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肖圣耻 《岩土力学》1986,7(1):79-86
本文对土动三轴试验系统中轴、侧向之间存在的相位差及其测试方法进行了讨论和比较。并根据试验要求设计了能满足测试各种波形函数相位差的“过零触发式数字相位计”,讨论了工作原理,提出了设计思路、方法及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根据目前金刚石冲击回转钻进法日益推广的需要,本文从模拟的观点出发,提出了一种测定岩石可钻性的新型便携式仪器。该仪器结构简单,具有多种功能,可进行回转或冲击回转钻进法的可钻性测试及钻进规程的模拟,也可用来测试岩石研磨性。通过对仪器性能的检测,提出了相应测试方法和操作规范。用它进行金刚石钻进岩石可钻性的测定,所得结果与实际吻合。最后提出了研磨性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微观测试方法的发展历史和应用现状,针对当前主要土微观结构测试方法,对关键技术和理论进行了阐述,指出其各自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提出其在土微观参数提取、动态测试观察、土结构性参数方面还存在不足并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沸石具有选择性吸附钾离子的特性,吸钾量是沸石应用中一项重要的物化性能,温度是影响吸钾量测量结果准确度的重要因素。在现有的吸钾量测试方法中,由于对测试温度的规定较为模糊,基本不作设定或只注明室温,而室温随季节变化较大,测试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无法得到保证。为完善吸钾量的测试方法,本文研究了实际温度对沸石吸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的温度范围内(11.5~80℃),沸石样品的吸钾量与温度呈稳定且相对固定的负相关,由此提出了吸钾量计算公式:E20=Et+k(t-t20)。根据该定量关系,本文提出吸钾量测试方法中需要明确规定吸钾量的测试温度为20℃;如果是在非20℃的实际温度下测量得到的吸钾量,可根据温度校正系数(k)转换到20℃条件下的吸钾量。这种吸钾量测试方法可在实际室温下进行,操作简单,无需使用控温装置;又能消除因时间和地域差异导致的室温波动的影响,使吸钾量测试结果具有更好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相似文献   

5.
基于ASP技术的煤矿地测信息远程管理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ASP技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煤矿地测信息远程管理系统实现的技术路线,并对该系统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和实现。根据煤矿地测部门的实际生产与管理需要,深入探讨了ASP技术在煤矿地测信息远程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Internet的发展,相对于以前的单机版的应用软件,目前已有众多的网络版应用软件犹如雨后春笋,不断的涌现出来,这对传统的测试方法和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这里重点介绍了基于Internet网络版应用程序的并发测试方法研究与技巧,提供了一些实践经验,总结了在并发测试时应该注意的一些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找出了浅层折射波监视记录上部分道初至起跳反相的原因。提出了相位校正的方法,经车集补勘区实际应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本对CRM-PCIPS物化探数据图像处理系统的需要分析、开发环境、系统结构、件系统、设计编码、程序调试与测试方法做了概括的介绍,并从“软件工程学”的角度对该项开发工作的进程,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进行了全面的评述。  相似文献   

9.
王书民 《物探与化探》2004,28(4):317-319
利用复电阻率柯尔—柯尔模型得出的激电相位与极化率的关系表达式,计算并绘制了相位随极化率的变化曲线,通过对激电相位随极化率的变化曲线特征分析,总结出了其近似关系,提出了激电相位近似的解释方法,并取得了实际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CRM-PCIPS物化探数据图像处理系统的需要分析、开发环境、系统结构、文件系统、设计编码、程序调试与测试方法做了概括的介绍,并从“软件工程学”的角度对该项开发工作的进程,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进行了全面的评述。  相似文献   

11.
地震资料信噪比估算方法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存在相关干扰的地震资料中,用以往的方法估算信噪比(Signal-to-Noise),往往存在较大的误差。这里提出了利用F-K滤波分离相关干扰,然后用相关时移法估算有效信号,再利用有效信号与总干扰之能量比来计算信噪比。通过模型实验和实际资料试算证实,这种改进的信噪比估算方法,对于存在有相关干扰的资料,能够较准确地估算出真实信噪比。  相似文献   

