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重视环境保护,重视减排治污,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低碳发展、绿色发展,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近日在2013中国工业经济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会上强调说,如今,"低碳"一词在很多行业都是热门话题。"低碳浪潮"在全球  相似文献   

2.
《地球》2015,(7)
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紧约束的矛盾越来越凸显,2005年至今的11个土地日中有8个土地日主题紧紧围绕"节约集约"用地,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视与关注。上海作为全国社会经济发展领头羊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紧约束现象更为突出,为破解人口、资源、环境紧约束矛盾、支持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上海较早地树立了节约集约用地的思想理念。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副局长岑福康介绍,为了深入推动节约集约用地,上海市提出了"五量调控"的用地管理策略:一是总量锁定。上海市正在编制2040年的城市总体规划,为建设用地设置了3260万平方公里的"天花板";二是增量递减。将区县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与现状低效建设用地盘活和减量化等工作相关联,"减一亩才可以拿到一亩";三是存量优化。开展中心城市更新,实现城乡建设用地统筹开发和利用,是上海今后若干年的工作重点;四是流量增效。除了国家战略性项目之外,上海一般产业用地使用权出让不超过20年;五是质量提高。鼓励复合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3.
汶川地震给地方防震减灾工作的几点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荣胜  黄国华  陆炳情  钱坤 《地震》2009,29(1):203-206
通过全方位考察汶川8.0级地震重灾区, 从进一步加强地方防震减灾工作的角度科学总结抗震救灾的经验教训, 并结合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际及区情、 民情和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现状, 从如何实现防震减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层面, 提出了九点启示。  相似文献   

4.
《地球》2015,(10)
<正>气候变化问题是在发展中产生的,也必须在可持续发展中得以解决。国际社会应当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统筹考虑经济发展、保护气候,实现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能源消费不断增加,资源和环境负荷加重。因此,中国迫切需要处理好发展经济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关系,积极探索通过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能效提高、促进清洁能源发展的有效途径,切实  相似文献   

5.
《地球》2011,(3):1-1
我曾经这样算过一笔账: 首先在“纯实验室环境一下设定一些条件,我们的面前有100个家庭,每个家庭只是小夫妻二人,小夫妻们都是独生子女。人口数量是200人。  相似文献   

6.
面对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只有通过对地震系统职能定位进行梳理和改革,创新防震减灾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机制,才能推动防震减灾事业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和更高水平发展。大连市地震局在全面推进地震公共服务创新的基础上,通过社会资源、科技水平、组织建设三者融合发展,创新防震减灾工作思路,实现优质高效和服务最大化。  相似文献   

7.
段雯娟 《地球》2019,(6):68-71
为支撑绿色丝路建设,中国科学院于2018年初设立了“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科学研究专项(简称“丝路环境专项”),是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在数十位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共建绿色丝绸之路:资源环境基础与社会经济背景》(中、英文版),近期正式出版发行。该研究成果回顾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进展,简述了沿线地区概貌以及建设绿色丝绸之路的必要性,并紧密结合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系统地阐述了沿线地区的社会、经济、资源、环境背景与特点,勾勒出沿线地区的总体特征、自然基础和发展态势,是认识沿线地区和探索其绿色发展途径的重要参考文献,为沿线国家共建绿色丝绸之路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由于城市规模的快速发展,在成都市境内选择符合地震观测规范要求的地面地震台地点不多,而地震研究归根结底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是否存在两全齐美的办法来解决地震观测环境要求与经济建设的矛盾,本文简单介绍如何解决好这一矛盾,即成都市应龙湾地震台的建设及地震观测工作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地球》2017,(12)
<正>生态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融合发展的"大生态"模式,既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内涵所在,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革论断的具体实践。对于资源枯竭型地区而言,只有重新回到自然源头,以生态产品的供给来推动转型发展,才能修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大青山煤田开发被列为与包钢配套建设的"一五"计划国家重点项目后,为包钢提供能源支持的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石拐区,经50多年的开采,被  相似文献   

