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研究了一类非线性中立型时滞系统的H infinity控制问题.利用了适当的参数待定的Lyapunov Krasovskii泛函及LMI方法获得了中立型系统的稳定性时滞相关的判据,给出了H infinity状态反馈控制器存在的时滞依赖的充分条件.所采用的方法在设计、求解控制器时不需要做矩阵变换,求解简单,利用Matlab的LMI工具箱求解方便,并且给出的数值仿真实例说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针对一类参数不确定时变时滞线性系统,研究了鲁棒最优H∞ 控制器的设计问题.首先利用积分不等式和引入自由权矩阵的方法,得到了系统稳定及H∞ 反馈控制器存在的充分条件;然后将其转化为线性矩阵不等式(LMI)表示,通过线性矩阵不等式的可行解构造控制器, 保证了闭环系统渐近稳定且满足一定的H∞干扰抑制水平,得到的稳定化条件是依赖时滞大小且不要求时滞函数的导数信息,即适用于时滞快速变化的系统.算例表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讨论了线性时滞随机系统平凡解的 几乎必然渐近稳定性&并推广到非线性 多时滞随机大系统的几乎必然渐近稳定 性''提出了非线性多时滞随机大系统几 乎必然渐近稳定性的代数判据''最后&用 仿真例子说明了主要结果的可行性与有 效性  相似文献   

4.
在前人利用时滞自然振子方程研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演变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实际观测资料,反演获得了描述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演变的时滞自然振子方程,并根据反演获得的非线性时滞自然振子方程、摄动理论和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研究了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演变的准非线性特征,获得一些有意义的结论:①计算所得时滞τ=14,与理论分析所得的在研究区域中激发产生向西传播的Rossby波到达太平洋西海岸后反射出向东传Kelvin波,此  相似文献   

5.
通过类Lyapunov方法,结合线性矩阵不等式(LMI)技术,给出了具有时滞的Lipschitz非线性离散系统全维观测器存在的充分条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具有扰动的时滞Lipschitz非线性离散系统的鲁棒观测器,提出了该鲁棒观测器存在的一个充分条件,并用具体例子说明了其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一类时变不确定系数多离散时滞中立型系统的时滞相关鲁棒稳定性问题.利用线性矩阵不等式技术,提出了一种计算该系统自由权矩阵和时滞上界的简化方法,并在系统中考虑了中立项时滞和离散时滞,得到了上述系统为稳定与鲁棒稳定的一些充分条件.最后,用数值例子说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较小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不确定时滞分布参数系统的振动性.采用反证法,结合Green公式、不等式技术以及对不确定项的处理技巧,得到系统在Hurwitz角域[0,k]上振动的一些充分条件.给出了数值仿真例子,说明该方法有效.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一类不确定时滞非线性系统的鲁棒镇定问题.不确定参数是时变未知有界的,但不一定满足所谓的匹配条件.利用线性矩阵不等式,一些充分条件被获得,保证了相应闭环系统的鲁棒稳定性,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相应的状态反馈控制器.最后,通过一个数值例子说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利用广义伊藤公式证明了混杂随机时滞微分方程(SDDE)在局部Lipschitz和广义Khasminskii条件下存在唯一解,从而涵盖了一大类非线性混杂SDDE.最后给出实例说明了理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一类具有随机时滞的受扰马尔科夫跳变线性系统的有限时间稳定性问题.通过引入服从伯努利分布的随机变量刻画了时滞变化的随机特性.本文首先分析了系统的随机有限时间稳定性,基于分析结果设计了反馈控制器,使得系统状态在马尔科夫跳变、随机时滞和外界扰动等并存时,在给定时间内收敛于某一区域而不超过指定的上界值,并可获得该上界的具体值.最后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对含变时滞输入的挠性航天器姿态复合控制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是通过设计一个时滞依赖的H控制和干扰观测器(DOBC)相结合的复合分层控制结构,实现姿态角和姿态角速度的稳定控制.本文所提方法的优势为:1)对振动引起的干扰进行精确补偿,减少了干扰对控制效果的影响;2)设计了时滞依赖的状态控制器,降低了时滞对姿态的影响;3)在泛函求解过程中引入了时滞积分不等式分解系数,从而降低了设计的保守性.最后,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本文设计的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并分析了时滞量及时滞积分不等式分解系数对闭环系统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典型块结构非线性系统包括基本的输入非线性系统、输出非线性系统、输入输出非线性系统、反馈非线性系统等.输入非线性系统包括输入非线性方程误差类系统和输入非线性输出误差类系统.以输入非线性方程误差自回归系统,即输入非线性受控自回归自回归(IN-CARAR)系统为例,分别基于过参数化模型,基于关键项分离原理,基于数据滤波技术以及基于辨识模型分解技术,研究和提出了IN-CARAR系统的随机梯度辨识方法、多新息随机梯度辨识方法、递推最小二乘辨识方法、多新息最小二乘辨识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推广到其他输入非线性方程误差系统、输入非线性输出误差类系统、输出非线性方程误差类系统、输出非线性输出类系统、反馈非线性系统等.同时,给出了几个典型辨识算法的计算步骤、流程图和计算量.  相似文献   

