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黄土高原区资源丰富 ,生态环境脆弱 ,地质灾害多发性强 ,危害严重。治黄重点在中游 ,中游关键在地质生态环境的改善。笔者较系统论述了本区自然地理、国土资源、区域地质构造、新构造活动、地球物理场及深部构造特征 ,黄土高原隆升机制和地质灾害、生态环境问题 ,提出了基岩及第四纪地质、矿产和景观旅游资源、生态地质等地质生态综合调查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质与生态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区资源丰富 ,生态环境脆弱 ,要根治黄河 ,黄河中游至关重要。本文系统论述了本区地貌、气候、国土资源、区域地质构造环境、区域地质 -生态环境问题和黄土高原隆升机制 ,提出了在本区开展地质—生态环境综合调查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能源结构正逐渐由高碳向低碳转变,但煤炭依然占据我国化石能源消费的主体地位,并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传统的煤炭地质勘查工作勘查方式方法效率低,资源的开发方式加剧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传统的构造“九宫”分区基础上,重点考虑生态环境和煤炭资源分布两大因素,划分出九大煤炭生态区,分析各生态区煤炭生态地质特征,总结典型的生态破坏问题,以期适应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相似文献   

4.
王作堂 《四川地质学报》2005,25(1):16-18,26
从生态环境地质的角度出发,指出西藏“一江两河”地区由于生态环境条件脆弱、生态系统的不稳定,在缺乏生态屏障保护下,对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天然植被的大量掠取,诱发和加重了一系列重大生态环境地质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生态地质环境保护措施和防治对策,并提供了典型实例和经验。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可划分为两个气候分区和四个生态地理区域。油气藏主要分布在陕北高原,油气藏开发产生的污染源可归纳为三类:气态污染源,液态污染源和固态污染源。其环保技术可分为五大类:物理改性处理法、化学改良处理法、物理化学处理法、废物综合利用法、生物降解处理法。黄土高原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油气藏开发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必须走资源开发的“生态矿业”之路。  相似文献   

6.
丽水地处浙江省西南部,瓯江中游,是浙西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气候宜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为国家及生态示范区。区域内溪流密布、水资源非常丰富。低丘缓坡资源丰富,莲都区内低丘缓坡资源面积为140958亩。  相似文献   

7.
胡锴  樊娟 《地下水》2010,32(1):146-148
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形成、发展的差异性较大,同时山地丘陵与盆地区人类经济工程活动的强度与类别差异也较大,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与改变也各不相同。通过对以往调查研究的分析,总结了山西省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类型及分布特征,并对相关地质灾害做了分析,提出加强现有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建立矿山环境恢复保障机制和避免减轻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四项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贵州省南部裸露型岩溶石山地区分布着较多封闭条件良好的背斜构造.其核部大面积分布碳酸盐岩,岩溶极为发育,受翼部隔水性良好的相对隔水层阻隔,形成汇流型背斜储水构造.平塘县卡罗背斜为该类背斜储水构造的典型代表之一.该流域系统中地下水资源丰富,但脆弱的岩溶环境导致了岩溶干旱、岩溶洪涝及石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卡罗背斜的地质成因,从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的角度,探索以地下水开发为龙头改善生态地质环境的途径,提出了相应的地下水开发利用方案.  相似文献   

9.
自2004年以来,丽水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立足于生态资源的优势与环境保护,着力实施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林业、生态城市、生态旅游、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安全等八项工程,随着生态市建设的全面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项经济建设与地质工作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矿产地质、农业地质、城市地质、工程地质等基础地质工作在提供矿产资源保障、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城镇化进程、重大工程选址选线等方面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服务和支撑;  相似文献   

10.
生态地质(学)是研究生态与地质环境相互关系及作用机理的科学。通过“承德市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项目的实践,探索总结出一套适合山区、基于地质建造的生态地质调查思路和技术方法框架。按照全域背景(基准)调查—重点小流域调查—生态关键带解剖3个层次开展工作,逐步深化对承德市生态地质特征和作用规律的认知。通过全域1:25万地质建造分析与编(填)图,查明生态地质背景,划分生态地质单元,快速筛选生态资源优势区和生态环境问题区;针对筛选出的生态资源优势区和生态环境问题区,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重点区1:5万调查,以查明优势资源特征,评价生态环境风险;开展重要地质建造典型生态关键带1:1万调查与研究,揭示生态地质系统三维结构特征和相互作用机理,为综合监测和生态系统演变趋势预测提供依据。构建了生态地质调查“需求—调查—转化”体系框架,依据生态地质调查成果,为承德市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修复,提出了相应的地学建议。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中游河龙段岩土侵蚀的地质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传尧 《陕西地质》2001,19(2):82-86
黄河中游河龙段岩土侵蚀环境地质问题极为突出,岩土侵蚀的地质背景主要有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等方面。区域大地构造将黄河中游河龙段置于岩土侵蚀最为强烈的空间部位,黄土高原分布的黄土和砂泥岩均为易侵蚀岩土。  相似文献   

