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华北板块南缘栾川群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栾川群出露于东秦岭北部。在栾川群分布区域,古华北板块不同时代的地层往南逆冲,构成北秦岭的太华推覆体。栾川群存在于该推覆体内部的特定逆冲岩席之中,沿这一逆冲岩席追索,确定古华北板块南缘的栾川群是连续沉积的,而受后期推覆构造的改造,栾川群在推覆体前缘的分布是断续相连的。根据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岩浆活动、沉积作用的研究,对栾川群的划分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栾川群由三川组、南泥湖组、煤窑沟组及大红口组构成。栾川群形成于震旦纪晚期,由湖坪及潮下斜坡等滨浅海沉积物构成。栾川群的岩浆岩为具双众数特征的岩套,具典型的大陆裂谷岩浆岩特征。并认为中元古代以来,古华北板块南缘处于裂陷拉张环境。早期的裂陷形成了熊耳群、汝阳群、官道口群及竞坪群,晚期裂陷的过程形成了栾川群、陶湾群,其进一步发育导致以二郎坪群为代表的洋壳生成。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哈拉奇地区泥盆系岩石学特征、层序地层格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沉积构造的研究,对研究区泥盆纪地层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和沉积环境的恢复。研究区泥盆系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沉积物源区主要为被动大陆边缘的再旋回造山带物源区,研究区泥盆系为无障壁滨浅海沉积环境。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升降系该区泥盆系三级层序及其内部体系域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哈拉奇地区泥盆系岩石学特征、层序地层格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沉积构造的研究,对研究区泥盆纪地层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和沉积环境的恢复。研究区泥盆系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沉积物源区主要为被动大陆边缘的再旋回造山带物源区,研究区泥盆系为无障壁滨浅海沉积环境。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升降系该区泥盆系三级层序及其内部体系域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4.
栾川群沿秦岭造山带和华北克拉通两大构造单元的结合部分布,其时代归属和构造意义长期存在争议。本文从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角度对栾川群进行物源分析和区域对比分析,为合理地理解华北克拉通南缘晚前寒武纪构造演化提供重要证据。栾川群上部大红口组浅变质粗面岩的结晶年龄为854±8Ma,成因以古元古代晚期陆壳物质的再循环或改造为主。栾川地区栾川群变碎屑岩中最年轻的碎屑锆石U-Pb年龄和大红口组浅变质粗面岩及相关侵入岩的结晶年龄限定栾川群沉积时代在917~844Ma,属于新元古代青白口纪。白术沟组中上部、煤窖沟组和鱼库组变碎屑岩的碎屑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特征一致,碎屑锆石U-Pb年龄集中在1.85~1.10Ga之间,北秦岭地体是最可能的物源区;Hf两阶段模式年龄(T_(DM2))为1.33~2.92Ga,揭示源区经历了~1.45Ga、~1.8Ga、~2.1Ga和~2.5Ga四期元古代陆壳增生。栾川群白术沟组下部和白术沟组中上部至鱼库组之间截然不同的碎屑锆石年龄谱图表明白术沟组沉积期间物源区由华北克拉通转变为北秦岭块体,沉积构造背景由被动大陆边缘转化为碰撞造山和后碰撞伸展环境。北秦岭地体原来应属于华北克拉通的一部分,至少在华北克拉通南缘至东缘地区曾存在与北秦岭地体类似的中、新元古代构造带。该构造带强烈地参与了Columbia超大陆裂解和Rodinia超大陆汇聚及裂解过程,在新元古代早期与华北克拉通曾短暂的拼合并造山,转变为华北克拉通周缘沉积盆地的主要物源供给区。  相似文献   

