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2001~2002年对豫东地区旱稻气候适应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灌水量与旱稻的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水分生产效率呈显著负相关,水分供应不足,旱稻生育天数延长.抽穗开花期日平均气温与空秕率呈显著负相关,开花后6天内日平均气温低于22 ℃的天数与空秕率呈显著正相关;灌浆期日平均气温在17~30 ℃范围内,温度越高,灌浆时间越长,穗粒重越高.干热风使产量降低30%左右.通过试验,确定了旱稻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2001~2002年对豫东地区旱稻气候适应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灌水量与旱稻的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水分生产效率呈显著负相关,水分供应不足,旱稻生育天数延长。抽穗开花期日平均气温与空秕率呈显著负相关,开花后6天内日平均气温低于22℃的天数与空秕率呈显著正相关;灌浆期日平均气温在17~30℃范围内,温度越高,灌浆时间越长,穗粒重越高。干热风使产量降低30%左右。通过试验,确定了旱稻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我县历年油菜播种面积达6~7万亩.在气候适宜,无病虫害的条件下,全县油菜平均亩产可达100~150公斤.丰年甚至可达200公斤.分析我县多年来的油菜产量状况,影响油菜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油菜菌核病.如1987年,全县平均田间病株率40%(严重者达80%),该年我县油菜平均亩产仅40多公斤.油菜菌核病在本县始发生于每年的3月  相似文献   

4.
灌水量和气温对玉米生物耗水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掌握玉米适宜灌水量,以石羊河流域武威荒漠生态和农业气象试验站为试验地点,按照常规灌水方式设计玉米全生育期灌水量3 750 m3·hm-2、4 500 m3·hm-2、5 250 m3·hm-2、6 000 m3·hm-24种处理,并按1∶1.5∶1∶1比例分4次灌溉,采用水量平衡法计算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的耗水量,分析研究不同灌水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气候年景下,不同灌水条件对玉米发育期影响不明显;在玉米生物耗水过程中,气温升高耗水量增加,气温升高1℃,耗水量增加124mm;玉米全生育期耗水量呈抛物线变化,峰值出现在拔节至抽雄期间,此期间也正是耗水量影响玉米产量最敏感的时期,期间耗水量每增加1 mm,玉米产量增加0.33 kg·hm-2;不同灌水处理情景下,水分利用率以灌水量为5 250 m3·hm-2最高,可达34.7 kg·hm-2·mm-1,故该灌水量可视为当地适宜灌水量。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提出荞麦是一种适应性较广的粮食作物,既可正茬单种又可复种。但本地品种子种退化,产量很低。1987年环县引进日本“北海道一号”荞麦在15个乡试验示范,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益。本地品种亩产仅45公斤左右,而引种的北海道荞麦复种平均每亩85公斤,正茬平均每亩86公斤,比本地品种平均增产40余公斤。1987—1988年在全县示范推广4.48万亩,平均增产20—38%,比当地品  相似文献   

6.
干旱及灌溉对冬小麦根系和产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郑州农业气象试验站开展不同程度干旱、灌溉试验,研究了不同水分条件对冬小麦根系活力、形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条件下,冬小麦根系活力和根直径均有明显的降低,根长有明显增加,土壤下层所占根系总体积比例增大,且随着发育期的推进,下层根系所占比例呈现增大的趋势,水分利用效率有明显提高;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上述变化趋势更加明显。在灌溉量相同的情况下,越冬期灌溉,有利于冬小麦根系活力和根直径增加,但不利于根系的向下伸展;返青期和拔节期灌溉有利于根系向下伸展、水分利用效率提高、理论产量增加,但不利于根系活力和直径的增加;拔节期灌溉,可适当增大灌溉量,减少灌溉次数,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综合根系形态和活力、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在冬小麦干旱持续发生条件下,在返青期、孕穗期灌水600 m~3·hm~(-2)左右,可根据干旱程度适当增减灌水量,重旱条件下适当增加灌水次数,少量多灌缓解旱情,而重大干旱年份灌水困难条件下可只在拔节期灌水600 m~3·hm~(-2),以实现产量的减损和节水效果。  相似文献   

7.
兰念军 《高原气象》1990,9(2):213-219
本文通过试验研究,初步肯定了全生育期地膜覆盖对水地春小麦的节水增产效果。初步看出其节水增产的机理为:地膜覆盖的增(地)温和保墒作用,增加了春小麦幼苗期的干物质积累和叶面积,促进了根系的生长发育;并使出苗提早,促进延长了穗分化,起到增粒作用;同时使千粒重也有所增加,从而达到增产;由于保墒作用及头水的推迟,减少了灌溉定额和灌溉次数及耗水量,因此具有明显的节水效果。通过对两年试验所建立的回归模型进行计算机选优,得出了节水、节种、增产的优化栽培措施组合为:头水叶龄4~4.5叶,二水时期为开花,全生育期灌水2次,灌溉定额155~200方/亩,播种23~32万粒/亩,施氮10公斤左右,氮磷比1∶0.5~0.7,但对地膜复盖技术还需继续研究,继续提高其经济效益,同时上列措施组合尚待进一步完善和经生产验证。  相似文献   

8.
豌豆,又名寒豆、麦豆。是一种地理分布很广的豆类作物,世界上凡能栽培大、小麦的广大地区都可以栽培豌豆。近年来,我县广大农户豌豆栽培积极性日益提高,栽培面积逐年扩大。据青田县统计局资料,全县1981年栽培豌豆1911亩,1988年扩大到5400多亩,约为1981年总面积的3倍。但是,亩产低,产量一直徘徊在60公斤左右,最高亩产1986年只有75公斤,最低亩产1987年只  相似文献   

