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球》2011,(9):104-107
地球生物正在经历有史以来第六次大灭绝。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称,当今物种加速灭绝的主要原因是人的活动导致了生物栖息地大面积消失和环境遭到破坏。全球气侯变暖、人口急速增长和自然环境恶化,使地球上的生物正在经历有史以来第六次大灭绝。下面是在过去40年内新近灭绝的11大最典型的动物。  相似文献   

2.
《地球》2015,(2):105
<正>第一次,在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地球史上第三大的物种灭绝事件,约85%的物灭亡。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次物种灭绝是由全球气变冷造成的。在大约4.4亿年前,现在的撒哈拉在的陆地曾经位于南极,当陆地汇集在极点附近容易造成厚厚的积冰---奥陶纪正是这种情形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气环流变冷,整个地球的度下降了,冰川锁住了水,海平面也降低了,原丰富的沿海生物圈被破坏了,导致了85%的物灭绝。  相似文献   

3.
《地球》2015,(5)
<正>地球是人类和其他物种的共同家园,然而由于人类常常采取乱砍滥伐、竭泽而渔等不良发展方式,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大大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正使生态系统滑向不可恢复的临界点,如果地球生态系统最终发生不可挽回的恶化,人类文明所赖以存在的相对稳定的环境条件将不复存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逐渐为国际  相似文献   

4.
李永民  聂传朋  王魏根  黄新  聂超  袁浩 《湖泊科学》2017,29(5):1195-1201
2013年6月-2015年6月,对安徽颍州西湖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内农田区、河流湿地和湖泊湿地3种典型生境的鸟类进行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23种,属于14目33科69属.按照季节和生境的不同对鸟类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颍州西湖湿地保护区秋季鸟类的物种数和密度显著高于其他季节,而夏季拥有最高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颍州西湖湿地保护区3种典型生境中,湖泊湿地的鸟类物种数显著多于河流湿地和农田区,同时,湖泊湿地和农田区鸟类密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河流湿地,而河流湿地拥有最高的优势度指数.就科属水平上的多样性而言,该保护区鸟类群落科属间多样性为0.76.颍州西湖湿地是鸻鹬类和雁鸭类等迁徙鸟类的重要中途停歇地和越冬地.  相似文献   

