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朱赖民 《矿床地质》1998,17(Z6):1005-1010
黔西南微细浸染型金矿带成矿热液中金可能主要以Au(HS) 2-形式迁移,锑则主要以Sb(OH)30形式迁移。随着成矿热液系统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从成矿前阶段、热液主成矿阶段至晚成矿阶段,金、锑络合物在热液中的沉淀经历了共生、初始分异至分异的富集演化阶段。物理化学条件改变是导致金、锑共生分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金厂特大型金矿床的地质特征与成因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金厂特大型金矿床产于吉黑东部兴凯地块太平岭隆起与老黑山断陷的交接部位,矿区外围出露新元古界黄松群变质岩系。本区燕山期岩浆活动可分为5期,分别为燕山早期第一阶段闪长岩(δ52-1)、燕山早期第二阶段文象花岗岩(γo52-2)、燕山早期第三阶段花岗岩(γ52-3)、燕山晚期第一阶段花岗斑岩(γπ53-1)、燕山晚期第二阶段闪长玢岩脉(δμ53-2),形成岩浆穹窿型构造和隐爆角砾岩筒构造,并叠加大规模的热液蚀变活动,金矿化与第4、5期岩浆活动紧密相关。金矿矿体产状有三种类型:岩浆穹窿构造型、隐爆角砾岩型和环状放射状断裂型。矿石类型主要有含金黄铁矿化石英脉、含金石英黄铁矿脉、含金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含金黄铁矿化方解石脉等。金矿成矿年龄为119.40 -122.53 Ma。金矿体受统一的构造-岩浆流体蚀变系统控制,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成矿流体为岩浆水,晚阶段有少量大气水加入。成矿环境为中高温、中等压力,流体盐度为中等偏高,流体性质为弱碱性、弱还原性,属于K -Na - Ca2 -Cl--SO42-型流体。金在成矿流体中以[Au(HS)2]-、[AuCl2]-、[Au(CO3)]-及[Au(HCO3)2]-等络合物形式存在,当温度、压力下降时,溶液由酸性演化为弱酸性再到弱碱性时,络合物离解,金沉淀成矿。  相似文献   

3.
青山金矿床是一个赋存于石炭系沉积岩中的中-小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气相色谱仪等分析技术,利用地球化学热力学理论,对青山金矿床开展了成矿流体成分分析和热力学计算,解析了该矿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及金的迁移形式和沉淀机制.结果显示,成矿流体呈弱酸性、弱还原性,为重碳酸钙亚型,可大致视为CO2-H2O-NaCl体系,来源于古大气降水,并且后期受到了大气降水的混合.成矿早期流体中的金主要以氯络合物形式[Au(Cl)4]-迁移,主成矿期与晚期流体中金以硫络合物形式[Au(HS)2]-迁移.成矿流体温度、盐度、pH值、Eh值、氧逸度等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后期大气降水的混合、水-岩反应及硫酸盐还原菌是造成本矿床金沉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毛华海  张哲儒 《矿物学报》1997,17(4):463-471
本文依据地球化学热力学方法圈定了东北寨微细浸染型金矿床的成矿条件,探讨了热液中金的溶解迁移形式及成矿过程。研究结果表明,Au(HS)-2和AuH3SiO04为金的主要迁移形式,随着主期硅化的发生,金的有效载体从AuH3SiO04转为Au(HS)-2;而AuCl-2的作用始终微不足道。石英及黄铁矿、辉锑矿等硫化物的沉淀是导致金成矿的主要因素。有机质对金成矿的贡献具有阶段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甘肃阳山金矿田载金矿物特征及金赋存状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毛世东  杨荣生  秦艳  郭俊华 《岩石学报》2009,25(11):2776-2790
采用电子探针分析,详细研究了甘肃阳山类卡林型金矿田原生矿石中不同成矿阶段载金矿物的Au、As、S、Fe等元素含量及其分布规律,确定含砷黄铁矿和毒砂是最重要的载金矿物,发现不同成矿阶段的黄铁矿具有不同的成分特点;沉积成岩期黄铁矿为草莓状、胶状,砷和金含量最低,分别为0.10%和0.08%;热液成矿期早阶段黄铁矿粒度较粗(0.40~1.00mm),是较高温度(270~300℃)下缓慢结晶的产物,其砷和金含量较低,分别为0.27%和0.09%;热液成矿期主阶段(包括M1,M2和M3亚阶段)黄铁矿粒度微细(0.05~0.20mm),是210~270℃条件下快速结晶的产物,砷和金含量最高,M1亚阶段分别为3.45%As和0.11%Au,M2亚阶段分别为3.88%As和0.14%Au.在含砷黄铁矿中,金可能有自然金和离子金两种存在方式.沉积成岩期和热液成矿期早阶段低砷黄铁矿中金主要以纳米级自然金(Au~0)颗粒形式分布,而在热液成矿期主阶段含砷黄铁矿中金主要以Au+的形式存在.当热液中As活度高时,含砷黄铁矿在快速生长条件下,其生长面的空穴和缺陷较多,有利于热液中Au(HS)~0络合物通过吸附反应直接进入含砷黄铁矿生长表面.此外,主阶段流体的硫化和沸腾作用均可导致H_2S的减少,有利于形成砷黄铁矿和Au沉淀富集.  相似文献   

