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江汉盆地早三叠世生态地层学及古地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江汉盆地早三叠世20个群落生境型的分析及各时期群落的横向展布,揭示了江汉盆地早三叠世海平面及古地理演变特征,并将早三叠世生态体系演化划分为6个阶段。通过对江汉盆地早三叠世生态地层学研究,作者首次建立了其生态地层系统,其中包括20个群落带,10个群落组和3个群落群,并阐述了各生态地层单位的分布、组成及其生态环境与油气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中扬子台地及其南缘早奥陶世道保湾期生态地层的研究,划分出了7个生态相域,即:Batostoma-Calathium群落台地生物礁生态相域、Calathium-Archaeoscyphia群落台地生物礁生态相域、Sinorthis群落内陆棚生态相域、Cameroceras群落中一外陆棚生态相域、Endoceras群落深水斜坡生态相域、Tatragraptus群落盆地边缘生态相域、Didymograptus群落深水盆地生态相域。根据生态相域的组合特征,建立了4个生态相区和1个生态相体系。生态地层研究的结果揭示了中扬子台地及其南缘道保湾期的生态特征、古生物地理和古构造及沉积古地理等特征。  相似文献   

3.
皖南东至地区寒武系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皖南东至地区寒武系在地层分区上可以分为下扬子地层分区、过渡地层分区和江南地层分区,生物群上出现了两区特征分子和过渡区的混生现象,并处于台地与盆地交接部位。通过对分别位于台地、斜坡和盆地露头层序地层研究,将寒武纪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三个Ⅱ类沉积层序和二个Ⅰ类沉积层序,早寒武世的三个Ⅱ类沉积层序的陆架边缘体系域不发育;中寒武世晚期到晚寒武世的二个Ⅰ类沉积层序皆由低水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 组成三元结构。通过层序地层分析和沉积体系演化建立了相应的海平面变化曲线,自早寒武世早期本区海平面达到最高位和最大上升速率后,至寒武纪末研究区海平面总体处于下降过程,即海平面为累进式的缓慢的下降。  相似文献   

4.
四川龙门山中段早埃姆斯期生态地层及古环境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龙门山中段白石 苟家大型飞来峰内早埃姆斯期的甘溪组分布及岩性特征。首次将甘溪组划分为两个生态地层单元 ,即Anetoceras Plectodonta群落及Dicoelostrophia Eosophragmophora群落 ;指定了群落的层型剖面 ,分析了各群落的生物组成、丰富度、生态特征及生态环境。认为区内早埃姆斯期属深水陆棚至深水盆地沉积环境 ,为龙门山区泥盆纪沉积盆地的性质和演化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5.
江西省震旦系,通过本次地层清理,新建立大沙江组,朝阳组和外管坑组。本文描述了这三个组的岩性,岩相特征、划分标志及其分布情况,其时代分属于早震旦世,晚震旦世,晚震旦世早寒武世。  相似文献   

6.
论生态地层学理论模式肖传桃,姜衍文,李维峰(江汉石油学院地质系湖北荆州434102)关键词生态地层学,生态相,生态地层模式生态地层学是当代地质科学的前沿之一,由于它在提高地层学研究的分辨率、重建古环境、恢复盆地古地理特征和演化以及在指导油气和沉积矿产...  相似文献   

7.
南京附近宁镇山脉下石炭统层序地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南京附近宁镇山脉的下石炭统中识别出7种沉积相,并在高骊山组中识别出5个底栖生态群落。据沉积相和群落生态分析,本文对该区早石炭世层序地层进行了分析,识别出5个沉积层序,并恢复了南京地区早石炭世海平面变化特征。这一时期该地区的海平面变化特征与全球海平面变化曲线并不完全一致,其原因在于该区当时特殊的古地理位置。  相似文献   

8.
湘中地区下寒武统烃源岩沉积环境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对湘中地区早寒武世岩相古地理的研究,认为早寒武世期间,湘中地区为发育在陆架之上的缺氧滞留盆地沉积环境,沉积了一套以黑色炭质板状页岩及含硅质炭质泥岩等为主的黑色沉积。该套黑色沉积沿着湘中地区以及扬子东南缘呈带状稳定分布,反映出当时湘中地区是一"富烃沉积区",具有生烃潜力;该套寒武纪海相地层是油气勘探的重要层位。  相似文献   

9.
兴安地层区的古生代地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养正 《吉林地质》1996,15(3):23-24
西利利亚板块东南缘,从早晚寒武世晚期至早石炭世,地层发育经历了被动陆缘,岛弧和弧后盆地,岛弧期后抬升,裂陷槽和陆表海侵期几个阶段,文中详细论述了它们沉积特征及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0.
赵兵  王建坡 《沉积学报》2004,22(1):47-53
根据生态地层的基本原理及工作方法,将区内观雾山组划分为五个古生物群落,即Amboglossa-Emanuella群落,Septascolipora-Frachastraea群落,Variatrypa-Ypsilorhynchus群落,Stringocephalus群落及Zhonghuacoelia-Leiorhynchus群落,并讨论了各群落的生物组成、相对丰富度、生态环境及群落时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观雾山期生态地层格架.重新认识了龙门山区Ypsilorhynchus的时限.研究表明,生态地层能提高地层划分对比的精度及古生物化石的地层价值,为认识古环境及沉积盆地演化提供新资料.  相似文献   

