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3 毫秒
1.
徐伟军 《地理教学》2012,(11):34-35
“互动-生成教学模式”是指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过程互相作用的整体性动态过程。其内涵表现为教师的主导施教和学生的主体认识相辅相成的课堂活动过程,即“教”和“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有序发展,不断生成的整体性活动。互动式教学呈现一种开放状态,其交互形式如下图所示:  相似文献   

2.
所谓教学整体性互动,简单说,就是指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过程互相作用的整体性动态过程。具体地说,其内涵表现为教师主导施教和学生主体认识的课堂活动过程.即“教”和“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有序发展的整体性活动;就其外延来看.包括课外对课堂的延续部分(教师备课、学生课业活动等).以及课外实践活动.从学校教育扩展到社会教育的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3.
白玲 《地理教学》2011,(9):7-10
一、地理“活动”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机械照搬“活动”的多,深入理解“活动”案例功能的少尽管课程改革实施已经多年,教师们对“用教材教”也已经耳熟能详,但受惯性的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一些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还常常将地理教材奉为“圣旨”,对教学内容不敢越雷池一步,对如何“用教科书教”还存在着某些困惑。一方面,机械照搬和使用教材中“活动”栏目所提供的案例,不考虑“活动”内容是否适用  相似文献   

4.
武强 《地理教学》2015,(7):60-61
在2014年10月30日我校开展的研讨课活动中,笔者有幸与江苏省特级教师蔡珍树老师进行同课异构的教学交流,教学内容为“热力环流”。对比蔡老师的上课经过,笔者对这次同课异构活动有以下几点反思。一、学生“先学”越多是不是课堂越高效?“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规律。为了指导学生课前“先学”,蔡老师和笔者都给学生精心编制了课时学案并提前印发到每个学生手中。不同的是,笔者的学案是紧扣课本上的教学内容,将热力  相似文献   

5.
王雅茹 《地理教学》2011,(15):61-62
新课程为教师创造性地设计、开发和使用教材提供了空间,但是同时也是对教师的一种挑战:新课程要求由重知识传授转变为重学生发展;由重教师“教”转变为重学生“学”,也就是说学生由被动地“听”变为主动地“学”;教师由“教”变为“导”。  相似文献   

6.
朱爱华  相炜 《地理教学》2010,(8):50-51,25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学生不是“学教材”,而是“用教材学”。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局限在教材的范围内组织教学,而是要以课标为准绳,以学生的特点为出发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的“增”“补”“换”“调”。下面就以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为例,谈谈实际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7.
借班上课是一种“非常课”。执教者对于学生的学情不熟悉,学生对于执教者的教学风格不了解,众多观摩的教师给上课师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压力,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并上好这种“非常课”,本文结合自己的一堂公开课,从心理学角度剖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不积极参与课堂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8.
徐伟 《地理教学》2011,(19):14-17
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以来,在教师日常话语中课程标准已代替了教学大纲,“用教材教”已代替了“教教材”,但在教学内容选取等实践操作层面上却并存着几种不同的取向。新课程教学的实质依据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应该倡导怎样“新”的教学?这仍是需要首先厘清的问题。本文试以必修模块“地理1”为例,  相似文献   

9.
曹嵘 《地理教学》2004,(10):14-15,13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进行,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的整合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主要停留在教师“教”的方面,在学生“学”的方面如何进行,还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在实施素质教育,推广创新教育的今天,教育研究的中心逐渐由“重教法”转向“重学法”,因此更应重视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与学生的“学”进行整合。本文以初中地理新教材自主学  相似文献   

10.
王信文 《福建地理》2001,16(4):52-55
地理教学的素质教育,必须创设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为中心逐步转向以“学”为中心,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本文在地理教学实践中,遵循激发兴趣,参与学习,学会学习,考查反馈等程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创造性,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以顺应未来教育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廖苗  李树民 《地理教学》2023,(20):21-25
循证教育是实现教、学、评有效衔接的主要方式,是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措施。本文以“自然灾害”为例,让学生以“研究者”视角进行循证学习,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让教学真实地发生在学生身上。本文通过搭建学习评价工具、描述灾害地理教育行为表现和开展核心素养发展过程性评价,真正落实课堂的教书与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2.
最近,上海市长宁区地理学科项目组在西延安中学组织了以“探讨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为主题的“同课异构”研讨活动。活动中,有来自西延安中学和姚连生中学的两位老师都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但在不同班级分别执教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一课。在参与了其中一节课的备课、试讲及最后上课的整个过程,并在听取许多同行们的讨论后,对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方面有些感悟,  相似文献   

13.
柯旺花 《地理教学》2012,(15):29-31
一、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设计基本理念:以导学稿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的原则,构建“生本高效”的初中地理课堂。  相似文献   

14.
课堂教学是师生在教与学的活动中相互作用的过程,且教和学的过程也是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提高课堂效果和落实新课程理念,这些都是师生关注的问题。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地理课堂教学应该紧紧围绕“学生主体的发展”这个中心,来构建互动型的教学情境,只要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和主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陈霞 《地理教学》2007,(3):43-44
教法的本质就是学法,教是为了不教,为“学”引路、架桥、导航。那么,怎样让学生不仅得到了“鱼”,而且得到了“渔”呢?下面以“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为例说明,基本教学程序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中学地理“学案教学”实践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亚平 《地理教学》2000,(12):31-32
学案教学的哲学依据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而不是事物的外部,“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教是变化的条件,是外因,学是变化的根据,是内因,教要通过学起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具身学习打破了传统的离身学习范式,呼吁身体回归学习过程,强调身体、环境和大脑的相互作用。而研学旅行作为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有机结合的学习方式,其课程思想与具身学习的中心观点高度契合。文章基于具身学习理论,构建了具身学习视角下的研学旅行活动模式,设计了主题为“走读长江水,品悟三峡情”的宜昌研学旅行活动案例。案例设计以“水”为主线,涵盖了实施水文观测、解读人水关系、识别流水作用三个研学主题,并基于具身学习的视角,进行了研学旅行设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法指导的重要途径。要树立“以学定教”的思想,设计以“学”为中心的课堂结构,形成“教”与“学”的同步推进,实现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9.
马蕾  叶茂 《地理教学》2022,(4):59-61
青少年红色文化研学旅行把爱国主义、红色传统和红色精神传播到青少年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引导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是红色研学旅行的重要任务。本文采用PBL模型,依托伊犁有关林则徐的历史文化资源,设计了以“天山脚下的纪念”为主题的高中学段研学旅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林则徐传奇的一生,懂得继承和弘扬林则徐艰苦奋斗、爱国爱乡的情怀;最后对基于PBL模型的“天山脚下的纪念”研学旅行课程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20.
周洁  李琳 《地理教学》2020,(10):49-52
各种题材的研学活动开展如火如荼,然而研学资源,特别是学校场域的校本研学资源成为研学活动开展的瓶颈。本文以河流主题研学为例,提出研学资源开发的技术路线和策略,即“挖掘研学资源目的意义-准备性资源开发-研学方法的开发-研学活动站点与匹配内容的设计-研学活动成果的展示与评价设计”,旨在抛砖引玉,推进属地研学活动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