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腾冲地震台数字化水温记录多次出现数据突跳,影响观测资料质量。引入1套相同型号的水温仪进行对比观测,对可能引起原水温仪数据突跳的因素(静电干扰、供电电压、仪器探头故障等)进行一一排查,结果表明,水温仪主机数据转换模块工作不正常是引起水温数据突跳、阶变的主要原因,仪器供电电压不稳、雷电因素对数据突跳的产生有促进作用。消除水温数据突跳干扰的有效解决办法是更换1套水温观测仪器。  相似文献   

2.
目前地震监测仪器已经进入到数字化时代,而数字化仪器很容易受雷电等因素的干扰,造成数据的畸变。黑河台数字水温仪数据波形出现了明显的畸变,但很快恢复到正常动态范围,针对此现象做了跟踪分析处理,认为是由数字化水温仪器受强雷暴干扰所致。借此希望为识别和排除地震前兆异常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3.
对甘肃地区数字化流体观测资料的干扰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通过对观测资料的分析,发现影响因素大部分是仪器故障引起的,人为因素很少。水位、水温主要有仪器故障及性能影响、电压瞬间不稳(或遭雷击)干扰、无效数据、人为干扰、多个测项影响、数采器故障、传输、原因不明、观测环境干扰等。气氡(气汞)脱气一集气装置的好坏,对数字化气体观测起决定性作用,此外,闪烁室被污染、气路堵塞、漏气等可能引起显著的干扰,还有仪器性能不稳、电压不稳、人为因素等;另外,汞灯或光电倍增管老化、补汞管老化、抽气泵老化、抽气不稳定、泵膜老化、轴套磨损、室内有污染或仪器内气路被污染、抽取饱和蒸汽体积不标准都可能引起观测值的不正常变化。  相似文献   

4.
宁波台水温强远震前异常与强雷电干扰异常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宁波台水温在日本北海道8级地震前出现的异常和强雷电干扰后引起的异常进行对比分析,认为从异常曲线的形态变化、异常的持续时间和最大异常量等指标,较难区分是强震前异常还是强雷电干扰异常。因此,作为地震监测、分析预报人员对测值的正常动态变化规律应该做到心中有数,一旦出现异常就能被立即发现,并及时检查落实,排除干扰,捕捉可能出现的临震前兆现象。  相似文献   

5.
山东形变固体潮数字化资料的干扰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希亮 《高原地震》2008,20(3):36-41
利用山东省数字化形变观测记录到的固体潮资料,分析了气压、雷电、洞室装修、仪器故障及环境等干扰因素对数字化形变固体潮记录的影响,总结了1次地震前的异常特征,为利用数字化资料及时识别干扰、准确捕捉短临地震异常提供了可参考的实例。  相似文献   

6.
宁波地震台ZK03井水温平行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邱永平 《中国地震》2011,27(4):431-437
2000年12月21日,宁波地震台ZK03井增加水温测项(“九五”水温),2010年4月2日,在同一井孔内同一深度又增加水温仪器(“十五”水温)进行平行观测.结果发现,2套仪器初装时的水温绝对精度测值基本相同,说明该井水温10年来的趋势性上升不是井孔内水温度的变化,可能是仪器的系统性变化引起的,即仪器的漂移现象所致,但对地震前兆观测是没有明显影响的.通过近9个月的平行观测,发现2套仪器测值的趋势性变化基本一致.在受到雷电和交流电脉冲干扰时,2套仪器水温测值出现了不同的变化形态,可能与每套观测仪器的系统特性有关.由于安装“十五”水温仪而对“九五”水温测值的干扰表明,“九五”水温仪虽然经过10余年的连续运行,但传感器的灵敏度还是很高的,可以继续使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青海省水氡共7个台项观测资料及4个前兆数字化观测点的12个测项(水氡、水位、水温或地热)观测资料的分析,初步2001年11月14日青海省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存在部分异常,但异常的比例不高,未见明显趋势性异常。格尔木新建数字化地热仪观测到了较突出的同震效应。  相似文献   

8.
选取2008-2016年德令哈地震台水温观测数据,总结长期及短期变化特征,对影响数据变化的观测技术系统、观测环境及人为因素等干扰源进行分析。分析认为,观测技术系统故障干扰因素有供电故障、仪器故障、雷电影响等,该类干扰具有发生时间随机、持续时段较长,突变、异常变化幅度较大等特点;观测环境干扰有人工湖、黑石山水库、灌溉水渠等,该类干扰数据不稳定,具有突升、突降、突跳等特点;人为干扰有前兆仪器现场检修、仪器安装、施工改造等,具有持续时间短、突变、异常变化幅度较大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收集整理了肃南台DSQ水管倾斜仪自观测以来的观测资料,分析气压、雷电、洞室进人、仪器故障及附加载荷等干扰因素对数字化形变记录的影响及其机理。为利用数字化资料及时识别干扰、准确捕捉短临地震异常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对新疆洞体形变数字化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影响新疆洞体形变数字化观测资料的干扰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天气干扰。气压波动,降水(雨、雪),温度突变,刮风(含沙尘暴),雷电干扰。(2)环境干扰。观测室外部或内部环境因人为或其他因素造成的干扰。(3)人为干扰。调零、标定、检查、维修产生的人为干扰。(4)电干扰。电压不稳或强电流产生的电流冲击干扰。其中天气干扰和环境干扰是导致观测资料出现异常变化的主要因素。仪器故障、人为干扰、电干扰是导致数据丢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数字地震前兆台站雷害原因与防雷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数字地震前兆设备遭受雷害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对不同雷害应采取的防雷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对雷害的防护一般应采取三级防护体系。  相似文献   

