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冻结粉土的动强度特性及其破坏准则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沈忠言  张家懿 《冰川冻土》1997,19(2):141-148
在恒应变速率增长的等应变幅动力模式下,冻结粉动哟度最初随静有效正应力增大而增加;在后者为7-8MPa时,动强度达到峰值;以后随着静有效正应力继续增大,动强度趋于减小。不同应变速率下的动强度包络线呈现相似形式,服从抛物线破坏准则,研究中引进当量动内摩擦角ψc的和当量动内摩擦系数为tgψc概念,从而使抛物线破坏准则方程与线性破坏方程在形式趋于一致。当量动内摩擦角ψc是一个动态变量,除取决于静有效正应力  相似文献   

2.
冻结粉土动强度的荷载效应及长期极限动强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沈忠言 《冰川冻土》1998,20(1):42-45
荷载效应包括速率效应和疲劳效应两部分.速率效应使冻土的动强度和退荷回弹动弹模随应变速率加快而提高;疲劳效应使冻土的动强度随振频增加而下降,但在低应变速率下却使动强度略有提高.在高应变速率下动强度大于静强度,在低应变速度下动强度小于静强度,其间存在一个临界应变速率.通过动强度-破坏振次关系,可确定长期极限动强度.  相似文献   

3.
王丹  刘恩龙  杨成松 《冰川冻土》2022,44(2):524-534
冻融循环作用是寒区土体力学性质改变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为研究冻融循环作用下寒区冻结掺和土料的动力特性(包括动变形和动强度),以寒区高土石坝砾石掺和土坝料为研究对象,采用低温振动三轴材料试验机,对不同冻融循环次数(0、5、20次)下的冻结掺和土试样进行不同围压和不同动应力幅值比条件下的低温动力循环三轴试验,探讨冻融循环作用对冻结掺和土料的动应力-动应变关系,体变、滞回曲线,轴向累积应变,动回弹模量,残余应变以及动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冻融循环作用的增加,冻结掺和土料的动应力-动应变曲线和体变曲线逐渐稀疏,且试样达到破坏应变的振动次数呈线性减小。通过对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冻结试样的滞回曲线、轴向累积应变、残余变形的研究,发现冻融循环作用使得试样抵抗变形的能力下降。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试样的动回弹模量减小,动强度逐渐降低,试样更容易发生破坏。研究结果较好地解释了冻结掺和土料在冻融循环作用下动力变形的机制,可为基于动力变形控制的寒区工程基础设计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围压对冻结粉土动力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沈忠言  张家懿 《冰川冻土》1997,19(3):245-251
通过恒应速率控制下等应变幅三轴动强度,对不同围压下的冻结粉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动强度、破坏时间和破坏振次以及退荷回弹动弹模的讨论,认为围压效应有增强效应(提高动强度)和减强效应(降低动强度)两部分合成。在低围压时,围压效应中增强效应占主导、动强度随围压增加而提高;围压达到一定值之后,减强效应起主导作用,动强度随围压增加而下降,导致这一特点的主要机理是,围压作用下冰点下降引起冻土的未冻水含量增大和基  相似文献   

5.
冻土动力学研究的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冻土动力学主要研究冻土在动荷载条件下的变形和强度特征及土体稳定性, 其研究成果对寒区工程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冻土动力学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1)各种试验条件(土质、含水量、温度、围压、频率、应变幅值及最大应力)对冻土动力学参数(动弹性模量、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的影响; 2)冻土的动应力应变关系及动强度随频率、应变速率和围压的变化规律; 3)加载频率、最大加载应力、温度和围压对冻土动蠕变参数(破坏时间、破坏应变、最小蠕变速率)的影响及动蠕变模型.  相似文献   

