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老工业基地淄博市工业区位变化的地理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和技术飞速进步的影响下,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老工业基地内部出现了新的工业区位并形成了新的产业集聚区。引起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以淄博实地调研为基础,分析了这种变化产生的动因。淄博市新工业区域的形成从一个侧面说明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潜力。在改革开放以后,国有企业自主权扩大以及大量非公有制的企业繁衍成为淄博工业发展的内动力,引起工业地理格局的变化。自然资源对工业区位的吸引力下降,专业市场区位的重要性上升,在淄博市的工业空间动态中反映也很显著。此外,政府因素和交通区位仍然起重要作用。企业在新工业区位的繁衍和集聚是老工业基地的活力所在,需要特别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2.
乡镇工业韧带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区域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借鉴西方工业生产组织理论,从镇域这一基本空间单位出发,以民乐、人和、北Jiao三镇为例,探讨了乡镇工业企业生产的组织及其变化对镇域地方工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认为在有关外部条件的作用下,企业本身的动作是影响珠江三角洲区域内乡镇工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在此基础上就镇级地方政府如何科学引导镇域地方乡镇工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乡镇工业迅速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区域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借鉴西方工业生产组织理论,从镇域这一基本空间单位出发,以民乐、人和、北三镇为例,探讨了乡镇工业企业生产的组织及其变化对镇域地方工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认为在有关外部条件的作用下,企业本身的运作是影响珠江三角洲区域内乡镇工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在此基础上就镇级地方政府如何科学引导镇域地方乡镇工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李鹤  张平宇 《干旱区地理》2012,35(5):829-837
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项核心任务。基于对区域工业行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规模结构动态变化的定量分析,总结了1990年以来东北地区工业结构演变特征与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区域工业结构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并探讨了区域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发展方向。研究表明:1990年以来东北地区工业结构调整在解决体制性矛盾、发挥存量优势方面成效明显,在政府支持、外资驱动、市场需求拉动以及资源环境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下,东北地区工业结构高加工度化发展趋势初步显现,重工业比重持续上升的态势得到遏制,工业所有制结构调整阶段性效果显著,所有制结构单一的现象得到改善,企业规模分化现象近年来表现出下降趋势,大型工业企业主导工业发展态势的局面正在逐步改变。但偏重的工业结构未发生实质性改变,优势工业行业构成变动不明显,多数新兴工业行业规模较小,高技术产业发展滞缓,推动区域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生性动力不足,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与拉动就业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  相似文献   

5.
信息化在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作用问题是信息地理学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初步分析了信息化可促进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优化和区域空间重组的角色后,通过世界上较成功的德国鲁尔区、法国洛林区和英国东北部的老工业区改造实践.具体展示了信息化在振兴老工业基地中的重要作用。研究表明.以信息化提升传统产业并积极发展信息产业是推动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成功的重要动力.但信息化不能完全解决老工业基地难题.它只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而不是全部.  相似文献   

6.
郑州市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布局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分析郑州市老工业基地产业布局与协调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老工业基地产业布局与协调发展对策.企业外迁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物质基础,环境整治是产业更新的重要保证,科技创新是主导产业与城市功能再定位的出发点,强化三产是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空间重塑是区域新形象的重要体现.并认为扭转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落后局面的关键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相似文献   

