阳离子的性质和比率决定沸石类型及其转化.沸石矿物类型主要有方沸石、片沸石和浊沸石.火山玻璃的沸石化蚀变过程为:火山玻璃-斜发沸石-方沸石-片沸石-浊沸石.方沸石的溶蚀对储层质量改善明显;片沸石的胶结现象普遍,对储层破坏严重.早期沸石的析出,使储层原始孔隙结构未被压实作用破坏,同时为后期溶蚀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方沸石的溶蚀与烃源岩层排出的有机酸和NaHCO3弱酸性地层水有关,同时受岩层渗透性影响;在CaCl2型地层水中,片沸石和浊沸石难于溶蚀.在研究区,方沸石溶蚀带是次生孔隙发育带,可以作为寻找有利油气储层发育的目标区域.  相似文献   

6.
采用储层流体包裹体、固体沥青有机岩石学与^13C—NMR(CP/MAS)谱分析,结合盆地模拟技术,对川东北普光地区油气成藏历史进行了分析.根据固体沥青包裹体特征、储层固体沥青双反射和高芳碳率特征,证实了川东北长兴.飞仙关组储层固体沥青的为高演化阶段的原油裂解形成的焦沥青,天然气具有原油裂解成因.通过单井热史、生烃史的盆地模拟,结合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及构造演化历史分析,本人认为川东北飞仙关组天然气藏经历了三期的油气充注过程:第一期油气充注发生于185~180Ma的早侏罗世中晚期,主要是下志留统烃源岩的大量生烃,对应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在80~110℃,代表了燕山早期阶段初始油藏的形成过程:第二期油气充注在165~138Ma,代表了燕山中期快速沉降阶段二叠系烃源岩大量生油阶段的油气充注过程,对应充注温度在120—155℃;第三期油气充注发生在110-65Ma,主要代表了储层原油裂解生气过程,对应充注温度160—210℃.喜马拉雅期的调整改造造就了现今气田的分布面貌.  相似文献   

7.
白云岩成岩收缩晶间孔、洞、缝与构造网状缝相互沟通可以组成良好的油气储层,但是这种复杂裂缝—孔隙型储层分布随机性强、发育程度和差异性大,储层预测难度大。本文以中国西部酒泉盆地青西油田下白垩统下沟组湖相白云岩裂缝—孔隙型储层为例,提出地球物理综合预测碳酸盐岩裂缝的方法。本文描述了综合地球物理方法预测碳酸盐岩裂缝储层的实施和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8.
国内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普遍经历多阶段、多期次的成岩作用改造,非均质性极强,致使脱离地质背景的岩石物理分析方法难以准确地给出岩石物理变化规律与储层特征之间的联系.本文通过对合川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四段深层白云岩岩石物理性质的测量,并结合岩石学特征分析、多尺度孔隙结构分析及沉积环境的划分,在成岩作用过程框架下分析岩石物理特征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目标层段白云岩差异性成岩过程形成了不同的岩石孔隙结构特征与微观结构特征.丘滩相高能微生物白云岩分别经历同生期微生物白云岩化与渗透回流白云岩化作用、准同生期选择性溶蚀作用、埋深白云岩化作用以及构造-热液白云岩化,形成的晶粒白云岩主要为致密“焊接”型和紧密型白云石晶体接触边界,溶蚀孔隙发育,微裂隙与孔喉共同作为流体渗流通道.滩间海低能硅质、泥质与灰质云岩主要经历弱毛细管浓缩白云岩化作用、强机械压实致密化与埋深白云岩化作用,形成的晶粒白云岩存在致密“焊接”型、黏土型、石英胶结型与方解石型晶体接触边界,孔隙以残余原生粒间或晶间孔为主,以微裂隙作为主要的流体渗流通道.晶粒边界性质与孔隙结构共同控制了样品的宏观物性及地震弹性性质,相同晶粒边界的样品具有一...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浅层致密砂岩油藏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问题,以鄂尔多斯盆地南部B油田延长组长3-长7油层组为研究对象,开展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孔隙演化研究.研究表明,B油田长3-长7油层组碎屑成分差异不大,长7油层组石英含量高,长6油层组长石、岩屑含量高,长3油层组云母含量高.长3油层组粒级分布相对较粗,其次为长7油层组,长6油层组粒级分布最细.从长3、长6至长7油层组,碳酸盐胶结物含量、黏土矿物总量、伊/蒙间层含量、伊利石含量逐渐增加,高岭石、绿泥石含量依次减小,成岩胶结、交代作用依次增强.成岩作用阶段为早成岩B期至中成岩A期.随油藏储层埋藏深度增加,成岩作用强度持续、不断增强.储层孔隙演化研究表明,长3、长6、长7油层组初始孔隙度接近,压实成岩作用过程中损失的孔隙度也比较接近.随油藏埋藏深度增加,成岩作用中胶结作用增强,溶蚀作用减弱.长6、长7油层组胶结作用明显强于长3油层组,长3油层组溶蚀作用明显强于长6、长7油层组.随埋深增加,绝对溶蚀作用减弱,相对溶蚀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0.
广西桂中地区泥盆系沉积环境及沉积有机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野外地质剖面实测,室内岩石学、沉积学、古生物学以及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综合分析认为,广西桂中地区泥盆系发育一套以碳酸盐岩为主的海相沉积地层,岩性以灰岩为主,白云岩次之,局部有碎屑岩发育.地层实测厚度2041m,共划分为14个地层组,识别出碳酸盐潮坪相、局限台地相、开放台地相、陆棚相、台地边缘斜坡相和藻丘相等6个沉积相带.沉积有机质TOC值分布在0.07%~1.96%之间,平均TOC值为0.21%;有机质类型为Ⅰ型和Ⅱ1型;干酪根镜质体反射率(Ro)分布范围为0.99%~2.03%,有机质演化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对取自于陆棚相区和潮下带的典型样品的研究表明:不同的沉积环境下沉积的烃源岩,其有机质类型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裂缝型碳酸盐岩储层由于极高的孔渗性,是最为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之一.这类储层预测难度较大,特别是对于石膏和盐层非常发育的碳酸盐岩储层.本次研究从裂缝型碳酸盐岩的发育特征研究入手,分析地震识别此类储层的可行性.优选多种地震地质储层预测方法,针对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区块霍贾姆巴兹三维区的储层特点,开展了一系列的含气储层预测研究.主要应用了相干分析,像素成像技术,叠前各向异性裂缝检测,构造应力场分析,蚂蚁追踪算法等技术.预测了研究区有利的含气储层发育带,预测储层与钻探结果符合程度较高.形成了裂缝型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技术系列,在海外气田勘探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延长油区侏罗系和上三叠统河流-湖泊三角洲相砂岩储层的物性受沉积相及埋藏-成岩作用的控制.河流相砂岩的物性好于三角洲相砂岩(平均孔隙度和平均渗透率分别为14.8%和12.7×10-3μm2,9.8%和5.8×10-3μm2).埋藏压实作用是导致砂岩孔隙丧失的主要原因.碳酸盐是造成砂岩物性降低的主要胶结物.晚期成岩阶段富含有机酸和无机酸的酸性孔隙流体及表生成岩阶段的大气降水是形成次生孔隙及导致砂岩物性改善的主要介质.  相似文献   

