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青海湖南岸全新世黄土地球化学特征及气候环境意义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通过湖相沉积进行湖区全新世环境演变研究已取得诸多成果。作者选择青海湖南岸黑马河有绝对年代控制的全新世黄土剖面,利用CaCO2、CaO、MgO和Sr元素组分以及氧、碳同位素等较为可靠的地球化学指标,尝试进行了湖区全新世黄土的分层,探讨了黄土堆积过程中的气候环境演变。结果表明,青海湖南岸的黄土按成土作用强度的不同可分为两层:上部为成土化较弱的黄土层;下部为成土化较高的古土壤层,其仍可进一步分为两个亚层。全新世湖区气候环境的波动在地球化学分布特征中有较强表现。  相似文献   

2.
艾比湖地区土壤异质性及其对植物群落生态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11,他引:27  
艾比湖水域萎缩、湖区旱化和人类活动频繁严重影响了当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本文通过对艾比湖地区不同类型土壤的理化性状分析和植物群落样方调查统计及其分布的规律研究,讨论了土壤质地、盐分、pH、养分、水分等自然综合体空间异质性对植物群落生态分布的影响,为该区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洞庭湖平原退田还湖区湿地生态功能建设初探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洞庭湖湿地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之一,湿地资源丰富;由于人类长期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特别围湖造田等一系列人类活动影响,使湿地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洪涝灾害频繁,影响了湖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因此退田还湖、防洪减灾,恢复湿地,开展退田还湖区湿地生态功能区建设,不仅有利于湿地资源的保护,而且对发展湖区经济,改善湖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艾丁湖萎缩与湖区环境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文论述艾丁湖的萎缩及湖周地区环境变化,分析湖泊萎缩与环境变化的原因,讨论了湖区环境变化趋势,并提出防止环境恶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云南三江并流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EOF等方法通过计算1971-2000年30年来云南三江并流地区6个气象台站气温、降水、蒸发资料,分析了云南三江并流地区近30年来气候变化的异常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云南三江并流地区气候变化表现为气温升高、降水略有减少和蒸发增大的干旱化气候变化趋势,同时,在气候干旱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下出现草场退化、冰川萎缩、雪线上升、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荒漠化问题。  相似文献   

6.
刘向军 《盐湖研究》2018,26(2):16-26
青海湖是国内最大的内陆湖泊,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因其处在东亚夏季风、印度季风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区域,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成为古环境变化研究的热点地区。有关青海湖的形成演化、环境变化和水文变化的研究也存在多种观点。本研究再分析了青海湖已报道的古环境指标和气候模式模拟的夏季、冬季温度和降水变化,力图更加全面地理解青海湖全新世以来的古环境变化。研究发现早全新世11~8 ka夏季降水量和表面蒸发量较大,冬季降水稀少,湖泊水位只有十余米深,使得青海湖周边风沙活动频繁。并且,早全新世的气候不稳定,经历了频繁和较大幅度的波动。全新世气候适宜期出现在8~6 ka,古环境指标指示这一时期为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湖盆内植被以森林草原为主,湖泊水位不断上升。青海湖地区的夏季降水自6 ka开始减少,然而冬季降水增加,同时夏季温度和蒸发量减少,使得湖区植被组成由森林草原向高山草甸转变,湖区大范围形成古土壤。湖区古环境条件在晚全新世距今1.5 ka开始恶化,冬季和夏季降水同时减少,湖泊水位下降,风沙活动再次加强。  相似文献   