13.
考虑3种不同的有界激励函数,利用Lyapunov函数法和不等式分析技巧,研究了一类具有变时滞的中立型Cohen Grossberg神经网络的Lagrange全局指数稳定性,并给出了系统模型具有全局指数吸引集的构造性证明;研究结果既适用于分析单稳态系统也适用于多稳态系统;最后通过数值算例及仿真对结果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讨论了一类在参数不匹配之下带有多个传输时滞与泄露时滞的分数阶忆阻器神经网络的拟同步问题.首先,给出了时滞线性反馈控制器;然后,根据分数阶微分包含、集合值映射理论和分数阶微分不等式理论等,得出了主从系统达到拟同步所满足的条件以及所对应的误差边界;最后,给出了一些数值模拟验证所得结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电场理论的主动防雷系统的初步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使用的传统雷电防护技术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雷电原理和雷电触发机制,利用电场理论来设计一套主动防雷系统,即实现保护对象所在空间大气处于被激放电状态,并利用闪电将大气激活为自激放电状态。介绍了主动防雷系统的原理,并对其核心的“引而不发”理论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主动防雷系统的模型。具体说明了构成主动防雷系统的阻塞系统、疏导系统和电源系统的构造和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计算得到主动防雷系统所需的电场强度E=0.69kV/m。最后指出了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在结论中总结了主动防雷系统的特点及其关键。  相似文献   

16.
水成物分析及在数值模式中的应用综述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利用NCEP/NCAR逐候再分析资料,定义并计算了反映亚洲夏季风系统中各成员变化活动的指标参数,在此基础上用时滞相关分析方法,对亚洲夏季风系统诸成员与西太平洋副高面积指数的相关性进行了诊断分析,给出了夏季风系统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基本作用过程。分析结果表明,亚洲夏季风系统成员与西太平洋副高指数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显著时滞相关,各系统成员与西太平洋副高相互作用、互为反馈,构成了亚洲夏季风系统有机的活动整体。  相似文献   

17.
输入非线性系统包括输入非线性方程误差类系统和输入非线性输出误差类系统.针对输入非线性输出误差自回归系统,分别基于过参数化模型,基于关键项分离原理,基于数据滤波技术,研究了相应的基于过参数化模型的辅助模型递推辨识方法、基于关键项分离的辅助模型递推辨识方法、基于数据滤波的辅助模型递推辨识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推广到其他输入非线性输出误差系统、输出非线性输出误差系统、反馈非线性系统等.并给出了几个典型辨识算法的计算步骤、流程图和计算量.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讨论了一类三次超越多项式零点的分布,给出了零点分布在左半复平面、穿过虚轴和进入右半复平面的充分条件.作为应用,考虑了带时滞的三种群食物链模型、带时滞的睾酮分泌模型、带时滞的HIV体内感染动力学模型、带时滞的葡萄糖-胰岛素模型、带时滞的肿瘤-免疫系统作用模型的稳定性和分支问题.  相似文献   

19.
基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活动与亚洲夏季风系统其他成员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的天气事实,运用交叉小波的非线性时滞相关分析方法,对东亚夏季风系统成员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形态和变异的相互影响的基本事实和物理特征进行研究,得到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主要的亚洲夏季风系统成员之间基本的关联结构和演变示意图。研究结果揭示了不同的季风子系统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不同: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和脊线位置异常变化的是亚洲夏季风系统中的印度夏季风子系统的5个主要成员;而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脊点异常变化的则是亚洲夏季风系统中的另一个子系统——东亚夏季风子系统的5个主要成员。研究揭示了副热带高压与亚洲夏季风系统主要成员之间的时延特征与统计关联特性,为相应的机理研究提供了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分别针对具有结构参数和范数有界参数的滞后型Lurie控制系统的鲁棒绝对稳定性问题,利用Lyapunov方法给出了系统鲁棒绝对稳定的时滞无关条件及时滞相关条件.得到的结果用线性矩阵不等式(LMI)表示,易于利用MATLAB工具箱求得保守性较低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