5.
如何对濒危物种进行评估与拯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平 《湖泊科学》2020,32(2):281-293
物种的灭绝本是一个自然过程,但人类的繁荣使数以百万计的生物物种的栖息地被蚕食,很多物种以惊人的速度灭绝了(如长江中的白鱀豚和白鲟)或正在绝灭之中(中华鲟),但却未伴随新物种的自然产生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虽然确定了物种濒危的等级标准,但定量划分标准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因为不可能所有生物物种都能通过同一种种群动态模式去预测它们未来的命运关于物种的濒危机制,人们提出了许多基于种群数量变动的理论概念(如最小生存种群、有效种群大小、种群瓶颈、奠基者效应、"阿利"效应、灭绝漩涡等),但可操作性不强,对保护生物学的实际指导意义不大本文提出了物种生存状态转化的概念模型,物种生存状态主要取决于物种对外在环境的综合生存适合度f(s)和灭绝风险R,受到①物种生存空间的完整性、②生态过程的适宜性、③食物的可得性、④对人为致死或自然灾害的抵抗力等的影响f(s)由物种对若干决定性生存因子s1、s2、s3…的适合度之乘积所决定:f(s)=f(s1)f(s2)f(s3)……,f(s)取值0~1,1表示最大的适合度(理想生存状态),0表示彻底丧失了适合度,因此,任何一个决定性生存因子的趋零,都会导致该物种的灭绝(木桶效应)物种的生存状态指数H(f,R)由f(s)和R联合决定可用f(s)来评估与预测物种的灭绝风险(譬如,可区分为3~4个风险等级),突变临界点之前的动态过程可作为物种濒危的早期预警信号,物种拯救临界点可作为保护性干预的最低目标当然,这里只是提出了一个概念模型,各个决定性生存因子的适合度函数f(s)有待确定,并需要以真实的物种为对象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6.
长江中下游安庆沿江湖泊湿地夏季鸟类多样性调查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湖泊湿地是鸟类的重要栖息地,湖泊湿地鸟类是湖泊生态系统重要的监测生物,湖泊湿地鸟类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对湿地管理具有重要意义.2011年7-8月,采用样线法对长江中下游安庆沿江7个湖泊湿地的夏季鸟类资源进行了调查,以期为湖泊湿地资源管理提供依据.共记录到安庆沿江湖泊湿地鸟类14目35科82种,其中留鸟27种(占32.9%),夏候鸟37种(占45.1%);水鸟28种(占34.6%);肉食性、食虫和杂食性鸟类占多数,分别占30.5%、30.5%和23.2%;须浮鸥、夜鹭、丝光椋鸟、黑脸噪鹛、树麻雀、家燕等6种鸟类为优势种.物种数以黄大湖最高(50种),白荡湖和破罡湖最低(各28种);Shannon-Wiener指数以黄大湖最高(2.123),白荡湖最低(1.918);均匀度指数以龙感湖最高(0.865),菜子湖最低(0.739).进一步分析显示,鸟类物种数、多样性指数与湖泊面积呈显著正相关,鸟类物种数、多样性指数与干扰强度呈显著负相关.采取退田还湖、恢复湿地等途径增加湿地面积、生境类型和植被资源对于保护湖泊湿地的鸟类资源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地球》2016,(12)
正在距今2亿多年前,地球遭遇了一次空前的"物种大灭绝",海洋中超过95%的生物遭遇了灭绝。而生活在中国云南罗平地区的生物足够幸运,凭借这里独特的环境,保留下一条罕见的完整生态链,也成为了大灭绝后三叠纪海洋生态系统全面复苏的直接证据。近日,国土资源部正式同意命名云南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这也意味着罗平生物群的研究与保护力度将更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8.
日本财团法人东丽科学振兴会(会长藤吉次英),最近颁发了第12次东丽科学技术奖。在地球电磁学方面取得很大功绩、并在国际上受到很高评价的力武常次教授荣获金质奖章和奖金300万日元。力武常次1921年生于东京。194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理学部地球物理学专业。后来,任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助教、副教授,并代理过所长。曾到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任客座研究员。回日本后任东京工业大学理学部教授、东海地区判定会六成员之一、地震预报联络会第五期委员。现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  相似文献   

9.
《地球》2015,(4)
说起飞翔,不知道是多少人的梦想,从中国古代万户自制火箭飞天到近代莱特兄弟制造第一架飞机,显而易见人类是受到了地球上某种生物的启发——鸟。但你是否想过,鸟类是如何飞上天空的?鸟类飞行能力的获得与其自身的演化有什么关系呢?  相似文献   

10.
上扬子区长兴期海平面变化与腕足动物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勇  刘梅  王占磊  陈伟 《中国科学D辑》2005,35(12):1150-1155
统计分析了上扬子区四川兴文长兴期地层的沉积环境和腕足类化石分布, 并以海平面升降沉积旋回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为基础, 对旋回中的腕足类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综合研究. 指出, 在海进序列中本区腕足类物种多样性要高于海退序列; 本区长兴期腕足类物种辐射起步于早长兴初期, 物种多样性出现四次峰值(早长兴中期、早长兴晚期、晚长兴初期、晚长兴后期)、其中又以晚长兴后期为顶峰期. 晚长兴末期物种多样性急剧快速下降, 预示着本地区长兴末期大多数繁盛于古生代的腕足动物类群的灭绝.  相似文献   

11.
章洋莹 《地球》2013,(9):50-53
正标题的问题既是一个科学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科学伦理问题。从科学技术层面看,似乎越来越多的科技进展表明,复活灭绝生物已经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科学家们离成功越来越近。而从科学伦理层面看,复活灭绝物种的科学技术越进步,人们对其。可能产生的后果越担忧。  相似文献   

12.
苏《火山和地震》1979年3月号载文介绍了苏联第六次研究地球动力实验场现代地壳运动的边缘学科会议情况,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13.
参加2004年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的点滴见闻与思虑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4年8月20日—28日在意大利的Florence召开了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这次会议对地质学家来说无疑是一次盛会,而对地球物理学家来讲的确提供了一个学习和扩大自己知识领域的平台.本文从会议的分类与主题出发,从六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本次会议的内容、重要成果以及作者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14.
滕玲 《地球》2019,(7):10-15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有地斯有粮,有粮斯有安。1986年6月25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并颁布我国第一部专门调整土地关系的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五年后,为了纪念这一天,国务院第83次常务会议决定,从1991年起,把每年的6月25日确定为全国土地日。这是国务院确定的第一个全国纪念宣传日,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为保护土地而设立专门纪念日的国家。  相似文献   