7.
青海湖地区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及其保护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根据作者近年来对青海湖地区人类活动和环境现状的调查,探讨了该区人类活动和环境和现状的调查,探讨了该区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及特点,分析了人为活动对生态与环境影响的空间、时间及动态特征;并针对该区目前的环境状况提供出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8.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若干问题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61,自引:11,他引:61  
程国栋  张志强  李锐 《地理科学》2000,20(6):503-510
西部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的脆弱地区,生态建设是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必须首先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十分复杂,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迥异、生态退化问题千差万别,对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的基本现状进行了评价,提出了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分析了生态环境建设中面临的亟等研究和解决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问题,并提出了生态环境建设的若干政策建议,并特别指出,应充分发挥科技对生态建设的支撑作用,科学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必须采取基于不同生态经济类型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特点和生态退化问题的分类指导的生态建设策略;建立西部地区生态安全体系,开展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立法,以实现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技术的青海湖流域综合整治类型区划分及整治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青海湖流域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特征,以2009年青海湖流域植被分布图为底图,结合DEM高程数据、青海湖流域草场类型图以及青海湖流域行政区划图,综合考虑青海湖流域海拔、植被分布以及社会经济等因素,采用ArcGIS软件对青海湖流域进行3级划分,在分区的基础上提出各类型区生态与环境治理的基本思路与方向,提出各类型区综合治理土地沙漠化、湿地萎缩和草地退化等生态与环境问题的途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
青海湖流域是青海省主要牧场,也是青藏高原东北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本文以1977、1987、2000、2004年和2010年遥感影像、MODIS NDVI为基础数据,通过数学模型、一元线性回归、景观格局指数的方法分析了青海湖环湖区土地利用/覆盖时空变化及景观格局特点,探讨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青海湖环湖区土地资源管理建议.研究结果表明:近33年来青海湖环湖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显著,草地、林地、水体等生态用地面积总体减少,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面积逐渐增加,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整体处于不平衡态,单向转换频繁;植被覆盖度总体微弱增加,变化趋势具有空间差异性;由于人类的定向选择,草地景观类型退化,景观格局趋向破碎化;土地利用/覆盖与景观格局变化是环湖区气温升高、降水增加、载畜量超载、旅游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特点和影响因素,提出创建“生态友好”型土地资源管理模式,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IntroductionThe scope of the farm ing-pastoral region of northern China begins from the w est of G reatH inggan M ountains, w estw ards passes through southeastern Inner M ongolia, northern H ebei,Shanxiand Shaanxi,and then reaches the O rdos Plateau.It…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firstly selects 10 kinds of indexes to reflect eco-environment background condition and builds the multi-subject spatial database by using ground meteorological data,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DEM. It then discusses in detail the methods about evaluating eco-environment background condition and analyzing eco-environment change. The eco-environment background conditions of 1989 and 1999 are synthetically appraised. Finall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quantitative change, the trend of change, the areas of change and the dynamic spatial pattern of eco-environment.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eco-environment background condition becomes worse from southeast to northwest in the farming-pastoral region of northern China. (2) The eco-environment background condition deteriorates from 1989 to 1999. (3) In the adjacent areas of Shanxi-Shaanxi-Inner Mongolia-Gansu-Ningxia, Horqin Sandy Land and its peripheries, and eastern Qinghai province, eco-environmental deterioration is very serious.  相似文献   

13.
苏干湖夏季鸟类调查及观鸟潜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干湖位于甘肃省西部阿克赛哈萨克族自治县境内,地处青藏高原北缘。该湖为多种水鸟的重要栖息地,已建为侯鸟自然保护区,但迄今未见有鸟类的专门调查。1997年7月至8月期间在该地区采用定点观察和路线观察法对苏干湖的水域、浅滩、沼泽和周围草地的鸟类进行了调查。调查的重点为鸟类的种类构成和居群数量,共记录到各种栖息生境的46种鸟类,个体数量达2万多只,表明苏干湖是一处极为重要的湿地,并有观鸟旅游的价值。同时需加强对这一保护区的管理  相似文献   

14.
46 a气候变化对呼伦湖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59—2005年温度、降水和卫星遥感监测资料,研究呼伦湖区域气候变化特征,进而分析气候变化对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近46 a来呼伦湖区域温度呈显著的升高态势;降水量波动性较大,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并存在11 a和22 a的周期性变化。从1999年至2005年降水量下降趋势加快。②无论是温度还是降水,其气候变率都处于升高的时期,气候变率的增大是导致极端气候事件如干旱、高温酷热天气等增多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气候的变干、变暖,使得1999年以后呼伦湖区域生态呈现快速恶化的趋势。由此引起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呼伦湖水域面积的缩小、湿地萎缩、草场退化等。③近年来小雨事件呈减少趋势,但进入21世纪后小雨强度和干燥事件显著增强,致使干旱事件频发和强度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呼伦湖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  相似文献   

