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胶莱盆地是一白垩系发育较为完整的陆相含火山地层沉积盆地.白垩系中发现有大量恐龙骨骼、恐龙蛋,以及其它动植物化石,是研究陆相白垩纪古环境演变的重要地区.本文通过对胶莱盆地莱阳洼陷Albian阶林家庄组—辛格庄组地层沉积特征、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组成(δ13C,δ18O)、色度(L*,a*,b*)、碳酸盐含量、TOC含量,以及...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万家—蓝村地区位于胶莱盆地,夹于莱阳凹陷和诸城凹陷之间。依托201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山东1∶50 000万家、南村、高密、蓝村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根据《1∶50 000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指南(试行)》、《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指南(试行)》的统一标准及要求,在充分利用以往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数字填图系统进行野外地质填图,并应用室内与室外填编图相结合的方法,完成标准的1∶50 000地质图及说明书编制,建立了山东省万家镇幅(J50E021024)、南村镇幅(J51E021001)、高密市幅(J50E022024)、蓝村镇幅(J51E022001)1∶50 000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本数据库针对早白垩世莱阳群杨家庄组、杜村组,青山群八亩地组、王氏群辛格庄组岩性填图,首次在王氏群辛格庄组发现火山机构,并确定辛格庄组内火山岩夹层锆石U-Pb年龄为早白垩世。利用前人胶参1井、2井和3井钻孔资料,恢复了李党家—马山凸起白垩纪岩相古地理,建立了山东省万家—蓝村地区沉积构造格架。本数据库包含上述4个标准1∶50 000图幅地质图,数据量约为22.3 MB,于胶莱盆地火山岩中取得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值3个,第四系中取得光释光年龄值3个,14C同位素年龄值4个。坐标系为CGCS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投影方式为高斯—克吕格投影。本数据库充分反映了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成果,为区域资源环境研究、能源勘探提供基础地质图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云南兰坪盆地古近系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就是将岩相古地理的研究和编图与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盆地构造发展演化紧密结合,利用层序界面和其他关键界面为相对等时界面,按相关界面划分体系域,并以体系域为成图单元,采用体系域压缩法编制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图。以云南兰坪盆地古近系为例,进行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分析研究并编制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图,进而揭示该区古近纪构造运动对沉积特征与湖平面变化的关系,更进一步阐明该区盆地沉积充填的时空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四川盆地奥陶系岩相古地理格局研究程度偏低、认识出入较大,沉积期古隆起分布有待进一步研究.运用最新的井震及野外资料,在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基础上,建立了上扬子地区奥陶纪三级层序地层格架,并重建了重点层位层序岩相古地理.研究揭示,二级层序结构控制了沉积充填结构,每个二级层序的下部地层厚度起伏明显,指示了古地貌明显起伏特征,古隆起区具有明显的三级层序超覆沉积缺失结构;二级层序晚期古隆起范围缩小,填平补齐作用使得三级层序地层厚度总体稳定.岩相古地理分析揭示,奥陶纪总体具有北部、西部和南部三面稳定古隆起环绕中部凹陷区特征,川中古隆起明显分隔中部凹陷区;认为川中古隆起及南北两侧古隆起具有间歇性扩大、川东地区SSQ2早期存在隆起区,而中部凹陷区总体具有持续性沉降及向东迁移的特征.研究表明,早奥陶世桐梓组沉积期继承了娄山关群的总体古地理格局结构,形成了2个膏岩区及古隆起周缘白云石化颗粒滩相带组合,而湄潭组可能存在西部来源的三角洲沉积.   相似文献   

5.
沉积层序的划分包括层序边界的识别和划分.在对地层进行沉积层序划分的基础上,进行各段地层的岩相古地理分析对盆地的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研究中,综合应用各种资料分析研究了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古近系的层序边界特征,采取"大-小-大"的层序划分步骤进行了沉积层序的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古近纪各期的岩相古地理特征.研究表明,所划分的东部凹陷古近系火山层序、同裂谷期层序和裂谷期后3个层序,其对应的时期分别为房身泡期、沙河街三期和沙河街一、二期至东营期.同时还表明,东部凹陷古近系沉积层序发育特征的特殊性导致了同期岩相古地理演化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珲春盆地是吉林省重要聚煤盆地,分析古近纪珲春组的沉积古地理,总结其层序格架下聚煤规律,可以为研究区煤炭和煤层气资源的勘探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区域地质、钻孔岩心和测井资料,对珲春组岩相类型、沉积体系、层序–古地理和聚煤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珲春组共发育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和可燃有机岩5类岩石类型和12种岩相类型。根据区域不整合面、河流下切谷冲刷面和沉积体系转换面等3类层序界面,将珲春组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建立了珲春组等时地层格架。基于各三级层序内的地层厚度、砂岩厚度、砂泥比和煤层厚度分布,恢复了各层序岩相古地理,认为珲春组共发育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4类沉积体系,具体包括12类沉积亚相和13类沉积微相,物源主要位于研究区的南北两侧。在各层序地层格架内,珲春盆地煤层展布具有明显规律性。层序Ⅰ—Ⅲ,聚煤作用先增强后减弱,厚煤层主要发育在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等碎屑沉积体系明显减弱时期。珲春组主要有3个聚煤中心,分别位于研究区西部八连城地区、南部板石地区和东部的54-9钻孔附近。聚煤中心和地层沉积中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且两者从层序Ⅰ—Ⅲ呈现出由盆地西部向东部再向西部迁移的趋势,成煤古地理单元主要为扇端漫流沉积、辫状河河漫滩、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分流间湾及湖泊滨湖亚相。   相似文献   