9.
晚稻在我市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989年种植面积已达50万亩以上,占全年粮食总产的45~50%,然而由于受低温阴雨、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影响,年际间产量波动很大,80年代本市晚稻单产波动在207—437.5公斤之间,10年平均产量353.2公斤,极差230.5公斤,  相似文献   

10.
资源县的中稻种植面积占水田总植面积的80.5%,总产占水稻的83.5%。种植高度分布:海拔450米以下约占15%;450—800米约占71%;800米以上约占14%。近年来该县中稻生产有了长足的进步。总产、单产分别是解放初的2倍、2.3倍。1974年以来,中稻平均单产比早稻约高130公斤/亩,比晚稻约高245公斤/亩。找出影响该县中稻产量的大田中稻生育期农业气象症结,对采取相应对策,夺取稳产高产,进而繁荣山区经济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玉米是寿光县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由1959年的10万亩增至1989年的64万亩,单产由1959年的51公斤增至1989年的420公斤,1989年玉米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46.5%。为保证玉米能在不同天气气候条件下取得稳产高产,本文对其种植方式进行决策分析。  相似文献   

12.
纳入国家高科技计划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在我省已向实效方向发展。1994-1997年全省累计制种9600亩,高产示范40多万亩。全国到“九五”末期,计划推广5000万亩,实现增产粮食25亿公斤。为配合这一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的新技术的推广,赣州地区气象局组织有关人员,在省、地、市、乡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于”97年首次在赣州市龙埠乡进行了几种有希望在赣南推广的两用核不育系在不同海拔高度的育性鉴定试验种植。以确定两用核不育系在赣南可用于制种或繁殖的时期,为提高制种纯度和产量,提高繁种产量,提供可靠依据。现依据这一试验结果,就赣…  相似文献   

13.
1987年~1988年度,石河子种植小麦53万亩,其中冬麦32.8万亩,春麦20.6万亩.平均单产248.35公斤,比1987年的251.5公斤降低了3.2公斤.造成今年冬春小麦减产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生长期不利的气象条件也是造成1988年小麦欠收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秋季降水过多,影响了冬麦适时播种和苗期生长发育石河子1987年秋季,前期温度较高,从表1看出,9月平均气温比多年同期平均偏  相似文献   

14.
夏播玉米,是礼泉县平原灌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灌水问题的解决,种植面积扩大产量成倍增加。播种面积由1961年的1万亩,占秋作物面积的45.3%到1980年的1.6万亩,占秋作物面积的58.1%。产量逐步提高,1961年亩产81.3斤,到1980年亩产382.8斤,(最高的1979年达428斤)产量挺高4.7倍。从逐年产量图(见图—1)可看出产量变化悬殊,很不稳定,主要是不利气候因子对产量的影响(见图—2)。  相似文献   

15.
玉山是一个人多田少,经济基础薄弱的农业县.50年代中期,水稻种植一季改两季,后来又大力引进甘蔗生产,发展制糖业.但由于当时科学水平低,缺乏种植经验,管理水平跟不上去,产量很低:早稻亩产100公斤左右;晚稻产量更低,如遇到秋季低温偏重的年份,则成了一把草.60年代,甘蔗种植虽然发展到近2万亩,工业蔗  相似文献   

16.
天门市植棉历史悠久,种植面积较大,产量在国内和省内都占有重要地位,对支援国家建设和出口创汇作出了较大贡献.但因季风影响,每年7、8月份高温干旱期长,往往造成棉田土壤干枯,加上棉株蒸腾耗水加大,严重阻碍着棉花的正常生长和开花座桃,导致棉花产量不稳不高.因而每年高温干旱期间都要进行灌水抗旱,以补充棉田水分的不足.但是,灌水抗旱也存在一些弊端,如水土流失,肥力下降、土壤板结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88年以来,我们配合农技部门在我市进行了棉田盖草试验、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干旱胁迫对春小麦生长发育阶段生理性状和灌水利用效率的影响,以高产优质抗旱春小麦新品种‘定丰18号’和‘定丰19号’为材料,对其分蘖期到成熟期进行正常供水(WW)、轻度土壤干旱(MD)和重度土壤干旱(SD) 3种不同水分处理,研究3种处理对小麦叶片水势、光合速率、籽粒灌浆速率、产量构成因素以及灌水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WW处理比较,MD和SD处理显著降低了叶片水势(p <0. 05),MD处理通过夜间恢复其叶片水势可达到正常水平,SD处理不能恢复; SD处理显著抑制了叶片光合作用,MD处理与WW处理无显著差异(p> 0. 05);与WW处理相比,MD处理籽粒灌浆速率、粒重、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显著增加,而SD处理则显著降低(p <0. 05),不同处理间容重无显著差异(p> 0. 05)。两个不同小麦品种的两年试验结果基本一致,适度的水分亏缺有利于小麦增产,从而可提高其灌水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8.
用试验地18.5亩青稞的实际产量与当地气温,降水建立二次回归方程,拟合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9.
齐斌  陈增军  赵刚 《山东气象》2014,34(2):53-55
通过对夏玉米拔节和抽雄期间进行不同时间灌水处理,研究洪涝对夏玉米生长状况和最终产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玉米在拔节和抽雄期间充足的水分条件下,可以促进玉米的高度生长。玉米在拔节期间灌水5d和在抽雄期间灌水3d,5d的产量均高出对照区的产量。  相似文献   

20.
前言陆稻亦称旱稻.近年来华北地区已大面积推广栽培陆稻“秦爱”品种.根据1983年至1986年,我们先后在乌鲁木齐、昌吉、阿克苏、和田、且末等地的分期播种试验资料得出:一季春稻播种至成熟整个生育期北疆约130天左右,≥10℃有效积温平均约1408度·日.在墨玉地区播期试验结果得知,麦茬复播陆稻播种至成熟需要103-106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