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四川螺髻山地区某些混杂堆积物的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螺髻山位于四川西昌以南约15km,该山东侧山麓的邛海—普格断陷谷地内的则木河和鹅掌河分水之处,由于新构造运动的抬升和第四纪以来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形成横亘谷地的梁形地貌,称为大(?)梁子。大(?)梁子系成因不同的沉积物所组成,从而成为第四纪研究者们比较关注的地方。1965年,西南第四纪冰川考察队依据螺髻山东侧大(?)梁子—邛海一带不同时期的混杂堆积物划分出三次冰期,将第一冰期归为早更新世初期,第二冰期归为中更新世中后期,第三、四冰期属何时代本文未作详细说明。近年来,又有研究者认为“邛海以南,鹅掌谷地中一些呈舌状堆积物”为“冰川终碛垄”,并将所发现的紫灰色泥砾、红色泥砾和黄褐色泥砾三种不同特点、不同时代的古  相似文献   

2.
则木河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川滇菱形地块东边界的突起上,为大型左旋走滑活动断裂,因其所处的特殊构造部位、强烈的地壳形变与断裂活动,从而具有地形复杂、构造强烈、地震活跃、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特点。大箐断层在则木河断裂带次级断裂中活动速率最大,地处断陷河谷盆地和大箐梁子隆起区,且大箐梁子为1850年7.5级地震震中和断层枢纽运动中心,河谷保留冰川活动的遗迹,地质灾害发育,因此将大箐断层作为研究对象具有良好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通过现场调查,依据孕育地灾的地质背景条件,斜坡在地震动力作用下的响应特征和斜坡失稳的成因机制,将断裂致灾模式分为3大类,7亚类,共15种类型。大类的划分主要依据地质灾害的类型,亚类考虑灾害动力响应过程及斜坡失稳演化模式,是斜坡失稳破坏最显著的差异;小类的划分主要依据坡体的地质结构,是灾害失稳具体形式上的差异。本文较为系统地揭示了大箐断层地质灾害的成因机制及致灾模式。  相似文献   

3.
蒋斯善 《地质论评》1964,22(6):455-460
1960年春笔者在参加河谷地貌与第四纪地质的调查工作中,沿川江的大支流追索,到了安边地区,与其他同志一起在此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过去尚未有人道及本区有第四纪冰川,现将观察所得草成短文,提供大家参考,不当之处,希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4.
则木河断裂带具有构造活动强烈、地震活跃、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特点。本文以鹅掌河流域为例,通过对断裂的活动特征,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长期活动性与成因机制和地貌演化进行分析,研究得出:(1)则木河断裂带活动特征影响地质环境的演化。新构造运动引起断裂带局部应变失衡,断裂活动诱发频繁地震;隆起和断陷断块的差异性活动,加剧地貌演化与地表过程;沉积建造环境的不同,影响岩土体的剥蚀与沉积;断裂的掀斜运动,改变地表水系格局与地热运移。(2)活动断裂对地质灾害的控制作用,表现为灾害具有时空效应。空间上,灾害沿断裂带呈带状分布,沿水系呈线状分布,具有地层倾向性,集中于断裂破碎带的软岩,微地貌效应显著;时间上,现有地质灾害在多次地震扰动和强降雨触发下形成,鹅掌河形成高频泥石流。(3)断裂活动影响灾害成因机制和灾害类型及破坏模式,脆弱的地质环境在地震持续扰动和极端降雨的耦合作用是灾害频发的根本原因;依据灾害成灾机制,将灾害分为3大类,7小类,具有震裂斜坡的典型破坏模式。(4)活动断裂与地质灾害相互作用决定地貌演化。鹅掌河泥石流影响邛海的地貌变迁,通过计算构造隆起量与灾害剥蚀量,表明鹅掌河处于隆起区,邛海处于淤积区。由此可见,则木河断裂活动特征通过影响区域地质环境演化,诱发大量的地震地质灾害,最终由地震构造作用驱动的隆起和断陷,地表灾害过程驱动的剥蚀和淤积,两者相互作用决定现有地貌的演化。  相似文献   

