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淇河是我国著名的"诗河",是《诗经》的发祥地之一。淇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河南省鹤壁市,其湿地生态环境具有我国典型河流湿地特征。鹤壁淇河湿地生态修复的重点是恢复流域水文联系的关键生态属性,规划利用历史参照系统、岸线修复、植被修复、食物链修复等技术措施恢复淇河水量,保护水质,旨在为河流湿地生态补水、生态修复、生境恢复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2016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提出"坚持湿地全面保护、分级管理的原则"。近日国家林业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委印发文件,要求贯彻落实《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湿地资源质量尚可,但利用强度远高于其他生态系统。我国湿地总面积达5?360.26万hm~2(8.04亿亩),其中自然湿地面积4?667.47万hm~2(约7亿亩)。截至2016年底,全国有国际重要湿地49个,  相似文献   

3.
湿地保护保育措施设计是江西东江源国家湿地公园规划与建设的核心。对河流湿地进行保护和保育、修复和恢复,构建良好的河流廊道生态系统,恢复其生态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营造优美的湿地景观,是把东江源国家湿地公园打造成"健康的湿地、洁净的水源、原生态的河流"的关键。通过设计河道保洁工程、河流湿地修复与恢复工程、生态河岸带建设工程、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工程、湿地生态滤场构建、生态缓冲控制区6大工程14个项目,对东江源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进行科学、系统与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成为强国目标,生态修复与湿地保护也成为研究热点。针对北方河流湿地水源不足、污水泛滥、洪水频发、生境退化等问题,介绍了山西省晋城丹江湿地恢复工程的规划方案和实施情况,旨在为河流生态补水、湿地生态修复、生境恢复重建与湿地工程措施等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85—2010年)》日前已正式启动。根据《规划》,今后5年国家将投资90亿元优先启动湿地保护,湿地恢复等4项重点建设工程,使我国50%的自然湿地、70%的重要湿地得到有效保护。《规划》将全国湿地保护按地域划分为8个类型区域,安排  相似文献   

6.
江汉平原湿地水系统综合评价与水资源管理探讨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江汉平原分布着由河流湖泊-沼泽-沼泽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组成的湿地系统。江汉平原湿地在蓄水滞洪、调节气候、水质净化、维持生物多样性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探讨江汉平原湿地水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利用湿地水资源和实施科学水管理的途径,首先要对水资源和水环境进行积极的保护;其次积极实施退田还湖,增强江汉平原湿地的调蓄洪水能力,减轻洪涝灾害损失;其三是建立江汉平原水环境安全调控体系;最后将江汉平原湿地水系统管理纳入整个长江中游及长江流域的统一管理与规划之中,进行总体协调与管理。  相似文献   

7.
河口区是河流终点与受水体结合的区域,在入湖河口区建设具有水质净化功能的湿地,能够有效削减河流携带进入湖泊的污染物总量,减少湖泊污染负荷,防治湖泊富营养化,对保护我国湿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水质净化功能型生态湿地需强化生态修复功能,达成水质提升目标。基于水质净化功能的河口生态湿地规划与设计问题,从湿地选址、水质提升工艺流程设计、水生植物选择和生态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论述,为水质净化功能型河口区生态湿地的规划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熊鹰  王克林 《湿地科学》2003,1(2):86-91
生态补偿是一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其核心问题包括谁补偿谁,补偿多少和如何补偿.长江中游地区湖泊湿地的退田还湖工程是恢复长江生态功能系统工程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而工程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又在于退田还湖农民在其中损失的利益能否得到补偿,以及为生态恢复所作的贡献能否得到承认.洞庭湖是我国较大的湖泊湿地景观生态系统之一,环湖地区人口和城镇密集,又是全国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退田还湖、移民安置的人口压力大.本文以洞庭湖区湿地退田还湖的生态补偿为案例,对补偿机制建立的重要性、补偿的作用、补偿的利益相关方、补偿的额度及补偿途径等问题,作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吴中区湿地资源现状调查和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吴中区面积在8hm2以上的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以及宽度10m以上、长度5km以上的河流湿地,结果表明:吴中区共有湿地113个斑块,面积180459.69hm2,占吴中行政区划面积的82.95%。湿地水生植物95种,隶属37科60属;鱼类100多种,隶属12目23科;留居、旅经或在该地进行繁殖的鸟类至少170种,隶属16目;两栖动物9种,隶属3科7属;爬行动物24种。通过实施湿地保护立法、开展湿地生态补偿、建立湿地保护区、湿地定位站和退垦还湖、退渔还湿工程对吴中区湿地进行全面保护,以期发挥其更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普者黑湿地是国内典型的高原喀斯特湿地,实施退塘还湖工程后使困扰普者黑湿地的化肥、药物、秸秆等污染得到有效治理,普者黑湖水水质得到明显改善。退塘还湖必须做好重点规划,防止鱼塘对现状湿地的破坏,注重生态补偿方式的合理性与灵活性,提倡湿地植物栽植的乡土性和景观异质性,落实鸟类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相似文献   

11.
东太湖生态修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太湖是长江中下游典型的浅水草型湖泊,是上海及苏州区域重要的水源地。目前湖内密布养蟹池,水体呈轻度富营养化,且底泥淤积严重,对行洪、供水安全及生物多样性均产生不利影响。东太湖生态修复主要是从生态学角度对规划的退网(垦)还湖、行洪通道疏浚等工程结束后水域进行分析,结合综合整治工程的不同分区,从物种、遗传及景观等层次,提出了东太湖生态修复的方法,进而分区、分类型,次序地推进生态修复工作。  相似文献   

