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深海钻探与南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南海北部陆缘,南部陆缘和南海中央海盆的地质构造与地球物理主要特下及尚未解决的重要地质问题来阐述在南海进行深海钻探的意义。南海北部陆缘是离散型大陆边缘,在陆壳与洋壳之间的磁静区是两者的过渡区。对它的研究直接关系到南海的形成演化与沉积盆地的成因,深海钻探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了解磁静区基底下的物质是减薄的过渡壳还是古洋壳。地海南部南缘与北部陆缘不同,是聚敛型大陆边缘,它的构造与地球物理场特征与北部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中西部航磁概查取得重要成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扼要介绍了我国新近完成的青藏高原中西部地区1:1000万高精度航磁测量方法技术和地质解释成果,该项上填补了我国大陆航磁的最大一块空白区,为我国西部地区地质调查,能源与固体矿产勘查以及青藏高原基础地质研究等提供了目前为上最为完整的区域性地球物理资料和具有重要价值的调查成果,同时促进了我国航空物探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3.
南海西南海盆的海底扩张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南海西南海盆及其邻区的地球物理场特征,对比了海盆中的磁异常条带。将观测的地磁异常进行高通滤波,去掉层2A下洋壳磁性体的影响,然后利用国际地磁年表中的地磁倒转极性事件,采用半扩张速率2.2 ̄2.5cm/a,在西南海盆对比出18-13号磁异常条带,对应的地质年龄为42-35Ma。据此认定西南海盆是在晚始新世至早渐新世通过海底扩张形成的。作者基于地震剖面解释,发现该海盆中存在晚始新世至现  相似文献   

4.
孙中任  赵雪娟  吕长生 《物探与化探》2005,29(3):217-219,236
通过对云山异常区的区域构造、地质条件的了解,以及对该区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的分析,认为这是一处值得关注的异常区,并指出异常区中的磁异常的地质起因极可能为剖析这一异常带来转机。  相似文献   

5.
智利的区域地质和地球物理勘探的工作程度相对偏低,对矿区的地球物理资料的解释不够,矿床的分布特征了解得不透彻。笔者通过物探地面磁测和电磁法,对智利第一大区X矿区的地质特征与地球物理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相对高磁或弱磁低阻异常带及其周围、深部是找矿的地球物理异常标志,本地区构造(破碎带)是下一步成矿规律的研究重点。地球物理方法对实际勘查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全面采集并分析我国首个航空地球物理综合实验场(大井坡实验场)的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综合地质、地形、遥感、磁、重力和电磁等资料,在试验场内选取3条典型剖面,以电阻率测深剖面为约束,采用多边形2.5D棱柱体模型组合法建立典型剖面地质-地球物理模型;对剖面进行重、磁联合正反演,并通过剖面与平面相互验证的方式,开展重、磁、电综合解释研究。通过研究,全面掌握了试验场内断裂及岩性构造的分布规律,试验场被中部近EW向和北部呈NEE向展布的两条断裂分割成南部褶皱区、中部断隆区和北部坳陷区3个区域,为试验场综合解释填图提供了依据和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东部地球物理特征与找煤远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综合分析各种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上,论述了豫东平原区的地球物理特征,包括重力场、磁力场、地震反射波等,通过重、磁、地震联合反演并与钻探资料对比,做出了区域地质研究和综合地质解释,指出了找煤远景。  相似文献   

8.
栾锡武  王嘉  刘鸿  张亮  鲁银涛 《地球科学》2021,46(3):866-884
南海及邻区处于欧亚大陆与冈瓦纳古陆拼合带的东南端,是特提斯构造域和濒太平洋构造域交汇的重要地区.特提斯缝合带沿金沙江-哀牢山构造带进入南海,人们从而认为南海可能存在特提斯洋遗迹,并认为缝合带存在于磁静区中.本文通过对南海北部陆坡地球物理资料的解释结果,包括重力、磁力、海底地震和深反射地震数据,以及区域地质特征分析,研究了南海北部陆缘高磁异常带和磁静区的成因.结果表明高磁异常带是中白垩世时期古太平洋板块转向俯冲形成的陆缘火山弧,当时存在古俯冲带.磁静区经历了后期大陆边缘张裂和古南海和南海的打开,并经历了高温热物质的底辟作用,使得地壳拉张减薄,居里面抬升形成磁静区.经历了南海的扩张后,原始的俯冲带可能已经向南迁移到南海南部或者已经俯冲消失,其中也不存在缝合带.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中西部航磁概查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我国青藏高原中西部地区1:100万高精度航磁测量的完成填补了我国大陆航磁的最大一块空白区,采用的方法技术和获得的地质解释成果为青藏高原基础地质调查研究、矿产资源勘查部署提供了目前最为完整的区域性地球物理资料,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同时也促进了我国航空物探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0.
本文依据江苏如东滩涂区综合地球物理调查工作,对小洋口地区断裂构造空间展布进行了解译,分析了解译断裂与栟茶河断裂的关系。解译结果主要参考实测无人机航磁资料,辅以浅层地震和电磁法资料。综合两个子测区的断裂构造解译结果,同时参考华东地区航磁和重力资料,对栟茶河断裂的空间展布位置进行了推断,认为其是近EW向大型断裂,延伸距离长,同时控制测区其他断裂的展布。实测数据未发现金坛—如皋断裂在测区范围内存在的地球物理证据,分析认为其未发育至栟茶河断裂以北。  相似文献   

