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观测卫星的几何分布对绝对定位和相对定位的影响介绍,论证了GPS定位的精度与卫星的几何分布有关,选择构成星座的卫星数多、图形强度又好,是提高GPS定位精度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在野外进行地质调查时,许多单位采用麦哲伦公司的手持式GPS卫星定位导航仪进行位置定位,为了在野外方便地将调查点的位置上到地形图上,普遍要求使用大地坐标(UTM)。但是,手持式卫星定位导航仪在定位大地坐标(UTM)时存在明显误差,水平定位的最大误差超过2km。该文根据GPS的参数设置,总结出一套手持式GPS定位大地坐标的误差校正方法,使野外调查点水平定位误差小于100m。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北斗一号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应用特点的基础上,介绍了基于北斗一号卫星通讯与定位技术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组网架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管理与服务平台,并对北斗卫星系统在西北区野外地质调查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4.
安和平 《贵州地质》1996,13(4):344-349
本文应用1:20万卫星影像结合地面定位监测信息与地学分析相结合的卫星影像解译方法,进行贵州境内南,北盘江流域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制图,查清了流域土地利用现状结构类型,揭示了流域土地利用现状的特点和区域差异,并对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用地的潜力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通过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终端在东昆仑试验区不同海拔高度、天气条件、地貌构造及移动状态下的示范应用,总结归纳了该定位系统在野外地质调查中的应用特点及不足,并对未来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的应用进行了分析。试验应用结果表明,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在提高地质调查效率、保障野外地质调查人员人身安全、野外作业管理以及野外应急服务等方面均可发挥重要作用。系统目前存在的定位精度不尽如人意、定位信号受地貌构造、天气和移动方式影响不甚稳定的现象,是其今后发展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北斗卫星通信功能在水文自动测报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玉华  赵学民  刘艳武 《水文》2003,23(5):50-52
北斗卫星是我国自主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可以用于定位、导航、通信。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利用北斗卫星进行通信,具有安装与维护方便、功耗低、畅通率高、抗雨衰、防雷击、抗干扰、保密性强等特点。介绍了利用北斗卫星进行水文自动测报系统通信组网,通过试验数据说明通信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1998年,在晋南某地区的煤层气勘查工作中,我们采用了GPS卫星定位技术进行勘探区基本控制测量。该区已知控制点稀少,且山高林密。交通不便,作业困难。GPS卫星定位技术具有速度快、精度高、全天候、布点灵活、作业方便等优点,在该地区煤层气勘查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次勘查工作分A区和B区,总面积达6000kmZ。其中A区为4000km’,它又分为南、北两工区各2000km‘。本文重点介绍南工区GPS测量的情况。1煤层气勘查对测*工作的要求煤层气勘查以地震、钻探和测并相配合为主要勘查手段,对测量工作有如下基本要求。①在控制点稀少的…  相似文献   

8.
利用北斗卫星系统的定位通讯功能,结合IP卫星技术、网络技术和网格技术,构建现代化野外地质工作管理与服务体系,实现了野外地质调查人员-野外驻地-野外工作站-大区中心站-北京中心站五级互联互通,项目管理部门可随时查看野外地质调查人员的工作轨迹,获知野外工作进展,提供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远程服务。该系统在青海玉树州地质灾害详查项目中示范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的卫星大地测量学和地球科学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经典卫星大地测量学着重研究地球几何形状、定向及其变化,并在实际应用中关注在地球表面上点的定位、重力及其变化。而现代卫星大地测量则不仅仅能在地表上长时间以10-9精度定位,而且它已远远超过原来经典的目标,已经涉及多种学科领域,可以提供和处理涉及原来是地球动力学、行星学、大气学、海洋学、板块运动学和冰川学等其他学科所需的信息,提供多种学科领域长期以来很难取得的数值和有可能解决它们相应的困惑。当然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卫星大地测量学仍然还有众多的理论和实践的问题需要思考和解决。然而可以预期,卫星大地测量学将与其他学科会有更多的交叉,不仅在大地测量学,而且在地球科学中会具有强大生命力,并将更大地影响和促进地球科学、环境科学和行星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东北地区野外地质工作地点分散,通讯不畅;进入陌生区危险性大;流动性大,管理不便。将北斗卫星技术引入东北地区野外地质调查,建立基于北斗卫星系统的野外-驻地-中心三级网络,不仅可以实现无人区和无通讯信号工作区野外地质调查人员与外界的通讯,还可以进行有策略的多路线业务互动。存放于北斗卫星服务系统中的安全预警预案数据库,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有安全诉求的终端所在区域推送安全须知和突发事件处置方案。野外作业人员通过北斗卫星蓝牙接入模块,在通讯信号覆盖不到的区域也可以第一时间获取到重要的通知、公告等信息。系统在东北地区的示范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传统光学仪器测量需要测量点之间通视,数据需要手工记录和进行繁琐的后处理。RTK技术将GPS接收机、现场手持计算机和无线电数据链相结合,实时提供cm级测量精度,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它由基准站、流动站和数据处理系统组成。在基准站安置GPS接收机,对GPS卫星进行连续观测,将观测数据通过无线电传输设备实时地发送给用户观测站。GPS接收机在接收卫星信号的同时接收基准站传输的观测数据,实时地计算并显示用户站的三维坐标及其精度。RTK技术可以替代常规测量为地质勘查工作快速提供可靠、高精度的测量成果。  相似文献   

