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国家地震局于1984年下达给天津市地震局在天津地区进行地下水位数字化传输的任务,要求在两年内利用现有的地震传输台网的有线线路完成对3个井孔水位动态信息的传输、建立一个有3个子台、1个中心台的数字传输及终端处理系统。天津市地震局仪器传输室的科研人员承担了这一任务。自1984年初开始总体方案设计和方案论证后确定:①用6802单板机为井口采集  相似文献   

2.
张军  陈宇卫  陶月潮  李军辉 《地震》2009,29(2):98-103
地下水位异常在地震前兆信息中占有重要地位, 但观测资料所受干扰较多, 异常成因较为复杂, 探寻水位异常来源对准确判断震情有重要作用。 该文在对安徽霍山皖33井水位1998年以来的资料进行系统清理总结以及环境干扰进行较为详细的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观测系统准确性的对比试验, 得出以下结论: 水位基本不受环境因素干扰, 但观测系统是影响水位突变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在排除干扰异常, 提高水位观测质量, 以获取更为可靠的地震前兆信息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智能误码测试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误码测试数据往往作为评判数字传输设备的性能或系统传输质量优劣的依据。智能误码测试仪是一种专为地震数据传输质量测试而研制的设备。该设备是我们针对地震数据的无线传输采用同步传输制式的特点而专门研制和生产的。智能误码测试仪能将测试过程中的误码数据自动跟踪累加显示和定时打印留存。上述功能既保证了测试数据的  相似文献   

4.
768数字地应力仪是我国电信传输地震台网的配套设备之一。该仪器配以数字传输接口装置,可将地应力观测数据送入768地震前兆遥测设备进行传输。也可配上LY-4型数字打印机,在普通地应力观测台站进行电感法地应力的自动记录测量。下面简单介绍该仪器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主要单元电路及指标。  相似文献   

5.
数字化水位观测资料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中国地震局实施的首都圈防震减灾示范区系统工程中, 河北地区安装了21台套水位数字记录仪, 并于2001年10月1日开始与模拟观测并行运转。与模拟观测相比, 数字化观测具有数据信息量大, 传输速度快, 人为误差小的优点, 从而增加了水位高频、短周期的信息量, 为捕捉地震短临异常信息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对河北地区数字化观测与模拟观测进行对比分析认为, 静水位井的数字化观测与模拟观测资料变化特征一致。并着重讨论以往用于模拟观测时值资料分析处理方法在数字化水位观测资料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鲁32井水位原始曲线难以判定地震前该井含水层系统的应力状态是否发生变化,采用类似Nakai拟合模型,计算水位观测数据体应变固体潮响应振幅因子比,结果表明,胶东半岛及海域发生的ML≥3.9地震前均出现高值异常。与地震活动参数对比分析,发现鲁32井200 km范围内ML≥3.9地震前,水温观测数据动态变化幅度及频度明显较高。  相似文献   

7.
针对龙游地震台水位仪观测2015年3月17日出现的台阶异常现象,对比分析该台观测井2011年6-8月水淹前后的观测资料,架设临时观测仪器进行同步观测,并进行线性测试等分析,认为龙游水位仪传感器自水井被洪水淹后,因超量程而导致损坏,水位仪观测值不能真实反映井水位变化,推断此次台阶异常并非地震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8.
开展天地一体化地震观测是目前推动地震短临科学研究取得突破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卫星观测为主要手段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是实现对我国及临区进行地震电磁效应高精度、大范围和大动态连续观测的有效途径,并且为地震短临预报开创空基监测的新思路。地面传输系统是连接地震电磁卫星各应用系统之间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它的科学设计是地震电磁卫星项目建设的基础。本文拟从国内外发展现状、系统建设指导思想、系统组成、链路功能描述、系统运行性能指标等方面对我国即将建设的地震电磁卫星地面传输系统进行简要分析介绍,从而为地震电磁卫星地面传输系统初步设计的完成提供一个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9.
利用深井动水位观测资料预报地震,已经被国内外地震学家进行深入研究,并得到了许多珍贵的震例资料。从多年的观测实践认识到,观测装置系统对动水位记录地震信息量是关键环节,泄流量的调节也是提高动水位观测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水位校测对提高流体观测网的运行质量与监测效能具有重要意义,是规范井水位观测技术的关键环节。基于电极法的水位校测装置广泛应用于地震流体观测台站,其校测精度受到装置本身、使用者熟练程度等因素影响。为提高水位校测装置的测量精度,设计一种地震流体井下水位校测装置,采用多电极探针的校测探头,并设计读数模块,将各电极接触水面的电信号通过无线模块传输,触发蜂鸣器报警和指示灯显示。该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在实验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1.
对岫岩地震台1号井模拟、数字化水位观测精度变化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水位资料观测精度在我台有明显提高,仪器自身运行稳定。为了进一步提高水位观测内在质量,总结了影响数字化水位观测精度的几个因素,提出了数字化水位在日常观测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2.
盘锦地区深井水位观测始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观测资料连续可靠,在辽宁省及邻区发生的中强地震前有很好的前兆信息。通过研究盘锦地区深井水位的多年动态,分析典型震例,并利用基于GIS的地震分析预报系统等,探讨了水位变化和油田开采的关系,总结了盘锦地区地下水位的映震效能。  相似文献   

