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种主要过铝质花岗岩类的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arba.  B 《地质科学译丛》1997,14(2):11-14
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到淡色花岗岩和富黑云母、含堇青石的英云闪长岩到二长花岗岩是两种不同的过铝质花岗岩类。它们可根据矿物、岩石组合及其在分异过程中过铝度的变化来加以区分。除极少数含白云母花岗岩类是由准铝质岩浆强烈分异或局部混染形成的外,大多数过铝质花岗岩类是由地壳岩石部分熔融所形成的。含白云母的花岗岩或富黑云母、含堇青石的花岗岩类的形成,不只取决于源区的性质,还受部分熔融的物理条件控制,其次采增厚地壳的  相似文献   

2.
钦-杭结合带南段广泛发育加里东期的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研究这些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形成的P-T条件,不但有助于了解加里东造山阶段本区地壳内部的温度特征,对于花岗岩浆形成以及大陆流变等理论问题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本文讨论的福湖岭剖面位于钦-杭结合带南端,为一海边岩壁,其上出露分带清晰的加里东期混合岩-混合花岗岩,自上而下依次为斑点状混合岩、条纹状混合岩、窄条带状混合岩、宽条带状混合岩及混合花岗岩。作者在野外对剖面上不同类型的岩石进行了影像采样,在计算机上对采集影像样品进行处理,在统一阀值下转换成代表浅色体(熔体)和暗色体(未熔岩石或熔渣)的黑白影像,并统计浅色体的含量百分比(熔体比)。将由此得到的各类岩石熔融比数据投到用Winkler and von Platen(1961)的硬砂岩熔融实验数据构成的温度-熔体比曲线图上,获知该剖面混合岩的形成温度在630~705℃之间,原岩的熔断温度("脏"花岗岩浆生成温度)为705℃,岩石熔融时(439~445Ma)剖面的埋深大体处于当时地表以下7km左右。本文结合福湖岭剖面地质研究和岩石熔融实验数据建立的"熔融温度计",为混合岩-混合花岗岩形成温度的测定提供了一种新方法,不仅适用于福湖岭,也可用于其它地区。  相似文献   

3.
彭松柏  彭少梅 《广东地质》1995,10(2):17-24,T001
地云开地区不同变形期次岩石的显微-超显微变形研究,提出:(1)云开地块中的条带状混合岩一片麻状花岗岩-眼球状花岗岩(侵入花岗岩)岩石组合序列,是晋宁期、加里东期中深层次流变剪切作稆部分熔融的产物。(2)海西-印支期桂东南地体与云开地体碰撞拼贴,形成由NNW→SSE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并在其根据带形成同碰撞期花岗岩,发生韧-脆性变形。(3)燕山期以平移剪切为主,在断裂带中形成对称分布的超糜棱岩(中心)  相似文献   

4.
本文较为详细地研究了粤西深层次推覆构造带中岩石的垂向分带性,一是从外来系统—滑动系统—原地系统的垂向分带性;二是滑动系统内部从糜棱岩带—混合岩带—花岗岩带的垂向分带性;三是糜棱岩带、混合岩带内部的岩石垂向分带性。通过对矿物变形构造、剪切带摩擦生热及熔体强化变形的综合研究,讨论了滑动系统的复杂性与深层次推覆过程的动力变质作用和部分熔融的关系,强调了带中混合岩是由糜棱岩改造而成,花岗岩则可能是混合岩化的最终产物。  相似文献   

5.
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中广泛发育规模不等、形态各异的混合岩,是研究地壳部分熔融作用的天然实验室。尽管观察表明,藏南许多混合岩与淡色花岗岩具有一定的时空联系,但混合岩与淡色花岗岩是否具有成因联系还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对藏南亚东地区的混合岩中进行了野外地质、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等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亚东混合岩主要是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具有(近)原地熔融的特征,熔融方式以白云母和黑云母脱水熔融为主,并叠加了分离结晶作用。亚东混合岩与淡色花岗岩在成因上具有紧密联系。相关认识为建立造山带构造演化模型提供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鄢全树  钟增球周汉 《地质通报》2004,23(12):1246-1253
碧溪岭和双河地区是大别超高压地体内2个典型的露头区,通过野外露头观察、岩相学和岩石化学研究发现,岩石组合主要为榴辉岩、斜长角闪岩、片麻岩和面理化花岗岩。榴辉岩具有壳源的特点,是地壳岩石在地幔深处发生超高压变质作用形成的;斜长角闪岩为板块折返期间榴辉岩的退变质产物;片麻岩为斜长角闪岩在折返过程中在合适的环境下深熔递进演变的产物;而面理化花岗岩是片麻岩部分熔融的结果。榴辉岩与片麻岩和面理化花岗岩之间为经过改造的原地关系。  相似文献   

