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郯庐断裂是华北板内重要变形,也是华北煤田重要控煤构造,它将华北晚古生代聚煤盆地东段切割推移,使之成为相对独立的构造单元;控制了华北板内变形:断裂旁侧派生的旋卷构造,构成新颖的煤田构造样式。从华北晚古生代聚煤盆地沉积和变形的视角看,郯庐断裂中生代走滑平移,估算最大水平位移量达500km,东盘辽吉块体岩壳消减量250km,走滑运动时限,从印支期始,燕山晚期走滑速度增快达到高潮,并向伸展运动转化。  相似文献   

2.
古断裂是指在变质岩区与谱质岩层变形和南作用同时发生的,在盖层沉积之前形成的断裂,其与断屋有关的断层岩石在后期骏马理新固结成岩。它是前寒武纪变夺内一种重要的构造现象。通过研究,概括总结了古断裂的特点及识别古断裂构造的各种标志,同时探讨了古断理解构造性质。古断裂构造的研究,无乡下对提高前寒武纪地质发展史的认识及对成矿分析和成矿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库车坳陷盐下构造对盐上盖层变形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库车坳陷是在地壳或者岩石圈尺度整体挤压作用下,收缩构造变形形成的一个构造单元,膏盐岩层等软弱岩层可能导致滑脱断层发育,并引起盐上和盐下不协调收缩变形,区域挤压作用下一些先存基底断裂带的逆冲位移是控制盐上层冲断褶皱变形的主要因素。运用地震资料、地表露头、钻测井资料以及非地震资料等,对库车坳陷区域大剖面的盐上层、盐下层的构造变形样式进行分析,认为南天山在挤压收缩变形中隆升,诱导盆山过渡带发育基底卷入的高角度逆冲断层,先前基底断层的复活影响了盆地沉积盖层的构造变形,基底断裂与盖层断层组合样式在走向上基本一致,盖层强变形带与基底断裂带上下呼应。  相似文献   

4.
塔北隆起北部叠加断裂构造特征与成因背景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北隆起在塔里木叠合盆地演化时期经历了古克拉通隆起、早期前陆前缘隆起、库车再生前陆盆地斜坡3个阶段。经过两期成盆构造变革阶段,塔北隆起北部垂向上叠加深、浅层两组断裂系统:深层断裂系统为基底逆冲断裂,发育冲断构造、背冲构造组合;浅层断裂系统为正断层,发育地堑、地垒构造样式组合。两组不同性质断裂系统的发育均对应于两期造山挤压背景下前陆盆地形成阶段。笔者认为,深层断裂并非是处于早期前陆变形区域,而是处于挤压背景下板内塔北古克拉通隆起“纵弯”构造变形中岩层破裂的结果。浅层断裂是库车再生前陆盆地阶段塔北隆起北部基底(前中生界构造层)受水平挤压翘曲变形(纵弯变形)导致上覆岩层引张破裂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兴地断裂发生在中元古代末期,使中元古巨厚的沉积岩发生了强烈褶皱和隆起,并伴有大量岩浆侵入和区域变质作用。在兴地断裂形成的同时,发生了第一期构造变形,其特点以韧性变形为主,由三个变形幕构成,形成了本区主要构造骨架;晚元古代本区进入晋宁期发展阶段,团结的塔里木地台基底局部裂开,形成一系列近东西向的断陷盆地,发生了第二期变形,形成以塑性变形为主的板劈理和千枚理为其特征。该期变形结束了塔里木基底发展,进入了稳定盖层沉积发展阶段;进入早古生代,兴地断裂控制了该时期的沉积作用,之后发生第三期变形,以脆性变形为主,形成一系列碎裂岩和脆性变形组构,使兴地断裂形成几十米乃至上百米宽的破碎带,从而改造了早期的糜棱岩;至中、新生代,兴地断裂再次活动,形成断裂两侧南升北降的扭动形迹。通过对兴地断裂的深入探讨,笔者认为:该断裂具有线性特征明显,活动时间漫长,构造变形复杂,是塔里木盆地北缘规模巨大的复活大断裂。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北部边缘构造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能源  漆家福  谢会文  李勇  雷刚林  吴超 《地质通报》2012,31(9):1510-1519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北部边缘与南天山过渡带结构复杂,是了解塔里木盆地-南天山盆山关系的关键。利用2D、3D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分析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北部边缘的结构特征、构造样式,对比研究不同区段变形的差异和影响构造样式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根据基底断裂的发育情况,库车坳陷北部边缘自北向南可划分为三区五带,自浅至深可划分为4个变形层。其中,山前克拉苏构造带以克拉苏断裂为界可细化为高角度基底卷入变形区、低角度基底卷入变形区和盖层滑脱变形区。②库车坳陷盆山过渡带主要发育收缩构造、盐构造和走滑构造,根据其表现形式可划分为15种样式。③库车坳陷北部克拉苏构造带可划分为6个主要的构造段,受先存基底断裂、膏盐岩分布和南天山差异推覆作用的影响,各构造段表现出差异变形的特征。④现今构造主要形成于新生代中晚期,经历了晚二叠世—三叠纪古前陆盆地、侏罗纪—白垩纪坳陷盆地、古近纪—中新世弱收缩挠曲盆地和上新世—第四纪陆内前陆盆地4个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7.
塔藏构造混杂岩带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大陆造山带构造岩片填图方法,首次对九寨沟塔藏构造带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塔藏构造带为-构造混杂岩带。其南北边界断裂清楚,北界为牙扎沟断裂,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南界为荷叶断裂,也呈北西-南东向展布,边界断裂内部为塔藏构造混杂岩带,呈北西-南东向延伸长16-24km,宽7-8km,由上古生界与三叠系的多个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构造岩片(或岩块)混杂堆积组成,与塔藏岩组砂板岩呈断层接触,总体表现为块体之间无序,块内有序,微观变形特征清楚,三维有限应变测量显示为北东-南西向,近南北向两个方向压缩,结合测区构造地质环境分析有4期变形。  相似文献   