12.
四川、滇江地区20多种曾在的M≥6级地震前出现过异常的前兆项目的100多个数据,初步建立起三期异常持续时间T_p的概率分布模型。以此为基础,应用宇津等人发展的综合概率方法对1989年巴塘6.7级地震和1989年小金6.6级地震作了回顾性预报检验。结果表明这种以各学科观测异常资料为基础的综合概率方法,可能是一种对强震进行异常势态跟踪和预报的较好途径。  相似文献   

13.
跨断层形变测量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杰  唐廷梅  荆强  楼关寿  刘文义 《地震》2010,30(2):100-111
在统计近40年我国强震前跨断层形变异常的基础上, 对异常持续时间、 异常空间分布、 异常幅度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讨论了跨断层形变观测异常特征和监测不同震级地震跨断层场地的最大间距及观测周期。 结果表明: 异常主要以中短期和中期异常为主, 尤其在震前1年内异常最多; 异常持续时间与震级呈正比例的关系; 异常在空间分布上有随震级增大而扩大的现象; 异常幅度有随异常持续时间增大而增大的趋势; 震中距在160~350 km范围内异常幅度较大; 异常形态主要分为趋势型和突变型两种。 监测不同震级的地震跨断层形变场地间距可以不同, 监测7级地震形变场地间距应小于450 km; 6级应小于300 km; 5级应小于200 km; 4级应小于100 km。 跨断层形变观测周期应不大于3个月。  相似文献   

14.
2019年9月16日在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发生MS5.0地震,震前山丹地电阻率和地电场观测资料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短临异常,震中距63 km。本文对该异常进行分析总结,排除周围观测环境,观测系统,自然环境,磁暴等因素外,认为该异常是较为可信的地震前兆异常。地电阻率观测资料异常形态NS测道表现为转折快速上升-缓慢下降,EW测道为转折缓慢上升,N45°W测道为缓慢下降-转折缓慢上升。地电场观测资料异常形态长极距NS道、长极距N45°E道、短极距NS道表现为转折同步缓慢上升,长极距EW道和短极距EW道转折同步缓慢下降,短极距N45°E道异常不明显。地震在异常持续过程中出现转折变化或上升(下降)速率发生改变时发生。  相似文献   

15.
广东及邻区地震前地磁变化和异常判别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东华 《华南地震》1999,19(1):52-59
应用差值,相关,地磁特征线以及地磁加卸载响应比等方法,分别计算了广东,海南,广西3个台的地磁资料,寻找适用于本区的地磁分析预报方法及地震异常判别指标,结果表明,当参量超过1.5倍均方差时为异常;异常出现半年内在异常台站附近(距离小于250km范围内)发生地震.若两个台站同时出现异常则未来地震将可能大于6级,在单台分析法中,地磁特征线法和加卸载响应比法效果较好,用特征线法,当广州台特征线参数K-0.  相似文献   

16.
金安忠 《内陆地震》1993,7(2):197-208
讨论了自1976年唐山地震后,在华东地区地电阻观测台网范围内发生6级强震前ρ_s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对观测值ρ_s的异常变化与地震活动性、岩石体积应变以及应力降等的关系作了对比。指出它们之间在空间上存在有一致性,且在时间上有同步性。研究结果表明:中强地震前,ρ_s的异常变化与地震活动性有关。这说明在某种程度上,ρ_s异常可视为异常信息。ρ_s异常持续时间较短,幅度较小,异常数目也相对较少,空间分布呈散射状,且异常形态的叠加小于唐山大震前的ρ_s异常叠加值。表明使用ρ_s观测方法预测中强地震比预测强震要困难得多,因此目前最根本的是要提高观测台网的监测能力,增大台网的密度,并通过深入研究震源区周围异常特征、改善观测台站条件来完善地震预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华南地区电离层在汶川地震前VTEC异常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华南地区GPS监测网数据.解算出华南地区电离层VTEC在汶川地震前出现的异常。从时间序列和空间等值线分布两方面分析了VTEC的变化.时间序列分析表明5月4日至5月12日电离层VTEC负异常扰动明显.5月4日至5月13日的空间分布也表明了同样的结论,并同时指出负异常有向低纬度区域漂移的趋势。并对异常判断依据和机理作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依据天文地震学所揭示的太阳活动,宇宙线增强与地震活动密切关联,地电学中所揭示的自然电场的存在以及地震前后岩石电阻率显著变化的观测事实和“摩擦带电”原理,提出一种新的地震成因假说,即:地震是一种“地壳雷电效应”,认为地震实质上是发生在地壳中的雷电现象-由于太阳活动如耀斑爆发,太阳黑子,太阳风等向地球辐射大量带静电荷的高能粒子,以及自然电场,板块断层间的挤压,摩擦导致大量静电荷积累,极化从而引起发生在地壳中的雷电现象,强烈的地壳雷电能够导致地内岩石破裂,加剧地震的破坏性,并尝试性地运用这一观点统一地解释了板间地震,板内地震,水库,注水,采矿诱发地震等现象,认为由此可以对地震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另外,仅仅从地应力的角度来认识地震现象是远远不够的,静电力的存在至少是一个不能被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太钢地震台避雷设施的布设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强雷电活动季节,地震观测仪器常受到雷电的侵害,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地震台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了系统区域避雷的措施-在观测区域架设网状式避雷针塔,在观测设备的供电系统进行防电磁感应雷击的多级避雷,在观测信号系统串接避雷器等,避雷装置运行1a的结果表明,在遭受多次雷电时,该装置发挥了很好的避雷作用,保证了仪器的正常运转,得出该装置避雷效果较好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