12.
地球物理处理技术在层序地层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层序地层学是指导沉积盆地分析的基本理论,其对于油气乃至于沉积矿产的预测和勘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层序地层学解释方法只是仅仅使用了常规的地震剖面和测井曲线。通过对地震资料和测井资料采取振幅强化特征点,波阻抗反演 ,瞬时相位,小波变换时频分析和神经网络等技术进行处理,将这些处理成果应用于层序地层的界面识别和层序内部的叠加方式研究中,实际工作表明这些技术是可行的,也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13.
从弹性波动理论出发,结合实际的浅层激发条件,系统的讨论了炸药源激发子波的形成及近地表附近地震波的传播特征,研究了地震激发井深与炸药量的地震激发机制,并对实际试验资料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地震激发条件的选择方法。从爆炸动力学的角度出发推导了理论上的最佳激发井深,指出了选择并深应优先考虑信噪比,井深的选择对增加地震信号的反射能量是重要的,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实地试验,试验结果与理论研究成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测井与地震相结合进行地层横向参数分布刻划是测井解释由线向面过渡的趋势,亦是提高地震解释分辨率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首先将地震和测井资料加以匹配,根据测井资料求出的地震子波与井旁地震道反褶积,得到时间域的声波时差,通过分形插值来提高地震道的纵向分辨率。子波的求取采用与传统方式不同的逐点相关法,即将测井得出的反射系数与井旁道上相应长的一段反褶积,当得到的波形与雷克子波相关性最佳时,可同时得到地震子波及本段测井曲线的起始时间。此方法推出的孔隙度与在地震测线上的另一口井的测井解释结果对比表明,效果较为明显,为深入探讨研究此类问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郑宇  张帆 《中国煤田地质》2001,13(2):77-77,90
本文在系统分析目前地球物理勘探中常用的地震勘探技术的特点及产生的数据量庞大性,采集处理时间烦长性等问题,并针对该类问题提出了一种使用的压缩算法,且以通过实际实验结果确认该算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张威  韩立国  李洪建  叶林  张齐 《世界地质》2017,36(2):595-601
斜缆采集资料中鬼波的陷频特征限制了地震记录的频带宽度和分辨率,给地震资料反演、解释带来困难。通过压制鬼波,可获得高分辨率的宽频数据。基于拉东域的水平拖缆鬼波压制方法,结合斜缆鬼波随偏移距变化的特点,推导出一次波和鬼波在频率-拉东域的逆变换算子,建立检波器处总波场和海表面处上行波场之间新的关系式,利用最小二乘反演精确求解获得海表面处上行波场,并延拓得到拖缆处鬼波压制后的记录。通过考虑鬼波延迟时间受偏移距和出射角的影响,弥补鬼波延迟时间估计中存在的误差,无需进行反演迭代求取最优鬼波延迟时间,提高了计算效率。合成数据及海上实际斜缆数据测试结果表明,研究方法能较好地压制鬼波,达到拓宽地震记录频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勘探地震学数据处理中的三种反褶积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于平  赵震宇 《世界地质》2002,21(2):181-183
在地震数据中,反褶积是用来提高分辨率的必要手段,但同时往往会降低资料的信噪比,当地震资料不满足最小相位和白噪声的约束条件时,常规的反褶积方法也将不再适用。从这两个问题出发,混合相位未知脉冲最小平方反褶积,多分辨率地震信号反褶积,神经网络子波反褶积等三种改进的方法分另运用多次迭代,二进小波变换和神经网络技术,对常规方法的不足予以改善。  相似文献   

18.
井间地震串联滤波波场分离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井间地震波场响应以及多种波场分离方法的性能,采用基于K-L变换的特征向量滤波与中值滤波相结合的串联滤波方法分离井间地震观测到的上、下行反射波。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在波场分离过程中,由于同时综合考虑了地震波能量主分量分布以及反射波同相轴时差两个参数,使得分离效果明显、处理更为简便,具有滤波特征矢量的选取条件更为宽松、无需精确确定拉平轴的时间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多次波压制组合技术在海洋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地震资料中的噪声主要是多次波,消除多次波一直是资料处理的核心环节,已有的方法很多,但目前主要采用单一的方法,没有一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人们已经注意到用若干种方法加以组合来达到消除多次波的目的,但还未有较理想的组合方法.在分析了海洋多次波的类型和特征、揭示多次波与一次波区别的基础上,针对多次波的不同特征合理地选取了压...  相似文献   

20.
Shear-wave splitting measurements from local and teleseismic earthquakes a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seismic anisotropy in the upper mantle beneath the Rwenzori region of the East African Rift system. At most stations, shear-wave splitting parameters obtained from individual earthquakes exhibit only minor variations with backazimuth. We therefore employ a joint inversion of SKS waveforms to derive hypothetical one-layer parameters. The corresponding fast polarizations are generally rift parallel and the average delay time is about 1 s. Shear phases from local events within the crust are characterized by an average delay time of 0.04 s. Delay times from local mantle earthquakes are in the range of 0.2 s. This observation suggests that the dominant source region for seismic anisotropy beneath the rift is located within the mantle. We use finite-frequency waveform modeling to test different models of anisotropy within the lithosphere/asthenosphere system of the rif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ift-parallel fast polarizations are consistent with horizontal transverse isotropy (HTI anisotropy) caused by rift-parallel magmatic intrusions or lenses located within the lithospheric mantle—as it would be expected during the early stages of continental rifting. Furthermore, the short-scale spatial variations in the fast polarizations observed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study area can be explained by effects due to sedimentary basins of low isotropic velocity in combination with a shift in the orientation of anisotropic fabrics in the upper mantle. A uniform anisotropic layer in relation to large-scale asthenospheric mantle flow is less consistent with the observed splitting paramet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