13.
莺歌海-琼东南盆地的有机成熟作用及油气生成模式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对莺歌海-琼东南盆地地质、地球化学的综合分析结合盆地动态模拟技术,系统论证了高地温梯度、强超压环境活动热流体的运移和聚集对有机质热演化和油气生成的强化作用,发现并论证了异常孔隙流体压力对有机质热演化和油气生成的抑制作用及其表现形式、动力学机制,并进行了化学动力学模拟。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高地温梯度、异常压力环境有机质的热演化和油气生成模式。  相似文献   

14.
延长油区侏罗系和上三叠统河流-湖泊三角洲相砂岩储层的物性受沉积相及埋藏-成岩作用的控制. 河流相砂岩的物性好于三角洲相砂岩(平均孔隙度和平均渗透率分别为14.8%和12.7×10-3μm2, 9.8%和5.8×10-3μm2). 埋藏压实作用是导致砂岩孔隙丧失的主要原因. 碳酸盐是造成砂岩物性降低的主要胶结物. 晚期成岩阶段富含有机酸和无机酸的酸性孔隙流体及表生成岩阶段的大气降水是形成次生孔隙及导致砂岩物性改善的主要介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对我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形成与富集机理认识的深化,油气勘探不断取得新发现.塔河大油田和普光大气田的发现为我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形成与富集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地质实例.由于我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发育时代老、经历构造改造期次多、烃源岩差异性热演化、礁滩相复合体与风化壳岩溶储集体等多样性储层发育、盖层发育不均一(特别是膏盐岩)和后期油气藏多期改造与调整等因素,使得我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形成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1)发育于斜坡带的海相优质烃源岩多以硅质或钙质伴生的泥岩或灰泥岩为主,有机质含量高,生烃潜力大,不同区域热演化存在差异性;2)优质储层的形成主要受原始沉积环境和后期成岩改造作用(包括成岩、构造和流体)控制,斜坡带、不整合面、断裂带附近和流体活动区域优质储层发育;3)优质盖层,特别是膏盐岩盖层,是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大中型油气田形成的关键,大型天然气田盖层多以膏盐岩为主.基于我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形成时间早和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加与改造,油气富集区域主要集中在斜坡带和构造活动枢纽部位,因为斜坡带生储盖组合配置良好,不仅发育优质烃源岩,而且储层多以礁滩复合体为主,盖层样式多;构造活动枢纽部位因长期处于油气运移有利部位和构造活动相对稳定区域,有利于油气聚集和保存.  相似文献   

