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广西岩溶水文地质特征及其资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李国芬 《中国岩溶》1996,15(3):253-258
广西具有岩溶发育和岩溶水赋存最优越的地质地理条件。形成了典型的岩溶地貌。不同的岩溶地貌类型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岩溶水的富集和分布。区内有>50l/s天然水点七百余处,地下河604条。大多数地区岩溶水资源模数>40万m3/a·km2。红水河中游东西两侧,岩溶水资源最丰富,地下河规模最大。红水河中下游、柳江中游、右江下游及左江上游北岸,岩溶水资源丰富,地下河发育密度最大。全区补给资源量为484.04亿m3/a,最枯排泄总量为144.76亿m3/a   相似文献   

2.
塔中16-24井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塔中16-24井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主要分为侵蚀面岩溶和深部岩溶。侵蚀面岩溶在垂向上具有良好的分带性,自上而下大致可分为5个带:风化壳(地表岩溶)、垂直渗流带、季节变化带、水平潜流带和深部缓流带,在地质历史上主要发育了3期。深部岩溶对本区碳酸盐岩储层孔隙发育程度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发育了3期。塔中16-24井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的发育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岩性、沉积相、构造、温度和古水系对古岩溶的发育起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铜陵地区深埋型岩溶形成机制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陵地区现代岩溶发育深度一般在200m以内,但在特殊地质块段存着埋藏深度更大的岩溶,它的存在对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和深埋矿床的开采具有重要意义,该类岩溶按成因可分为岩浆侵入型,断裂构造型和古岩溶,本文就其形成机制和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陕西镇安、旬阳岩溶泉的成分变化与岩溶发育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景波 《中国岩溶》1996,15(4):376-381
陕西镇安、旬阳岩溶泉的观测资料表明,从11月份到4月份,岩溶泉的pH值较大,从5月份到10月份,岩溶泉的pH值较小。HCO-3的含量随时间的变化与pH值相反。土层50cm深处CO2含量在11~5月份出现400~2000ppm的低值,在6~10月份出现5000~14000ppm的高值。CO2含量变化具有突变性,即在5月份之后突然增加。资料表明,夏、秋季是岩溶发育加快的时期,冬、春季是岩溶发育减弱的时期。   相似文献   

5.
四川资阳及邻区灯影组古岩溶特征与储集空间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通过对资阳地区灯影组钻井岩心的宏观、微观及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发现,灯影组曾受到多期不同程度岩溶作用的改造,形成了一系列特征的岩溶标志。根据岩溶期次及与储集空间发育的关系等进一步将岩溶划分为同生-准同生期、表生期、中-深埋藏期、褶皱期四种岩溶类型。现今灯影组天然气的储集空间主要受到岩溶作用的控制,是多期岩溶作用长期叠加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山西岩溶大泉污染特征及管理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为华北岩溶较发育的省份之一。大于0.5m^3/s的岩溶大泉19处,是山西能泊基地的宝贵不源。本文着重论述这19个岩溶在泵污染类型及污染途径,对主要污染及污染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近年来的水平管理经验,提出了对岩溶大泉的管理保护管理。  相似文献   

7.
中国西南地区大面积分布的岩溶山区是我国环境最恶劣,经济最不发达的贫困地区之一,根据其特殊的环境及水文地质条件,本文提出了“岩溶单元流域”的概念,并探讨了它的内涵,研究路线及治理技术方法。由于岩溶发育的不均一性以及地下水分岭和非可溶岩体的存在,岩溶山区形成了很多由地下分水岭或非可溶岩体所圈闭或半圈闭的“岩溶单元流域”。岩溶单元流域是一个由地表水和地下水组成的完整的水文系统,也是岩溶发育的岩溶洞穴-裂  相似文献   