10.
作为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承担重要角色,同时也是目前数量最多、经济比重最大的一类资源型城市,煤炭资源型城市由于煤炭的开发和利用正面临着多种经济、社会和生态问题,亟需进行发展方式转型.以中国的国情,区域转型往往是通过决策者所实施的一系列引导或调控政策来实现.而政策制定的前提是对区域问题的本质及产生机理的充分认识,其关键在于对多种政策效用及其影响的系统评估.目前,基于要素耦合和系统视角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已被广泛用于区域转型策略研究中,在揭示复杂问题本质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其在评估和指导具体调控政策方面尚有待深化.为此,本研究在构建煤炭资源型城市系统动力学模型基础上,提出了多适应性情景系统动力学模型(Multiple Adaptive Scenarios system Dynamic model,MASD).MASD的优势在于构建了多个政策变量并根据政策变量的阈值生成适应性管理情景,通过改良政策情景设置方法弥补了以往系统动力学模型在政策效应评估方面的不足,从而为区域转型决策提供了更有效的研究工具.研究选择了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为案例区,运用MASD模型分析了吨煤工业耗水量、水循环利用效率、人均居民生活用水、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速率和人口承载力管理等调控政策的系统影响.研究发现,煤炭资源型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存在一般性规律,即依次经历自然增长、加速增长、波动性稳定增长、衰退和再平衡等发展阶段;同时,不同调控政策在系统发展的不同阶段起主导作用.据此,研究提出了"先动态识别阶段,后划定主导政策"的资源型城市转型管理策略.根据研究区社会经济现状判断,鄂尔多斯市正处于加速增长到波动稳定的过渡阶段,最优转型策略是发展节水型工业,并依据承载力来调控城镇人口规模,引导区域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何东 《地球》2013,(8):92-93
随着我国测绘事业的发展,测绘成果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并成为国家重要的信息资源。因此实现测绘成果的社会共享,更大程度的让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受益,是测绘事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通过对测绘成果的社会共享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对测绘成果社会共享发展策略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12.
段雯娟 《地球》2014,(5):58-61
近年来,扬中的生态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赢得了省内外广大观者的青睐和赞许。这个小小岛城,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何以又好又快一举推开,促进岛城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成绩名列全国、全省市(县)之榜首的呢?  相似文献   

13.
王丽君 《地球》2013,(8):33-35
正在海洋强国梦的召唤下,中国的海洋地质事业正经历着百年不遇的发展良机。肩上负着以高科技手段为国家勘察、争取海洋战略资源的沉甸甸使命,"海洋六号"船在过去的两个月时间里克服了各种恶劣海况,应对了多次设备故障,出色地完成既定的任务,眼水、汗水和咸咸的海水浸泡在一起。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努力,离不开像"海洋六号"这样的科考船在深海大洋中的一次次远征,离不开  相似文献   

14.
防震减灾规划是指导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审批重大项目、安排重大投资的依据。中美两国防震减灾规划在编制主体、发布单位、编制程序、规划内容等方面均存在差异。防震减灾规划编制过程中,应广泛征求社会公众意见,注重体现地震社会服务产品、人才建设等方面工作,重视对地震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展望地震监测台网的发展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地震监测台网的发展也日新月异,设备性能、技术系统、台网密度正逐步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同时积累了大量的观测数据。如何利用这些监测资源,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公共安全服务,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认为提取有用的地震前兆信息、提升地震速报能力、扩展烈度速报功能是地震监测台网为地震预报和地震应急服务的重点;整合台网资源,构筑统一标准、多用途的地震监测网络是建设公共安全服务技术平台的前提;工程、海洋、气象、环保等是地震监测资源的主要服务领域。因此,开发监测资源,加强自主创新,构筑技术平台,拓展服务领域是未来地震监测台网为社会和公共安全服务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地球》2019,(10)
正记得在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之前遗留下来的地质工作者大概有200多人,经过70年的发展,到今天我作为一名地质教育工作者,直接指导的研究生也有200多人,大概与建国初期的总人数相当,这是一个非常戏剧化的事情,说明地球科学事业在这70年与国家一起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社会进步,都离不开物质资源,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是人民的重要需求,而虚拟经济是建立在实体经济之上的。  相似文献   

17.
关于“九五”期间地震地下流体学科发展前景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在利用地下水(水位、水化)监测预报地震这一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随着地震事业和经济建设的发展,社会对我们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在当前国际上地震预报受到冲击,我国地震事业研究经费严重短缺却又面临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的形势下,如何在“九五”期间使地震观测与研究更上一层楼,针对这一重大课题,.国家地震局地下流体学科技术协调组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本学科“九五”期间地震工作重点的研讨,本专辑分别介绍了专家们从该学科不同角度针对地下流体监测预报地震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新形势下的认识和打算以及下一步规划提出的意见,供专业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刘奎峰 《地球》2012,(11):40-43
人口多,矿产资源人均量少,贫矿多、共伴生矿多、难选冶矿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持续快速推进,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不断加大,节约与综合利用矿产资源,提高资源保障能力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更显得重要。激励机制初步建立在节约与综合利用矿产资源日益得到社会各方面重视以及取得了一些经验的基础上,2010年起,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创新激励措施,设立了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专项,采取"以奖代补"和示范工程两种形式,支持  相似文献   

19.
本项研究的目标是为估计大地震应急反应的可能资源需求、减灾时机和社会经济影响而发展新的方法,并在损失估计模型中包含这类方法。本研究使用了斯坦福大学开发的基于损失评估模型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并的得到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的支持,还使用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地震影响评估小组正在开发的可用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新社会经济损失评估方法。这些方法可用来预测大地震的应急应问题、社会经济影响的后果,以及被大  相似文献   

20.
《地球》2017,(10)
<正>9月23日,2017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主题论坛在天津市梅江会展中心召开。本次大会以"弘扬丝路精神,共促矿业繁荣"为主题,围绕全球矿业形势与政策、矿业投资与金融、矿业勘探与开发、矿业绿色发展等议题进行研讨交流。在主论坛上,国家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史育龙发言表示,能矿资源领域的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统贸易的优势领域。在过去十年当中,中国与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