15.
廖卫华 《中国科学D辑》2001,31(8):663-667
距今约3.67亿年前发生的F-F生物集群灭绝事件是显生宙五大生物灭绝事件之一.这一事件对当时全球浅海壳相底栖生物的影响甚大,它使竹节石全部消失,泥盆纪的生物礁和泥盆纪特征的珊瑚、层孔虫、苔藓虫惨遭灭绝,腕足动物门中的无洞贝超科、五房贝超科和三叶虫的3个科和1个亚科以及菊石中的Manticoceras等也难逃劫运. 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的演化一般可分成灭绝期、残存期、复苏期和辐射期等4个发展阶段.晚泥盆世弗拉期(Frasnian)末为生物的集群灭绝期,大量的泥盆纪生物惨遭灭绝;法门期(Famennian)的早、中期为生物的残存期,当时地球上的生物非常稀少而且十分单调;法门期的晚期则是生物的复苏期,这时出现了不少的新生属种.在泥盆纪-石炭纪之交,在生物的演化史上又发生了另一次集群灭绝事件,虽然这次灭绝事件的规模远不及F-F事件,但使不少法门期的生物惨遭恶运,使刚开始的生物复苏的势头又受到了挫折,中断了它向辐射阶段演化的进程. 关于引发F-F灭绝事件的机制目前仍存在着地外(extra-terrestrial)和地内(terrestrial)两种不同的解释,前者是指小行星对地球的撞击,后者是指广泛的海侵、海平面升降、气候  相似文献   

16.
《世界地震译丛》2013,(2):75-78
在刚刚结束的第10届亚洲与大洋洲地球科学学会(Asia and Oceania Geosciences Society,简称AOGS)学术年会上,本刊主编陈运泰院士当选为亚洲和大洋洲地球科学学会主席,任期两年(2014~2016)。AOGS成立于2003年,是亚洲与大洋洲重要的地球科学学术组织,每年举行一次学术大会。本届AOGS年会于6月24~28日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召开,除了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7.
地磁倒转与生物灭绝因果关系研究五十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魏勇  万卫星 《地球物理学报》2014,57(11):3841-3850
地磁场源于地球内部的地核发电机,经由近3000 km厚的地幔和地壳到达地面,穿过生物圈、大气层和电离层后延展至太空形成磁层.地磁场对生物圈有双重保护作用:阻挡了高能粒子向内入侵,也避免了氧和水等挥发性物质向外逃逸.尽管地磁场在几十亿年的时间里帮助维持了地球的宜居性,人们仍认为地磁倒转所导致的保护作用削弱会给生物圈带来深刻的负面影响,甚至是生物灭绝.本文梳理地磁倒转与生物灭绝因果关系研究的五十年发展历程,结合历史背景评介早期"一对一"假说的得与失,并着重阐述空间环境变化在最新提出的"多对一"假说中的重要作用.这些研究成果已经清晰地说明,从地核到磁层的地球各圈层是一个耦合的复杂系统,地球演化中的重大事件应当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看待,并借助比较行星学来研究和理解.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1990年共召开国内学术会议4次,国际学术会议1次。本文除简要介绍了各次会议的概况、主要内容及学术进展外,还较详细地介绍了1990年10月13—17日在武汉召开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年会”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2 0 0 4年 9月 1 9~ 2 5日 ,武夷山 )第五次空间天气学研讨会暨“中国科学院空间天气学研讨会” ,也是第一次国际日地系统气候和天气计划空间天气主题研讨会 (TheFirstChineseSpaceWeather/CAWSESSymposium)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和中国科学院主办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具体组织、承办 .出席会议的人数为 16 1人 ,其中院士 7人 .会议由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魏奉思研究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学科主任于晟博士共同主持 ,各单元的学术报告由刘振兴院士和中国…  相似文献   

20.
第六篇介绍了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1981年5月25~29日在巴尔的摩举行的春季年会的概况并对这次年会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