11.
中扬子地区晚震旦世-早寒武世沉积特征及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扬子地区指青峰-湘广断裂带以南,湘黔桂海盆以北,鄂西恩施-龙山一线以东的湖北省和湖南省的大部分地区。根据中扬子地区上震旦统-下寒武统十余条代表性剖面的沉积特征及其横向展布规律,应用等时面优势相成图方法编制了晚震旦世的陡山沱期、灯影期,早寒武世的筇竹寺期、沧浪铺早期、沧浪铺晚期、龙王庙期共6幅岩相古地理图。中扬子地区上震旦统发育了从碳酸盐潮坪、开阔台地、浅滩、台地边缘、斜坡到台地前缘盆地等沉积,下寒武统下部主要为细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组成的混合型浅海陆棚沉积,上部变成碳酸盐潮坪、开阔台地、台缘斜坡和台缘盆地沉积。晚震旦世岩相古地理格局由碳酸盐台地(鄂中台地)和南边的台缘盆地组成。由于地壳差异性升降运动,晚震旦世陡山沱期岩相古地理格局发生了急剧变化。早寒武世早-中期岩相古地理格局由鄂中古陆、围绕古陆的碳酸盐潮坪、陆棚及南边的陆棚边缘盆地组成。早寒武世中-晚期岩相古地理格局由碳酸盐潮坪、开阔台地、台缘斜坡和台缘盆地组成,该地区主体进入碳酸盐台地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2.
四川盆地及邻区寒武纪古地理与构造-沉积环境演化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皎  何登发 《古地理学报》2014,16(4):441-460
四川盆地寒武纪台地滩相储集体是一套重要的油气勘探目的层,准确预测其发育部位、储集性能与分布规律是其油气勘探的重要基础,其中,寒武纪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古地理与构造-沉积环境的研究是储集体预测的关键。根据野外实测剖面、钻井和测井分析、地震资料,应用活动论构造-古地理思想,在沉积地质条件、区域连井地层剖面,地层厚度与沉积相等分析的基础上,综合编制了寒武纪各个时期的构造-沉积环境图件,反映了四川盆地寒武纪的古地理特征及盆地演化。四川盆地寒武纪整体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古地理格局,西部发育潮坪和滨岸等碎屑岩沉积相,中东部发育缓坡相、台地相及台地边缘浅滩相等。沉积相在时空上的响应为由早寒武世梅树村期局限台地→筇竹寺期碎屑岩台地和深水盆地→早寒武世沧浪铺期滨岸-混积台地→早寒武世龙王庙期碳酸盐岩缓坡→中寒武世陡坡寺期蒸发局限镶边台地→中晚寒武世洗象池期成熟镶边台地的演化过程。其中,筇竹寺期为巨厚的烃源岩生成期;龙王庙期和洗象池期,为碳酸盐岩储集层发育的有利时期;龙王庙期及陡坡寺期发育的蒸发岩可形成良好的盖层。  相似文献   

