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定量估算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晚更新世末期的古温度与古降水量,古土壤层下段平均年均温为12.7℃,平均年均降水量为727mm;上段平均年均温为13.5℃,平均年均降水量为780mm。  相似文献   

2.
北极河流径流是北冰洋淡水的最大来源,其变化会对北冰洋中的诸多过程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全球高分辨率海洋?海冰耦合模式的模拟结果,研究北冰洋温盐、海冰以及环流对北极河流径流的敏感性。通过对比有气候态北极河流径流输入的控制实验结果和径流完全关闭的敏感性实验结果,研究发现北极径流对北冰洋温度、盐度、海冰以及海洋环流等有显著的影响。关闭北极河流径流后,在河口附近的陆架上温度降低、盐度升高,且导致500 m深度处温度下降以及盐度升高;河口附近的陆架处,海冰密集度与海冰厚度增加。关闭北极河流径流也对北冰洋内的环流有影响:由于缺少来自欧亚大陆的北极径流的输入,穿极漂流与东格陵兰流流速减小且盐度增加;关闭北极径流导致近岸海表面高度降低,沿欧亚陆架的北冰洋边界流减弱,白令海入流增强。通过对比关闭北极径流实验与控制实验的温度和盐度剖面,发现关闭北极径流后大西洋层温度降低,各陆架海盐跃层的梯度减小,盐跃层厚度减小。  相似文献   

3.
环渤海沿岸,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560~916mm,由于丰枯年降水量相差3~5倍,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60%~70%集中于汛潮7~8月),以及两个半岛地区河流短小,蓄水能力差等原因,形成本区地表径流偏小(年径流深度仅为50mm~200mm)的特征。淡水资源主要视鸭绿江、辽河、大小凌河、六股河、滦河、黄河等水量的多寡决定丰欠。沿海地下水缺乏,尤其大城市超采地下水,形成大范围降落漏斗,局部地区地面沉降,甚至出现海水入侵等严重后果。据计算,全区多年平均自产天然水资源总量为971.3×108m3,人均和耕…  相似文献   

4.
厦门近113a来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温珍治 《台湾海峡》2007,26(1):17-25
利用福建漳州和东山站资料采用回归订正方法插补厦门站缺测资料,分析研究了厦门1893~2005年间年、季降水量变化趋势、旱涝时段、变化周期、降水量气候变率长期变化、降水量异常发生频率及降水量突变点.结果表明:近113a厦门年、夏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1893~1902年和1948~1971年为少雨时段,1931~1947年和1983~2005年为多雨时段.年降水量存在着7~8a、60~65a和17a左右的振荡周期.年降水量和夏季降水量在1903~1931年这一时段年际变化较剧烈.秋季是各季降水中气候变率最大的季节.1951~1960年、1901~1910年和1990~2000年是降水量异常事件的频发期.年降水量在1971~1972年和1982~1983年、春季降水量在1942~1943年和1972~1973年、夏季降水量在1987~1988年、秋季降水量在1972~1973年时段都发生了突变.  相似文献   

5.
放牛山遗址是长江下游一处重要的旧石器遗址。根据ESR测年、粒度和磁化率等综合分析,探讨了该地区中更新世中晚期下蜀黄土堆积时的古环境。分析表明,本区中更新世中晚期经历了4个气候相对温湿阶段:0.12-0.16、0.18-0.20、0.26和0.32MaBP,下蜀黄土是中更新世庐山冰期气候比较干凉时期的风成堆积,下蜀黄土堆积时气候环境总体上要比北方黄土热得多。磁化率与古温度、古降水量的回归关系分析表明,中更新世中晚期比中更新世中期气候更加干冷,更有利于黄土堆积。  相似文献   

6.
长江三角洲地区1万年以来洪水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埋藏古树、泥炭以及海相贝壳测年资料作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下游地区1万年以来古洪水的发生与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洪水频繁发生的时期往往也是气候转型期。由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这一地貌特征使海面变化对于研究区洪水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气候变化导致的海面上升对长江下游河段径流的顶托作用导致河流上溯以及地面排水不畅,导致洪水发生频率加大以及洪水灾害程度的加强,以至于出现“小水大灾”的现象。长江三角洲地区古洪水发生频率与美洲地区古洪水发生频率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乃至整个长江流域在大的气候变化趋势上与全球其他地区可能有着遥相关关系,既有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同时又具有区域响应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累积距平法、有序聚类分析法及线性回归等数学方法,以胶东半岛五龙河流域为例,对最近60年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山地河流入海径流、泥沙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五龙河入海径流、泥沙量均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逐级减少趋势。最近60年来,五龙河年径流量和输沙量主要集中在6—9月;主要受年降水量变化影响,年径流量从1980年开始显著减少,并在1966年出现较大波动;受年降水和径流变化影响,年输沙量也分别在1966和1980年呈减少突变;总体来看,年输沙量减少的趋势性要强于径流量。除气候变化影响外,1966年以来流域内大面积坡耕地改梯田和园地、林地建设等人类活动,也是造成河流径流、泥沙减少的重要原因。整体而言,最近60年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因素对五龙河入海水沙总量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70%—80%和20%—30%。  相似文献   