7.
符力奋 《广东地质》1996,11(2):21-26
信宜东镇的片麻状花岗质岩石是一种糜棱岩化混合岩一混合花岗岩;由岩体边部至中心,具有由长石化区域变质岩→条纹(条痕,斑点)状混合岩→眼球状混合岩→粗粒黑云混合花岗岩(具塑性流动特点)的分带规律,岩石内常含有早期的经受过韧性变形的长石,云母和石英等残留矿物(古成体)它是花岗质原岩经过深层次韧性剪切与重熔形成的原地型混合岩-混合花岗岩,再经受中浅层次脆韧性变形(糜棱岩化)形成的,其中锆石Pb-Pb法最古  相似文献   

8.
涿鹿县口前一带燕山期中酸性、酸性岩浆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发育。在1:5万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口前一带的侵入岩、喷出岩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岩相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和矿物化学研究,认为口前酸性侵入岩、喷出岩与中酸性侵入岩具有不同的岩石学特征。据协变图谱法判加别岩石成因,中粒二长花岗岩、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和火山岩分别由源岩经过约73%、31%、9%的批式熔融作用形成,而中酸性侵入岩岩浆由分离结晶作用形成,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内蒙古中部新太古代似斑状含榴石花岗岩进行岩相学及岩石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并与黑云片麻岩进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发现两者在宏观地质特征与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上具有紧密的继承性,因此认为该花岗岩为新太古代区域变质岩在高级变质作用条件下经历原地经深熔作用、混合岩化作用所形成。  相似文献   

10.
桂北前寒武纪花岗岩类岩石的地球化学与成因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桂北广泛发育前寒武纪花岗岩类岩石,按岩石组合特征可区分为二类,一类为花岗闪长质岩石,另一类为黑云母花岗质岩石。二类岩石的A/NKC值均在1.10以上,属铝过饱和岩石,但花岗闪长质岩石相对贫硅、钾,富铁,镁,贫铷,富锶、钡,并具有较高的稀土元素总量和轻重稀土元素比值;黑云母花岗质岩石则具更显著的铕负异常,二类岩石εNd(T)值的变化范围与四堡群基底相近,但花岗闪长岩石更接近四堡群基底中的变质镁铁质-超镁铁质杂岩,黑云母花岗质岩石则更靠近四堡群基底中的浅变质沉积岩,对岩石产出动力地质背景的全面分析表明,区内二类花岗质岩石是华夏地块与扬子地块碰撞俯冲作用的不同阶段由成熟度不同的四堡群变质基底在不同深度经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安徽铜陵地区燕山期花岗岩类岩石中的岩浆混合结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采用“结构组合”的概念探讨了铜陵地区花岗岩类岩石中的典型混合结构类型,提出了岩浆混合作用是铜陵地区花岗岩类岩石形成的主要作用,混合作用属于化学混合,且至少发生了两次岩浆混合作用。  相似文献   

12.
萨勒巴斯推覆体中发育一套深层次变形构造组合和倒转递增变质带,其中糜棱岩、混合岩、混合花岗岩的成因关系对研究挤压造山背景下,地壳深层次变形作用和成岩作用具有特殊的意义。研究表明:在大型滑脱推覆系统中,存在糜棱岩—混合岩—混合花岗岩成岩系列;成岩过程为:韧性变形—剪切加热—部分熔融;控制成岩过程的主导因素为构造动力条件。这一成岩过程能导致稀土元素发生分异,出现重稀土元素有规律地亏损,变质作用pTt轨迹显示造山过程中逆冲推覆作用导致的地壳叠置加厚和剪切加热的典型热演化模式,变形、变质高峰期后,高角度逆冲作用导致变形岩石经历减压、降温的退变质作用,形成由南向北的倒转递增变质带。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华南陆壳的地层结构、岩性组合及其含铀性,各个构造旋回对铀的活化、迁移和富集作用。指出富铀花岗岩的源岩特征是:具有高硅、富铝、富钾的富铀陆壳。岩石组合主要以陆源泥砂质碎屑岩建造为主,夹中酸性、基性火山碎屑岩建造和碳酸盐岩建造等所组成的岩石。岩石经受了多次构造运动,使其发生不同程度的区域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花岗岩化,最终形成富铀花岗岩。  相似文献   

14.
地壳深熔条件下的转熔矿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壳深熔作用有两种形式,即流体相缺乏的脱水熔融和流体相存在的加水熔融。由于地壳岩石中水含量的差异(岩石中含水矿物的丰度和外来水的加入量),岩石发生不同形式的部分熔融所需要的温度和压力条件有很大差异。转熔矿物是岩石发生不一致熔融的产物,在形成过程中携带了地壳深熔源区物质和熔体的大量信息,是追溯高温变质岩石经历深熔作用的最可靠依据。它们与高级变质岩中残留的变质矿物和岩浆或熔体中结晶的岩浆矿物具有明显不同的来源,分别代表了岩石曾经历的不同演化历史。通过对不同成因的矿物进行矿物结构、包裹体、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同位素以及共生矿物组合等多方面的综合考察,可以有效识别出高级变质岩中的转熔矿物、变质残余矿物和岩浆矿物。准确识别高温-超高温变质岩以及花岗岩中不同成因的矿物相,是研究高温变质作用的前提条件,对研究混合岩和S型花岗岩的成因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王建  李碧乐 《世界地质》1997,16(4):20-25
首先介绍了两种简易岩石地球化学图解,即元素,元素对比值混合方程和混染岩,混染端员元素浓度差相关性图解。进而应用这两种图解配合其它地质事实共同验证了冀东迁西上营-十八盘地区的云英闪长质片麻岩是由奥长花岩是由奥长花岗岩浆对角闪质岩石不同程度同化,混染形成的。  相似文献   