13.
以多重地层划分理论为指导,根据露头、钻井和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在总结对比四川盆地及其邻区寒武系不同时期﹑不同构造单元地层划分方案的基础上,以岩石地层特征为主要依据,综合分析古生物特征及电性特征,将四川盆地寒武系自下而上划分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沧浪铺组和龙王庙组,中寒武统陡坡寺组,中上寒武统洗象池组。对岩性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筇竹寺组主要为炭质页岩﹑页岩及泥岩;沧浪铺组主要为粉砂岩及泥质粉砂岩;龙王庙组主要为鲕粒灰岩﹑灰质白云岩及白云岩;陡坡寺组下部为泥质白云岩夹紫红色泥岩,上部为紫红色泥质粉砂岩﹑白云质粉砂岩夹紫红色泥岩;洗象池组主要为大套厚层状细晶白云岩﹑粉晶白云岩。四川盆地寒武系分布广泛且厚度较大,仅在盆地西部存在一个北东向剥蚀区,整体上在盆地中南部形成一个厚度低值区,向东﹑向南﹑向北厚度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4.
到目前为止本省内早寒武世尚未发现有梅树村期和筇竹寺期沉积,仅有沧浪铺期和龙王庙期沉积存在。在济源—博爱—武陟一线以南地区有沧浪铺阶辛集组、朱砂洞组和龙王庙阶馒头组。该线以北只有龙王庙阶辛集组和馒头组。辛集组是个受特定环境控制的穿时地层单元。早寒武世沧浪铺早—中期(辛集组)沉积环境是潮下浅水陆棚和滨岸潮下带、滨岸潮坪潮间带。沧浪铺中—晚期(朱砂洞组)沉积环境是滨岸碳酸盐潮坪缓坡—潮间—潮上蒸发坪和潮间蒸发岩洼地以及潮下碳酸盐浅水缓坡。龙王庙期(馒头组)沉积环境是滨岸碳酸盐岩潮坪缓坡和潮下碳酸盐岩浅水缓坡。早寒武世痕迹化石主要产于三个层位,可分为H-T组合和L-B组合。前者为潮下浅水陆棚风暴环境痕迹组合,后者为潮间—潮上低能泥坪环境痕迹组合。早寒武世痕迹化石共11属(1新属)、16种(1新种、1相似种、10未定种)。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对滇东寒武系进行层序地层学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层序的基本特征及取得的主要成果。确定有10个层序,其时限为1~10Ma,其中下寒统武有6个,中、上寒武统各2个。此外还划分出次层序27个、组合层序2个。此项研究工作对本区寒武系地层划分与对比、界线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1)沧浪铺阶生物地层的争论,是由于滇东存在两个Ⅰ型层序边界,乌龙箐段与红井哨段为假整合关系,故生物带发育不完整;(2)双龙潭组与西王庙组应为同时异相沉积体;(3)双龙潭组顶部时限,以SB2i为标志,应与娄山关组底部边界对比,故可能上延至晚寒武世早期  相似文献   

16.
华北地层大区东南区寒武纪早期地层对比与统一划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华北地层大区东南区的寒武纪早期地层 ,宜统一划分为6个三叶虫化石带(Shantungaspis,Yaojiayuella ,Qiaotouaspis,Redlichia(Pteroredlichia) ,Megapalaeolenus和Hsuaspis)和3个组(毛庄组、馒头组和猴家山组)。毛庄组包含Shantungaspis带 ,Yaojiayuella带和Qiaotouaspis带一部分 ,馒头组包含Qiaotouaspis带大部分、Redlichia(Pteroredlichia)带和Megapaeolenus带 ,猴家山组仅含Hsuapis带。前2带属毛庄阶 ,第3、4带属龙王庙阶 ,后2带属沧浪铺阶。中、下寒武统界线划在毛庄阶与龙王庙阶即Yaojiayuella带与Qiaotouaspis带之间。毛庄组属下—中寒武统 ,其它2组属下寒武统。按各组的岩层组合特征 ,统一划分为15个岩性段  相似文献   

17.
生态地层学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生态地层学(Ecostratigraphy)近年来才引起古生态学者和地层学者的注意和重视,它是地层学向纵深发展的一个自然趋向。在介绍与生态地层学有关的概念群落、居群、群落演替和群落取代等基础工,首次提出群落组这一生态地层单位术语,并将它和亚群落带、群落带、群落群作为系统的生态地层单位,并与生物地层和岩石地层单位进行了对比;最后简述了生态地层学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四川盆地是一个大型叠合含油气盆地,经历了多期伸展-聚敛旋回,资源潜力巨大。近年来,盆地中部下组合天然气勘探在震旦系灯影组和下寒武统龙王庙组获得重大突破,但盆地东部尚未获得实质性进展,有利勘探方向尚待明确。以构造-沉积演化分析为基础,将盆地东部及邻区海相下组合划分为伸展分异台地(震旦纪至早寒武世沧浪铺期)、稳定统一台地(早寒武世龙王庙期至中奥陶世宝塔期)和挤压前陆坳陷(晚奥陶世至志留纪)三个演化阶段;根据油气成藏要素和运聚特征,划分出寒武系盐下碳酸盐岩、寒武系盐上碳酸盐岩和志留系致密碎屑岩等三个油气勘探领域,不同勘探领域制约油气成藏和富集的关键因素差异较大;指出了川东南震旦系灯影组四段台缘带、川东寒武系洗象池群碳酸盐岩浅滩和志留系小河坝组大型三角洲砂体等,为盆地东部海相下组合的有利勘探方向,同时明确了重点突破地区。  相似文献   

19.
下扬子地区中二叠世上升流相区古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首次对下扬子地区中二叠世上升流相区古生态特征进行了研究。将栖霞组划分为5个沉积期,并划分了栖霞组各沉积期和茅口期的生物群落,其中本部灰岩段和顶部灰岩段沉积期群落分异较为明显,并阐述了各群落的组成、结构和生态环境。根据群落的组合特征和沉积学特征,在研究区识别出两种生物相类型,即陆棚缓坡底栖型生物相和陆棚盆地浮游型生物相,并论述了生物相与上升流强度之间的关系。最后,分析了上升流对生物古生态特征的控制作用,认为,上升流的发育强度和生物群落的丰度成正相关,而与分异度多成反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