8.
用水热平衡模型估算青海湖古水文要素及水量平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秦伯强 《海洋与湖沼》1997,28(6):611-616
根据水热平衡原理,推导了内陆湖泊水位高低(或面积大小)与流域降水及蒸发之间的定量关系,设计了青海湖古水量平衡计算模型。用现在的湖区气象要素及水量收支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然后将此模型用于估算全新世稳定暖湿期(7200-6000aB.P.)的青海湖古水文要素及水量平衡。结果显示,在全新世稳定暖湿期,青海湖流域的降水、蒸发及径流比现代高约32%,13%和67%。反映出该地区因气温高、降水增加造成的季风加强使得该地区的水量收支与现代相比有较大的不同。本方法用古湖水位来定量恢复古水文、气候参数,为此可以从古湖泊中提取古气候信息。  相似文献   

9.
中国北方四剖面CaCO3含量变化及其反映的古降水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北方自西向东的4个剖面,各地层CaCO3的含量呈现逐渐减少的规律。科尔沁剖面和延长剖面、西宁盘子山剖面CaCO3含量曲线表现出的特征为:在每一个古土壤单元的下部一定深度内CaCO3曲线都表现为一个明显的峰;新疆塔勒德剖面的各古土壤的CaCO3含量表现为表层比中、下部要高。利用CaCO3淀积深度恢复出来的部分区域的古降水量显示,末次间冰期期间盘子山剖面的古降水量大为352mm,延长剖面和科尔沁剖面的古降水量大约为500-550mm;末次冰期的间冰阶阶段科尔沁剖面的古降水量大致为320~360mm;延长剖面古降水量大约为443mm;全新世以来盘子山剖面的古降水量大约为306mm,延长剖面和科尔沁剖面的古降水量大约为320-380mm。这些数据可为半定量恢复地质历史时期古环境状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南四湖区泥沙淤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南四湖区各主要入湖河流径流泥沙资料,分析了河流泥沙要素变化规律以及入湖泥沙淤积情况,对掌握和了解流域水土流失状况,进行流域治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阿尔卑斯前陆上新世─更新世古水文的变迁Petit,C.等阿尔卑斯前陆的现代欧洲河流模式(罗讷河、莱茵河、多瑙河)显示某些特有的特征.多瑙河沿着近阿尔卑斯莫拉斯平原的北界向东流.莱茵河及其主要支流阿尔河横穿莫拉斯平原.东北部的朱拉河在切穿古埃菲尔高地之...  相似文献   

12.
北太平洋海温与福建后汛期降水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玲  苏万康 《台湾海峡》2005,24(1):7-14
本文应用奇异值分解方法给出同期和前期北太平洋海温与福建后汛期降水量相互匹配的空间典型分布型.分析结果表明,无论同期还是前期北太平洋海温与福建后汛期降水量之间均存在着清晰的遥相关.同期的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增高、日本以东洋面海温偏低,福建后汛期降水量偏少;另外,闽南地区后汛期降水量与同期NINO西海区和黑潮海区的海温成正相关关系.冬、春季出现厄尔尼诺现象时,次年福建尤其是闽南沿海后汛期降水量将偏少.  相似文献   

13.
闽浙山溪性河口的径流特性及其对河口的冲淤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着眼,分析了降水与径流的关系、河川的产水产沙条件、径流年际与季节变化的规律、洪峰过程及其特征,阐述了径流特征对河口的影响:丰枯水年河口段大范围的冲淤变化,洪枯季节的冲淤变化;不同河口的冲淤物质的差异。图4,表9,参考文献3。  相似文献   

14.
珠江口硒的形态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庆祯  张经  简慧敏 《海洋学报》2006,28(1):152-157
硒属于硫族元素,在化学和生物化学性质上,硒与硫、碲相似.它和砷一样也是一种类金属物质.硒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岩石、土壤、沉积物、水体、生物体以及大气环境都含有不同程度的硒.硒是生物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一方面表现出重要的生物功能,另一方面在较高浓度下也表现出毒性,摄入过多可导致动物和人硒中毒[1].在陆源硒向海洋的输送中河流占重要贡献,河流可能是溶解硒输入海洋的主要来源[2,3].河口区是陆地径流与海水相互混合的地带,其中发生的反应直接影响元素的入海通量,因此研究河口化学元素的行为对估计河流向海洋的输入及建立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沽河流域农田径流污染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点对大沽河流域的农田径流污染进行了研究,通过选定典型区域进行农田径流实验研究,计算出农田径流源强系数,为农田径流非点源污染研究提供计算参数;引用承担的<大沽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与污染防治对策研究>课题中对其他污染源的计算结果,对农田径流污染在整个流域中的分担情况进行了分析,结合计算的水环境容量,确定大沽河流域污染物消减指标,制定污染防治对策,为"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6.
新疆艾比湖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迁与古气候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于1990,1991年夏对新疆艾比湖湖盆地区进行调查,运用孢粉、元素地球化学、碳酸盐含量以及测年分析,对其沉积物进行研究,重建了湖区全新世古气候的演化序列。结果表明,10.2-8.0kaB.P,气候温凉偏干;8.0-3.5kaB.P,气候以温湿为主,其中7.3-6.4kaB.P.为相对稳定暖湿期;3.5kaB.P.至今,以温干为主,气候与现代相似。随着湖面波动,艾比湖保存有全新世3个不同时期高潮面遗迹,并应用水热平衡模型,对各个高潮面期的古降水量进行计算,全新世暖湿期的降水量比现今高出1/4以上,超过300mm/a,这时期湖面扩大了近3倍。  相似文献   

