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了研究不同生活型植物营养元素含量随季节变化的响应机制,在生长季内,对阿拉善地区荒漠植物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on)、猫头刺(Oxytropis aciphylla)、沙冬青(Ammopipta nthus mongolicus)、红砂 (Reaumuria soongorica)、驼绒藜(Ceratoides latens)、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6种灌木及多裂骆驼蓬(Peganum multisectum)、葡根骆驼蓬(Pegamum nigrllastrum)、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3种草本植物连续观察,采集叶片,分析矿质养分含量和比叶面积(SLA)的季节变化特征,并对牧草的营养均衡价进行了评价,同时探讨了其叶片发育特征与矿质元素含量的关系。结果显示:(1)不同生活型植物在生长季内的SLA变化规律不同,9种植物叶片SLA均在中等偏下的水平。(2)4种常量元素(K、Ca、Na、Mg)含量在生长季内的波动较大,4种微量元素(Fe、Mn、Zn、Cu)含量在生长季内的随月份变化不大,且大部分植物叶片Zn和Cu含量在生长季内维持在"低"水平。(3)9种牧草SLA与矿质元素Cu之间表现出较强的负相关,而与其他元素无显著的相关性。(4)植物种类与采样月份对植物叶片元素的交叉分析显示,植物叶片K、Na、Ca、Mg、Mn、Cu、Zn含量的变异主要受植物种类影响,植物叶片Fe含量的变异主要受植物种类和采样时间的交互作用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了加深对阿拉善荒漠土壤环境状况的了解,并为植被生态功能的评价以及植物群落的保育与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基于16S rDNA高通量测序和相关统计分析方法,对5种荒漠建群灌木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绵刺(Potaninia mongolica)、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um)、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丛下表层和次表层的土壤细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种灌丛下的土壤细菌以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主,不同土层和灌木间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及群落功能均存在差异。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土壤中Mg2+、全碳和HCO3-含量的相关性更显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差异程度与灌木本身的发生学亲缘关系十分吻合,且表层土壤细菌受植物形态、生理特征以及具体生存策略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3.
大型土壤动物在沙漠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对腾格里沙漠生态系统大型土壤动物中化学元素含量特征与环境中元素含量关系比较和生物富集量在不同生境下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 :大型土壤动物中化学元素含量的大小排序为Mg >K >Fe >Ca >Zn >Na >Mn >Cu。对Mg、K、Fe的富集程度较高 ,对Mn、Cu的富集程度较低。不同动物类群对K、Mg、Fe、Na等元素富集程度的差异要小于对Cu、Mn、Zn等元素富集程度的差异。各生物群对各种化学元素均有较强的富集作用。在研究的几种生境中 ,大型土壤动物对化学元素的富集基本不受它们相互间在管理方式上不同而导致的环境因素差异的影响。化学元素生物富集量的计算表明 ,大型土壤动物在沙漠生态系统物质的转化作用中是很重要的。随人工固沙植被演替时间的延长 ,大型土壤动物对化学元素的生物富集量是呈提高趋势的  相似文献   

4.