7.
胶莱盆地白垩系林寺山组砾岩沉积特征及盆地演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胶莱盆地下白垩统莱阳群底部林寺山组主要由砾岩组成。通过对盆地及周缘18个地点林寺山组砾岩系统的调查,从砾岩组分、砾径和长轴排列方向的统计分析出发,研究该砾岩沉积相类型、盆地物源区、古水流及林寺山组上覆地层中砂岩碎屑锆石U-Pb年龄谱特点,并进一步讨论了盆地演化的意义。研究表明,林寺山组底部砾岩以冲积扇相为主,但不同地点亚、微相类型又有差异。原型胶莱盆地由莱阳、海阳-即墨和诸城-五莲3个独立盆地组成,被6个隆起区所分隔。莱阳盆地的物源主要来自胶北隆起和苏鲁造山带北部;海阳-即墨盆地以苏鲁造山带北部隆起区、即墨-牟平隆起、胶南隆起为主物源区;诸城-五莲盆地以胶南隆起和马山-李党家低隆起为主要物源区。林寺山组砾岩的出现标志着苏鲁造山带大规模塌陷和胶莱盆地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纪古沙漠沉积地层主要为冲积扇、湖泊、河流、三角洲及沙漠沉积体系.风成沉积和沙漠沉积、风成沉积体系和沙漠沉积体系等概念有必要予以区分.基准面变化是沙漠和河流、湖泊等其他陆相地层对比的基础.鄂尔多斯盆地志丹群划分为上下两个三级层序单元,反映了两期古沙漠由风成沉积强盛期到衰退期的演化,且每个层序可划分为低位、...  相似文献   

9.
广东三水盆地古近纪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大量的区域地质、钻井岩心、野外露头等资料,以及年代地层和生物地层的研究成果,将三水盆地古近纪地层划分出一个盆地充填层序、两个构造层序和6个层序;在构造层序地层研究基础上,以层序为编图单元,采用压缩法和瞬时作图法,编制了三水盆地古近纪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系统地阐述了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通过古近纪不同时期的层序岩相古地理演化,将沉积充填分为湖泊细碎屑加积和顶部粗碎屑填积两个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0.
胶莱盆地是形成于中生代晚侏罗世的陆相盆地,构造变形较为复杂。在野外断裂构造变形观测的基础上,结合年代学数据和地层沉积序列,确立了胶莱盆地白垩纪的变形演化历史。总体上,胶莱盆地在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沉积了3套地层,经历了多个构造变形阶段。其中,发生在白垩纪的变形阶段主要有:(1)早白垩世早期,鲁东地区受区域近E—W向引张应力场控制,胶莱盆地发生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喷发间歇期沉积了大盛群;早白垩世晚期,受强烈的区域性NW—SE向挤压,胶莱盆地褶皱回返。(2)晚白垩世早期,在区域近S—N向引张应力作用下,诸城断陷盆地发育,王氏群沉积;晚白垩世晚期,胶莱盆地受区域性NE—SW向挤压,导致王氏群褶皱变形。  相似文献   