12.
在国家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布局和新要求下,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更加紧密的成为地质勘查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综合考虑青海省生态环境、地质背景和赋煤特征,按照自然地理、气候条件、生态功能、土壤类型、水系分布、冻土分布、生态自修复能力、生态地质环境敏感性(问题)、地质勘查和矿山生产活动强度等因素的明显差异划分出5大生态地质勘查区及相应的13个含煤盆地生态地质勘查分区。通过生态地质勘查分区的划分和其生态地质环境特点的总结认识,进而为今后地质勘查工作的生态文明开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3.
川藏铁路是我国正在建设的世纪工程,复杂的地质演化史导致铁路廊道地质环境差异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问题复杂多变,在工程施工及今后运营中值得高度关注。在简要回顾川藏铁路廊道以往地质工作的基础上,阐述了铁路建设面临的水工环地质问题,包括高原构造岩溶高压突涌水、断裂带基岩裂隙高压突水突泥、高温热水热害等水文地质问题,活动断裂断错与强震灾害、高地应力与深埋隧道岩爆和大变形、特殊岩土体的不良工程特性与灾害效应、高位远程滑坡灾害链等工程地质问题,含煤地层和热液矿床酸性水腐蚀性、湿地生态退化演替、铁路建设与敏感生态环境的互馈效应等环境地质问题。提出了今后值得深入研究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水文地质方面包括高原岩溶发育层序规律与构造岩溶蓄水构造类型、深埋隧道突水突泥的孕灾致灾模式与预测方法、活动断裂控热机制与地下热水循环模式、高温热害风险识别及地热资源化技术等问题;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方面包括活动断裂的精细特征与工程断错效应、复杂地质构造区深部构造应力场特征、构造混杂岩带工程地质特性与灾害效应、水-力-热多场耦合作用下深埋隧道围岩稳定性与灾害效应、内外动力耦合作用下的高位远程滑坡机理及风险防控技术等问题;环境地质方面包括高原多源水转化循环机制与生态脆弱区生态需水量控制技术、隧道建设的水文生态环境效应、生态地质环境监测评价与保护关键技术、全球气候变暖的地质生态环境效应等问题。从公益性地质调查和商业性工程勘察相结合的角度,提出了地质调查是基础、科技攻关是关键、灾害隐患监测与工程治理协调推进的应对策略,为国家重大工程规划区的水工环地质工作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收集分析大量最新资料基础上,阐述了黄河下游(山东段)存在的水质污染、地下水资源短缺,以及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砂土液化、土壤盐渍化、黄河堤防河道稳定性等主要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并提出了区内主要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的防治对策,这对黄河下游(山东段)国土资源开发、防灾、黄河"治黄"与防洪减灾、地质生态环境保护及管理等,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徐友宁  乔冈  张江华 《地质通报》2018,37(12):2125-2130
青藏高原矿产资源开发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支柱性地位,是中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后备开发及战略基地,但同时又是中国重要的生态环境屏障,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成为重大的资源环境问题。通过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发现,由于以往环境保护意识不足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对高原植被生态影响严重,高山草甸植被保护与修复成为青藏高原矿山最主要、最突出的环境问题。基于寒冷、缺氧、少土、交通不便等制约性自然因素,提出了源头优先保护生态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对策建议:提高青藏高原矿山准入条件、构建基于源头生态保护的机制、制定开发利用规划、基于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的矿山布局、建立勘查及合理开发的矿产资源储备基地、建立矿山生态环境长期监测网、推广高原植被生态修复技术体系等,为政府科学决策矿产资源绿色勘查开发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缺水的地质环境及找水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黄土高原地下水形成的地质环境,认为降水量、地形地貌、岩性构造和地下水循环是造成黄土高原产重缺水的主要因素,地层岩性和新构造运动是影响地下水富集的决定性因素。指出黄土高原基岩风化带潜水的相对富水岩组和富水地段,提出研究含水层的岩性和构造,寻找基岩风化带潜水是解决黄土高原局部地段缺水的较好途径。  相似文献   

17.
周斌 《甘肃地质》2011,(4):60-64
甘肃省是一个生态地质环境十分脆弱的省份。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等地质环境问题突出;森林及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功能弱,环境自净能力差;环境污染现象严重。并且随经济的发展与资源的消耗,生态环境呈恶化之势,已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本文重点分析生态地质环境现状,为合理开发利用国土资源、制定地方经济发展规划、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及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西北五省(区)的煤炭资源水资源及生态环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西北五省(区)煤炭资源与水资源分布特征。西北东部黄土高原区内的各煤矿区开发面临贫乏的水资源与脆弱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针对该区的类炭资源开发,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四川省地质遗迹与地质景观资源丰富,以恐龙化石产地及活动遗迹、高寒岩溶和温带-亚热带岩溶、古冰川与现代活动冰川、推覆构造及地震地质遗迹等独具特色,是我国西部地质遗迹与地质景观资源大省.当前应加速地质公园的建设与开发步伐,充分发挥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带动地方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王俊华 《地质与勘探》2018,54(4):781-790
本文依托项目《西藏多龙矿床技术经济与环境综合评价》,利用高分二号、资源三号及landsat8等多源遥感数据对西藏多龙矿区生态地质环境进行调查研究。通过遥感技术与实地调查结合,查明了矿区生态地质环境现状,取得了涵盖人类活动、矿山地质活动、河流湖泊现状、植被覆盖与荒漠化情况等内容的专题成果。研究结果表明,砂金矿开采及尾矿堆积物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破坏,同时探槽、钻孔及地表金属污染等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通过对目前中国矿储量第一的多龙铜多金属矿床进行开发前全面、综合的生态地质环境调查研究,能够为藏北矿山开发对生态地质环境的影响评估提供科学依据,为西藏多龙矿区建设绿色矿山和绿色开发提供建议及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