12.
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是针对突发性地质灾害或险情进行的紧急调查,需在一至数日的调查期间及时提供实时信息,并尽快提交应急调查报告,为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和处置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根据应急调查技术条件,划分为单点和群发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两大类。文章论述了山区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主要工作流程,即:基础资料准备、现场协调会议、制订工作方案及协调安排、卫星及无人机遥感调查、野外应急调查、资料综合研究及报告编写,以及各个环节的主要工作方法。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主要采用野外现场调查访问、地质测绘与卫星定位以及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等便捷有效的工作方法。文中定义了地质灾害应急调查,详细分析评述了山区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的基本规则、调查方法和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3.
综合应用国产遥感卫星和北斗导航定位卫星技术,研发符合野外工作需求和特点的地质调查服务与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野外调查手持终端实现了对野外地质调查人员的定位跟踪和实时通讯,保障野外人员的生命安全;通过野外工作态势分析、作业路线管理和空间信息展示平台实现了对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的一张图管理、指挥调度和应急救援。系统针对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的管理特点,基于网格模式设计,建立了作业管理中心节点、遥感数据服务中心节点、专业应用中心节点、大区中心节点、野外工作站节点及移动节点等6大类节点,除作业管理中心节点及遥感数据服务中心节点唯一外,其余均为多节点设计,并建立了各类节点的建设标准,利于后续推广应用。该系统在提高地质调查业务工作效率、加强野外地质工作安全保障及提高地质工作信息化管理水平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采用北斗卫星定位技术对滑坡地表位移进行实时监测是构建"人防+技防"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的有效技术手段。本文梳理了目前北斗位移监测系统的应用现状,分析了"一点一基站"模式在规模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虚拟参考站(Virtual Reference Station,VRS)技术的滑坡高精度位移监测系统设计方案,并结合黄土地区滑坡监测预警工作实际需求在陕西省榆林市佳县开展了示范应用,总结出"虚拟基站+自适应解算"的技术路线,为北斗卫星定位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中规模化应用提供了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5.
《山东地质》2011,(3):F0003-F0003
2月24日上午,山东省卫星定位连续运行综合应用服务系统开通仪式在济南举行。国家测绘局副局长李维森、国土测绘司司长白贵霞、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巡视员周莲英、省测绘局局长吴玉海、省国土测绘院院长董同玉共同开通了山东省卫星定位连续运行综合应用服务系统。  相似文献   

16.
手持GPS在地质勘查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礼平  李梦颖 《江苏地质》2011,35(2):201-203
GPS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新一代空间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由空间星座、地面监控系统和用户系统3个部分组成。手持GPS以其灵便、定位精度高和全天候等特点使其在地质勘查工作中的应用较为普及。结合工作实践,阐述了手持GPS定位的基本原理、常用坐标系、坐标转换方法、定位精度、使用注意事项,给同行的类似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NAVSTAR GPS是Navigation Systcm with Time and Ranging Global Positioning Systcm(全球测时与测距导航定位系统)的字头缩写,它是一种用卫星支持的无线电导航系统,可为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定位和导航以及时间信息,这种系统具有全球性  相似文献   

18.
对流触发(CI)一直是强对流天气预报中至关重要而又充满挑战的环节。在CI发生之前,高时空分辨率的天气雷达和静止气象卫星常能够观测识别到边界层辐合线和积云快速发展等用于评估CI发生条件的前兆信号,从而为定时定点的CI临近预报提供有力观测支撑。基于此,综述了雷达和卫星在CI观测研究和临近预报技术上的运用进展。首先回顾了近40年来CI观测研究中的里程碑工作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结合CI发生条件梳理了CI研究方式和内容及其随雷达和卫星探测能力提升而呈现的发展趋势。进而介绍了较为成熟的3种基于雷达和卫星观测的CI业务临近预报技术在国际范围内的发展运用。最后提出雷达和卫星观测在CI研究和预报运用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地下人防工程地面勘测定位的三种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清林  黄邦武 《河南地质》1996,14(3):219-224
重力勘探,空腔谐振法和主动源电磁信号寻踪法三种地下人防工程地面勘测测定位方法,对主动源电磁信号寻踪法做了较详细的介绍,用上述方法对城市地下人防工程进行地面勘测定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并用实例展示了该方法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在矿区水文地质调查中应用手持GPS接收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手持GPS接收机在矿区水文地质调查中的点位定位精度,在不同地段选择6个测量已知控制点进行参数测定,在每个点上要求搜索到4颗以上卫星信号,定位时间5min以上。对投影方式及比例参数设定后,再利用矿区不同的测量已知点与手持GPS接收机测量点坐标进行对比。测量成果的可靠性和精确性取决于接收机、处理软件、所测卫星的图形强度和观测环境。经参数校准后,手持式GPS接收机单点定位精度优于±5m,可满足矿区1∶1万及更小比例尺水文地质调查对工程点位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