6.
热液金矿金的溶解和迁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u-S和Au-Cl配合物是金在热液中迁移的2种主要形式。近中性含硫热液中主要为Au(HS)2-,而Au-S二次中性配合物(如Au(H2S)HS0)可能是酸性热液中金的主要迁移载体。低硫高盐度高温热液中金主要以AuCl2-形式迁移。一些高温环境(如火山喷气)下,金可能以中性配合物如AuCl0和AuS.(H2O)m等形式进入气相流体。金以胶体形式运移可解释一些金矿空间上的大规模均匀展布。金也可能与As和Sb形成Au-S-As及Au-S-Sb的复合配合物协同迁移。指出了解成矿事实、改进实验设备、完善热力学参数、反应动力学及金的气相、表面过程迁移机制等将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7.
热液金矿成矿元素运移和沉淀机理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热液金矿含金热液的流体来源、金的赋存形式、金的迁移和沉淀机理进行了总结。岩浆热液、大气水及变质热液是含金热液的主要来源。金的迁移过程与金的赋存状态有较为密切的关系。金以热液迁移为主,金在热液中的赋存形式主要为金-硫络合物及金-氯络合物,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Au(HS)2-、AuHS以及AuCl2-。但是对火山气体及含金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表明,金还可以通过气体的方式迁移,并有可能形成具有经济意义的矿床。金在气体中的主要赋存形式为AuCl.(H2O)3-5和AuS.(H2S)1-2或者是AuHS.(H2S)1-2,其溶解度与气体中H2O、HCl和H2S的逸度成正比。CO2对金的迁移也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使金迁移得更远。纳米金的发现,拓宽了找金思路并进一步证明了气体及胶体对金迁移的重要性。金的沉淀与含金介质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有关,其主要沉淀机制包括:①温压条件的改变;②流体沸腾及相分离;③流体-围岩反应及流体混合。  相似文献   

8.
我国变质岩中改造型层控金矿床金的迁移和富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现有的热力学数据计算,AuCl_2~-是预富集阶段金在矿源层中迁移的主要形式,而Au(Hs)_2~-则在热液成矿阶段起主要作用,计算表明,α_(Cl)->10~0的酸性含氯溶液以及α_(ΣS)>10~(-2)的富硫热液可分别作为预富集阶段和热液成矿阶段金的主要地球化学指标。  相似文献   

9.
四川丹巴燕子沟造山型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侯林  邓军  丁俊  汪雄武  彭惠娟 《地质学报》2012,86(12):1957-1971
丹巴燕子沟金矿区在大地位置上处于松潘-甘孜造山带,金矿体分为石英脉型和碳质板岩型,其成矿作用包括成矿前期、主成矿期和成矿期后3个期次.丹巴燕子沟金矿流体属CO2-H2O-NaCl体系,溶液呈酸性,流体包裹体分为两大类,成矿前期和主成矿期流体包裹体具有典型造山型金矿变质热液特点,以均一温度中等、低盐度、低密度、高CO2为特征;成矿期后流体包裹体则具有大气降水的特点,具有均一温度低、低盐度、低密度、低CO2的特征.成矿前期和主成矿期金的主要迁移形式为[Au(Cl)4]-氯络合物,成矿期后以[Au(HS)2]-硫络合物为主,在构造由压扭向张扭转变的过程中,流体温压条件发生较大的变化,加之大气降水沿张性裂隙的渗入,使得流体发生沸腾作用、流体混合作用,硫金络合物含量逐渐升高,pH、Eh、fo2.、fs等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矿质逐渐沉淀,形成矿体.从流体特征来看,丹巴燕子沟金矿属于造山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金厂金矿床矿化类型及包裹体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东宁金厂金矿床是与印支-燕山期中酸性火山-次火山岩有关的大型金矿床,矿化类型主要有角砾岩型、黄铁矿-多金属硫化物细脉充填型及破碎蚀变岩型。金矿成矿主要与次火山岩相的闪长玢岩有关,该成矿期可分4个成矿阶段,金矿成矿主要为中高温、中等压力环境,成矿流体为具有中等偏高的盐度、弱碱性、弱还原的K^+-Na^ -Ca^2 -Cl^--SO4^2-型流体。在高温、高压及酸性的条件下,Au主要以[Au(HS)2]^-、[AuCl2]^-、[Au(CO3)]^-及[Au(HCO3)2]^-等配合物的形式向上运移,当温度、压力下降,溶液由酸性演化为弱酸性再到弱碱笥时均有利于配合物的离解而使金沉淀成矿。  相似文献   