5.
迄今,尼泊尔及其南侧邻区元古宙以来的构造-沉积演化尚缺乏系统性研究.为了促进区域地质认识,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及新的研究发现,对尼泊尔低喜马拉雅带及以南的构造-沉积演化首次进行系统性总结与讨论.结果表明:尼泊尔低喜马拉雅带及以南与印度地盾北缘在地质历史中的构造-沉积演化息息相关,且自元古宙以来,发育了被动大陆边缘→陆内裂谷→被动大陆边缘→前陆盆地等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沉积响应;尼泊尔西部的Dailekh群属于~1.8 Ga以前或前哥伦比亚超大陆之前的被动大陆边缘沉积;Vindhyan超群为下断上坳的陆内裂谷沉积,尼泊尔境内的Lakharpata群相当于下Vindhyan群;Gondwana超大陆裂解导致由北往南形成一系列初始发育时间越来越晚的裂谷盆地;Surkhet群至Siwalik群为被动大陆边缘至前陆盆地沉积,其中,Surkhet群Swat/Subathu组是喜马拉雅南侧地质历史上最后一套海相沉积地层,也是被动大陆边缘向前陆盆地转换期的沉积响应;Siwalik群大规模的磨拉石建造标志着喜马拉雅快速和大幅度隆升,该群沉积成岩后,印度-欧亚板块进一步的挤压作用导致了地质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后一次强烈的构造运动,形成MFT与Siwalik褶皱带,并奠定了喜马拉雅带现今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6.
粤西古水地区区域上位于扬子板块与华夏地块的交接地带,为明确其构造性质,对该区寒武纪地层的沉积环境及构造背景进行分析。综合分析岩石类型及其组合特征,确认研究区以深水盆地和陆棚为主。通过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该区寒武纪砂岩中主量元素显示出被动大陆边缘的特征,而微量元素不同程度显示出大陆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信息。综合分析,认为该区处于被动大陆边缘更合适。  相似文献   

7.
以造山带地层学的思想方法为指导,将滇西北金沙江造山带划分出5个构造地层带,建立了新的造山带区域地层系统。根据古生物生态组合、沉积组分、盆地充填序列及沉积环境的研究,识别出不同构造地层带分别形成于稳定地块、裂谷盆地、被动大陆边缘、洋盆及岛弧环境之中。在造山带区域地层系统研究基础上,阐述了金沙江古特提斯造山带的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8.
库鲁克塔格赛马山古元古代兴地塔格群经历多期变质变形作用改造,其原岩位于沉积环境稳定的被动大陆边缘的浅海相陆源碎屑-碳酸盐岩沉积中.后期经三期叠加变质和四期变形,变质和变形强度具由弱到强再到弱的总趋势,且两者变化在时空上基本吻合.通过对该群变质变形作用特征及构造演化研究,初步建立了兴地塔格群构造演化史.  相似文献   

9.
南皮河群位于滇西南昌宁-孟连带西区,其地层序列已受到后期构造作用改造,总体呈无序状态,但其内部的各岩片地层仍保持相对连续的地层层序、据此,我们将南皮河群划分为下、中、上段,对其中各段的沉积特征和构造背景作了详细研究。甫皮河群下段为一套浊流、滑塌浊流、碎屑流和等深流沉积类型;中、上段为深水洋盆边缘沉积类型、其沉积构造背景为被动大陆边缘呈拉张状态的深水陆坡-洋盆边缘环境,物源区为西侧的保山-耿马地块。  相似文献   