5.
张信宝 《冰川冻土》2005,27(3):438-443
20世纪50-70年代核试验产生的137Cs尘埃,在现代冰川和非冰川湖泊沉积剖面中的深度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同理,大气宇宙射线成因的长半衰期10Be尘埃,在第四纪冰川和非冰川湖泊沉积剖面中的深度分布也应存在差异.第四纪冰川湖泊,冰期时流域内冰雪和10Be的累积量大于消融量,间冰期时冰雪和10Be的消融量大于累积量.因此,冰川湖泊冰期的10Be入湖通量小于间冰期.湖泊沉积剖面10Be浓度的波动,很可能表征流域内冰雪消融与累积的变化.非冰川湖泊,不存在冰川的累积与消融对10Be入湖通量的影响.开展第四纪冰川与非冰川湖泊沉积10Be含量变化的对比研究,有可能为破译中国东部中低山区古冰川和青藏高原大冰盖的世纪之争提供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6.
天山博格达峰地区第四纪冰期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博格达峰地区,不仅有现代冰川,而且古冰川规模远比今日为大,留下了许多地质地貌现象,吸引了许多中外地质地理工作者,并对本区第四纪冰川和冰期的划分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本文在1962年博格达峰北坡三工河、四工河考察的基础上,于1981年又作了补点考察,并去南坡作了踏勘,采集了大量的样品,在室内进行孢粉、岩矿、粒度、粘土矿物的分析鉴定和C~(14)年代的测定。现就本区第四纪冰川遗迹、冰期划分与对比,以及第四纪冰川演化与地貌发育等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7.
贡嘎山海螺沟为冰川地质作用的冰川谷,其中、下游河谷为古冰川谷,上游发育着现代冰川,它是横断山主峰贡嘎山地区冰川群中最宏大的一条冰川.自第四纪以来,强烈的冰川地质作用塑造了海螺沟流域特殊的山地与河谷地貌,因其距大城市较近,成为人们研究和观赏冰川奇观不可多得的地点.使之越来越受到中外游客的青睐.  相似文献   

8.
深大断裂的强烈活动为火山喷发提供了重要的岩浆通道,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火山口、高出夷平面300~450 m,最大厚度可达500 m的火山熔岩垂向堆积,加上深部地质作用导致的地壳抬升,为冰川形成-滑动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张家口西北坝缘一带首次发现的冰川遗迹主要有冰碛物、冰水沉积物及冰川地貌.电镜扫描石英砂粒表面可见冰川成因的冰蚀擦痕和碾磨压坑,孢粉显示为干燥寒冷的气候环境.获得了(121.22±6.54)ka和(81.13±4.48)ka的光释光年龄,与河北省第四纪第五冰期和第六冰期相对应,与平原区的黄骅海退和大城海退时间相吻合,显示张家口坝缘一带在晚更新世早中期经历了两期冰川作用.这一发现填补了研究区冰川遗迹研究的空白,为我国东部中低山区第四纪冰川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丰富了我国东部中低山区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年代学数据,对认识本区及我国东部大陆气候特征和第四纪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喀喇昆仑山叶尔羌河冰川突发洪水在沉寂10 a后, 近10 a(1997-2006年)又频繁发生. 叶尔羌河上游支流克勒青河谷左岸喀喇昆仑山常年为冰雪覆盖, 有多处庞大山谷冰川, 其走向均为从喀喇昆仑山脉北坡向下流入河谷, 5条进入河谷的大山谷冰川长度和面积都分别超过20 km和100 km2.  相似文献   

10.
阿尔泰山哈拉斯河流域冰川遗迹及冰期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阿尔泰山区第四纪冰川作用规模巨大,冰川作用遗迹丰富多样。由于交通条件限制,除新疆地质局区测大队1978年对哈拉斯河流域第四纪冰川作过一些工作外,很少有人进行详细研究。作者在1980年时,有机会对哈拉斯河流域第四纪冰川进行观察,现整理成文,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施雅风 《冰川冻土》1996,18(4):289-295
黄汲清院士是在多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地质学大师,也是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先驱者。他于1932 ̄1935年在瑞士完成博士论文期间,受到良好的冰川地质学训练。于1943 ̄1944年与合作者对天山南麓台兰河谷中游地质调查中,对冰碛与非冰碛沉积物进行仔细的正确的调查和精美的地质制图,撰写出高水平的论文,由此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关注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研究的进展,指出忽视古气候研究是工作中的重要缺  相似文献   

12.
"长江第一湾"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及其向云贵高原过渡的边缘地带,金沙江在该区深深切割了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按照河谷地貌与沉积特征,其宗—大具段金沙江可划分为其宗—下落鱼段、虎跳峡段和大具盆地段。详细描述了各河段的地貌与第四纪沉积特征,并根据同位素年龄等数据讨论了河流沉积物、湖相沉积物及冰川与冰水沉积物,特别是河谷中厚达150~250m的埋藏沉积物的成因与形成时代。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研究区及邻区自中新世以来的金沙江河谷发育与青藏高原隆升问题。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西北部的郧阳盆地位于秦岭地槽系东南端、武当地背斜北缘,是一个在两郧大断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北西西—南东东向狭长形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其间沉积了巨厚的白垩系—第三系河湖相红色砂砾岩、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汉江河谷的雏形。由于频繁的新构造运动,第四纪以来本区不断上升,河谷深切,V形谷和箱形谷交替出现;坡降达1.2%,多急流险滩、断壁陡崖,蛇曲发育,属幼年期高弯度河流。经常可见截流作用留下的牛轭湖遗迹。汉江沿岸,可见多达五级的河谷阶地。最老的河谷阶地高于现代汉江水面达220m以上。本区第四纪以来抬升幅度之大,由是可见一斑(图1)。  相似文献   