于2015年10月28~29日,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清水沟和清八汊河口,分别采集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盐沼、盐地碱蓬(Suaeda salsa)盐沼和柽柳(Tamarix chinensis)盐沼表层(0~10 cm深度)土壤样品,测定了土样中17种金属(V、Cr、Co、Ni、Cu、Zn、Ga、Pb、Sr、Mn、Ti、Na、Mg、K、Fe、Ca、Al)的含量,并对两个河口土壤中的各元素含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清八汊和清水沟河口表层土壤中,与其它金属元素含量相比,Co质量比都相对最小,分别为7.97 mg/kg和8.35 mg/kg;Al质量比都相对最大,分别为86 664.06 mg/kg和102 319.51 mg/kg;除Na外,清水沟河口表层土壤中的其它金属元素(V、Cr、Co、Ni、Cu、Zn、Ga、Sr、Pb、Mg、Al、K、Ca、Ti、Mn、Fe)含量都高于清八汊河口;在清八汊河口,芦苇盐沼表层土壤中的各金属元素含量较高,而在清水沟河口,柽柳盐沼表层土壤中的各金属元素含量较高;在清八汊河口,表层土壤中Mg含量与Co、Ni、Zn、Ga、Pb、Al、Ca、Mn和Fe含量显著正相关,在清水沟河口,表层土壤中Co含量与Ni、Cu、Zn、Ga、Pb、Mg、Al、K、Ca、Mn和Fe含量显著正相关,说明这些金属元素可能具有同源性。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干旱环境下植物的水势日变化特征及其与内外因素的相关性,测定了民勤绿洲耐旱植物膜果麻黄(Ephedra przewalskii)和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幼枝的水势、含水量及K+、Ca2+、Na+、Mg2+含量。结果表明:膜果麻黄和白刺的水势日变化趋势大体呈U型,日最低水势分别为-4.91 MPa和-4.35 MPa。膜果麻黄体内的K+和Na+含量日变化不显著,而Ca2+和Mg2+含量变化趋势呈U型;白刺体内K+、Na+、Mg2+含量日变化明显,基本呈U型,Ca2+含量日变化不明显。膜果麻黄水势与光照强度及其体内的Ca2+、Mg2+含量密切相关;白刺水势与气温、体内Mg2+含量及含水量密切相关。影响这2种植物水势的因子并不完全一样,但Mg2+离子对二者的水势均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科尔沁沙地的元素,粘土矿物与沉积环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关有志 《中国沙漠》1992,12(1):9-15
湿润气候型元素(Fe,Mn,Cr,V,Co,Ni)和干旱气候型元素(Ca,Mg,K,Na,Sr,Ba)的迁移与分配规律,均与古气候密切相关。依据古气候指数C值概念:古气候指数C值=∑(Fe Mn Cr V Co Ni)/∑(Ca Mg Sr Ba K Na)对古气候变化给出定量分析。研究沙物质中元素分配的状况,粘土矿物的组合类型,推断晚更新世以来科尔沁沙地的气候状况和沙漠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松嫩平原杜蒙沙地地表物质的地化组成及风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远云  孟杰  郭令芬  何葵  康春国 《中国沙漠》2013,33(4):1009-1018
本文分析了杜蒙沙地表土样品各粒级组分(全样、>63 μm、63~30μm、30~11 μm和<11 μm)的常量元素组成。结果表明:杜蒙沙地地表物质化学元素组成以Si、Al为主,与上地壳相比,除Si、Mn和Ti外,Fe、Mg、Ca和P严重亏损,Al和Na中度亏损,K轻微亏损;除Si、Al、Na、K外,Fe、Mg、Ca、Ti、P、Mn的变异系数均很高;常量元素在不同粒级中的变化程度按照Al相似文献   

8.
陈杰  龚子同 《极地研究》2000,12(2):81-96
对 Si、Al、Fe、Ca、Mg、Mn、K、Na和 P等元素在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地区三个代表性土壤剖面 (不饱和寒冻雏形土、纤维质寒冻有机土和鸟成土 )中的迁移与富集规律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本区土壤中物质移动和元素迁移现象明显 ;几种主要元素在不同类型土壤以及同一土壤不同层次中的移动行为有显著差异 ,土壤自由水状况和地表生物活动在元素迁移与富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另外 ,在土壤发育和土壤粘粒形成过程中 ,不同元素在不同土壤颗粒之间的再分配现象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9.