11.
李飞 《地质与勘探》2020,56(3):566-579
本文依据江苏如东滩涂区综合地球物理调查工作,对小洋口地区断裂构造空间展布进行了解译,分析了解译断裂与栟茶河断裂的关系。解译结果主要参考实测无人机航磁资料,辅以浅层地震和电磁法资料。综合两个子测区的断裂构造解译结果,同时参考华东地区航磁和重力资料,对栟茶河断裂的空间展布位置进行了推断,认为其是近EW向大型断裂,延伸距离长,同时控制测区其他断裂的展布。实测数据未发现金坛—如皋断裂在测区范围内存在的地球物理证据,分析认为其未发育至栟茶河断裂以北。  相似文献   

12.
南海北部陆坡区存在着有利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条件,综合调查及钻探结果揭示南海北部陆坡区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天然气水合物多发育在构造活动复杂地区,同时也是灾害地质因素高发区,潜在的灾害地质因素对水合物的赋存及商业开发是极大的威胁。本文基于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多年来在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发育区采集的大量2D、3D、浅地层剖面及多波束测深资料对南海北部水合物发育区进行海底灾害地质研究,对研究区地形地貌特征、灾害地质因素类型、特征、成因及分布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同时阐述了灾害地质因素与水合物的形成与分解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对南海北部陆坡区天然气水合物区成矿预测、试采井布置及未来灾害风险评价提供了基础数据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羌塘盆地综合地球物理剖面的模拟解释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根据羌塘盆地重磁震数据资料,使用GM SYS软件系统对重力、磁法及地震位图三种地球物理剖面进行处理解释,共完成4条地球物理剖面的模拟解释,并由其构组羌塘盆地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栅栏剖面图.地球物理剖面"栅状图"反映了研究区内深层勘探目标的变化趋势和构造特征,为使用重、磁、震资料进行非震地球物理反演提供了约束骨架.若结合研究区内钻孔及其他地质资料,可为盆地进行三维地球物理精细反演提供约束和初始模型.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学深钻选址地球物理调查与大别-苏鲁岩石圈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简要地讨论了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大陆科学钻探选址新采集的地球物理调查剖面及相关地球物理成果。这些剖面以深反射地震及大地电磁测量为研究岩石圈构造的主要方法,结合地质资料和区域重磁平面图,分析大别—苏鲁地体的深部地质构造与岩石圈主要特征,以及大陆科学钻探靶区选择的地质地球物理依据。同时讨论了大陆科学钻探的靶区(江苏东海县)的地壳构造与地热研究结果,并将深度偏移地震剖面与先导孔岩心钻探结果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5.
前言区域地球物理在发展地质基础理论和地震预报、成矿预测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东太平洋条带状磁异常的发现,古磁极的研究为全球构造学说奠定了基础;应用区域地球物理资料研究深部结构证明地壳与上地幔间存在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地震低速带,磁大地电流高导电区的  相似文献   

16.
论舟山-国头断裂带的性质及其向陆区的延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焦荣昌 《物探与化探》1988,12(4):249-255
本文根据东海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资料,讨论横贯我国东海海域的舟山—国头断裂带对东海地质构造的控制作用及其延伸问题。“东西分带,南北分块”是东海地质构造的基本特点,也是东海地球物理场的基本特征。但南北分块的界线在何处?舟山—国头断裂带是否向陆区延伸?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它涉及我国东部的大地构造格局。作者根据地球物理资料及部分地质资料,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供进一步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南部隐伏地质构造研究与金刚石源区预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安玉林 《现代地质》1999,13(2):177-183
在前人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和部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地质、钻孔、地震、地热和重力、航磁与卫星磁测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特别是通过对重力、航磁资料的定量反演与严格对比,深入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南部的隐伏地质构造。并且,根据金刚石找矿的基本理论和作者的地球物理研究成果,对和田出土的金刚石颗粒的矿源区位置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8.
古吉黑造山带拼接带地球物理特征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吉黑造山带拼接带的地球物理特征线,在重磁图上为伊通-吉昌-桦甸、贤儒-安图-开山屯一线。它分割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地球物理场区,与两侧中元古宙-早三叠世不同的地质发育历史相呼应;和石炭-二叠系安哥拉与华夏植物地球区系的界线相一致。这是有别于前人而为更多新的地质资料所支持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9.
2001年7-8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的二级课题《中国边缘海前新生代基底特征及其构造格局》与两岸合作课题《南海东北部与台湾间的构造及地球物理研究》合作在南海东北部地区开展了重、磁、震资料的海上采集航次,获取了大量珍贵数据,其中973NH-01与MLTW测线垂直穿越了南海东北部传统意义上的磁静区。以这两条测线的重磁资料为主,结合地震解释剖面,对磁静区的重磁异常特征、重磁基底及深部构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结合前人工作对磁静区的成因模式提出了新的解释,认为磁静区位于南海北部被动大陆边缘的洋陆交界带(COB),独特的动力构造背景导致其下伏的地幔高热物质上涌并沿构造薄弱带侵入成岩墙,进而造成区域居里面抬升,磁性层减薄,磁异常减弱而形成磁静区。  相似文献   

20.
南海北部陆缘磁静区及与全球大洋磁静区对比的研究评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磁静区与磁异常条带不同,具有宽缓的低幅值磁异常特征,但可能同样包含了从陆壳张裂到海底扩张早期的构造活动和演化信息.为了加深认识南海北部陆缘磁静区,归纳了全球深海和边缘两大类型磁静区的物理、化学及构造三大成因,主要包括大西洋和西太平洋侏罗纪磁静区,以及北太平洋、印度洋和南大洋白垩纪磁静区,强调磁静区与不同程度地幔柱活动、斜交扩张初始产生的小型错断磁源体及隐含弱磁条带关系的重要性.总结了南海北部陆缘磁静区的研究现状,并从区域综合地球物理和地幔热活动作用两方面探讨了南海北部陆缘磁静区的可能成因机制,最后阐述了需要关注的研究重点及其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