8.
复杂的岩溶作用经常制约着人类工程建设.为了避让岩溶不良地质体,如何对岩溶发育特征更准确地探测和评价,是岩溶工程地质勘察面临的难题之一.通过利用钻孔超声波成像技术,高精度刻画钻孔揭露的岩溶现象,并在钻孔线岩溶率的基础上提出"孔壁岩溶率"的概念,将岩溶率的一维空间表达扩展到二维空间,为岩溶区工程建设提供更精细化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沿江地区(铜陵、池州、安庆)岩溶塌陷地质灾害较发育,无论是开展岩溶塌陷地质灾害防治,还是监测预警,都必须研究岩溶塌陷发育的地质环境条件,掌握岩溶塌陷区盖层工程地质特征、下伏碳酸盐岩岩溶发育特征以及盖层-岩溶组合关系。文章以安徽省沿江地区岩溶塌陷为研究对象,在全面收集和总结区内大量岩溶塌陷调查、勘查及监测资料,野外调查典型岩溶塌陷区的基础上,分析了典型岩溶塌陷区盖层工程地质特征、下伏碳酸盐岩岩溶发育特征,并进行概化处理,建立了岩溶塌陷的盖层-岩溶组合地质模型。研究表明:区内典型岩溶塌陷区的组合主要有7种类型,最易产生岩溶塌陷的组合为“第四系盖层为粉质黏土-砂砾卵石双层结构,下伏基岩岩溶发育中等以上”;岩溶塌陷致塌机理主要为潜蚀致塌,其次为真空吸蚀致塌、振动致塌。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岩溶水地球物理探测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宇  袁道先  杨世瑜 《中国岩溶》2007,26(2):162-162
由于岩溶发育的不均匀性,决定了岩溶水的埋藏分布也具有不均匀的特征,含水层富水性的空间差异极大。岩溶水的不均匀性给岩溶水勘查和开发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以至于裸露型岩溶石山区的供水勘探孔成井率仍然很低。   相似文献   

11.
岩溶动力系统的生物作用机理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曹建华  林玉石 《地学前缘》2001,8(1):203-209
岩溶动力系统是地球表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是地球表层系统中最活跃的地质营力之一,它在岩溶动力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圈-大气圈界面上,生物通过植物的光合同化、动植物分泌,使大气圈中的CO2不断转移到碳酸盐岩中,形成岩溶发育的物质基础,并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库;生物圈-水圈界面上,生物形成的生物)微)环境改变了水循环的强度和方向,并影响岩溶发育;生物圈-岩石圈界面上,生物通过生物物理、生物化学过程,殖居碳酸盐岩之上,并以之为生存依托,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使碳酸盐岩石圈活化,使其积极参与全球碳循环。  相似文献   

12.
沙雅隆起经历了多期构造活动和长期岩溶作用的改造,形成分布极不均匀的裂缝、孔洞系统,构成了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在沙雅隆起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沉积、成岩之后,以历了加里东期-印支期-燕山期多次构造抬升、暴露、剥蚀和岩溶作用,形成了区内广泛分布的风化壳型岩溶作用。研究区至少发育4期岩溶作用,即加里东中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和印支期-燕山期,其中海西早期和海西晚期是岩溶发育的主要时期,岩溶作用对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的形成和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其储层发育层段限制在岩溶作用影响深度范围内。  相似文献   

13.
江坪河水库坝址地段具有建高坝的地形、地貌与地质条件,但是,库首右岸发育梅坪-曲溪河间地块,其上广布岩溶强烈发育的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深渗漏问题是该坝址方案能否成立的关键,本文研究了河间地块上岩溶及岩溶地下水系统发育规律,运用物深手段,综合地质及水文资料,探讨了河间地块上地下水位分布特点,认为该河间地块上存在地下水位高于正常蓄水位的地下分水岭,不存在岩溶渗漏问题。  相似文献   

14.
试论桂林岩溶洞穴发育的古老性及形成时代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金荣 《广西地质》1995,8(1):67-80
中、晚三叠世是桂林热带岩溶、岩溶洞穴强烈发育的一个重要时期。早侏罗世,气候条件仍然有利,热带岩溶继承发育,但因碳酸盐岩被晚三叠世内陆湖盆堆积物覆盖,一定程度上减低了热带岩溶发育的强度。中侏罗世至白垩世,气候干旱炎热,降雨 ,“三水”活动不强烈,岩溶、岩溶洞穴不发育。晚白垩世,广泛发育内陆湖盆,岩溶作用有一定改善,但因仍处于干旱、炎热环境,湖水浅,堆积迅速,不利于大型洞穴的形成。第三纪是本区热带岩溶  相似文献   