16.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的测井识别与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塔河油田奥陶系以碳酸盐岩为主,油气的主要储渗空间为裂缝和溶蚀孔洞,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本文利用常规及成像测井资料,对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的识别与评价方法进行研究.为了综合各种测井方法识别裂缝,建立了综合裂缝概率模型,计算综合裂缝概率指示裂缝的发育程度.利用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资料进行裂缝和溶蚀孔洞的定性、定量解释.定量计算的裂缝参数为:裂缝密度、裂缝长度、裂缝平均宽度、平均水动力宽度、裂缝视孔隙度;定量计算的溶蚀孔洞参数有:面孔率、孔洞密度.根据缝洞型储层孔隙空间类型及其中子孔隙度、补偿密度、声波、双侧向电阻率的测井响应物性特征,建立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复杂孔隙介质解释模型,用于确定裂缝、溶蚀孔洞孔隙度和评价储层.  相似文献   

17.
含油气盆地作为地球系统中相对稳定的克拉通块体,从早期烃源岩发育环境、油气形成、储层溶蚀改造到油气聚集或者破坏都受到地球系统演化的影响.深部流体作为联系盆地内、外因素的纽带,以有机-无机相互作用的方式贯穿了油气形成和聚集的全过程.深部流体携带的营养物质促进了成烃生物的勃发和碳氢源的额外补充,有利于优质烃源岩的发育和提高烃源岩生烃潜力,其携带的能量促进了烃源岩早熟和高成熟烃源活化加氢生烃.深部富CO_2流体对碳酸盐岩、碎屑岩储层的溶蚀改造,改善了深层储集体空间,使得油气储集空间向更深延伸.深部超临界CO_2对深层滞留原油的萃取和泥页岩中CH_4的驱替,提高了深层和致密储层中烃类流动性.同时,深部流体携带的物质(C、H、催化物质)和能量不仅能够促使费托合成无机CH_4,促使有机质热演化生烃形成"热液石油",而且也能使得有机来源的原油发生热蚀变.因此,从地球层圈相互作用的视角看,深部流体不仅对沉积盆地输入了大量的外源C和H,改善了油气赋存空间,而且也提高了油气富集聚集效率.  相似文献   

18.
川东北双庙场构造嘉二段储层综合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庙场构造嘉二段储层以白云岩储层为主;白云岩储层物性较好,主要为裂缝-孔隙型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晶间溶孔、裂缝.文中根据构造应力场理论、地震波频率衰减及裂缝检测理论,运用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分析、裂缝各向异性属性分析、FVO分析、叠前弹性波阻抗反演及衰减属性分析等方法,充分利用现有的地质、钻井、测井资料和叠前、叠后地震数据,对双庙场构造嘉二段储层开展联合预测,搞清了裂缝发育与地层岩性、应力分布以及构造发育之间的关系,明确了裂缝的走向、密度及白云岩有利储层发育部位,预测了有利储层的分布范围.实际资料应用表明,用该套方法识别裂缝-孔隙型储层是有效和可靠的,可以检测出有利的储层发育带.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以及鄂尔多斯盆地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是中国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由于中国海相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差异很大,碳酸盐岩储集体类型多,非均质性极强.随着深度增加,海相地层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分辨率变差,增加了碳酸盐岩储层地震预测的难度.本文提出了以“相、面、断”三种端元为基础的深层碳酸盐岩储集体分类的新方法,针对相控型、面控型和断控型三种类型储集体,形成了相应的储集体预测方法、流程,包括:(1)川西雷口坡组气田潮坪相白云岩薄储层“三型两构”组合预测技术;(2)川北茅口组气藏礁滩相白云岩薄储层地震沉积学分析约束的高分辨率反演技术;(3)顺北油气田奥陶系断控储集体基于振幅响应正演模拟的定性-定量描述;(4)大牛地奥陶系不整合面岩溶储集体地质规律指导下的波形分类与古地貌刻画技术.这些方法围绕特定类型储集体的特征,充分运用地质分析所建立的储集体模式,较好地预测了储集体的厚度、物性、含油气性及分布范围,实现了单纯依据地震数据无法达到的预测目标,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有力支撑了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突破与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20.
碎屑岩骨架颗粒溶解的热力学条件及其在克拉2气田的应用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基于热力学相平衡原理, 探讨了不同成分的斜长石和钾长石在成岩作用期间与地下流体之间的反应平衡关系, 尤其是温度和流体成分(pH值, K+, Na+, Ca2+的活度等)对长石溶解-沉淀平衡的影响. 通过检测库车坳陷中克拉2气田的储层物性、次生孔隙、长石溶解的结构特征、次生粘土矿物、地下水化学特征, 发现克拉2气田中储层质量最好的岩层的次生孔隙非常发育, 而且其中的斜长石的溶解特征也十分明显, 斜长石具有明显的选择性溶解的特征, 而钾长石表现出清楚的次生加大的现象. 地下水化学成分刚好落在长石溶解热力学相图的钾长石沉淀区、钙长石的完全溶解区以及钠长石组分的部分溶解区, 很好地解释了本区的长石溶解特征. 因此, 可得出长石的溶解对本区储层中次生孔隙的发育做出了相当的贡献. 推测这些位于异常高压带的长石骨架颗粒溶解所需要的溶剂极可能来自深部的泥岩富含有机酸的挤出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