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天山公路典型溜砂坡防治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溜砂坡是我国西部山区公路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由于对溜砂坡的形成发展机理认识不足,目前采用的治理措施不能很好地解决溜砂灾害,有些工程措施反而会加大灾害程度。通过对天山公路沿线溜砂坡的调查研究,以K612+750~K613+850段特大溜砂坡群为例,阐述该溜砂坡的最基本特性,分析溜砂坡的成灾机理和危害性特点,并对溜砂坡防治措施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川藏公路中坝段溜砂坡形成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溜砂坡是斜坡重力侵蚀的一种特殊类型,在特定的地形、地质和气候条件下形成和演化而成的。常对公路、铁路、渠道等线路工程构成严重危害。论文以川藏公路(318国道)西藏境内中坝段为例,从溜砂坡的基本特征、形成与分布规律研究入手,通过现场调查、测试和室内模型试验,研究溜砂坡的形成机理、运动力学特征与防治对策。建立了溜砂坡形成、发生、运动力学模型。提出了封闭砂源区、改变砂坡结构、公路内侧修建挡砂工程和坡面生态快速固砂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3.
溜砂坡具有突发、不易预测,且产生危害大的特点。文章对拉萨市周边实地调研测量收集数据,采集了12组具有代表性的溜砂坡灾害点数据集合,运用贝叶斯网络与粒子群算法相结合,并利用算法更新公式弥补单一算法的不足,引入信息熵分析了降雨量、坡度、坡高和植被覆盖率在算法中的权重,以及各因素对溜砂坡稳定性的影响,并对溜砂坡的稳定性进行了等级划分,实验证明该方法有效,对溜砂坡稳定性评价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基于青藏高速公路某隧道出口溜砂坡的现场勘察、测试及室内试验,通过工程地质分析与相似模型试验,对该溜砂坡的发育特征、影响因素、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防治对策。结果表明:该溜砂坡为大型砂粒、碎屑牵引式中强活动溜砂坡;不同颗粒比重条件下溜砂坡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含水率、冻融、地震力、工程活动等方面,中砂的天然休止角小于粗砂、砾砂等粗颗粒,含水率与砂粒的天然休止角呈正相关,在含水率达到10%以后影响效果减弱,冻融作用对粗颗粒的休止角影响较大,当含水率达到一定条件后,冻融作用才开始凸显,当含水率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冻融对休止角的影响呈减弱趋势,地震力作用在低含水率条件下,作用显著,随着含水率的增加,效果减弱;将溜砂坡划分出了砂源区、溜动区、堆积区三个分区,从力学、运动学角度分析了该溜砂坡的形成、运动与复活全过程;提出了砂源区控制+固砂+排砂综合防护对策。  相似文献   

5.
天山公路溜砂坡防治工程参数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天山公路北段地处北天山褶皱冲断区,构造运动强烈,物理风化十分严重.溜砂坡广泛分布于公路沿线,严重影响天山公路的畅通和安全.本文针对溜砂坡防治工程进行了室内物理模拟试验研究,并提出了具体的工程设计参数.  相似文献   

6.
为对川藏交通廊道内道路工程的选定线及安全建设和运营提供科学决策及防灾减灾依据,在对拟建川藏铁路和高速公路沿线滑坡崩塌灾害进行系统野外调查和遥感解译的基础上,查明了川藏交通廊道康定至林芝段滑坡崩塌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潜在危害情况,结合已有川藏公路沿线崩滑灾害的危害特征和危害方式,对该段廊道内滑坡崩塌灾害的可能危害方式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归纳、分析和总结。研究结果表明:川藏交通廊道康定至林芝段共发育滑坡崩塌灾害488处,其中滑坡262处,崩塌(含溜砂坡)226处;对拟建道路工程存在潜在危害或影响的崩滑灾害共有148处,滑坡有89处,崩塌(含溜砂坡)59处。崩塌滑坡灾害对道路工程的危害方式主要有:(1)滑坡崩塌威胁隧道及其进出口安全;(2)滑坡崩塌推移、掩埋、损毁道路工程;(3)滑坡崩塌威胁站场、车站安全;(4)滑坡崩塌堵江断道、淹没道路工程;(5)滑坡崩塌转化为泥石流、洪水等灾害链危害道路工程;(6)崩塌、溜砂坡冲击、扰动、掩埋道路工程。  相似文献   

