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汉中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位于陕南西部,全市辖1区10县,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人口370万人,文化古迹甚多。它北有秦岭,南是巴山,中为盆地。源于西端的汉江,横贯其中,向东流去。  相似文献   

2.
吴智安 《福建地理》2005,20(3):58-61
地理教学中存在着“点”、“线”、“面”三要素,与《福建省历年高中地理会考提要》中指出的3种能力要求一一对应。本文旨在通过三要素与3种能力的对应关系,阐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注意把握和理顺它们的关系,以全面提高地理教学的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3.
1.绝大部分领土位于南极圈内南极洲是地球上纬度最高的大洲。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这一对南极洲地理环境起重大影响的特征,可让学生回顾旧知识,结合课文和南极洲地图.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相似文献   

4.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为了向45分钟要质量、要效益,很注意“精讲多练”。笔者认为:“精讲”值得提倡,但“多练”最好改为“巧练”。当然练在重点、练在关键,适当“多”还是好的,问题在于“应试教育”的思想支配下所指的多练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相似文献   

5.
《地理教学》2001,(8):44-44
3月28晚,浙江省温州市境内的永嘉、成、苍南、瓯海等地下起了一场奇怪的“黄雨”,面积之大在该市极为罕见。据温州市气象台专家分析,那日晚上,正值冷锋过境,风速大,风的切变也厉害。卷起黄土、泥沙与空气中弥漫着油菜花、松树等花粉一起遇雨,致使出现了大面积的“黄雨”。  相似文献   

6.
谢永飞  梁波  林莉华 《热带地理》2022,42(8):1288-1300
基于个体心理决策视角,使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流出地的“家”和“业”对青年农民工回流意愿的影响过程。研究发现:文化意义上的“家”是影响青年农民工回流意愿的深层因素,但其影响还需要“业”的强化。流出地的“家”和“业”共同作用,形塑青年农民工的回流意愿。“家”的文化观念通过新的人生节点、具有挑战性的家庭责任和规划中的家庭发展触发青年农民工回流;“业”的想象则通过选择新的就业地点、渴望好的就业条件、寻找独特的创业资源和改变旧的发展路径增强青年农民工回流意愿,由此实现回流决策中的“家”“业”兼得。在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下,流出地政府既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机会、提升收入水平,又要加大对回流的青年农民工的创业扶持,使他们的“业”得到持续强化,“家”“业”可以持续兼得。在对农民工群体进行研究时,可以把“家”作为一个关键的切入点,从“家”出发构建中国话语的分析框架,这蕴含了创建中国本土人口流动理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除海南外,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历史上也有一处既有地物标志,又有确切空间范围的“天涯海角”。这处“天涯海角”位于我国南海北部湾滨海地区的钦州市和合浦县,其地物标志就是在北宋时期修建的“天涯亭”和“海角亭”。天涯亭建于钦州,海角亭建于合浦,因为钦州与合浦毗邻,所以南宋周去非将这一带合称为“天涯海角”。  相似文献   

8.
地理教学是地理教师与学生双方共同完成“教”与“学”两个子过程的过程,其完成程度如何,长期以来是以各类地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的最主要标准。  相似文献   

9.
10.
唐代“六胡州”与“宥州”故地新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艾冲 《中国方域》2003,(2):38-40
  相似文献   

11.
基于组织与机制的“地王”现象政治经济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启焰  曾文 《地理研究》2011,30(10):1847-1860
"地王"现象作为一种城市政治经济现象,是中国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城市政治经济理论进行了回顾,然后运用其中的城市政体论与增长机器论对"地王"现象的上层建筑进行了解构,通过分析该现象背后各利益集团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认为"地王"这一土地投机泡沫现象,是城市尺度内土地开发领域的各方政治经济群体博弈的城...  相似文献   

12.
2011年发生的埃及等中东-北非国家的持续动荡,均发生在所谓的"伊斯兰弧带"。此次动荡具有持续时间长、影响深、社会基础广泛等特征。骚乱的原因,主要是历史上宗教冲突遗留下的仇恨、美国等西方势力的干涉、中东-北非地区国家内部现代化转型障碍重重等。在更深的层次上,此次乱局也是现有国际政治结构失衡的一种折射。中国需要细致评估动乱对中国安全的警示意义,提升对中东一北非地区事务的政治影响力,更好地维护本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  相似文献   

13.
14.
《地理教学》2008,(10):46-46
2002年3月,美国“奥德赛”号飞船发现,火星表面附近有巨大的冰层。这是人类第一次在火星表面发现基本的化学元素存在。  相似文献   

15.
在“澳大利亚”一节的教学中,我十分注意运用一条特殊的纬线来引导学生探索地理问题,这条特殊的纬线就是南回归线。如何将这条特殊的纬线贯穿在教学过程之中,并做到“一线”多用呢?  相似文献   

16.
关于库姆塔格沙漠“羽毛状”风沙地貌的讨论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董治宝  屈建军  卢琦  钱广强 《中国沙漠》2008,28(6):1005-1010
库姆塔格沙漠是我国最后一个完成综合科考的沙漠,以其北部的“羽毛状”沙丘著称。以往关于库姆塔格沙漠风沙地貌的认识主要基于遥感影像判读。最近深入沙漠腹地的实地考察引发了对该沙漠“羽毛状”沙丘的争论。本文从地质构造、遥感影像纹理特征、沙丘形态特征、风况特征、组成沙丘沉积物的粒度特征、矿物组成、光谱特征、颗粒形貌等多层次、多视角探讨库姆塔格沙漠的“羽毛状”风沙地貌。提出从三种空间尺度上区分“羽翼状”沙漠、“羽毛状”图案(伪羽毛状沙丘)和“羽毛状”沙丘的必要性。认为:①库姆塔格沙漠的 “羽翼状” 总体格局是受新构造运动控制的。②以往基于航片判读确认的“羽毛状”沙丘实际上是由线性(赛夫)沙丘、丘间走廊的亮色浮沙片和残余暗色粗沙地的反照率对比形成的“羽毛状”图案,并非真正的复合沙丘。③真正的“羽毛状”沙丘应该是指有明显新月形沙丘遗留翼角的赛夫沙丘(线性沙丘)的变型。④由赛夫沙丘到“羽毛状”沙丘,风况愈来愈复杂。  相似文献   

17.
“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的地理教育观认为,接受地理知识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因此,地理学除了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地理事实、概念、原理等知识外,更重要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具备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观念。把提出地理问题到解决地理问题所必须的地理技能作为地理能力培养的核心。这就要求教师要以人本主义的学习观,转变教学策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学会学习”能使人终身受益,高中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18.
“南阳”这一地名在《史记》中共出现47次(见嵇超等编《史记地名索引》)。从空间上看,这47个“南阳”往往是同名异地;从时间上看,均为从春秋到西汉长达七百多年的时间跨度中的古地名,而且一部分地名随历史发展而湮废不存,另一部分则沿用至今,但其地域范围又有变迁。这样一来,就会给今天的读史者,尤其是初学者,带来诸多不便,乃至影响了对史实的理解,因此有必要一一释之。  相似文献   

19.
话说“南方长城”的形成与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0.
《地理教学》2005,(3):47-47
汉城市市长李明博19日在汉城市政府举行记招待会,宣布把汉城市的中名称改为“首尔”,“汉城”一词不再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