12.
草海是我国亚热带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近年来草海湿地退化加剧,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草海鸭子塘入湖河口湿地位于草海东部入湖口区域,存在水质恶化、湿地面积骤减等问题。通过开展鸭子塘入湖河口湿地修复工程,选择生态塘作为恢复湿地生境主要措施,并通过科学的工程设计使生态塘融合于自然环境中,达到恢复湿地生态功能及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洞庭湖区湿地恢复的生态补偿效应评估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熊鹰  王克林  蓝万炼  齐恒 《地理学报》2004,59(5):772-780
洞庭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湿地景观生态系统之一,湿地资源丰富。但由于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围垦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严重退化,湿地面积大为减少。随着洞庭湖区按照国家“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整体战略部署,以及“4350”工程的实施,湖泊面积、湿地资源将会得以恢复。然而,退田还湖中移民农户为保护与恢复湿地,牺牲了部分利益,成为受损方。洞庭湖区湖泊湿地的退田还湖工程是恢复长江生态功能系统工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子系统,工程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在于退田还湖农民在其中损失的利益能否得到补偿,及其为生态恢复所作的贡献能否得到承认。作者在实地调查和试验的基础上,依据环境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对洞庭湖湿地恢复引起的湖区农户收益减少和一系列的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恢复表现,进行了价值评估,由此得出湿地恢复应对湖区移民农户的生态补偿值。以湿地恢复的生态补偿评估为基础,探讨了评估方法与建立补偿机制重要性,以期实现“以人为本”的战略目标,也为顺利进行退田还湖的后期工作,广泛调动广大群众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为合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环青海湖湿地调查与遥感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青海湖湿地面积较大、类型丰富,是青海湖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生境。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影像分类,并结合实地调查,建立环青海湖湿地资源分类系统,对该区域湿地资源的现状与分布特征进行研究。该区现有湿地4588.8352km2,以湖体为主。湿地类型有沼泽湿地、湖泊湿地和河流湿地,都为天然湿地,有河口湿地、湖滨湿地、盐碱化沼泽、季节性漫滩、沼泽、淡水湖泊、湖体(咸水湖泊)、河流8个亚类。结合环青海湖湿地的地貌特征、水文特征、植被类型以及生物状况,对青海湖典型湿地的成因和分布特点进行了详细描述,为青海湖湿地研究和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云南楚雄龙川江流域上游的水库建设和河道渠化等工程改变了河谷盆地、缓坡、农耕地、河道、间歇性河流湿地和季节性溪流的地形和水文条件,曾经支持健康河流生态系统的间歇性湿地大面积退化,导致河流自净能力下降、植被退化以及生物多样性降低。通过调查和评估龙川江湿地,分析间歇性河流湿地生态修复的轨迹,确定修复目标、参考模型和技术路线,并制定湿地管理计划,旨在恢复健康的河流湿地环境。在湿地修复措施方面,挖掘和重新连接关键生态属性的湿地斑块,通过间歇性湿地保留雨水和流域的径流水量,实施综合种植计划,在河岸两侧恢复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季节性湿地综合体等。  相似文献   

16.
城市湿地特征及其生态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城市湿地功能和特征以及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湿地面积缩减、水质污染及功能退化等问题的分析,揭示城市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依据结构决定功能的生态学原理,提出湿地退化恢复的实质是结构的修复,城市湿地的恢复应采取汇水区水源保护、汇水净化治理、入湖河流截污、河道修复及重建湖滨结构的城市湿地恢复策略。  相似文献   

17.
《湿地科学与管理》2006,2(1):F0002-F0002,1
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年)》日前已正式启动。根据《规划》,今后5年国家将投资90亿元优先启动湿地保护、湿地恢复等4项重点建设工程,使我国50%的自然湿地、70%的重要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8.
水文过程塑造了湖泊湿地的主要生态结构和功能,筑坝拦蓄、跨流域调水和航运等人类活动对湖泊的水文节律产生了明显影响,开展水位变化下湖泊的多目标修复,能够使湖泊受到的破坏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在综述水位变化生态影响和湿地修复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水位变化下的湖泊湿地多目标生态修复框架;在该框架的指导下,制定了引江济淮工程运行后菜子湖湿地的多目标生态修复方案;该方案能满足包括鱼类多样性保护、沉水植物恢复、泥滩和草本沼泽面积维持和水鸟多样性保护等多目标的湿地修复需求,在提高菜子湖湿地生态完整性、可持续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濑溪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重庆市荣昌区,地处西南地区腹心地带,是集天然河流与人工湿地于一体的复合型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典型的西南丘区河流湿地特征。濑溪河国家湿地公园实施了水质保护、水质净化、鸟类生境保护、河岸多塘系统恢复、河岸林网络系统修复、河岸廊道修复等保护与恢复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湿地保护成效,为西南地区丘区河流湿地公园的保护与恢复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以泉州湾河口湿地为研究对象,开展海陆一体化修复工程,包括滩涂红树植物种植和互花米草控制、鱼塘改造和退养还湿、海陆交错带植被修复等手段。通过评估植被和生境恢复情况,对比修复前后鹭科鸟类的群落组成变化,探讨滨海湿地修复对鸟类的生态作用和修复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修复工程开展后,滩涂和鱼塘生境得到了改善;海陆交错带植被覆盖率和植被指数NDVI呈上升趋势;研究区内共记录到鹭科鸟类11种18164只次;与修复前相比,修复后第2年鹭类种类和数量均呈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修复后第4年鹭类数量显著增加。泉州湾河口湿地修复工程为鹭类提供了更多适宜的栖息环境,对鹭类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