放牧和围封下霸王灌丛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2,他引:10  
对阿拉善退化荒漠草地恢复过程中霸王灌丛对土壤肥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霸王灌丛对土壤的C、N、P有明显的富集,灌丛下的影响主要发生在0~10cm土层,而灌丛根部对10~20cm的土层也有影响。(2)放牧和围封显著影响着霸王灌丛根部和灌丛下的土壤肥力,土壤有机C、全N、全P均为围封6a>围封2a>自由放牧,pH值为围封6a<围封2a<自由放牧;放牧和围封也显著影响着灌丛根部和灌丛下的土壤养分富集率,土壤有机C、全N、全P的富集率均为围封6a>围封2a>自由放牧。(3)霸王灌丛生物量与灌丛根部、灌丛下土壤有机C、全N和全P的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与pH值呈显著的负相关,而与灌丛间地的土壤有机C、全N、全P和pH值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弋良朋  马健  李彦 《中国沙漠》2008,28(3):443-448
采用水平根垫法对四种不同类型的荒漠盐生植物进行栽培实验,应用冰冻薄层切片法对距根表不同距离的土壤进行分层取样,并测定不同层次土壤中pH值、总盐、速效N、有效P、速效K、交换性Ca和Mg的含量。结果表明,在盐土中,距根表不同距离的土壤中,pH值均呈有规律的梯度分布,即根际微区pH值较土体下降,且距根表越近,pH值越低,而在棉田土中却没有显著变化;总盐在根际出现较大的亏缺区。在盐土中,四种植物根际的速效N都呈现出亏缺的趋势,在0—3 mm范围内变化幅度最大。四种植物根际速效N在棉田土壤中的变化趋势与盐土中相似,也呈现出亏缺,但亏缺的程度稍低。四种植物根际有效P的变化与速效N不同,在盐土中,四种植物根际有效P呈现富集的趋势,但富集程度不高,最大富集范围出现在距根表0—5 mm范围内,芦苇的富集率最低。在棉田土中,根际有效P的变化与在盐土中相反,表现为亏缺,并且亏缺幅度很大;四种植物根际速效K的变化与有效P相似。根际交换性Ca的在盐土和棉田土中的分布有差异。在盐土中,根际中交换性Ca分布较均匀,没有显著的变化,而在盐土中却富集。在荒漠盐土中, N、P和K在几乎所有植株中地上部分都显著大于地下部分,N和K尤为显著;除芦苇外,Ca和Mg则是地下部分大于地上部分,琵琶柴尤为显著,这可能与它们各自的生理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11.
NaCl胁迫下红砂愈伤组织中主要离子累积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盐胁迫下植物对Na+、K+、Ca2+、Cl-的选择性吸收代表了植物对盐胁迫的适应性。以荒漠植物红砂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NaCl胁迫对红砂愈伤组织Na+、K+、Ca2+、Cl-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aCl胁迫下红砂组织相对生长率随着盐浓度的增加先增加后下降, 100 mM处理时达到最大;K+、Ca2+含量下降,Na+和Cl-含量升高,变化幅度随NaCl浓度的增加而增大。红砂愈伤组织具有很强的耐盐能力,低浓度NaCl处理可促进愈伤组织的生长,对Na+、K+、Ca2+、Cl-的吸收选择性提高,有利于避免离子代谢紊乱,减轻NaCl胁迫的伤害;在较高浓度下盐胁迫会对植物的生长造成一定的抑制。可见,离子平衡是红砂组织耐盐性的重要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旱生灌木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羊柴(Hedysarum mongdicum)、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um)、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种子的化学成分、适宜发芽条件下的吸水发芽特性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测定和计算了其发芽率、吸水率,淀粉、脂肪、蛋白质、碳(C)、氮(N)、磷(P)含量及C:N、C:P、N:P值,并分析了这些指标间的相关性,以期归纳出西北干旱荒漠区植物种子萌发适应干旱环境的基本特性。结果表明: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氮含量与种子的最低萌发需水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而种子的单一化学成分及C:N、C:P、N:P值并没有对发芽率形成显著影响。8种植物种子萌发对环境的适应机制大致可分为两类:需要外界较高水分供应,萌发迅速而集中;不需要外界较高水分的供应,萌发持续而分散。  相似文献   

13.
