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本文首先评述了1982年前我国地声研究的主要情况和结果.提出了当前地声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根据小的水声探头地声台网的慢速磁带记录,讨论了地声记录中多种事件的性质.  相似文献   

2.
郑治真 《地震学报》1984,6(4):461-468
本文首先评述了1982年前我国地声研究的主要情况和结果.提出了当前地声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根据小的水声探头地声台网的慢速磁带记录,讨论了地声记录中多种事件的性质.   相似文献   

3.
地震孕育过程中的前兆地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郑治真 《地震研究》1992,15(2):193-204
本文介绍了有关地声观测技术和前兆地声机制的综合研究结果,为了获得连续可靠的地声信息,研制了四路慢速磁带仪等地声极微震记录仪。经过四年连续野外观测记录证明了它的稳定性和实用性;为了解决地声源定位问题,在山东莒县及云南洱源建立了标准地声台网,进行了连续四年记录,取得了可靠的资料;为了解决地声信号处理问题,建立了全国地声数据处理中心,及相应的时间序列和地声资料处理程序库。在上述工作基础上进行了长期连续观测和全面的基础研究。通过观测,获得了可靠的前兆地声信息,特别是第一次用仪器记录到了可听前兆地声,提前时间为3—15分钟。观测研究表明前兆地声确实存在,地声可以作为地震预报的一种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4.
根据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于1983年11月27日~12月2日在山西省太原市主持召开的地声专业座谈会的情况,综述了国内地声研究进展概况,文章从地声事件的性质、地声的频率、地声声源的定位、地声与动物异常、极微震与地声、地声观测中的干扰等方面介绍了目前地声研究的主要结果;并从研究思路、记录系统标准化、建立标准地声观测点阵、地声数据处理中心诸方面介绍了近期地声研究的规划。  相似文献   

5.
徐永林  沈萍 《地震学报》1989,11(1):46-56
对地声、极微震的研究是目前国内外一个探索性课题。我国在山东省莒县建立了一个标准地声台网。本文详细介绍和讨论了该台网及其观测系统、记录系统、监测能力、环境噪声等;介绍地声极微震高频信号的数据处理系统;讨论了该台网的定位方法及一些事件的定位结果,得到了郯庐断裂带中段四条断裂的不同的活动情况。   相似文献   

6.
在大震前后听到犹如闷雷、滚石、击鼓声似的地声已屡有记载,于是作为寻求地震预报方法的一种探索,地声的观测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另一方面国内外一些同行们进行过或正在进行着一些关于极微震的观测研究,从国内以往的地声记录看来,其中有相当宁部分就是极微震。目前地震观测系统所观测的一般是频率低于20赫的信息,这些信息通常是地震事件或人工爆破事件,于是无论是按照声频的定义或是地震观测的惯例,都可以把频率高于20赫的地振动事件称之为地声。极微震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低频地声,它的主频率一般在20至60赫,相应地也可以称主频在60赫至300赫之间的为中频地声,高于300  相似文献   

7.
回 目 作 者 问 页 ·地曹专揭·地声记录事件的性质 郑涪真执笔13震前地声的谱特征和时空特征 田时秀 孔繁永等18浙江湖南镇水库地震序列的近场地声观测和初步研究 李建国 刘祖源等118音响计数式地声探测器的震区试验 王乐群 孙怀义等126介休井下地声观测 胡祖揭 焦凤翻等134昔阳4.9级地震前地声异常简析 焦凤翻 129地声和极微震基本观测系统的设想 陆其鸽 卫 40自适应数字滤波技术在地声现场观测中的应用 曲存让 144地声频度与地声能量变化率 郑延令 149微计算机控制的地声观测…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震前地声的历史记载以及震前地声的产生机制和特征.还有如何利用震前地声观测结果对地震发震的三要素进行预测。并针对震前地声监测所存在的问题、困难和发展趋势,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大地震临震预测的地声监测系统,该系统可详尽、完整地记录震前地声的强度、频度、频谱,并可通过在地震易发区域的大规模密集布点,组成这一区域的震前地声监测网络,以监测大地震孕育过程,以及对大地震的三要素进行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地震科学工作者对地声和极微震有很多观测和研究。取得了很多宝贵资料。当前,从测震学和地球物理学的观点研究这些资料,从中提取有用信息是十分重要的。能够从地声和极微震的记录中提取的信息是很多的。其中地声频度已有较多应用。美国地质矿山局早巳用于预测矿山塌陷,我国应用于矿山也较成功。用于地震预测各国都在摸索之中。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固体的加载能够导致其结构的动力学移位,并能伴随弹性波的辐射。这种现象通常称为声发射。声发射的参数中含有关于弹性波源的信息。目前,声发射广泛地应用于物质断裂过程的研究和对各种物体状态的检查。在许多著作中论述了声发射参数与所产生裂缝尺寸的关系。在记录声发射时,作为弹性波接收器的有效元件,主要是采用高灵敏度的压电陶瓷。但是,当弹性波转变为电讯号时,由于压电陶瓷的  相似文献   

11.
前言 迄今,地声观测记录系统基本上都是采用可见记录。虽模拟带记录和数字磁带记录仪的种类很多,但由于采用普通模拟磁带记录仪因速度快对观测人员来说工作量大,处理费时。若采用数字磁带记录仪,因对地声频段的信息采样要求更高,一盘磁带记录的时间就更短,因此不能进行磁带连续记录。为此我们试制出一种带有时间服务系统的四路慢速磁带记录仪,采用直接记录方式,记录速度为2.35毫米/秒,用快速回放,回放速度4.75厘米/秒,比记录速度提高二十倍。可以延长记录时间,节省磁带,便于连续记录、可减少处理资料的时间。同时也能  相似文献   