8.
应用岩石磁性组构研究动力变形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研究了典型韧性变形断裂和弱变形区的岩石磁组构特征。结果表明,磁组构能确定断裂运动方向、构造变形性质、变形历史及反映变形与成矿的关系;在韧性剪切带控矿区,金矿化与变形强度呈正比;弱变形区断裂控矿的枞树板铅锌矿区,变形强度与成矿成反比。  相似文献   

9.
针对柴北缘大柴旦地区北东、北西向两组逆冲推覆断裂交汇,构造变形极其复杂,构造解析困难的问题,充分利用野外地质调查、地震、重磁电、钻井(孔)等资料,理清了研究区主要断裂体系及其组合特征与展布规律。采用地表和地下构造、浅部和深部构造、地震和非震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山前带构造建模研究与构造解析。通过研究,确定了研究区发育NW和近WE向两组断层和盆缘逆冲、盆内逆冲、盆内挤压走滑等3类断裂体系,平面上具有分区、分带性;建立了盆缘、盆内不同构造变形机制的构造解释模型;共识别出了挤压、伸展和走滑等3大类8种构造样式,明确了构造样式组合模式及其分布规律,理清了研究区“南北分带、东西分区”的构造变形特征;南西北东向构造演化剖面分析明确了盆缘、盆内推覆构造与盆内反冲构造后展式演化时序及其对中生界残留分布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塔中南坡划分为卡塔克隆起区和塘古孜巴斯坳陷两大构造单元,分属两大断裂体系。塘古孜巴斯坳陷断裂体系又可划分为西部滑脱-逆冲、中部滑脱-逆冲兼走滑以及东部高角度逆冲等三个断裂发育区。断裂主要发育于加里东中期Ⅰ幕和Ⅲ幕,以逆冲断裂为主,分为盖层滑脱型和基底卷入型两大类,并可划分出反转断裂、逆冲-滑脱断裂、逆冲-滑脱兼走滑断裂以及高角度逆冲断裂等四个亚类。不同断裂的叠加组合,主要形成了断层相关褶皱构造、潜山-披覆构造、花状构造以及正反转构造四大类构造样式。断层相关褶皱所形成的圈闭多且面积大,是重要的勘探目标,其成藏最关键因素应重点考虑储层发育情况;潜山-披覆构造是塔中南坡较发育的另一类重要构造样式,盖层条件为成藏关键因素之一,该类构造的周围斜坡地区也是有利目标区。塔中南坡四种构造样式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圈闭,潜在资源量大,目前勘探程度较低,需加大勘探投入。  相似文献   

