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松潘甘孜地块与秦岭褶皱带、扬子地台的关系及其发展史   总被引:30,自引:9,他引:30  
松潘甘孜地块存在与否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论证了地块的古老基底为前震旦纪花岗质岩系。地块与南秦岭褶皱带可能都是古扬子地台的一部分。由于早古生代末的加里东运动造成的裂陷,使地块从扬子地台的西北部解体出来,但这次解体并不彻底,裂陷槽后来逐渐被弥合填平。茅口期开始的峨眉地裂运动使地块再次从扬子地台解体出来,裂陷线大致沿木里、平武一线。这次裂陷是扬子地台周缘及内部同期张裂的一部分,反映扬子地台迅速北移造成的后缘、侧缘及内部的拉张作用,使地块连同南秦岭地区一起与邻区割裂开来。拉丁期时,松潘甘孜地块与南秦岭区整体强烈下陷,直至晚三叠世末晚印支运动将其海槽关闭,全部褶皱隆起成山。  相似文献   

2.
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金属矿化特征及其成矿模式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岭是华北地台和扬子准地台的过渡带,在靠近扬子准地台一侧的南秦岭加里东地槽褶皱带,地质构造复杂,成矿作用期次多,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对开展综合找矿具有广阔的前景。作者根据南秦岭地区多年取得的成果和大量资料的整理研究,对本区矿化特征与成矿模式有一些粗浅认识,现整理成文,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朝鲜地处东亚几个大型构造单元之间,大部分地区属晚元古(早元古的后期)中国地台的东缘,东北部系锡霍特—阿林地向斜的晚古生代褶皱带,东南部为环太平洋褶皱带中生代褶皱带的组成部分。黄汲清(1952,1956)曾将朝鲜视为中朝地块的一部分,1960年他又将中国地台分为四个准地台,其中将中朝地块单元划归中朝准地台。我国1/400万(1959)地质图将朝鲜划为遭受中生代强烈活化作用的前震旦纪褶皱区。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部构造单元划分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在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上,中国东部划分的主要构造单元有:内蒙古大兴安岭褶皱系,吉黑褶皱系,中朝准地台,秦岭褶皱系,扬子准地台,华南褶皱系(南华准地台),东南沿海褶皱系和南海地台等。近年来,从野外调查入手,结合最新资料分析,我们对中国东部的大地构造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对上述划分方案有一些新的考虑,现摘要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王尚彦 《贵州地质》1990,7(3):265-270
贵州扬子准地台燕山期形成的褶皱主要由东西向、南北向、北西向、北东向和北北东向的褶皱先后叠加而成。不同地区,各方向褶皱表象明显程度不同,各方向褶皱主体形成的先后顺序依次为东西向,北西向、南北向和北北东向、北东向。叠加褶皱存在跨褶和推褶两大类。跨褶中横跨、斜跨和重褶三种形式都有。推褶中也有斜推和横推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6.
秦(岭)巴(山)地区,东起河南省信阳市,西至甘肃省夏河县,包括中朝准地台的南缘,秦岭褶皱系的主体,松潘甘孜褶皱系的西端及扬子准地台的北缘。区内花岗岩类出露面积为34000km~2,占秦巴面积的8%。花岗岩类中黑云母的含量平均为5%左右。一根据秦巴地区花岗岩类中70个黑云母样品的化学成分资料(表1)计算,秦巴地区花岗岩类中黑云母的平均化学成分见表2。与我国南岭及西藏相比,秦巴地区花岗岩类的黑云母有  相似文献   

7.
川陕交界的大巴山地区,是已知锰矿床比较集中和进一步找矿的有利地带。在长逾165公里的狭长地带。已探明大型矿床1个,中型矿床6个,小型矿床和矿点多址信部分矿床、矿点已经开采利用,巴山锰矿带已经逐渐成为我国新的锰矿资源基地。区域地质概况巴山锰矿带位于大巴山坳陷褶皱带,为两个一级构造单元的衔接部位。东侧似大巴山大断裂将其与南秦岭下古生界褶皱带切开;西侧以镇巴大断裂与扬子准地台两个次一级构造单元相接。(图1)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地质构造演化最早可追溯到33亿年前,主要体现在扬子准地台基底形成阶段和盖层发育阶段.在元古代末,出现盖层发育阶段.晚二叠世以来,扬子准地台西缘裂张解体,因而出现了松潘-甘孜地槽系.印支-燕山运动使地槽封闭、褶皱成山,扬子准地台盖层也形成台褶带,以四川古陆核为中心形成了四川盆地.第四纪以来,川西高原隆升,冰川覆盖.  相似文献   

9.
宁夏地质梗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霍福臣 《甘肃地质》1993,(Z1):101-133
宁夏位于中朝准地台和昆仑秦岭地槽褶皱区两大地质构造单元的衔接部位。区内各时代地层均有出露;岩浆岩不发育;构造运动活跃。该区地质构造的演化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  相似文献   

10.
中南地区跨越华北地台,秦岭活动带,扬子地台、南华活动带及南海一华厦地台等五个大地构造单元。经历了嵩阳、中条(大别)武陵雪峰、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及喜马拉雅等构造运动旋回,伴随各构造运动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各有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岩浆活动。其分布及岩类演化与大地构造运动的发生及演化密切相关(表-1、2)。  相似文献   

11.
陆伍云 《安徽地质》2006,16(2):158-160
皖南运动后,扬子准地台开始盖层沉积。经加里东、印支平稳抬升后,至燕山运动方始褶皱造山,进入大陆边缘活动带发展阶段。南象运动创名于南京南象山,意指侏罗纪象山群沉积前的构造运动。经调查,该地南象运动面,实为象山群与二叠纪栖霞组间断层。  相似文献   

