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谢云鹤 《地质论评》1981,27(5):封三
由中国地质学会岩溶地质专业委员会和山西地质学会组织的《北方岩溶和岩溶水学术讨论会》于1981年5月9日至5月15日在太原市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我国北方九个省市的近70个科研、教学和生产单位的代表和特邀代表107人,太原市有关单位列席代表近百人。会议收到论文70篇。中国地质学会副  相似文献   

2.
吴华英 《中国岩溶》2010,(3):312-312
2010年8月2日,由中国地质学会岩溶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主办,内蒙古地质学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承办的第三届北方岩溶和岩溶水学术讨论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顺利召开。来自国内35个科研、生产和教学单位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为期4天。  相似文献   

3.
卢茜 《中国岩溶》2010,29(2):120-120,127
2009年12月5日上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在中国桂林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岩溶地质馆贵宾厅召开。会议由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司长、中心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姜建军先生主持。  相似文献   

4.
《中国岩溶》2010,29(2):190-190,195
2009年12月13日上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中国桂林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岩溶地质馆贵宾厅召开。会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心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袁道先院士主持。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质学会岩溶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云南省地质学会于1983年10月在昆明市联合召开了第三届全国岩溶学术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有关地区和部门150多个单位的代表274人。其中,正式代表226人,列席代表48人,云南省政府、省科协、省地质学会和省地质局的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并在开幕式上致词。从上届学术会议到这次会议的召开,历时五年整。这五年,我国岩溶地质研究在基础理论和应用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会议交流的论文共202篇,它包括岩溶基本理论14篇,区域岩溶24篇,岩溶地貌与洞穴19篇,岩溶水文地质78篇,岩溶充水矿床水文地质22篇,岩溶工程地质31篇,其它14篇。在大会发言的论文作者有17人,分组会发言的近80人。会议分为五个专题组——区域岩溶和岩溶地貌组、岩溶水文地质组、岩溶水定量评价组、岩溶工程地质组以及岩溶学名词组进行了学术交流。与会代表围绕各组的中心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主办,山西、河北煤炭学会联合组织的华北地区岩溶陷落柱学术交流会于1987年8月25日—28日在山西阳泉召开。50多个单位,8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共提交论文22篇。  相似文献   

7.
《中国岩溶》2008,27(3):200-200
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办的“岩溶地质工作方向座谈会”于2008年8月3—6日在桂林召开。会议目的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系统总结我国岩溶地质工作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和经验,进一步明晰岩溶地质工作的主导方向,以促进岩溶地质调查和研究更好地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科技司,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基础部,  相似文献   

8.
7月4-5日,为了贯彻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和国土资源部“十一五”规划纲要精神,推进岩溶地区水地质调查工作,我局水环部在河北保定组织召开岩溶地区水地质调查座谈会,来自相关省(区)专家对我国岩溶地区水地质工作积极献言献策。会议提出要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增加岩溶地质水工作调查内容,拓宽服务领域。袁道先院士参加了座谈会并提出重要建议。贵州、云南、广西、湖南和江西等省地调院总结了“十五”期间岩溶地区水地质工作成果,提出“十一五”期间工作思路和建议。会议由水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承办。  相似文献   

9.
我国北方岩溶研究的形势和任务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袁道先 《中国岩溶》2010,29(3):219-228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我国北方岩溶还出现了许多重大环境地质问题,不仅受到国家的重视,还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国家及各级政府正加大对岩溶研究的投入,北方岩溶研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同时也肩负重大的责任。本文从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需求出发,简要阐述了北方岩溶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今后应当加强对北方岩溶水资源的保护工作,重视对岩溶形态等基础理论的研究,特别是对岩溶陷落柱、古岩溶与深部岩溶发育规律的研究,加强对已有成果的总结与交流;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上,一方面要逐步推进岩溶碳汇调查和岩溶地质储碳实验的开展,另一方面要开展对气候变化,尤其是极端气候与岩溶水及岩溶含水层关系的研究;此外,还应当重视岩溶知识的普及,加强后继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对岩溶战略科学家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中国岩溶碳汇潜力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为了应对全球环境变化,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等单位在地质调查项目的资助下,在中国典型岩溶流域开展了岩溶碳汇调查,建立了岩溶碳汇观测网站,深化了岩溶碳汇过程、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研究,发现了岩溶区外源水、土地合理利用、植被恢复和水生光合作用等增加岩溶碳汇的途径,取得了大量的科技创新进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我国岩溶区划分为南方岩溶区、北方岩溶区、青藏高原岩溶区和埋藏岩溶区4种类型区,利用GIS技术计算各区的岩溶面积和岩溶碳汇量,获得中国岩溶碳汇总量为3699.1万tCO2/a,这是我国344万km2岩溶区碳水钙无机循环产生的大气CO2汇。该项研究进展在2011年的《Science》通讯报道中获得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1.
<正> 湘西洛塔岩溶发育规律及改造利用(以下简称洛塔科研项目)科研成果鉴定会于1982年3月25日至29日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吉首市召开。国家科委委托湖南省科委主持了鉴定会。参加会议的有:国家科委、国家民委、地质部、湘西自治州、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有关地质院校、科研及生产等部门,共31个单位,60名代表。   相似文献   

