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部资源》2012,(6):17
呼和浩特市为切实加强耕地质量管理,根据国土资源部、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相关要求,以现有的农用地分等成果为基础,根据变更后的第二次土地调查资料数据,开展更新评价工作,对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进行补充完善,建立与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相配套的耕地质量等级数据库,认真开展了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工作。一是加强领导。本次呼和浩特市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工作,量  相似文献   

2.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耕地质量等级设计需要充分结合项目区自然条件和相关经济技术条件,才能保证项目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为此结合农用地分等技术和农用地分等定级折算相关成果,在省级土地开发整理示范项目中进行了尝试性评定研究.在综合分析相关经济技术水平、项目补充耕地质量现状及限制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多因素综合分析法,对耕地质量等级的规划设计进行评定,并提出相应的工程措施.本研究将农用地分等定级技术和成果应用到土地开发整理补充的耕地质量等级设计中,一定意义上丰富和完善了土地整理补充的耕地质量等级的评定方法.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探讨ArcGIS与MapGIS在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应用中的功能和特点,以期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数据的准确性和结果的科学性.研究方法:在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的实践基础上,从因素图的影像校正、因素图的矢量化、属性赋值及数据管理等方面比较,分析ArcGIS与MapGIS的优势与不足.研究结果:ArcGIS在因素图的影像校正、因素图的矢量化及数据管理上具有比较大的优势;而在耕地分等单元属性赋值上,MapGIS更加方便快捷.研究结论:在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工作中,合理利用ArcGIS与MapGIS的优势功能模块,可以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数据的准确性与结果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等级折算的补充耕地后备资源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后备资源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补充耕地项目的选址和补充耕地的质量,是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工作的重要环节。以农用地分等成果中的利用等为基础,根据占用耕地的利用等别确定补充耕地的目标等别,参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相关设计标准及土壤普查资料设定后备资源开发为耕地后各因素的状态,采用农用地分等中利用等的评价方法评定后备资源开发为耕地后的预期等别,以补充耕地目标等别与后备资源预期等别的对比关系为依据,提出了基于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的补充耕地项目后备资源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5.
以豫西北太行山地丘陵类型区为例,采用比较法和模型法探讨了耕地整理等级目标的确定问题。研究内容:(1)基于农用地分等的方法,以农用地分等成果为基础,通过耕地建设等级影响因素标准组合研究,可以确定耕地建设等级的评价方法,进而确定耕地整理的质量等级目标。(2)根据影响因素标准组合,结合土地整理设计工作,确定出影响耕地质量的因素所能达到的标准,该标准能够为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和工程标准编制提供依据。研究结论:农用地分等成果与等别评价方法可作为确定耕地建设等级目标的方法与成果基础。  相似文献   

6.
春雨 《西部资源》2014,(2):17-17
<正>近日,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土地调查规划院了解到,内蒙古自治区土地调查规划院受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利用处委托,组织实施对内蒙古白音察干至永泰公段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占耕与补充耕地的评价工作,该评价工作属内蒙古自治区首例。自接到通知起,内蒙古自治区土地调查规划院迅速组织相关人员对该项目建设占用的耕地区域和补充耕地区域进行实地踏勘,并结合农用地分等成果,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对该项目建设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的质量评价。同时,为保障评价工作有据可依,数据可靠可行,顺利推进内蒙古白音查干至永泰公段高速公  相似文献   

7.
《地理教学》2015,(5):64+63
昨天,农业部在其网站发布了《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这是我国首次将耕地分等定级。《公报》反映了全国各区域耕地质量状况、存在的主要障碍因素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业部决定把“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作为明年工作的重点。耕地质量划为十个等级《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把全国18.26亿亩耕地质量等级由高到低依次划分为一至十等。其中,评价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积为4.98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7.3%。《公告》称,这部分耕地基础地  相似文献   