12.
高陵-达县剖面位于秦岭中段,斜跨中朝准地台、秦岭褶皱系、扬子准地台三大构造单元。在研究剖面实磁场特征的基础上,综合地质、物性、省内及邻省深部物探资料,建立了剖面地质-地球物理模型,依此对剖面通过地段的地壳结构、断裂带深部特征、三大构造单元的深部格架进行了解释推断。  相似文献   

13.
论罗河铁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一、成矿地质背景庐枞地区火山岩地处中朝准地台淮阳地盾和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坳陷褶皱带的毗邻部位,北函西向桐柏—磨子潭深断裂和北北东向郯庐深断裂的交会处。后者又将该火山岩区断开,使其西侧沉陷并为下白垩统红色沉积覆盖;东侧相对抬升,保留着北宽南窄的向斜构造盆地。罗河铁矿床即位于该盆地的中部偏西、郯庐断裂与大包庄北西向断裂的交叉处(图1)。  相似文献   

14.
西秦岭地质构造的初步分析及构造带的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秦岭地处我国中心,在地质构造位置上为我国南北地台(华北准地台与扬子准地台)分野——秦岭褶皱系的西端;同时,又为我国南北地震带经过处。在构造上颇受国内各地质学者的注意。历来各地质学者对西秦岭的地质问题提出了多种观点与解释。无疑,对探讨西秦岭地质真实面貌是十分有意义的。但地质历史是复杂的,要使认识符合于客观的真实,必须反复地去认识,用多种方法去探讨。本文在学习板块学说中,试对西秦岭的地质构造进行初步分析并对其构造带划分进行尝试性探讨。但由于笔者学识肤浅,囿于管见,不妥之处  相似文献   

15.
龙门山南西段一个不成峰的飞来峰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偏崖飞来峰是一个产于河谷中的飞来峰,其中产Pseudo fusulina kraffli。属海相早二叠世早期(隆林期)的生物,与上扬子地台梁山期的海陆交互相共处在一地。据此化石和参考龙门山相近地区飞来峰的(竹蜓)化石及其他化石组合,推断飞来峰是来自川西-藏东地区。根据大偏崖飞来峰的产出形态、构造地质特征与地貌的关系,确定龙门山前山带的上古生界是一个不生根的大飞来峰,其生物化石组合与近邻的龙门山后山及上扬子地台不相同,与川西-藏东-带确可对比。据此推断上扬子地台在印支晚期发生过逆掩推覆构造运动,其后在燕山—喜马拉雅期,上扬子地台驮负着龙门山向北东方向作左旋运动,同时向北西俯冲形成龙门山。  相似文献   

16.
秦岭群作为北秦岭构造带核部的最老地质体,近年对其地层层序、岩石组合及变质、变形历史已作深入研究,其时代被确认为早元古宙。秦岭群与华北、扬子两地台的关系,大致有5种认识,多数认为它是华北大陆的一个组成部分;少数人认为它是独立发展的古微陆块;第三种看法认为华北与扬子地台属同一岩石圈板块,秦岭群由板内裂陷形成;第四种认为秦岭群由华北地台、扬子地台和独立古微陆块拼合而成;第五种观点是秦岭群属扬子地台北缘裂解形成的古微陆块。本文提出以下几个方面证据,进一步证明秦岭群由扬子地台分裂而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一、北祁连地质构造概论位于中朝准地台西南部的北祁连山,是一较为典型的优地槽褶皱带。它北邻陆棚海型冒地槽——走廊过渡带,与阿拉善台隆相望;南侧是祁连中间隆起带;西北隅衔塔里木地台;东南与秦岭褶皱系毗邻(图1)。北祁连优地槽褶皱带与走廊过渡带、祁连中间隆起带,南祁连褶皱带,共同构成祁连褶皱系。北祁连地槽演化从中寒武世开始,经历晚寒武世、奥陶纪和志留纪地槽发展阶段,沉积厚达2万余米,于志留纪末褶皱成陆,结束地槽期。地槽内有多期蛇绿岩侵位和蛇绿混杂岩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青藏高原及相邻地区可分出五个主要板块,即:Ⅰ.中朝板块(地台),Ⅱ.塔里木-柴达木板块,Ⅲ.扬子-巴颜喀拉板块,Ⅳ.羌塘-冈底斯板块及Ⅴ.印度-喜马拉雅板块。它们之间相应地由四个巨缝合带所分隔,即:(1)祁连-秦岭缝合带,(2)东昆仑-南秦岭缝合带,(4)南喀喇昆仑-丁青-澜沧江缝合带及(5)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相似文献   

19.
华北地台是我国最大的早前寒武纪克拉通,一般认为其演化史中一个显著的特征是早奥陶世末到中石炭世初存在着巨大的沉积间断,但是近来的研究表明,地台外缘仍发育着上述间断期间的地层,从而可据此揭示出该时期地台的地史经历、大陆边缘的位置和性质,早古生代期间地台内部主要受南部被动大陆边缘的影响,海水源自古秦岭洋,朝鲜半岛上的所谓“临津江带”不宜与秦岭造山带对比,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大陆边缘的确定,提示早古生代时阿拉善地块可能不属于中朝地台,周边大陆边缘的存在表明中朝地台是一个完整的陆块,不象是与杨子陆块来自统一的“中国地台”。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主要构造单元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省大地构造具有明显的两分性,东部扬子准地台,具有典型的基底与盖层二元结构.基底具双层模式,下层为结晶基底,上层为褶皱基底.盖层包括南华系-中三叠统,以碳酸盐岩为主,富含扬子古生物群.西部为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包括巴颜喀拉冒地槽和沙鲁里山优地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