6.
循环荷载下人工结构性土变形与强度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维正  瞿帅  章定文  徐林荣 《岩土力学》2015,36(6):1691-1697
针对长期动载作用下天然沉积结构性黏土地基强度和刚度循环软化问题,分别以水泥和食糖为模拟粒间胶结和大孔隙的材料,制备了不同胶结强度和初始孔隙比的人工结构性土,开展了人工结构性土与相应重塑土的动三轴试验,分析了土体胶结强度、初始孔隙比、围压和动应力幅值对累积变形和动强度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累积应变-振动次数曲线以临界循环应力为界分为:塑性安定型、临界型和破坏型;临界循环应力随胶结强度增大、初始孔隙比减小而增大;土体胶结强度越高,脆性破坏越明显,累积应变曲线转折点对应的应变越小。动强度的应变破坏标准采用转折点应变值更符合土性变化规律;动强度随胶结强度增大、初始孔隙比减小而增大;动黏聚力cd随破坏振次增大而降低,而动内摩擦角?d基本不变。试验结果可为软弱土地基动力灾变控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混凝土在动态双向压力作用下的强度和变形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东明  林皋 《岩土力学》2007,28(9):2003-2008
在大型液压伺服混凝土静动三轴试验系统上对立方体试件进行不同应变速率下的压缩试验,系统研究了混凝土在双向压应力状态下的动态强度和变形性能,两轴向加载的比例为1 : 0,1: 0.25,1: 0.5,1: 0.75,1 : 1五个级别,加载速率分别为10-5,10-4,10-3,10-2/s四个量级。试验表明:随着应变速率提高,任一应力比例下混凝土的极限强度均有提高,应变速率每增加一个量级,混凝土剪切破坏面相对低应变速率下的破坏面提高2 %~10 %;弹性模量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加也有增加的趋势;应力-应变曲线的线性段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加明显扩展,非线性段的弯曲程度减弱;应变速率对双向应力状态下的双向破坏模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
弱膨胀土经防水保湿处理后可作为路基填土,而目前对其动力响应特性研究较少。为深入分析合肥地区弱膨胀土动力特性,利用GDS动静态真三轴仪对土体进行循环动荷载试验,研究了不同围压、固结应力比及动应力幅值对土体累积变形及强度特性的影响规律。依据试样在不同围压、固结应力比、动应力幅值下的累积变形,建立了弱膨胀土累积变形预测模型。根据应变速率将弱膨胀土累积应变曲线划分为稳定型、破坏型和临界型,并给出判别标准。分析了不同围压、固结应力比下弱膨胀土动强度变化规律,在固结应力比超过1.5时土体强度明显下降,动黏聚力c_d随循环破坏振次lg N_f增大呈线性减小,动内摩擦角φ_d随循环破坏振次增大略微减小。该试验结果可为相关工程提供基础数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振动频率对LCES动力特性的影响分析及其机理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黎冰  高玉峰  丰土根 《岩土力学》2008,29(10):2731-2734
通过室内动三轴试验研究了0.02 Hz,0.1 Hz,1.0 Hz 3种振动频率对黏土与EPS颗粒混合轻质土(LCES)动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振动频率对LCES的动力特性有明显的影响,当振动频率在0.02~1.0 Hz范围内变化时,随着振动频率的降低,试样的轴向动应变和阻尼比增大,动强度和动模量减小。和小频率加载相比,大频率加载情况下的孔压发展较慢,即有效应力相对较大,所以动应变越小而动强度越大。最后,从平均加载速率的概念出发,讨论了振动频率对土动力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往返荷载下粘性土的强度及取值标准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对粘性土进行一系列动三轴试验,测定并分析了动荷载作用下为粘性土的动剪应力,轴向应变及超孔隙水压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了破坏时不同固结比的粘性土对静,动剪强度和孔隙水压力影响规律,得出了粘性土的动剪强度随固结比变化的关系式,并对粘性土的动剪强度判别方法的标准进行探讨,得出了有益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强震区岩体动力破坏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勇智  戚炜  门玉明  彭建兵 《岩土力学》2005,26(11):1841-1844
黄河黑山峡大柳树坝址区存在大范围的岩体破坏现象。在详细调查区域地质背景条件及区域地震动力作用基础之上,提出了地震动力作用与岩体破坏现象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动力模拟试验分析、证明了岩体破坏现象与历史上该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在目前的工程地质条件下,一旦发生强度较大的地震活动,坝址区所遭受的破坏程度会更大,对拟建的水利工程设施将产生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2.
土体受到反复动载作用时,土中产生的动应力在一个周期荷载结束后不会立刻释放,而是需要一定的扩散时间,其中部分应力将逐次叠加到下一次荷载产生的动应力之中,随着动载次数的增加而逐渐积累,形成动应力"累积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动应力累积总量与土体性质、荷载产生的动应力强度、动载频率及动载次数等因素有关,在反复动载作用下,土中产生的动应力包括单次动载产生的动应力与反复动载产生的动应力累积两部分。  相似文献   