11.
热液金矿成矿作用地球化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安芳  朱永峰 《矿床地质》2011,30(5):799-814
文章总结了热液金矿成矿地球化学研究进展,其中包括含金热液来源、控制岩浆热液中金浓度的因素、金在热液中的富集和沉淀机制以及热液金矿成矿地球化学环境.含金岩浆演化早期,磁铁矿、磁黄铁矿和钛铁尖晶石结晶分异会影响岩浆演化形成热液型金矿的能力.与金成矿有关的地热流体中w(Au)为1×10-9~80×10-6,岩浆热液中w(Au...  相似文献   

12.
热泉热液金矿化中嗜热微生物——有机质的地球化学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通过对热泉热液金成矿过程中的热泉水化学成分和组分的分析,得出泉水中金与氮磷硫、氟硅碳两组组分有很好的相关性。嗜热硫酸盐还原菌能使[Au(HS)2]-和[Au(S2O3)2]3-都氧化还原成硫化物,从而使金由热水溶液中沉淀。热泉沉积软泥的有机质中的含硫氨基酸、含硫芳烃也起到了一定的聚金作用。  相似文献   

13.
The superlarge Jinchang gold deposit is located in the joint area between the Taipingling uplift and the Laoheishan depression of the Xingkai Block in both eastern Jilin and eastern Heilongjiang Province. Wall rocks of the gold deposits are the Neoproterozoic Huangsong Group of metamorphic rocks. Yanshanian magmatism in this region can be divided into 5 phases, the diorite, the graphic granite, the granite, the granite porphyry and the diorite porphyrite, which resulted in the magmatic domes and cryptoexplosive breecia chimney followed by large-scale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Gold mineraliz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ourth and fifth phase of magmatism. According to the occurrences, gold ores can be subdivided into auriferous pyritized quartz vein, auriferous quartz-pyrite vein, auriferous polymetailic sulfide quartz vein and auriferous pyritized calcite vein. The ages of the gold deposit are ranging from 122.53 to 119.40 Ma. The ore bodies were controlled by a uniform tectono-magmatic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system that the ore-forming materials were deep derived from and the ore-forming fluids were dominated by magmatic waters with addition of some atmospheric water in the later phase of mineralization. Gold mineralization took place in an environment of medium to high temperatures and medium pressures. Ore-forming fluids were the K^+-Na^+-Ca^2+-Cl^--SO4^2- type and characterized by medium salinity or a slightly higher, weak alkaline and weak reductive. Au in the ore-forming fluids was transported as complexes of [Au (HS)2]^-, [AuCl2]^-, [Au(CO2)]^- and [Au(HCO3)2]^-. Along with the decline of temperatures and pressures, the ore-forming fluids varied from acidic to weak acidic and then to weak alkaline, which resulted in the dissociation of the complex and finally the precipitation of the gold.  相似文献   

14.
热泉热液系统金的成矿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腾冲热海、硝塘和藏中羊八井、羊应乡等高温热田内金矿化体地质、地球化学、水化学、微生物和有机质的调查及生物功能实验研究,阐述了热泉热液的金矿化作用和成矿效应。金矿化发生在沸腾面以上非平衡条件和溶解金不饱和且不稳定的水热流体中,金主要富集在非晶质到结晶质的硫化物相中。沸泉、汽泉和热泉流体在升流带和地表泉塘中有不同的成矿效应和特征矿化体,反映了多种成矿作用。证实微生物尤其是嗜热硫酸盐还原菌是热液流体氧化还原作用和金硫化物析沉的内在的动力学因素。  相似文献   