12.
曹建华 《中国岩溶》2004,23(2):100-100
2004年3月11~12日,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在桂林召开,到会的委员共14人,包括学术委员会主任汪集旸院士、副主任林学钰院士、李彬研究员。重点实验室的科研、科辅人员及依托单位岩溶地质研究所的广大科技人员积极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岩溶石山地区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于1998年10月21日~25日在贵州省地质矿产局举行。会议由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王弭力研究员主持,袁道先院士和卢耀如院士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发言。来自全国近30个单位的50余位从事岩溶石山工作的专家学者到会进行了学术交流(会前还印制了论文集),并于23~25日在罗甸县大关—油海及紫云县境内(即麻山地区)考察岩溶石山地质—生态环境和岩溶地下水情况,重点考察开发岩溶水,以满足缺水岩溶山区农民生活以及农田用水的前景和保护石山地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中国岩溶》2006,25(2):107-107
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关于抓紧做好2006年水工环地质调查项目设计审查(预审)的通知”精神,国家地质调查计划项目“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与环境地质调查”所属7个工作项目的2006年度设计评审会于2006年5月19日至23日在桂林召开,项目负责单位岩溶地质研究所及项目参加单位云南、贵州、湖南、广西四省(区)国土资源厅和地调院、国土资源部航遥中心的34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岩溶》2011,(4):460-46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第一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于2011年12月5日上午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顺利召开。受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理事会主席汪民的委托,中国地质科学院书记、副院长,  相似文献   

16.
陈从喜 《地质论评》2001,47(6):583-583
经国家科技部批准,在中国科协和国土资源部的领导下,“首届岩溶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会议”暨“IGCP448—世界岩溶生态系统对比国际工作组会议”于2001年8月30日—9月2日在北京万商花园酒店召开。会议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国际教科文组织、国际地质对比计划委员会等国际组织,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  相似文献   

17.
罗为群 《中国岩溶》2007,26(4):362-362
由中国地质学会岩溶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共同组织承办的“全国岩溶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1月16-20日在广西桂林市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土、水利、铁道、石油、旅游、教育、新闻等部门的专家学者共192名代表出席了这次大会。大会开幕式于11月16日上午在岩溶地质研究所大会议室隆重举行。会议由中国地质学会岩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蒋忠诚研究员主持;桂林市与岩溶所领导都致了欢迎词;岩溶专业委员会主任袁道先院士致开幕词,中国地质学会的代表致了贺词,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的代表介…  相似文献   

18.
《地下水》1993,(4)
一项迄今为止最佳的岩溶地下水开发方案近日问世。若按此方案实施,我国北方每年岩溶地下水开采量可增加37%,可创经济效益上百亿元。这个方案是由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查院经过10年研究提出的.该院在提交的《中国北方典型溶岩水系统水资源及增量增采最佳开发的系统研究报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岩溶地形及环境变化很大。它们之间的区别归因于各自的地质历史,这是受构造岩性和气候条件的控制。本文着重强调岩溶地区的人类活动,它比岩溶发育自然过程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更大,如灾难性落水洞坍塌。因此,在规划任何建筑施工,岩溶地区的土地利用之变化和经济发展之前,必须认识和研究复杂的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中国的北方和南方的岩溶区都有实例。不同环境因素,如岩溶发育强度,灾难落水洞坍塌频率和其它自然灾害,以及水资源、矿产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都必须进行岩溶环境的单变量和多变量定量分析。通过数学评价可最好地确定岩溶资源的最优使用方案。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北方岩溶区地下岩溶水库-地表水库联合调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鸿汉  张永祥 《地学前缘》2001,8(1):185-190
从中国北方岩溶水资源环境动力系统特征出发 ,论证北方岩溶区地下岩溶水库地表水库联合调蓄的意义。以济南泉域为例 ,探讨了封闭千佛山断裂 ,开发西郊地下岩溶水库和地表水库联合调蓄 ,以达到保泉供水目的的可行性。结果表明 ,在中国北方岩溶区进行地下岩溶水库地表水库联合调蓄 ,将可有效地截取地表洪水 ,增加地下水开采量 ,调节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环境。从而为解决我国北方岩溶水资源紧缺问题提供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