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一次强雷电天气过程造成中国人寿保险陕西分公司档案库安防系统瘫痪,大量电子设备损坏。经现场调查分析,灾害的直接原因是由雷电感应及雷电波侵入。通过对安防系统周边环境和致灾原因调查、鉴定,进一步对电子设备保护装置的选择、使用以及屏蔽、等电位连接、防雷接地和综合布线等防雷保护技术的分析,提出有效的屏蔽、等电位连接、综合布线和防雷接地四大系统组成的内部雷电感应综合防护措施。整改后,经过2a时间的检验,在多次强雷电天气下安防系统均正常运行,证明取得很好的防护效果。  相似文献   

2.
哈密矿产资源丰富,雷电天气分布不均匀;炸药库作为矿山生产的重要设施,完善其防雷设施和做好防雷安全工作意义重大.本文从工作实践出发,依据雷电学原理和设计规范.选择磁海铁矿炸药库防雷工程案例,对炸药库直击雷防护、矿山接地施工技术应用以及监控系统电源、信号防雷技术的研究分析,为矿山炸药库的防雷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防雷电保护和接地保护在地铁系统中的实际运用,为乘客及工作人员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本文对地铁系统及车站的防雷和接地系统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地铁车站设备接地种类及接地方式、接地环境的分析,指出地铁设备接地系统应采用共用接地方式,同时提出了共用接地时接地电阻的确定原则及其注意事项。并就外引接地极绝缘引入、金属屋面防雷和接地连接点间距等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更加合理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
针对地铁高架车站的重要性和特殊性、电子系统及机房设备对电磁环境的要求,对地铁高架车站的防雷类别、电子信息系统防护等级和机房电磁屏蔽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确定高架车站的防雷类别、电子信息系统雷电防护等级,以及机房电磁屏蔽的要求,为地铁高架车站的雷电防护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5.
卫星通信小型地球站雷电防护技术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谢征 《气象科技》2005,33(3):275-277
卫星通信小型地球站(VSAT小站)这一现代通信系统正越来越多地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由于VSAT小站的部件主要由大规模集成电路构成并且设备安装时常常将天线置于楼顶,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因遭受雷电袭击而造成设备损坏的事件常常发生。本文主要依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微波站防雷与接地设计规范》和IEC有关标准,结合目前国内气象、海关、烟草、金融等行业大量使用的VSAT通信小站结构原理和现代雷电防护理论,就如何对其进行雷击电磁脉冲的综合防护进行了探讨。强调了在现代防雷接地系统中,重要的是等电位系统的结构而不是接地电阻阻值的大小。  相似文献   

6.
相关资料表明,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很难遭到直击雷损害,对移动通信基站的雷电防护应重点考虑过电压的保护。同时各种防护措施又是互相影响的,所以移动基站的雷电防护应全面有效。以某移动基站为例,通过防雷检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结合相关规范要求,介绍了雷电过电压保护产品如何选型,以及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提出移动通信基站的雷电综合防护方案。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地铁屏蔽门系统的组成,分析了屏蔽门系统既要防雷接地又要绝缘等电位安装的原因,提出了屏蔽门系统绝缘安装的方法以及具体的防雷措施,并阐述了屏蔽门系统的防雷措施与绝缘安装在保障地铁安全运行上的关联性。为从事地铁工程设计与施工的专业人员提供了参考,同时为地铁防雷装置的检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基于电场理论的主动防雷系统的初步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使用的传统雷电防护技术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雷电原理和雷电触发机制,利用电场理论来设计一套主动防雷系统,即实现保护对象所在空间大气处于被激放电状态,并利用闪电将大气激活为自激放电状态。介绍了主动防雷系统的原理,并对其核心的“引而不发”理论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主动防雷系统的模型。具体说明了构成主动防雷系统的阻塞系统、疏导系统和电源系统的构造和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计算得到主动防雷系统所需的电场强度E=0.69kV/m。最后指出了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在结论中总结了主动防雷系统的特点及其关键。  相似文献   

9.
运用2016年广东省气象局科研项目《风力发电系统雷电防护技术研究》技术成果,对风力发电机组雷电防护运行情况进行分析,找出风力发电机组遭受雷击的基本特征;提出风力发电机组直击雷防护、雷电电磁脉冲防护、等电位连接防护、SPD防护、防雷接地等雷电防护技术的具体方法和内容。  相似文献   

10.
雷电过电压幅值高、陡度大,自动气象站的微电子设备脆弱,一旦遭遇雷击则损失重大。据此。分析了自动气象站的雷电过电压强度、入侵途径,并参照通信系统的防雷措施,探讨了用接地防反击、电磁干扰,多级重点保护电源,加装保护器和保护通信线路及传感器、采集器等方法来防护雷电灾害。以确保自动气象站正常有效地工作。  相似文献   