12.
正实验证明,岩石破裂前必然发生"声发射",这为地震的确定性前兆研究提供了线索。但是,地震前兆的"声发射"与实验室岩石破裂前的声发射有类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钻孔应变仪记录到不少地震前异常变化,其中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约一年姑咱地震台YRY-4型钻孔应变仪记录的一系列"毛刺"异常较为典型。这些"毛刺"的时间分布和尺度分布特征与岩石破裂前的声发射相符,  相似文献   

13.
实验室声发射实验数据服务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岩石变形声发射研究中,为了更好地探究声发射的物理特征,需要不断发展声发射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技术。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声发射观测系统的记录能力在成倍提升,实验中产生的数据量也大幅增加,这对声发射数据存储、处理和系统地开展岩石变形声发射实验提出了挑战。针对用户的不同需求,文中构建的基于网络的实验室声发射实验数据服务系统不仅实现了数据积累,还实现了数据处理方法的积累和共享。加之与设备无关的声发射数据访问接口的实现,降低了数据访问与处理的门槛,提高了数据的使用率和处理效率。该系统能够满足科研和程序开发用户的需要,能够减少现有工作模式中存在的弊端,可以将其解决方案推广,应用于其它实验数据,提高科研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介休地声观测站地质构造、井孔状况、抗干扰实验和地声与地震相关性的观测实例,证实地震前确有前兆地声出现。为进一步进行地声研究提供了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5.
为了获取大震前(微破裂和蠕滑)连续可靠的地声宽频带信息。进而研究大震孕育过程中地声的基本过程、基本类型及其谱特征。逐步开展传播规律和时空关系的研究。同时注意探索震源物理力学过程。从而探讨地声与大地震孕育过程的关系,探讨地声与诱发地震孕育过程的关系,以及探讨地声与大型工程区域构造稳定性的关系。我们开展了深井地声技术系统的研究和观测研究。近十年来进行了以下工作。  相似文献   

16.
井孔声电效应转换电磁波的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索声电效应在测井技术中的应用前景,利用微弱信号检测技术对岩石的声电效应进行了实验研究,在模型井孔中不同矿化度的条件下同时记录声波与电磁波信号,对比分析研究声波和电磁波的特征.结果表明所记录的电磁波信号为声波在井孔中传播时激发的转换电磁波.在频谱分析中发现,转换电磁波在频率谱上存在对称的双主频峰.声波在井孔中传播时激发的伪瑞利波产生声电转换,形成转换电磁波.  相似文献   

17.
唐山地震后,我国出现了自发的群众性地声观测研究活动。这项研究的基本依据是:一、地声的历史记载和传说;二、地声的生物效应现象;三、岩石破裂或断层粘滑过程声发射现象的研究。 历史记载和传说中的地声大多是伴随地震的宏观现象,对地震预报的实际意义不大。只  相似文献   

18.
声发射观测是岩石摩擦实验中研究强震孕育机制的重要观测手段之一.传统的声发射观测以触发记录为主,难以捕捉并提取微弱的声发射信号.近年来天然地震学中发展的模板匹配技术可以在连续波形记录中识别出微弱的事件,大大提升事件检测能力.本文发展了适用于多通道连续记录的声发射信号的模板匹配技术,并将该技术应用于分析米尺度岩石断层黏滑失稳过程.研究结果显示:模板匹配技术识别出的声发射数量约为传统方法识别的5倍,相对完备震级降低约0.3.临近失稳,检测目录完备震级以上声发射率表现出幂律增加的特征,且声发射事件聚集在失稳破裂起始点附近.失稳后,检测目录完备震级以上声发射率表现出幂律衰减,其中失稳后早期表现出较慢的衰减速度.另外,失稳后早期声发射事件表现出随对数时间沿断层迁移的趋势.最后,通过与天然地震学观测的结果对比表明,声发射模板匹配识别技术是研究大尺度岩石摩擦滑动失稳过程中前震和余震时空演化规律的有效手段,该技术助于在方法上为室内实验和野外观测进行融合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述了岩石力学声电特性研究以及解决现场岩体工程地声监测而研制的智能遥测地声机的设计原理与应用。并对整部机器的八个组成单元的原理及结构作了比较详细地介绍。列举了利用该机进行测声所得的结果,提出了现场地声监测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0.
徐永林  沈苹 《地震研究》1990,13(3):234-245
一般情况下都是采用深井系统观测地声和极微震,但却很少有人研究井系统对记录的影响。本文首先从理论上探讨了深井中能够存在的波型。在轴对称条件下有四种波:P、S首波、stoneley波和简正波;在非轴对称条件下,存在非对称的stoneley波、简正波、液体波和S首波。频率较低时,仅存在对称和非对称的stoneley波。其次计算了浅井系统对计录的影响,浅井中记录的信号与原始波形非常接近,可近似作为原始信号。比较深井和浅井的理论和观测结果可知,深井系统能降低噪声,提高信噪比,但使信号发生较大的畸变;而浅井系统的环境噪声较高,但获得的信号非常接近原始波形。最后介绍了在上述结果的指导下所建立的山东省莒县地声台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