13.
模拟强夯下黄土的固结变形特征及其微观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以自制的简易动力固结装置,对黄土的动力固结特征进行了初步的试验研究,重点探讨了土样在不同夯击次数下的力学参数变化规律。通过与各夯击次数对应的土样的定量化结构效应分析,初步掌握了动力固结过程的结构状态调整规律,并取得了最佳夯击次数的结构标志和相应的综合评价方案。  相似文献   

14.
黄河大柳树坝址岩体松动机制动力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黄河黑山峡大柳树坝址区存在大面积、大范围的岩体松动现象,主要特征是岩体应力释放,结构面张开,密度显著下降。为进一步研究岩体松动的成因机制,在详细地调查区域地质背景条件及区域地震动力作用基础上,提出了地震动力作用与岩体松动现象的内在联系,通过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进一步证明了大柳树坝址区存在的大范围岩体松动与历史上该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具有密切关系。因此,在目前的工程地质条件下,一旦发生同样规模的地震活动,坝址区所遭受的破坏程度会更大。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尚家河水库右坝肩灌浆前后岩体弹模的变化及利用其变化对灌浆效果进行评估。测试结果表明,在大型水利工程灌浆施工中,利用动弹模的变化来评估灌浆效果具有快速、节省、简便、可靠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地下爆炸地震效应的评价标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杰  王明洋  王德荣 《岩土力学》2010,31(12):3842-3848
在对地下爆炸地表震动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地下爆炸地震效应的评价标准进行了分析与探讨,通过解析的方法,建立了地下爆炸地表运动计算模型和震动反应谱。计算结果表明:地下爆炸地表运动存在两组波群,在评价波对于建筑物的作用时应当考虑到第2波群中粒子运动的周期比第1波群的粒子运动周期长1.5~2.0倍;地面建筑物的响应取决于建筑物的固有频率、阻尼和地震的频率、振幅;对于小当量一次性爆破,震动频率高而震动时间短,可以忽略地表震动频率对结构的影响;但是对于大当量爆炸地震安全问题,不应当忽略频率的影响;对于双层建筑物,第2层结构的不稳定运动有大振幅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煤储层渗透率动态变化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金刚  徐平  赖永星  杜云海 《岩土力学》2011,32(8):2512-2516
基于现代测试技术和煤层气井实测排采数据,采用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研究方法,探讨了开采过程中煤储层渗透率动态变化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模拟和数值模拟渗透率数值相差较大,可达1~2个数量级;煤储层渗透率动态变化效应呈现出两种相反的规律,即数值模拟渗透率随流体压力降低而衰减,试验模拟渗透率随流体压力降低而增大,两种模拟渗透率动态变化特征看似相互矛盾,实则相互衔接,预示煤储层渗透率在排采过程中会逐渐得以改善。根据分析,揭示了二者差异性的根本原因。提出在整个排采过程中,应采用动态渗透率指标,不断调整和优化工作制度  相似文献   

18.
水对土质边坡的稳定性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首先论述了地下水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水对土质边坡的影响作用,接着推导出了考虑水作用影响的边坡安全系数计算公式,最后指出应用动态的观点来研究边坡体内的地下水作用.  相似文献   

19.
某港口工程地基处理中的强夯振动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强夯法是地基处理的一种常用方法,而强夯施工振动往往是制约强夯法应用的关键。结合沿海某港口工程地基处理中的强夯振动工程实例,介绍了强夯法地基处理引起的振动在土中纵、横向的传播和衰减情况。根据实测结果,分析了强夯振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并建议了振动的防治措施。此外,还针对深度方向上的处理效果提出了分带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