7.
杨春 《地理学报》2011,66(10):1343-1354
基于从全球生产网络(GPNs) 层面分析区域发展战略性耦合(strategic coupling)的视角,本文探讨自21 世纪初以来,台资跨境生产网络在中国大陆的空间重组,特别是个人电脑 (计算机) 企业从珠三角向长三角地区再布局的动力机制与格局。通过对相关企业的深度访谈与个案研究,指出台资个人电脑企业在珠三角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的空间再布局是在各区域地方制度下,GPNs 架构中全球领先企业(global lead firms) 与分布在2 个三角洲区域处于 GPNs 较低层级供应企业(supplier firms) 之间进行不同的战略性耦合之结果。研究阐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新区域主义’理论对区域发展仅分析区域内部因素之局限性,因应跨地域 (trans-local) 动力的出现,全球生产网络视角下区域内部与外部因素的战略耦合,已成为理解全球经济化下区域发展的重要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8.
东北老工业基地衰退机制与结构转换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李诚固 《地理科学》1996,16(2):106-114
分析“东北现象”及世界主要老工业基地发展衰退特征,运用产业结构结构增长理论,探讨了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世界主要老工业基地发展衰退的制约因素,归纳,总结了老工业基地发展的衰退机制,在分析,借鉴国外老工业基地改造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的目标、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区域产业链的理论基础、形成因素与动力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朝隆  陈烈 《热带地理》2007,27(2):126-131
探讨了区域产业链的理论基础、形成因素与动力机制,指出构建区域产业链符合区域经济系统理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的思想和产业组织优化的要求,有利于建立区域之间及企业之间的新型关系,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效率;区域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受到自然资源、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地域文化、产业技术、政策与制度、历史事件与机遇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强调区域产业链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区域产业链的构建应遵循产业自身发展的规律和市场机制运行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之一,其关键环节在于促使核心城市快速发展,发挥其对区域的带动作用。文章以哈尔滨市为例,分析了核心城市物流发展对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基础作用。在运用城市物流规划理论与方法、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发展需要和现存问题,对哈尔滨市城市物流体系规划进行了探讨,为其他城市的物流规划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模式借鉴。  相似文献   

11.
区域经济弹性视角下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振兴过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区域经济弹性概念对分析老工业基地演变过程有独特的理论价值。依据经济增速划分1990~2015年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周期,通过构建反事实函数测度不同阶段城市和分产业经济抵抗力和恢复力,揭示了区域经济弹性的演化特征,反映了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振兴过程,结果发现:同一经济周期中抵抗力和恢复力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抵抗力低受冲击影响严重的城市在随后的经济振兴过程中经济恢复发展好,存在“创造性破坏”过程;区域经济弹性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区域对冲击的抵抗力水平受前一经济周期恢复力的影响,区域经济弹性在引起区域应对冲击能力的变化同时其自身也因此而发生改变;辽宁老工业基地的经济振兴经历了衰退-恢复-下滑的波动历程,呈现倒“N”型,其面对冲击扰动的抵抗力较低,第二产业更易受到冲击影响,第三产业抵抗力相对较高,老工业基地长期存在路径依赖、制度锁定现象,结构性体制性问题严重,突破能力弱,过度依赖传统重化工业,新兴产业发展缓慢,现代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针对老工业基地演变过程的规律特征,提出了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振兴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苗长虹 《地理研究》1994,13(3):25-34
80年代以来中国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工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本文依据对河南省178家农村工业企业的问卷调查和四个亿元村的访问以及有关统计资料,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系统分析和区域综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揭示了欠发达地区农村工业发展的主导因素和区域型式,并提出了促进其持续快速发展的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李连刚  张平宇  王成新  程钰 《地理科学》2021,41(10):1742-1750
区域经济韧性为分析老工业基地经济转型过程和规律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分析框架。论文构建区域经济韧性视角下经济转型分析框架,对2003—2018年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转型过程进行实证分析,探讨辽宁经济转型演变过程与阶段特征。结果发现:① 辽宁经济转型效果呈现出波动上升态势,压力抵抗水平最高但呈现下滑趋势,突破潜力水平最低。② 辽宁经济转型过程表现出周期性规律特征,2013年后处于重组?开发期,下一阶段将步入维持?释放期。③ 辽宁老工业基地压力抵抗水平东西空间分异现象明显,动力适应水平中部地区集聚特征显著,东部地区潜力突破水平低。④ 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转型效果呈现出中部高两翼低的空间格局,经济转型效果相似地区集聚显著。根据研究结果,针对老工业基地经济转型的规律特征,提出了未来转型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及其就业变化研究——以沈阳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董丽晶  张平宇 《地理科学》2008,28(2):162-168
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是区域经济中的一个独特现象,其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文章在深入分析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与就业变化两者互动关系的基础上,以典型的老工业城市沈阳市为例,探讨了沈阳市产业转型过程中的产业升级、产业替代和产业融合,对城市就业结构、就业制度以及就业文化方面的影响。最后总结了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与就业变化的特征,讨论了沈阳市在产业转型过程中促进就业的对策措施,以此为东北地区老工业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要素重置和产业结构变迁的结构分析方法有助于揭示工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原因。依据2000-2013年甘肃及全国工业分行业面板数据,通过构造工业结构变化度、结构变化的资本集约度等指标考察甘肃工业结构的变动趋向;利用改进的Wurgler模型测算样本期内甘肃工业要素重置效率,考察工业结构调整的效率特征;分析结构调整的动力因素并探讨甘肃工业的转型升级路径。实证研究表明,在样本期内,甘肃大力发展资源、重化工等区域特色工业,产业资本不断深化,要素集聚能力不断加强,但这种规模导向的要素配置和工业结构调整在整体上呈现出"结构负利"特征,生产要素向高生产率部门的流动缺乏效率,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比较落后。据此,提出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整合优势产业资源和提高工业技术化程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新疆区域工业发展水平与结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经过建国后5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工业已经成为新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力量。近10年来,新疆工业的整体水平提高很快,但与同时期全国工业的发展水平相比较,却仍然有一定差距。分析表明,这种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本文拟从新疆工业的发展现状出发,运用工业化发展阶段评判、区域差异和产业结构分析等理论和方法,分别从时空和结构的维度,对新疆的工业化发展水平和空问结构进行全面分析。在阐明新疆工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内部区域差异及其结构特点的基础上,试图揭示新疆工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并据此从不同层面,指出新疆工业的发展方向及其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7.
基于改进的RITE模型选取15个指标,计算了1998-2005年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全国的信息化指数:对比了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全国平均信息化进程发展差异;并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探讨了东北老工业基地信息化水平各影响因子对区域整体信息化水平的贡献差异.结果表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东北老工业基地整体信息化水平较高,年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8.40%;但就区域内部而言,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其信息化水平强弱依次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对于信息化测度指标,信息装备率(r2=0.991)和通信主体水平(r2=0.981)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整体信息化水平提升的主要驱动力;相反,信息量是阻碍东北老工业基地信息化水平提升主要因子(r2=0.753).  相似文献   