13.
林文美  余榕 《地震》1994,(6):87-90
本文对于龙田井几年来的观测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处理后,明确了影响水位动态的主要因素,建立了排除干扰的方法,即采用水位12个整点滑动均值来排除海潮和固体潮的干扰以及利用雨量叠加作用排除雨量的干扰。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水位的异常变化对应不同地区发生地震的相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
应对巨大地震的应急流动观测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十五”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建设,目前。我国的地震观测系统和地震观测信号传输几乎完全依赖于公共通讯网络。但是,大地震常常严重破坏公共通讯系统,应对巨大地震的流动观测系统就提到迫切的日程。2007年,通过采用无线竞带接入技术,结合中国地震局数字地震观测网络技术,初步建成了应对巨大地震的应急流动观测系统,并在汶川地震现场观测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LN-3型数字水位仪目前占据着我国地震水位动态观测新技术的主导地位(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2002)。它主要用于地震地下流体高精度井孔水位观测和同层水温观测。其水位传感器为GPR-1型设入式水位传感器,利用测量液体内部压强的方法来测量水位。传感  相似文献   

16.
地下水超采区水位长趋势动态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地下水多年过量开采水位持续下降, 不仅在观测资料中叠加了大量的疑似地震前兆, 严重地压低了来自孕震体的信息, 而且使正常的地震长、 中、 短周期变化背景扭曲, 前兆异常更加难辨。 本研究采用“线性拟合去趋势方法”对水位多年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 线性拟合去趋势后水位10年左右的准周期结构清楚, 能有效地排除地下水超采的影响, 突出正常趋势变化背景, 放大潮汐信息量, 便于识别地震前兆。  相似文献   

17.
使用鹤壁市地震办公室池顺良等研制的与PC—1500连接的八路数字采集器以及水位、气压和温度传感器,自1986年5月底以来,分别在大兴县和昌平县的观测井中进行了试验观测。除了采集水位、气压和井温数据外,还采集了Sacks—Evertson体应变仪的观测数据。 数据采集器由PC—1500计算机程序控制,按程序要求将采集的数据打印下来,并按日存入磁带。该系统使用方便,采集的数据可由计算机进行实时处理,它是用来作为无人管理地震  相似文献   

18.
依托“中国地震数据观测网络”项目,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建立了以十三陵地震中心台为前兆台网部,8个无人值守的前兆台站为一体的前兆观测系统。 这套系统利用中国联通的CDMA 1X网络将台站接入到Internet网络,并利用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技术在Internet网络上开辟一条安全、 稳定传输隧道,实现了前兆台站、 观测设备与十三陵前兆台网部的信息集成。 文中以十三陵地震前兆观测系统为例,主要介绍了如何利用CDMA 1X 无线网络和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技术实现前兆观测系统信息集成。 十三陵地震前兆观测系统的正常运行证明,利用CDMA 1X +VPN技术的前兆观测系统组网模式可以做到投资少、 见效快、传输可靠等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兰陵  李新勇  夏爱国 《内陆地震》2004,18(4):382-384
在以往30多年曲地震地下流体水位观测中,我国地震地下流体分析预报人员积累了大量水位震例数据和不少宝贵经验,但这些震例和经验都是基于以往的模拟水位观测资料基础上的。如果观测方式进行了数字化改造,那么以往的震例经验还能否继续适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质发生变化,动水位观测井断流;地面沉降造成井管上窜,观测管路系统被损坏等,这些现象对地震地下流体观测地震前兆异常的正确判断带来很大困难。应用水文地质理论与方法,分析含水层的水均衡状态、应力-应变状态及其与水位动态的关系,初步探讨了超采区井水位异常性质的理论与方法。结果表明,根据井孔所在区水位下降漏斗的扩散特征,结合以上所提到的理论和方法,依据资料多年变化特征,可以较准确地判断异常的性质。研究结果有助于区分单一集中抽水与长期地下水超采对水位观测的影响,有助于正确识别超采区水位前兆异常,有助于地震分析预报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