16.
对国内外30个实例的汇总表明,所谓"广西型花岗岩"不具备张旗(2014)所认为的岩石学和地球动力学意义。富Sr和Yb的"广西型花岗岩"在岩性包含了中性岩、酸性岩和过碱性岩,绝大多数具有负Eu异常。从岩石组合(系列)方面看,"广西型花岗岩"是钙碱性系列、碱性系列与A型花岗岩的"混杂"。"广西型花岗岩"可以是基性岩浆分离结晶或分离结晶+混染(AFC)、壳源岩石部分熔融等多种成岩机制的产物,斜长石是结晶相或残留相。对不同源岩的失水熔融相图的比较分析表明,花岗岩类的全岩Sr、Yb含量不是指示花岗质岩浆起源压力的可靠指标,张旗提出的以"Sr-Yb"为基础的花岗岩分类没有地球动力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各种不同类型的混合岩大都是壳型花岗岩(即S型花岗岩)在成岩过程中不同阶段的遗迹。澳大利亚学者B·W·查佩尔和A·J·R·怀特提出的S型花岗岩的成因观点已在我国广泛引用和流传,矿床学者力图把不同矿种归属于不同源岩的花岗岩所造成。笔者认为进一步认识壳型花岗岩特征与成矿的联系,将有助于问题的发展和解决,为此深入研究混合岩的岩石特征及混合岩化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初步总结了甘肃北山柳园、安北至北山煤窑一带混合岩的岩石特征及成因,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位于青海省东昆仑西部的野马泉地区三叠纪花岗岩分布广泛,本文通过花岗岩岩石学、地球化学、年代学研究,将晚古生代—早中生代造山旋回同碰撞阶段时限厘定为235~224 Ma,后碰撞时限厘定为224~204 Ma。研究表明,同碰撞阶段代表性侵入岩岩石组合为石英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具有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准铝质-弱过铝质I型花岗岩的特征,岩石形成于下地壳或中下地壳,与幔源物质底侵作用和俯冲大洋物质"滞后"局部熔融有关,花岗闪长岩具有adakitic岩亲和性的特点。后碰撞阶段代表性侵入岩岩石组合为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斑岩,具有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准铝质-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的特征,岩石形成于上地壳,含闪长质包体二长花岗岩源区具有EMⅡ富集地幔的印记,有别于不含包体的二长花岗岩。三叠纪花岗岩的形成可能经历了地幔底侵-洋壳"滞后"熔融和地壳熔融的深部过程。  相似文献   

19.
崂山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与成因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崂山花岗岩是中国东部晚中生代较典型的由钙碱性岩碱和碱性岩套构成的复合花岗岩体,可划分石英二长岩、黑云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和碱性花岗同夺四个单元,结晶年龄分别为146.8、126.2、113.0和110.8Ma。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钙碱性岩套自石英二长岩→黑云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 呈现向富硅、富碱、低铝、低钙、低镁方向的演化特征;碱性花岗岩总体呈现出高硅、高碱、低铝、低钙、低镁的特征,其大离子亲石元素和高场强元素Ga、Nb、Hf、Zr、Y及Ga/Al、F/Cl比值等明显偏高,与国内外典型的A型花岗岩成分相当。同位泰示踪及成岩机理研究揭示出崂山花岗岩起源于下地壳基底变质岩的部分熔融。两套岩石分别与两次熔融事件有关,钙碱性岩套各单元是岩浆不同分离结晶程度的产物,而碱性花岗岩可能起源于经先前熔融事件(形成钙碱性岩套)萃取过的残留源岩,其形成与AFC过程有关。基于一系列地球化学图解的判别,结合区域构造演化,指出崂山花岗岩是胶北地体-胶南地体陆-陆碰撞剪切造山带构造发展演化至特定阶段的产物,钙碱性岩套形成于造山晚期压性或压性向张性转化的应力环境,而碱性花岗岩则形成千造山期后的剪切张性(transtension)构造环境.后者成为苏北-胶南地区燕山晚期造山作用结束的标志。  相似文献   

20.
岩石相平衡分析表明,内蒙古中部沿华北地台北缘分布的印支期(T3)后碰撞强过铝质花岗岩的源岩为含泥质成分较高的岩石,是在小于1.5GPa(约50km)条件下,由源岩中白云母及黑云母脱水部分熔融形成的,形成温度低于黑云母消失的上限温度,熔融残留物有斜长石、石榴子石和辉石。本区强过铝质花岗岩的CaO/Na2O比值(0.09~0.58)说明,其源岩中既有泥质岩,又有砂岩,与岩石相平衡分析的结果相一致;Al2O3/TiO2比值(53.78~413.94)表明,本区的强过铝质花岗岩为高温类型和高压类型之间的一种过渡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