14.
陈孝红  程龙 《地质学报》2008,82(2):269-280
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是制约内陆地区河流阶地发育的两个关键因素,而不同地区的河流对它们的响应方式多种多样.研究区海子山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的沙鲁里山中段,在第四纪期间经历了大幅度构造抬升及第四纪冰川作用.海子山北缘牙着库河谷保留着6级河流阶地,南缘稻城河谷完好地保留着第四纪冰川作用遗迹.本研究运用电子自旋共振技术对牙着库4级高阶地(第3~第6级)的砾石层及稻城河谷的第四纪冰川沉积物进行了测年,并对这4级阶地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牙着库3~6级阶地基座及相应的砾石层均形成于冰消期,分别与深海氧同位素2、6、12、16阶段晚期相对应.待气候进一步变暖而逐渐进入间冰期,海子山冰川消融殆尽,下伏地壳负荷锐减,构造抬升效应的释放结合冰川均衡抬升使得牙着库河谷梯度增大,而同期的河流沉积物通量较小,结果导致流水切割前期加积的沉积物及其下伏基座形成一级新的河流阶地.牙着库河谷自深海氧同位素16阶段后期以来的平均下切速率为0.43 mm/a左右,小于海子山的平均抬升速率2 mm/a,与"河谷下切速率不大于山地抬升速率"一致.  相似文献   

15.
齐特洛河谷即是此河的同名,它与马斯托吉一起都是库纳尔河的主要水源上游,在其转弯处有一支流行名“卡布尔”(印度盆地)。这里是一个宽畅河谷,源出于马斯托吉和鲁特豪交汇处,并紧靠米尔克汗河谷以下。通道联结着诺什拉,位于大伊斯兰堡—白沙瓦一线,随同齐特洛升至的尔河谷并在拉瓦赖大路(3110m)环绕兴都拉吉。于是,在米尔河(于齐特洛交汇处)下落到阿斯赖特河谷。(图1)路线自南面关隘处进入河谷,是一常见的苏长质岩型的辉长-闪长岩杂岩露头,在这里它构成了兴都拉吉山脉的两对侧。在北坡,也可能是角闪岩伴生有流层向西北倾,且为50°—70°倾角…  相似文献   

16.
本文所指西昌构造系列主要是安宁河深大断裂、则木河深断裂、东西向浅层断裂,它们的存在已无容置疑,但其相互间的交切关系及其活动特征,特别是挽近活动特征,研究者众而认识迥异。  相似文献   

17.
杨超群  裴太昌 《地质论评》1963,21(2):106-107
1960—1962年间,作者在广东西北部与广西接壤处的怀集、封开一带,进行矿产普查勘探工作的同时,发现了明显的第四纪冰川遗迹。第四纪冰川遗迹已知分布在怀集县县城、连麦、中洲以及封开县的长安、金庄、南丰、渔涝、江  相似文献   

18.
冰期与间冰期旋回是第四纪最基本的气候特征.第四纪期间规模较大的冰川进退留下了丰富、形态独特的冰川地形,对其研究可以获得冰川的时空演化规律.“将今论古”是地质学最基本的工作原理,也是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基本思路.从20世纪50年代,在施雅风先生的领导下,以现代冰川研究为契机,开展了青藏高原及周边山地的第四纪冰川研究,使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达到国际水平.在对我国西部地区(105°E以西)第四纪冰川有了相当认识后,进行了我国东部地区(105°E以东)第四纪冰川与环境问题的拨乱反正,将我国东部地区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研究引向正确的方向.目前,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进入了以定年为特征的定量研究阶段.在此背景下,我国第四纪冰川将在测年技术的综合应用、老冰期冰川地形的定年、构造抬升与冰川发育的耦合关系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9.
对大箐梁子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和孢粉分析。磁性地层结果显示,剖面中B/M界线出现于32.6m处,剖面下部出现了C1r.2r-1n极性事件; 本次测试结合已有研究成果表明,大箐梁子组形成于1.256~0.195MaB.P.。孢粉记录反映在此期间该区经历了凉湿(1.256~1.180MaB.P.)—暖干,后期偏潮湿(1.18~0.94MaB.P.)—暖湿(0.94~0.66MaB.P.)—温湿(0.66~0.59MaB.P.)—凉干(0.59~0.40MaB.P.)—干旱(0.400~0.195MaB.P.)的6个气候演变阶段,揭示出5次明显气候转型事件。通过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地区不同或相同季风环流系统中其他剖面气候特征的比较,探讨了气候转型的控制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大箐梁子剖面环境演变过程主要受青藏高原"昆黄运动"阶段性隆升与全球气候变化控制,同时也受该区季风环流的复杂性、特殊的地貌部位等区域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提供茂县土地垭观看谷中谷景点及北川青石峡谷景点,并首次提出北川地区有第四纪冰川遗迹存在.在土地垭见湔江河谷明显的谷中谷景观,即上部横断面呈U形,属冰川槽谷;下部横断面呈V形,属河流侵蚀形成.岷江中段河谷具有类似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