7.
溜砂坡防治工程安全系数实验探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干燥沙石散粒体临界单面坡沙堆坍滑实验,对颗粒均匀和较大非均匀度沙石建造的临界坡面的坍滑动力学特性进行了探索.颗粒均匀的沙堆坡面出现准周期、大规模的沙石“雪崩”,坍滑重量符合统计的正态分布。而非均匀度较大沙堆的坍滑规模呈现多样化的负幂率分布。从理论上探讨了这2种动力学特性对坍滑的概率风险度以及防治工程可靠度的影响关系。结合实验结果分析认为,当坍滑灾害发生概率α减小情况下,颗粒非均匀溜砂坡的防护工程所需考虑的外荷载安全系数迅速增大,并将逐渐大于颗粒均匀的溜砂坡。尤其在α较小,即对工程可靠度要求较高的情况下,安全系数的增大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散粒体斜坡俗称“溜砂坡”,对其运动和堆积特征的研究是溜砂坡防治的关键.在斜坡模型架上模拟碎块石的运动过程和堆积过程,探索其颗粒大小、形态与斜坡角的关系.通过堆积体纵剖面取样发现,溜砂坡堆积呈现分形结构,其颗粒质量粒径分布分维数随黏粒含量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9.
河岸阶地的沉积组成序列分析对于认识研究区演化历史意义重大[1~7].帕隆藏布江为雅鲁藏布江北侧最大的支流,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地质构造区的东端,新构造活跃[8,9].受到沿雅鲁藏布江北上西南季风气流的影响,降水丰富,海洋性冰川发育.地质气候条件造就了帕隆藏布的深切峡谷的地貌,并且泥石流、滑坡和溜砂坡等多种山地灾害频发[10].河谷两岸的巨厚沉积物除了冰碛物、冲洪积物之外,泥石流堆积体、崩滑堆积物、溜砂坡堆积物等随处可见[11,12],这些沉积物不仅是历史时期灾害的忠实记录,而且由于较为松散还容易引发新的山地灾害.特别是该段溜砂坡灾害广泛发育,因此,分析这些沉积物的形成时代及其与气候之间的关系,对于认识研究区山地灾害形成机理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现场考察和室内模型试验,研究了粒状碎屑溜砂坡形成的“三大要素”——砂源区、溜动区和形成区、粒状碎屑溜砂坡形成条件和演化规律、研究了粒状碎屑溜砂坡的散体结构特征和天然休止角。通过影响天然休止角的主要因素和显著性分析,研究了天然休止角的线性回归方程以及粒状碎屑溜砂坡的稳定性和判别标志。  相似文献   

11.
散粒体斜坡注浆固坡工程防治技术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外对散粒体斜坡的防治措施研究甚少。笔者推荐注浆固坡工程防治技术,具有以动制动特点。本文通过室外注浆物理模拟实验,得出注浆后固结体形态有舌形、灵芝形、柱形、长倒锥形、短倒锥形,其有效半径分别是46.3cm、26cm、21.4cm、16.5cm、40cm、29.4cm。结合现场颗粒取样筛分实验,研究了散粒体堆积结构对注浆固坡措施的影响,提出颗粒间孔隙比的影响最为主要,并通过计算机优化回归得出注浆量及浆液扩散半径的公式;最后对固结体进行直剪试验,得出注浆后的散粒体强度增加,说明了注浆固坡工程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这对散粒体斜坡坡体实施注浆加固工程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论文在分析川藏公路的自然与地质环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研究了川藏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形或发育的规律。提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有助于预防地质灾害。建设、设计、施工及监理等单位必须充分重视评估报告提出的防治建议.在公路基本建设各阶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治地质灾害。在新构造运动频繁.河流下切强烈,地震活动强度及频度很高的地质背景下,川藏公路地质灾害的发生不可避免。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建立川藏公路统一的多功能信息处理与传递和灾害管理信息系统,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一种趋势.只有达到信息快速传递,应急方案迅速启动,才能将地质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3.
川藏公路林芝-八宿段地质灾害特征及形成机制初探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川藏公路林芝至八宿段地质灾害尤为发育,严重影响了川藏公路的安全运行。为有效防灾与减灾,本文立足于野外考察和对已有资料的统计分析,对该地区开展了区域性地质灾害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域地质灾害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在分布上,灾害发育密集、类型多、分段性显著;成因复杂的松散堆积体是地质灾害的主要物质基础;强烈的水岩作用和内外动力耦合作用是该地区地质灾害形成、发生的重要因素。本文为该区域地质灾害的成灾机理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涎流冰是川藏寒区道路工程常见病害,严重威胁道路建设及运营安全。防止地下水出露地表或者地下水位过高可减缓或消除涎流冰病害。野外调查和卫图判识表明川藏寒区涎流冰以溢流型为主。通过室内物理模拟试验研究采用含砾粗砂或卵石换填疏导地下水以及铺设防水土工布隔水对涎流冰的防治效果。试验表明:当冻结深度大于地下水位埋深时会逐渐形成涎流冰;采用含砾粗砂或卵石作为换填渗流层,加快地下水排泄,可有效减少孔隙水压力,相对于未处治边坡,涎流冰体积分别减少85.4%和93.9%,孔隙水压力分别减少46.2%和58.1%;采用防水土工布阻隔地下水,涎流冰面积减少97.5%,但孔隙压力会增加。考虑到川藏交通廊道区卵(碎)石材料充足,推荐采用渗透性良好的卵(碎)石作为换填层,加强地下水疏导,并在换填层上铺设防水土工布隔水。研究成果可为川藏地区交通道路涎流冰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曹亮  叶唐进  陶伟 《地质与资源》2023,32(1):113-119
川藏公路巴塘至拉萨段沿线边坡地质灾害较为严重.根据多年来采集的边坡灾害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综合插值等多种方法分析了该段公路沿线典型边坡地质灾害的危险性.研究表明:低度、中度、高度危险区占总里程的78.9%,总长度1 008 km,其中高度达到30.28%,而基本无危险区里程为270 km,占总里程的21.1%.通过野外复核,该分析结果较为合理可靠.  相似文献   

16.
川藏公路是一带一路南亚通道的主要干线,其藏东段地质灾害频发,如何有效治理、保障安全畅通意义重大。文章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对取得的藏东段沿线所有边坡数据进行统计及特征分析,利用随机森林理论建立了边坡稳定性评判模型,根据计算出的影响因素重要性大小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判别,模型检验表明其准确率超过94.44%,同时结合实地验证,对边坡的治理提出了可行性建议,为川藏公路藏东段的有效治理提供实用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