11.
沂沭断裂中段莱阳群浊积地层的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沂沐断裂中段的石场-中楼一带,存在受北北东向断裂控制的早白垩世莱阳群火山碎屑岩系。沉积厚度大于6263.71m,主体为火山碎屑浊积岩,层序结构以间断不完整的鲍马序列为主,形成于沂沭断裂强烈活动的构造背景。在综合盆地边界断裂的构造形迹,盆地沉积中心的迁移状态以及浊积地层沉积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莱阳群浊积地层形成与郯庐断裂早白垩世走滑运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将层序地层学方法应用于岩相古地理研究中,首先建立承德地区石炭一二叠系层序地层格架,然后以四级层序为基本编图单元,编制岩相古地理图。分析了石炭一二叠系的沉积演化特征,讨论了层序地层、岩相古地理与聚煤作用的关系。在研究区识别出2个三级层序、5个四级层序、8个五级层序;揭示了海平面升降变化对成煤沼泽发育的控制,认为层序DS1的海侵或海退最大点处的四级层序Ⅲ控制了研究区两个主采煤层的发育。该结论对该区聚煤规律的研究和煤炭资源预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湘鄂赣二叠系层序岩相古地理与油气生储盖空间配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沉积层序的沉积体系域划分和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的编制,可用于油气生储盖层空间配置关系的研究分析。湘鄂赣地区不同类型的二叠纪盆地共可划分出11个沉积层序,包括下二叠统栖霞组(层序S_1—S_3)和茅口组(S_4—S_6)以及上二叠统吴家坪组或龙潭组(S_7—S_9)和长兴组(S_(10),S_(11))。每一层序又可划分出二三个HST、TST、LST或SMSF沉积体系域。根据编制的部分层序沉积体系域岩相古地理图,结合各体系域的沉积特征,从平面上和纵向上加以分析,探讨了本区油气生储盖层的空间配置。此方法为从层序地层—层序岩相古地理—油气生储盖至选区评价提供了研究思路和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14.
南秦岭古生代沉积盆地构造活动-海平面变化与沉积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唐永忠  朱迎堂 《沉积学报》2007,25(5):653-662
位于扬子地台北部被动边缘的南秦岭镇安、旬阳古生代沉积盆地,发育一套早古生代—中生代一套碳酸盐岩夹细碎屑岩沉积,其沉积建造稳定,岩相清晰,地层层序及沉积体系域发育清楚,海平面变化敏感,是研究海平面变化与沉积响应较理想的地区。通过对区内沉积盆地地层特征及侧向变化分析,初步划分出了10个层序,识别出若干个沉积体系域和层序界面。盆地沉积演化与构造体制、区域性构造运动密切相关,构造活动控制了海平面变化。通过区域地层格架分析和层序地层学研究,可以进一步研究区域构造活动历史,恢复海平面变化细节,建立岩石地层、年代地层格架,从微观上准确了解区域海平面敏感变化,确切刻画古气候、古地理、古环境,从而更好的预测沉积矿产。  相似文献   

15.
晚奥陶世凯迪期早期与凯迪期晚期之交,是沉积演化和盆山转换极为关键的时期,在这个短暂时期内,川南—黔北地区几乎全部从碳酸盐沉积转换为碎屑岩沉积,详细研究这一转换时期的沉积特征及其岩相古地理变迁对探讨该区的沉积演化和盆地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良好地揭示凯迪期早期与凯迪期晚期之交这一沉积转换关键时期的岩相古地理变化,采用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思路,以凯迪阶涧草沟组与五峰组之间的界面作为编图的等时界面,编制了凯迪期早期涧草沟组顶部与凯迪期晚期五峰组底部2幅岩相古地理图,凯迪期早期涧草沟组顶部古地理面貌表现为古隆起、古暴露区、古剥蚀区、潮坪、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和浅滩7个古地理单元;凯迪期晚期五峰组底部古地理面貌表现为古隆起、潮坪、浅水陆棚、深水陆棚和浅滩5个古地理单元。首次恢复了暴露区及其分布范围,更加客观地反映了凯迪期早期与凯迪期晚期之交岩相古地理格局及其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山东东部晚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及原型盆地恢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东部近海地区花岗岩及变质岩中出露一套由陆源碎屑岩、火山碎屑岩和火山熔岩组成的沉积地层,其形成时代、地层属性及沉积背景争议较大。文中选取了青岛崂山垭口、灵山岛、唐岛湾,五莲大尚庄,诸城山东头村等剖面进行了详细的地层沉积特征描述,并对灵山岛老虎嘴处流纹岩及崂山垭口凝灰质铝土岩进行LA ICP MS测年,获得锆石U Pb年龄分别为(119.2±2.2)和(118.9±3.3) Ma,恰好对应胶莱盆地青山群火山活动初始阶段。根据沉积构造特征推断,山东近海晚中生代存在一个规模较大的NE向展布的裂陷盆地,呈凹隆相间的构造格局。系统总结了山东东部地区晚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及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演化,发现裂陷盆地与胶莱盆地具有很好的对比性,莱阳期两盆地相连通,青山期由沿五莲青岛、牟即断裂带分布的火山弧将两个盆地分割,并对近海裂陷盆地晚中生代原型盆地进行恢复。  相似文献   