10.
寒武-奥陶系太阳顶群是西秦岭南亚带天重要的合金-铀岩系,其主要由碳质硅质岩及碱质板岩组成,岩石中还保留了许多沉积组构,如块状构造、纹层构造、韵律构造、结核状构造等。根据岩石学、岩石组合、沉积组构,结合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特征,认为太阳顶群岩石为被动大陆边缘陆缘海槽中的非补偿性沉积,形成于半深水的滞流水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1.
豫西栾川地区大红口组、鱼库组的特征及其大地构造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干清 《现代地质》1993,7(2):138-144
本文在构造变形分析的基础上,厘定了大红口组和鱼库组的地层层序及上下关系。火山岩岩石化学特征、稀土元素及微量元素特征的研究表明,大红口组火山岩应属大陆边缘裂陷槽环境下的偏碱性粗面岩。晚元古代青白口纪与震旦纪之交,由于南部秦岭洋壳开始向华北地台俯冲,在原秦岭地块的部位发育了岛弧。岛孤以北的弧后盆地发育了以二郎坪群下部为代表的火山-碎屑沉积组合。受弧后扩张影响,更北的华北地台南缘则出现了边缘裂陷槽。大红口组和鱼库组以及其上的三岔口组,就是这种构造环境下发育的火山-沉积岩组合。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栾川县脉石英矿体赋存在长城系熊耳群火山岩地层内,总体呈近东西向和北西西向展布,矿石为致密块状,主要矿物组成为石英集合体,新鲜面为乳白色、灰白色、白色,半透明状,SiO2平均含量超过97%.脉石英矿体的分布表明该区脉石英的形成主要受构造和岩浆活动控制,大多数脉石英矿围绕构造穹隆外缘的裂隙分布,栾川县这类构造穹隆短轴...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豫西南地区中元古界官道口群、上元古界栾川群与铅锌银有关的沉积建造中元素含量分布、表生富集特征及综合地球化学异常特征的研究, 认为官道口群、栾川群是铅锌银矿的矿源层, 并指出龙家园组、南泥湖组、煤窑沟组是寻找与官道口群碳酸盐岩和栾川群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建造有关的层控铅锌银矿床的有利层位。  相似文献   

14.
华北克拉通南缘豫西地区保存有较为完整的变质结晶基底和中-新元古代沉积盖层,记录了重要的前寒武纪构造演化信息。近年来的年龄研究结果表明原认为是中-新元古代的汝阳群-洛峪群可能形成于中元古代早期(1. 75~1. 60Ga),而沿着华北克拉通南缘与秦岭造山带的拼合带(洛南-栾川断裂带)分布的新元古代盖层(主要为栾川群)的形成时代尚不明确。华北南缘新元古代栾川群主要由大理岩、片岩、千枚岩和碱性火山岩组成,其上部大红口组火山岩以碱性粗面质岩石为主,高硅富钾,与侵入到栾川群中下部的辉长岩构成典型的双峰式岩石组合。栾川群大红口组三个粗面岩样品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840±4Ma、845±5Ma和846±6Ma,结合已有的栾川群下伏地层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年龄结果(~1000Ma),限定栾川群归属于新元古代早期(1000~840Ma)。大红口组岩浆岩的岩石组合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形成于板内裂谷环境,根据区域构造资料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栾川群火山岩与北秦岭同时期的岩浆活动共同指示了华北南缘与北秦岭在~845Ma均处于板内拉张阶段。  相似文献   

15.
王作勋 《地球学报》1984,6(2):185-196
<正> 一、概述东秦岭北坡商县、洛南、卢氏、栾川一带的含砾灰岩,大致呈南北两带分布(图1)。  相似文献   

16.
河南栾川杨树凹-百炉沟MVT铅锌矿带地质特征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河南栾川地区马圈-百炉沟铅锌矿带位于华北陆块南缘中-新元古代被动大陆边缘中的浅海台地相碳酸盐岩环境,矿化以铅锌(银)为主,矿床赋存于官道口群中的三个古含水层系统(基本上是由下部含(透)水的碎屑岩(砂岩)与上覆相对不透水的碳酸盐岩组成)中,矿体形态比较简单,富矿段多赋存于多组构造交汇部位,硅化、角砾岩化、白云岩化、滑石化是矿区最主要的围岩蚀变。矿床地质特征可与北美Missouri地区的MVT矿床对比,成因属密西西比河谷型(MVT)。研究表明,位于龙家园组、冯家湾组中的含水层是最重要的找矿层位,角砾岩化、白云岩化、滑石化等是主要的找矿标志,沿马圈~竹园沟一百炉沟推覆断层北侧(官道口群)地区是寻找MVT型铅锌银矿床最主要的远景区。  相似文献   