控制土壤硒化学行为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Jackson系统分离土壤磷的程序,研究了我国土壤中结合态硒的含量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在酸性环境中,Fe、Al、Mn的氧化物或矿物是控制土壤硒化学行为的主要因子,Ca、Mg、K的作用不大。在碱性环境中,Ca、Mg、K的化合物或矿物是制约土壤非闭蓄性硒均主要因子,而控制闭蓄性硒的则是Fe、Al、Ma的氧化物或矿物。P、Si不仅以络阴离子的形式参与土壤硒的固定和影响植物对硒的利用,而且以化台物或矿物的肜式影响硒在土壤中的循环。在所研究的土壤中,未发现Cr、V、Sr、Ba、Co、Cu、Ni.Ti,Cd、Pb等与结合态硒含量在统计学上相关。  相似文献   

14.
Sandy soils of thewadisin the Eastern Desert of Egypt have a poor retentive capacity for metals. The contents of Ca, Mg, K, Na, Fe, Al, Mn, Co, Ni, Cu and Zn in 37 soils from this area were highly variable. The metal contents of two dominant plant species of the Eastern Desert (Senna alexandrinaandCleome droserifolia) showed no correlation with soil metals. Metals accumulated in the leaves, withCleomehaving overall higher contents of Fe, Al, Mn, Co, Ni, Na and Si thanSenna, even thoughCleometended to grow in soil with low contents of these metals.  相似文献   

15.
生物量是植物积累能量的主要体现,其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是植物对环境适应的结果,反映了植物的生长策略。生物量分配会影响不同碳库之间的碳周转,进而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选取腾格里沙漠东南缘荒漠草地的4种优势灌木种,采用全挖法在个体水平上研究了各器官的生物量以及地下-地上生物量关系(根冠比R/S),试图揭示生物量在各器官中以及地下-地上的分配格局。结果表明:不同物种生物量在地上部分各器官中的分配策略不同;R/S也不相同,其中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最大(中值为0.972),珍珠(Salsola passerina) (中值为0.744)和驼绒藜(Ceratoides latens)(中值为0.670)次之,盐爪爪(Kalidium foliatum)最小(中值为0.179),这表明4种灌木具有各自独特的生长策略。随着灌木的生长,冠幅和生物量不断增大,R/S呈下降趋势,说明植物在开始生长阶段对限制性的水分和养分可能有更高的竞争需求。4种灌木的根系分布在不同种间也存在差异,盐爪爪根系较浅(主要分布在0~30 cm土层),其次是珍珠(主要分布在0~50 cm土层),驼绒藜和红砂的根系分布较深(主要分布在0~70 cm土层)。驼绒藜、红砂和珍珠的地下-地上生物量分配模式支持等速生长假说,而盐爪爪的地下-地上生物量分配模式则不支持该假说。4种灌木的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经对数转换)均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p<0.001),决定系数介于0.81~0.93之间,这一相关关系可以应用于对荒漠草地地下生物量的估算。本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研究荒漠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分配格局和碳循环。  相似文献   

16.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心叶驼绒藜种群更新的空间格局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心叶驼绒藜(C. ewersmanniana)是干旱区优质牧草和防风固沙植被的主要物种。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选择两个200 m×200 m具代表性样地,采用Ripley’s K(d)函数分析了心叶驼绒藜种群更新空间特征以及与群落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琵琶柴(Reaumuria soongorica)、新疆绢蒿(Seriphidium kaschgaricum)等三种主要灌木物种间作用关系。发现两个样点心叶驼绒藜大株(繁殖株)的空间分布对后代以及整个种群的空间分布影响极大,两个样点心叶驼绒藜大株、中株均与幼株间呈不同尺度的正关联,全部植株以及幼株都与新疆绢蒿呈正关联,与梭梭呈负关联,与琵琶柴关联性在两个样点结果相反。分析认,为心叶驼绒藜种群更新对成株依赖性极强,空间扩展能力很低。在0—35 m范围内种群更新的空间自相关性明显。四种灌木空间分布关系除受各自生态位决定外,主要受水等环境因素作用。最后对心叶驼绒藜等生态恢复方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东部石灰岩土壤元素含量分异规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