17.
沂沭断裂中段的石场—中楼一带,存在受北北东向断裂控制的早白垩世莱阳群火山碎屑岩系。沉积厚度大于6263.71m,主体为火山碎屑浊积岩,层序结构以间断不完整的鲍马序列为主,形成于沂沭断裂强烈活动的构造背景。在综合盆地边界断裂的构造形迹、盆地沉积中心的迁移状态以及浊积地层沉积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莱阳群浊积地层形成与郯庐断裂早白垩世走滑运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层序地层研究业已成为沉积地质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前人主要集中研究陆源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条件的层序发育特点,而较少涉猎海相火山沉积盆地的层序地层探讨。新疆阿舍勒、冲乎尔地区泥盆纪火山沉积盆地是以火山岩为主,伴有陆源和内源沉积物的堆积场所,对其地层进行露头层序地层研究后发现,其沉积层序成的主控因素、发育特点以及层序界线的识别标志均有其独特之处,不公与海平面变化相关,而且与构造作用,火山喷发旋回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9.
化石埋藏学的核心内容就是要研究不同规模生物化石埋藏的沉积相,恢复沉积环境,了解化石形成和被埋藏前、后的古地理背景。大规模化石记录埋藏学的研究代表着目前国际上发展趋势,重点探索集群灭绝的古地理、古环境与保存作用。中国具有丰富的恐龙化石资源,目前已经成为全球命名恐龙属种最多的国家,相继发现了从侏罗纪到白垩纪的若干恐龙化石遗迹或骨骼埋藏点。胶莱盆地发育着完整的白垩纪陆相(莱阳群-青山群-王氏群,130~65 Ma) 地层和沉积记录。早白垩世莱阳群以河流及湖泊相沉积物为主;青山群为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间夹沉积岩。晚白垩世王氏群下部以冲积扇、泥石流和辫状河道相的沉积物和岩石组合为主;中部则为滨浅湖与河流粉砂岩细砂岩泥页岩灰质土(古土壤)韵律沉积;上部和顶部为冲积扇泥石流、辫状河和洪泛平原粉砂泥质砾岩砂岩砾岩的韵律序列,局部夹玄武岩,反映了晚白垩世末期古地理、古沉积环境已从早白垩世相对湿润和温热的冲积、湖泊环境转变为燥热、干旱的冲积环境。胶莱盆地早白垩世的生物群面貌(脊椎动物、昆虫和植物等)与华北北部热河生物群基本相同,除保存少量的小型恐龙(鹦鹉嘴龙)或翼龙骨骼化石外,还保存了大量的兽脚类、蜥脚类和鸟脚类足迹(群)化石(莱阳群)。诸城晚白垩世王氏群中上部发育集群埋藏的恐龙骨骼化石,已发现恐龙属种10余个,包括3种角龙、3种暴龙、2种鸭嘴龙以及甲龙和虚骨龙等,其中鸭嘴龙占绝大多数(95% 以上)。恐龙化石多为无关联的各类骨骼,少数半关联的小个体恐龙,分选差,混杂堆积。通过诸城恐龙化石埋藏地地层及其沉积相研究,识别出泥石流、洪泛平原和辫状河道3种恐龙化石埋藏沉积相、微相类型,其中泥石流相是最主要的埋藏沉积相,代表了晚白垩世中期恐龙集群埋藏沉积事件和动力机制。莱阳地区王氏群上部和顶部为紫色、砖红色砾岩砂岩粉砂岩灰质土韵律沉积,属于洪泛平原和辫状河道沉积微相组合,代表着晚白垩世末期燥热、干旱的冲积环境。恐龙化石大都埋藏在大型辫状河道微相之下的洪泛平原微相中。化石呈分散或孤立状,有不同程度的磨蚀或破损,关联或半关联者少见,表明经过一定距离的搬运或改造作用。文章最后简述了胶莱盆地以及白垩纪古地理环境、古生态、恐龙动物群的演化或耦合作用。  相似文献   

20.
徐伟祥 《地质学报》2019,93(S1):29-36
本文对胶莱盆地万家—蓝村一带浅覆盖区白垩纪陆相“红层”中火山岩夹层流纹质熔结凝灰岩进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揭示火山岩形成时代,划分岩石地层单位。通过LA- ICP- MS锆石 U- Pb测年,获得了24个测点构成的谐和线上交点年龄数值为11832±073Ma(MSWD=100),该年龄代表了流纹质熔结凝灰岩的形成时间,指示白垩纪陆相“红层”的沉积时代为早白垩世。将这套以紫、红色为主,以细—粉砂岩、泥岩为主,夹少量砂砾岩、灰岩的河流- 湖泊相沉积“红层”划归为王氏群辛格庄组。火山活动大致与区域上石前庄旋回相当。本研究为胶莱盆地王氏群辛格庄组沉积时限提供了年代依据,同时揭示了该时期火山活动的特点,为胶莱盆地白垩纪原型盆地恢复和古地理演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