15.
矿区成矿元素地球化学以及成矿流休的初步研究表明,五台山七图金矿的成矿物质(金,银)主要来源于围岩的滹沱群四集庄组粗碎屑岩组合,变质基性火山岩的去硫作用提供了金矿化的硫源,韧-脆性剪切事宾发育及活动是金矿化的动力学机制,成矿流体具有变质流体的性质,在变质基性火山岩中形成的蚀变岩与金矿化密切相关,矿床成因类型为沉积变质热液叠加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6.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按照赋矿岩石不同,共包含产于矽卡岩中的与铜共生的金矿(化)体、产于板岩-角岩中的脉状金矿(化)体、产于大理岩中的脉状金矿(化)体以及产于玢(斑)岩脉中的独立金矿(化)体4种金矿化类型。矽卡岩中的金矿化较强,全矿区金品位×厚度基本都大于1 m.g/t,存在多个富金块段;板岩中金矿化主要分布在矿区外围破碎细粒黄铁矿化硅化板岩中,角岩中金矿(化)体以富含雄黄、雌黄为特征;大理岩中金矿化较弱,矿(化)体通常呈透镜状产出;玢(斑)岩中金矿化主要产于岩脉中的石英脉内。矿石中金的赋存状态主要以独立矿物和类质同像形式存在。独立矿物形式的金以自然金、银金矿存在于铜矿物、石英、黄铁矿等载金矿物内;类质同像形式的金主要存在于以斑铜矿、黄铜矿为代表的铜矿物中。金矿物赋存状态以粒间金、包裹金为主,其次为连生金和裂隙金。笔者以甲玛铜多金属矿床金的地质特征、分布规律及赋存状态为研究基础,推测甲玛金成矿作用与幔源C-H-O流体有关,并初步建立了甲玛铜多金属矿床金成矿模型。此外,提出了运用模型开展区域及矿区下一步找矿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黔桂地区微细浸染型金矿主要产于碳酸盐岩—碎屑岩混合沉积层序中,溶矿岩石以泥质岩、粉砂岩和碳酸盐岩为主,富含有机质。矿石中有沥青分布,含金石英中存在有机质裹体。碳质含金量较高,可达53.60×10~(-6),在黄铁矿型矿石中,碳质含量与金的富集具有同步消长的正相关关系,有机质与金矿化关系密切。有机质中对金的迁移和富集起主要作用的是Au(CN)_2~-,Au(CN)_1~-,Au(HS_2)~-等化合物,含金有机络合物在岩石的孔隙或裂隙中运移沉淀。  相似文献   

18.
老金厂金矿床是北山成矿南带最具代表性的中低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之一,其规模为中型。依据脉体穿插、矿物共生组合和矿石结构构造等特征,将矿床矿化作用过程划分为石英-黄铁矿阶段(Ⅰ)、石英-含砷黄铁矿-毒砂阶段(Ⅱ)、石英-黄铁矿-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Ⅲ)和石英-方解石阶段(Ⅳ)。利用电子探针研究了不同成矿阶段载金矿物的元素组成及其分布规律。Ⅰ阶段:黄铁矿以粗粒自形立方体为主,粒度为0.50~1.50 mm,贫As、Au;毒砂含量极少,呈细粒他形。Ⅱ阶段:含砷黄铁矿周围常有大量毒砂产出,含砷黄铁矿多为立方体、五角十二面体,粒度为0.30~1.00 mm,富As、Au;该阶段矿化最为强烈,毒砂主要形成于此时期,多呈棱柱状、柱状、放射状集合体,显示富S亏As特征。Ⅲ阶段:多以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共生组合脉的形式产出,黄铁矿多呈长条状,以富S、Cu、Zn、Au和贫Fe、As为特征。Ⅳ阶段:矿化作用极弱,毒砂、黄铁矿含量极少,为细粒他形。原位硫同位素组成显示:Ⅰ阶段黄铁矿δ34SV-CDT值为-3.8‰~-2.9‰,均值为-3.3‰;Ⅱ阶段黄铁矿和毒砂δ34SV-CDT值为-4.7‰~2.6‰,均值为-3.3‰;Ⅲ阶段黄铁矿和闪锌矿δ34SV-CDT值主要分布于-1.9‰~1.0‰之间,均值为0.1‰。此3个阶段硫同位素组成反映了成矿期硫主要来源于幔源岩浆,混入了部分地层硫。综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成矿早期至晚期,成矿流体总体上由富S贫As向富As贫S演化。Ⅰ阶段体系处于中性稳定的环境,硫源充足;Ⅱ阶段为贫S富As的高氧逸度环境,由于大气降水对地层的淋滤渗透,混入富As流体,Au可能与As结合形成Au-As络合物,在成矿有利部位富集沉淀;Ⅲ阶段成矿元素种类丰富,体系为富S贫As的弱还原环境,Au很可能与HS-、S-形成络合物进入黄铁矿晶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