18.
张平宇  刘大千  刘世薇 《地理科学》2018,38(7):1012-1022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区域地理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简称东北地理所)人文地理研究一直坚持稳定的学科方向,具有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的时代特征,聚焦不同历史时期东北区域发展重大问题,区域研究特色突出。东北地理所建所60 a来在农业和工业发展与布局、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综合发展规划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应用与基础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向未来学科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东北地理所人文地理研究仍要围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可持续发展这条主线,重点研究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与城市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布局、国土空间规划与区域治理、跨境区域开发与经济合作、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探索东北老工业基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变规律,发扬人文地理研究特色,创新理论与方法,加强学科队伍建设,提升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要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结构的系统优化与区域发展的全面振兴。城市化能够发挥对改造的拉动、支撑与承载作用。当前,东北地区城市化速度下降,动力不足,城镇体系不尽合理,资源型城镇转型的城市化支撑不足,众多老城区需要改造,农村城镇化滞后。未来要着力完善城市化动力机制,促进区域城市整合,培育城市群,促进大城市空间升级与老城区改造互动发展,发挥大城市对农村城市化的带动作用,统筹资源型城镇产业、就业、空间与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典型地区人文-经济地理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城市密集区、老工业基地、陆疆、山区是中国主要的地域类型,也是人文-经济地理学研究“人一地关系地域系统”形成规律、驱动力和作用机制、演化过程与空间格局的重要对象。伴随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与自然系统之间的匹配和适应关系正发生着深刻而剧烈的变化,加强上述典型地区的研究既是人文一经济地理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强化学科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的服务职能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中国城市密集区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城市老工业区改造,边境城镇集聚扩散的动力机制,山区聚落空间、文化景观及其环境与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总结了在国家重大地域空间规划和战略咨询中发挥的科技支撑作用以及在典型城市密集区可持续发展、老工业基地振兴、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等方面取得的重大研究成果和产生的社会影响。从学科建设和技术方法层面,提出未来要加强城市密集区发展的社会和生态效应,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与绩效评价,陆疆地域系统演变机理和发展模式,应对气候变化的山区可持续生计选择、动力、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