17.
豫西栾川地区“陶湾群”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周洪瑞  王自强 《现代地质》1993,7(3):266-273,T001
本文探讨了栾川地区“陶湾群”的层序和时代,确定了在栾川牛栾—陶湾地区发育一大型韧性断裂带,所谓“秋木沟组”实际上是由韧性断裂带中的糜棱岩带和夹持其间的、由不同时代地层形成的中间岩块所组成,并确定了断裂带内中间岩块的地层归属。将原三岔口组解体为两部分,即震旦系三岔口组和下古生界陶湾组。所谓“陶湾群”实际上在不同地区包含了不同时代和不同岩性的地层,不是一个可以在一定空间进行对比的地层单元,因而作为一个“群”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18.
河南箕山地区中元古界五佛山群是太古界、下元古界褶皱变质基底之上的第一盖层,由于基底构造的差异性,造成五佛山群马鞍山组、峡外组在海侵过程中处于不同的沉积环境,但总的看来,箕山地区中部为基底隆起区,东部为沉陷区,西部为一向西倾斜的缓坡区。在五佛山群马鞍山组沉积的早期,区内以河流相沉积为主;在马鞍山组沉积的中、晚期,东、西部均处于滨浅海环境,为滨浅海相碎屑岩沉积,中部隆起区呈多岛状,出现潮坪沉积环境,为潮坪相碎屑沉积。在五佛山群峡外组沉积期,古地理分异格局消失,箕山地区全部转化为潮坪环境。  相似文献   

19.
Here, we present the results of U–Pb dating of detrital zircons from the Ergunahe Group and the Wubinaobao Formation, within northeastern Inner Mongolia, NE China, with the aim of constraining the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Erguna Massif. The majority of detrital zircons from five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Ergunahe Group and the Wubinaobao Formation are magmatic, although some zircons have metamorphic growth rims. Zircons in two mica schists and in feldspar–quartz sandstone from the Ergunahe Group yield age populations that cluster around 738, 760, 792, 837, 890, 964, and 1050 Ma, whereas zircons from two quartz sandstones within the Wubinaobao Formation yield age populations that cluster at 466, 484, 515, 738, 795, 837, and 894 Ma. These data, combined with detrital zircon age populations (ca. 712 Ma) from the adjacent Xinghuadukou Group, and the fact that the Ergunahe Group intruded by Caledonian gabbros is overlain by upper Silurian units, indicate that the Ergunahe Group formed at 738–712 Ma (i.e. during the Neoproterozoic). In addition, the Wubinaobao Formation is subdivided into two units: a calcareous siltstone unit with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study area and a quartz sandstone within the eastern part. The calcareous siltstone formed at 712–795 Ma, similar to the Ergunahe Group, whereas the quartz sandstone formed between the 466 Ma and late Silurian. The age spectra of detrital zircons from the Ergunahe Group and the Wubinaobao Formation indicate that sediment in both of these units was derived from terranes that outcrop around the basin. The widespread occurrence of Neoproterozoic detrital zircons within both the Ergunahe Group and the Wubinaobao Formation suggests that Precambrian terranes are present within the Erguna Massif and that the massif has an affinity to the Siberian Craton.  相似文献   

20.
在地质调查的基础上,介绍了华北陆块南缘近期发现的栾川赤土店Zn-Pb矿床地质特征,测定了矿床S、Pb、H、O等同位素、稀土元素、流体包裹体成分和温度。研究表明矿床具有鲜明的层控特征,含矿地层为新元古界栾川群煤窑沟组,矿体产在碎屑岩与碳酸盐岩转换部位,总体呈层产出,并与含矿地层形成同步褶皱,附近又有桶柱状矿体与层状矿体相连,矿石成分层明显,矿石为块状-层纹状构造,矿体底板蚀变强烈。作者认为该矿床应属于SEDEX型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