8.
以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为例,借助GIS软件及统计软件,初步选取17个对耕地质量有重要影响的自然、社会经济和区位因素,采用指数和法及因子分析法进行五华区耕地质量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指数和法和因子分析法的评价结果大体一致,昆明市五华区耕地质量等级为三级,耕地主要集中分布在西翥街道办事处,区域耕地质量总体偏低,高质量的耕地少,约占区域耕地面积的25%,中低等质量耕地面积多,约占区域耕地面积的75%;区内耕地质量主要受坡度、距中心城镇及道路远近、土壤因素的影响;不同类别的耕地质量等级亦不同,水田、水浇地的质量等级高于旱地质量等级。  相似文献   

9.
自2014年以后,内蒙古自治区每一年度均开展耕地质量年度更新评价工作,形成年度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成果。本文以2016年度巴彦淖尔市各旗(县、区)年度耕地质量等别更新成果为基础,通过对数据的汇总,对巴彦淖尔市全市耕地的数量、质量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0.
以青海省西宁市为研究对象,依据《耕地质量等级》(GB/T33469-2016),采用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等方法,构建西宁市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技术,对西宁市2015年和2018年耕地质量进行评价,并分析西宁市耕地质量时空分布和土壤养分特征,探究西宁市耕地质量现状。结果表明:(1)2015年和2018年耕地质量平均等级分别为6.74和6.33,4 a间提升0.41,耕地质量等级总体提升主要来自三、四、五、七等地,其中高、中等地总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2018年较2015年增加1.49%。(2)4 a间的耕地质量等级在空间分布上差异较大,高、中等地主要集中在中部的湟中区及北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简称大通县),低等地主要分布在边缘靠山区及海拔较高地区,耕地质量提升的耕地主要来自大通县、湟源县、湟中区。(3)相较2015年,2018年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增加,其中有效磷含量评价等级上升。研究结果对西宁市全域范围内耕地质量展开综合评价,其结果能够很好地反映该地区当前耕地质量状况,对农业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不同等级耕地保有量的测算——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农用分等成果为基础,探讨了不同等级耕地保有量预测方法.通过建立耕地利用质量等指数与单位标准量产量之间的数学模型,确定各等别的理论单位标准量产量,将其与区域粮食需求量相对照,构建最优线性规划模型,求出不同等别耕地保有量的最优方案,并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测算的耕地保护方案既体现了优先保护优等地的原则,又能保障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遏制耕地数量迅速减少,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耕地质量保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内涵、理论基础着手,重点评述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实施效果、耕地质量、区域平衡、影响因素、实现措施以及研究方法,认为当前研究存在相关成果与具体实践“不对称”,忽略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影响,政策实施中不注重将城市化所产生的现代生产要素转化到平衡区域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上,区域平衡缺乏理论与实践支持以及相关法规不配套等问题。因此,建立和完善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技术支撑体系,系统构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研究框架体系以及深入探讨耕地生态与社会价值及其成本核算体系等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经济快速发展地区耕地质量时空变化格局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城镇化过程持续加速,太湖流域高产耕地流失形势日趋严峻。该文基于遥感、土壤和气象数据,利用AEZ模型和GIS对流域耕地质量演变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流域持续经济增长导致耕地数量递减背后是高产耕地分布大幅缩减,尤为明显表现在城镇周边与交通沿线。不同阶段耕地质量变化不同,但总体上高产田减少比例显著大于增加比例,而中低产田增加比例明显高于减少比例,且各等级耕地增加量显著小于减少量,新增耕地数量和质量都远不能与减少耕地达到平衡,"高产耕地锐减-低产耕地缓增"格局导致流域整体耕地质量水平下降。今后应统筹耕地数量和质量双重保护,因地制宜实施区域耕地保护差别化策略,并根据流域发展战略动态调整和更新耕地保护决策。  相似文献   