15.
选择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差异较大的环青海湖地区和环鄱阳湖地区,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两地区近50年潜在蒸散,并分析其时空变化规律,提取影响潜在蒸散的主要气候因子,探讨两地区的气候特征差异。结果表明:近50年来,环鄱阳湖地区潜在蒸散年总量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倾向率达到-2.2 mm·a-1,环青海湖地区潜在蒸散年总量未呈现明显的变化特征,倾向率为-0.02 mm·a-1;两地区潜在蒸散年总量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差异。在影响潜在蒸散的各主要气象因素中,日照时数、温度、风速与潜在蒸散呈正相关关系,水汽压与潜在蒸散表现为负相关关系,不同地区各气象要素对潜在蒸散的贡献大小不同,主要的影响因子是温度,其次是风速;但在局部可能出现其他气象因子的综合作用大于温度对潜在蒸散变化的影响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区域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压力与响应关系。以黄河流域9个省区为研究对象,以2004—2018年为考察时段,运用旅游经济发展指数、生态环境压力指数和动态变动指数对旅游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压力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并借助解耦分析模型对两大系统的解耦过程给予动态研究。结果表明:(1)在空间上,旅游经济发展在黄河流域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生态环境压力则具有显著的河段差异性特征,上游省区生态环境压力较小,而中下游省区环境压力较大且生态治理形势严峻。(2)在时间上,青海、甘肃和宁夏旅游经济呈起点较低但发展较快的特征,而河南与山东起点较高但变化不大。生态环境压力变化并未呈现显著的空间分布规律,山西为生态环境压力变动低等级省区。(3)多数省区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压力两大系统2004—2018年呈由扩张性耦合到弱解耦、由弱负解耦到强解耦状态转变,解耦关系趋向良性方向发展。最后,从发展生态旅游经济、注重生态环境治理、建立系统解耦机制等方面提出黄河流域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系统解耦与响应策略。  相似文献   

17.
Water regulation has been carried out by the Heihe River Bureau since 2000, which aims to address the existing eco-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e lower Heihe River. In the past nine years, great changes in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water resources took place in the lower Heihe River. In order to objectively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water regulation on the eco-environment, the changes of groundwater table, typical vegetation, landscape types as well as East Juyan Lake have been analyzed in the lower Heihe River, by means of field surveys and remote sensing.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obvious effects of water regulation on the eco-environment, which has been improved toward sustainability in the lower Heihe River.  相似文献   

18.
Water regulation has been carried out by the Heihe River Bureau since 2000, which aims to address the existing eco-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e lower Heihe River. In the past nine years, great changes in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water resources took place in the lower Heihe River. In order to objectively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water regulation on the eco-environment, the changes of groundwater table, typical vegetation, landscape types as well as East Juyan Lake have been analyzed in the lower Heihe River, by means of field surveys and remote sensing.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obvious effects of water regulation on the eco-environment, which has been improved toward sustainability in the lower Heihe River.  相似文献   

19.
Water regulation has been carried out by the Heihe River Bureau since 2000,which aims to address the existing eco-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e lower Heihe River.In the past nine years,great changes in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water resources took place in the lower Heihe River.In order to objectively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water regulation on the eco-environment,the changes of groundwater table,typical vegetation,landscape types as well as East Juyan Lake have been analyzed in the lower Heihe River,by means of field surveys and remote sensing.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obvious effects of water regulation on the eco-environment,which has been improved toward sustainability in the lower Heihe River.  相似文献   

20.
阿拉善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意见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龚家栋 《中国沙漠》2005,25(1):98-105
阿拉善地区的三大生态屏障曾是我国西北地区的重要生态防线。由于黑河断流、长期干旱和对森林草原的过度利用导致这三个生态功能区及沙漠边缘固沙植被带退化,主要表现为:(1)湖泊干涸,湿地消失,绿洲萎缩;(2)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3)沙漠化加剧,沙尘暴频繁发生。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给阿拉善地区经济社会带来极大危害,并且也波及到西北、华北地区。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作用关系考虑,阿拉善具有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优势:一是地广人稀,具有广阔的资源空间和很大的回旋余地;二是严酷的自然环境造就了适应这种特殊环境的具有极强抗逆性的物种。从遏制生态环境退化趋势和不对周边地区产生生态危害的目标出发,通过建立生态“无人区”,促使植被自然修复,就可以达到其保护的目的。此外,区内水资源也能够满足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需要。具有阿拉善特色的生态综合治理模式的实践证明,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在保证合理投入的前提下,通过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阿拉善地区的生态环境是完全可以恢复的。实现生态恢复的思路可以概括为:“转移、保护、建设”,即:通过生态绿洲和城镇的高标准建设,吸引农牧民退出生态脆弱的荒漠化土地,实现阿拉善生态环境的全面保护。其中,农牧民的转移是核心,脆弱生态环境的保护是目标,绿洲与城镇的建设是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