11.
李家启  陈宏 《气象科技》2012,40(6):1013-1017
接地电阻是反映防雷装置接地效果的重要技术指标之一,而接地电阻的测量与其环境密切相关.根据电容、电磁场理论,重点分析外界干扰源(高压输电线路、电视发射台或其他基站、地下电缆、轨道等)对接地电阻测量仪影响的机理.结果表明:外界干扰源通过容性耦合、阻性耦合和感性耦合严重干扰接地电阻仪的测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屏蔽法和等电位测量方法是接地电阻测量中防范干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玻璃幕墙防护侧击雷的施工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主要讲述了玻璃幕墙侧击雷防护施工方法、防雷措施及玻璃幕墙防雷接地的几种形式,是在玻璃幕墙防雷施工过程中的一些认识,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提升四川省防雷事业发展,进一步加强四川省防雷服务规范化建设,本文通过对如何构建四川省雷电防护标准体系的进行分析,指出了构建四川省雷电防护标准体系的作用、价值和主要内容,以此为契机来提高四川省雷电防护技术标准水平和质量,以求能尽快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化竞争和应对事业单位改革。并为提升四川省防雷技术服务水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在了解光伏发电站的构成和工作原理,掌握光伏发电系统的防雷装置和接地特性参数的基础上,参照相关的防雷规范划分光伏发电站防雷类别,提出了使用输出电流较大的检测设备,采用异频小电流、GPS定位系统配合,对电站的光伏方阵区和交流输配电设备区2个重点区域的检测方法,针对每一个特性参数给出了要求值和测试结果判断.采用异频小电流干扰小、操作安全,GPS定位测距准确,测试方法比较科学,测试取得的数据准确可靠,可有效判断光伏发电系统防雷和接地装置的性能.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雷电物理和防护工程实验室承担科技部奥运攻关课题“奥运会雷电监测预警和预报关键技术研究”和气象新技术推广项目“雷电预警和预报技术在气象业务中的应用”以及业务建设项目等,针对北京地区强对流活动的特点,结合闪电定位系统和地面大气电场仪网对雷电活动的监测,以及卫星和雷达资料,提出典型区域强对流天气的闪电特征诊断和短时预报方案,  相似文献   

16.
廖必军 《气象科技》2007,35(4):567-570
在高电阻率地区,建造符合要求且经济实用的地网一直是防雷工程施工的难点。因为组成地网的接地极的形状关系到材料利用效率和施工难易程度。提出了"多角辐散地极"的概念,设计制作了多角辐散地极,并选择了3个不同的地域环境,对这一设计技术进行了试验。通过与普通地网的比较,证明了在高阻率地区多角辐散地极组成的地网优于普通地网。通过对不同安装距离,不同降阻剂投放量的比较,确定了多角辐散地极的最佳安装方法,并根据试验测量的数据计算出并联系数,得出工程量的估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瓦斯抽放站是易燃易爆场所,属于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瓦斯放空管是存在连续级释放源的区域,属于爆炸危险区域的0区,为一类防雷。因此我们要做好瓦斯抽放站的防雷防静电措施,确保瓦斯抽放站及煤矿生产的安全运行。本文从雷电危害人手,针对瓦斯抽放站的不同区域及雷击的几种类型,依据相关规范技术标准,对瓦斯抽放站的防雷方案进行了设计。  相似文献   

18.
概述计算机信息系统综合防雷技术,直击雷防护、感应雷防护、雷电电磁脉冲防护、等电位连接、屏蔽、共用接地装置。  相似文献   

19.
古建筑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雷电灾害是威胁古建筑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首先较完整地介绍了古建筑雷电灾害的总体研究进展,分别综述了古建筑构件的雷击破坏特征和机理,以及古建筑雷击起火灾害成因、方式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研究现状,建议在雷击模拟试验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分析方法研究雷击破坏基础性问题。分析了古建筑绝缘避雷与采用防雷装置接闪泄流两种方法,认为后者科学合理。通过归纳古建筑雷电防护技术研究进展、古建筑防雷新技术方法和装置,分析了古建筑防雷技术标准现状。最后,提出古建筑防雷有待深入研究的方向,包括开展古建筑雷击破坏机理、实用的防雷新技术、古建筑雷击选择性、雷击精细化监测预警等,特别是加强古建筑防雷新技术研究,尽量减小对古建筑原貌的影响,做好古建筑的防雷保护是非常关键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由于在高速公路设计和施工中强电和弱电系统的防雷问题往往被忽视,接地的要求也不统一。高速公路尤其是机电系统的防雷薄弱环节相对较多,因此易遭雷击,特别是雷击电磁脉冲的危害。本文分析了雷电对高速公路机电设备危害途径,阐述了高速公路雷电防御技术应包括直击雷、雷击磁脉冲(雷电感应)的立体化的综合防御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