15.
滨海岩溶区过渡带碳酸盐岩溶浊作用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滨海岩溶具有内陆一般岩溶区不同的发育机理,其过渡带混合溶蚀作用是控制滨海岩溶发育的最主要因素之一。通过七组不同淡水与海水配比的混合溶蚀实验(封闭CO2-H2O系统),初步得出了过渡带混合溶蚀作用的基本结论:(1)滨海岩溶区过渡带岩溶发育的基本规律与内陆一般岩溶区岩溶发育规律的基本一致,即岩性,结构是控制滨海岩溶发育的最主要因素;(2)滨海岩溶区混合过渡带内碳酸盐岩的混合溶蚀速率大于纯淡水或纯海水中同种岩石的溶蚀速率;(3)在不同的CO2分压条件下,滨海岩溶区混合过渡带内碳酸盐岩的混合溶蚀机理不同。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山东省济南西南裸露—覆盖型岩溶山区为研究对象,根据钻探资料,将区内岩溶发育形态分为小型溶洞与溶孔,并利用瞬变电磁法、电磁波CT成像两种物探方法,探讨岩溶分布、形态特征与地球物理场的关系。对比瞬变电磁剖面与钻探揭露的岩溶发育段,确定出120 Ω·m作为解译岩溶发育区的分界值,以此圈定岩溶分布区域,之后实施钻孔进行验证,符合性较好;在验证孔及附近钻孔进行电磁波CT成像探测,进一步验证并刻画两孔间的岩溶发育特征。两种物探方法中,电磁波CT的探测数据离散程度较高;两种岩溶发育形态中,小型溶洞的地球物理参数离散程度较大,同时小型溶洞发育区视电阻率平均值较小,视吸收系数平均值较大。   相似文献   

17.
怀化盆地位于沅麻盆地和雪峰山冲断带2个构造单元接触带上,区内地质构造条件复杂,岩溶强烈发育。文章以区内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野外调查、钻探以及测试等工作手段分析空间上的地层、岩性组合特征,从岩溶形态、地层与岩性、构造条件、侵蚀基准面、地貌与水动力条件、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六个方面,系统总结怀化盆地岩溶发育特征。结果发现:研究区以覆盖型岩溶区为主,区内各类岩溶形态发育;区内自高向低存在三个溶蚀最发育段,其标高分别为500~600 m、210~270 m以及190~210 m,分别受历史侵蚀基准面、泸阳-怀化-中方谷地局部侵蚀基准面与舞水河侵蚀基准面控制;区内各地层钻孔遇洞率一般为57.1%~61.5%,最高为87.5%;谷地内各地层岩溶发育强度依次为厚层灰岩>白云岩>红层灰砾岩>薄层灰岩,但受地貌、水动力条件影响,溶蚀构造峰脊洼区的白云岩岩溶发育明显较谷地内更为强烈;舞水河沿岸、断层带附近、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以及山前冲洪积区等地下水交替循环强烈的地带,岩溶发育相对更为剧烈;区内岩溶强发育区主要分布于泸阳-城东新区、白沙-菜门溪一带。   相似文献   

18.
岩溶洼地地下水渗透流在一定的渗透压力作用下,通过洼地土层过滤后沿碳酸盐岩溶蚀裂隙网络或孔隙下渗补给岩溶管道或地下河等深层岩溶水,便会产生离子导电岩土层的自然极化现象和自然电场,这种自然电场的研究方法可用于洼地浅层岩溶水的探测。研究结果表明,陇瑞洼地浅层岩溶发育带产生的自然电场实测值的平面等值线在洼地中心部位上出现了场幅值-60~-80 mV、带宽约40 m的带状异常,异常带由北至南呈似“S”状分布;自然电位梯度实测值的平面等值线在岩溶发育带顶部在地面投影中心线附近出现由负值向正值过度的“零值”异常带,“零值”异常带平面分布位置的变化指示了洼地浅层岩溶发育的平面差异与变化。以第18测线为例,陇瑞洼地浅层岩溶自然电位在剖面上分布满足位函数分布特征,即自然电位在浅层岩溶带顶部(615/18测点附近)取得极小值,在极小值的两侧由于逐渐远离岩溶发育带自然电位幅值逐渐减弱,直至趋近于零;自然电场梯度在浅层岩溶带顶部(615/18测点)附近出现由负值向正值过度的“零点”异常,呈似中心对称曲线。水文地质监测钻孔在不同深度揭露了浅层溶洞、溶隙和断层破碎带,从而验证了自然电场法探测岩溶洼地浅层岩溶水资源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电法中几种常用方法的分析,说明其在岩溶探测中有效,并提出了七种确定岩溶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马家沟灰岩(古)岩溶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讨论了华北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灰岩岩溶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包括沉积岩溶,暴露岩溶,埋藏岩溶,现代岩溶及陷落柱等,指出了沉积岩溶和暴露岩溶洞穴不能保存或保存甚少,但对后期的岩溶发育具有重要控制作用,最后,提出了今后奥陶系灰岩岩溶研究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