17.
为掌握钱塘江河口潮波特性的响应机制,采用小波分析法研究了该河口 6 个潮位长期观测站的年平均高、低潮位及年平均涨潮历时等时间序列的变化特征,结合该河口实施的治江缩窄工程及径流周期性变化,探讨了该河口潮波特性时空变 化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1953—2017 年,钱塘江河口呈现出高潮位显著抬升、涨潮历时缩短,低潮位在河口上段略有抬高、中段大幅抬升、下段变化不大的趋势;受治江缩窄工程进展、位置以及径流周期性变化等影响,各站潮波特性的变化在时间上存在差异;钱塘江河口的治江缩窄工程加剧了河口下段的潮波变形和潮波反射,增强了河口上、中段的河流特性,导致高潮位抬升、涨潮历时缩短,是造成潮波特性变化的主要原因;径流直接影响河口上、中段的潮位和潮流,此外,还通过流速变化改变河床地形而间接影响潮波特性。  相似文献   

18.
重建古生产力变化是古海洋学研究的重要方面。本文综述了以往南海晚第四纪古生产力的研究成果,浅析了南海生产力变化的控制因素。南海北部和南部的古生产力变化模式有明显差异,具体表现在:南海北部具有冰期生产力高、间冰期生产力低的特点,而南海南部具有冰期生产力低、间冰期生产力高的特点。造成南海北部和南部生产力变化空间差异的原因尚待查明,本文提出河流、风尘、南海大洋环流等都是造成南海生产力区域差异的潜在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9.
根据野外调查及龙湖湖内和沿岸共78个钻孔岩心揭示的龙湖及沿岸混合花岗岩及其风化土、残坡积层和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层展布,分析了龙湖成湖前的凹陷和发育在凹陷内的古河流环境。研究发现龙湖湖盆内下游古河床相对邻近上游河床被大幅度抬升达3m余。龙湖的最早湖相沉积年龄为2 430±90aBP,其年龄落在导致古森林更深沉没于海的深沪湾晚全新世强古地震的时间范围内,认为龙湖的形成可能与2 430aBP左右深沪湾大地震,导致控制深沪湾陆地地堑的衙口—氵丙州断裂西北侧地块翘起掀升,使得湖盆凹陷内下游古河床被快速抬升,古河流被堵塞有关。龙湖是地震断塞湖,不同于断陷湖,是向斜坳陷湖的又一种构造湖。研究得出龙湖成湖前的古河流约在7 000aBP开始形成,这正是导致深沪湾古森林首次沉没于海的深沪湾早全新世强古地震大致年龄,结合古河床形成前的凹陷形态,认为龙湖湖盆内古河流的形成可能与7 000aBP左右深沪湾大地震导致龙湖地区环境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20.
王辉  夏非  张永战  高抒  李家彪 《海洋学报》2019,41(3):134-142
南黄海曾是长江和黄河两大河流输送的陆源沉积物重要的汇,其沉积记录含有河流演化的丰富信息。江苏海岸中部、南黄海西侧、辐射沙脊群西北的西洋潮流通道及其邻区受到古黄河与古长江的交互影响,其古地貌与沉积地层等研究尚显不足。利用该区多次采集获得的长约380 km的浅层地震剖面数据,结合钻孔资料,分析了西洋浅部地震层序,探讨了其沉积环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西洋潮流通道区域在平均海面以下33~49 m处,存在一个强振幅、中频率、高连续性的区域性反射界面,与对比钻孔中滨岸沼泽沉积的顶面相对应,代表一个不整合的古地貌面;该界面深度的空间插值结果反演的古地貌面与下伏的沟槽状切割-充填反射结构,揭示了数条沿NE方向延伸的古水道,并集中分布于古地貌面北部相对低洼的区域,为南黄海内陆架晚更新世某古水系的一部分;该古地貌面系末次冰消期的海侵冲刷面,其上覆是全新世滨浅海沉积,下伏是晚更新世末期的洪泛平原或滨岸沼泽或充填下切古河道或古潮道等沉积。对该区域性反射界面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弄清南黄海西部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体系演化历史,提升对辐射沙脊群形成演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