14.
为整体掌握民勤绿洲耕地质量、土壤养分以及盐渍化状况等,充分利用县域耕地资源,分析研究民勤绿洲耕地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耕地土壤养分和盐渍化现状,为及时准确掌握绿洲耕地地力状况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绿洲耕地土壤养分、盐渍化障碍提供改良措施。基于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农业部2016年第2号)和《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GB/T33469-2016)的相关要求,构建民勤绿洲县域评价体系,通过综合运用空间分析、模糊数学、层次分析和综合指数等方法,对民勤绿洲耕地质量等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民勤绿洲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为3.26等;分布有一至七等级地,八、九、十等级地没有分布;以三、四等级地为民勤绿洲耕地的主要等级分布,面积占比分别为31.63%、28.27%。泉山区中部和坝区灌溉农业区多分布一、二等级地。湖区灌溉区多分布三、四等地。在绿洲边缘带较多分布五、六、七等地。(2)民勤绿洲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在10.00~15.00 g·kg-1之间,全氮平均含量在0.50~1.00 g·kg-1之间,总体处于较低水平。有效磷和速效钾总体处于中等水平。昌宁区、泉山区与坝区交界东北部以及湖区镇(昌宁镇、东湖镇、南湖镇、泉山镇、西渠镇)耕地土壤养分平均含量较均低。(3)民勤绿洲盐渍化耕地的面积为32240.36 hm2,占民勤绿洲耕地总面积的30.09%;主要以轻度盐渍化为主。轻度盐渍化多分布在湖区红沙岗镇、红沙梁镇、西渠镇等镇;中度盐渍化分布在昌宁镇以及环河区沿风沙线一带。其评价结果对民勤绿洲耕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以及绿洲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4 年SPOT 多光谱影像、2004 年耕地地力调查数据等, 以山东省即墨市为例, 开展耕地质量评价 研究。采用RS 技术, 从SPOT 多光谱影像中提取耕地质量评价因子, 如反映土壤肥力状况、水分状况、土壤退化状 况等不同信息的NDVI、DVI、RVI, 结合坡度信息、土地利用程度等, 构建了基于RS 技术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压力- 状态- 响应框架( PSR) , 构建评价模型, 旨在开展遥感技术在耕地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评价结果表明, 即墨市耕地质量普遍较好。研究将该市耕地分为六个等级, 并针对不同等级因地制宜地提出了耕地资源保护的政 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陈诚 《地理研究》2016,35(12):2273-2282
快速城镇化过程中,耕地面临日益严重的质量和数量安全问题,改进耕地质量评价方法并探索其在城市开发边界划定中的应用研究,对于耕地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多规合一”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融合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等和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成果,重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集成方法,结合耕地质量与规划城镇用地的耦合分析,探索可占用耕地与城市开发边界识别路径,并以南通为例进行验证。研究表明:沿江地区土壤重金属含量较高,沿海地区土壤肥力较差,西部和北部地区土壤肥沃,耕地质量较好。沿江地区规划城镇用地和耕地质量空间匹配较好,可占耕地和开发边界范围较大,北部地区相反。耕地质量评价—耕地与规划城镇用地耦合—可占用耕地选择与边界框定的方法,可以为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提供指引,但城市用地需求和耕地可占用规模确定是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耕地需求量预测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耕地是保障粮食供给的关键,因此合理确定耕地数量是耕地资源管理的客观需求。引入耕地质量指标,提出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耕地需求量预测方法,通过标准地块,从数量、质量两方面确定耕地需求量,从而提高预测成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并应用于山东淄川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耕地资源是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维护经济增长的基础,近些年来,土地整治等项目的实施显著提高了耕地质量等级和粮食产量,然而,目前大部分的耕地还是依靠农民采取的"大水大肥"耕作模式在短期内提高了产量,而该种植模式获得的高产很难一直持续。本文通过实地调研,研究对开鲁县的耕作模式的变化及其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并对耕地质量保护与利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GIS的耕地连片性分析方法与系统实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要求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基本农田为优质连片耕地.为了实现耕地中优质连片地块的准确有效划定,该文综合考虑了优质连片耕地划定过程中的一些限制因素,提出了一个基于GIS的耕地连片性计算方法,开发了耕地连片性分析系统,试图以此准确高效地找出优质耕地的连片区域,进而辅助有关规划人员进行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工作.以辽宁省北票市农用地分等成果数据为例,对耕地连片性计算方法的可行性和耕地连片性分析系统的实用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20.
按照《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办法》要求,经依法批准占用耕地的建设单位应当将所占用耕地的耕作层土壤剥离,用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或者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有条件的地区,补充耕地的责任单位应当利用剥离的耕作层土壤,提高补充耕地质量。随着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完工,三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