11.
下扬子海陆域新生代沉积盆地是中国东部主要含油气盆地之一,成盆断裂特征与活动规律是该区油气勘探研究的基 础。文章基于高覆盖率的地震勘探测线,以构造断裂解析为突破口,探究盆地断裂的变形特征与活动规律。依据断裂组合 样式与构造活动特征,断裂可分为伸展、走滑、挤压-反转三种样式,构造活动分为伸展断裂与伸展-走滑断裂两种构造 体系。成盆断裂显著受控于郯庐断裂右行走滑变形,主要与郯庐断裂带不同构造走向的区段位置和与郯庐断裂带的距离这 两个因素或变量有关,盆地断裂呈现了“东西有别,中部不同”的特点。下扬子区新生代多变应力场,控制着作为油气运 移通道断裂的开闭状态,是油气资源评价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GPS观测的活动断裂滑动速率及其对现今大陆动力作用的制约   总被引:51,自引:2,他引:51  
活动断裂的滑动速率是晚第四纪构造变形的定量描述 ,是制约和研究现今大陆动力过程的重要基础数据。地震地质学研究给出主要活动断裂的长期和平均运动水平 ,横跨断裂的GPS观测能够提供断裂的现今滑动速率。文中利用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 10 0 0多个GPS观测站的复测数据 ,计算中国大陆主要活动断裂的现今滑动速率。发现主要活动断裂的GPS滑动速率与晚第四纪滑动速率在运动方式和运动量上是大体一致的。从GPS观测到的断层滑动速率来看 ,中国大陆的大多数活动断裂的速率都在 10mm/a之下 ,而没有类似于板块边界的大于 2 0 30mm/a的滑动速率。这种现象意味着整个中国大陆的构造变形可能是分布式的 ,而不是仅仅集中在少数几条大型活动构造带上 ,沿主要活动断裂的刚性块体滑移可能不是构造变形的主要方式。现今构造变形的分块运动图像可能只是脆性上地壳的变形方式 ,中下地壳和上地幔的运动则以连续变形为特征 ,从下部驱动脆性上地壳的变形和运动 ,使得上部地壳的变形既表现出分块特征 ,又发生块内的变形。“连续变形”理论模型能够更好地描述大陆内部的构造变形。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地区走滑断裂控制着碳酸盐岩储层的发育和油气的富集。受多期构造活动和地层岩性差异的影响,哈拉哈塘地区走滑断裂的空间结构多样、断裂演化过程复杂,走滑断裂带结构差异对油气富集的控制机理仍存在争议。本文基于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钻井资料的一体化研究,建立起哈拉哈塘地区走滑断裂的空间变形样式及分层分段模型。通过分析走滑断裂控制下的单井油气产能差异,明确了走滑断裂构造变形差异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1)该区走滑断裂在平面上具有分段特征,断裂带相互交切导致断裂空间结构复杂,形成多种组合样式,单一断裂带可划分为尾部、主位移带、叠接区以及断裂间截切部位,共发育9种平面样式,分别是尾部的羽状、马尾状、雁裂状样式,主位移带发育的线性及分支型样式,断裂叠接部位发育的辫状及软连接型样式,截切部位的交汇型和终止型样式。走滑断裂变形特征符合Riedel剪切模型,主干断裂周围发育分支断裂,断裂的发育以生长连接为主,截切部位伴随有断裂相继滑动引起的调节变形;(2)走滑断裂的纵向分层变形控制着油气的运移和成藏过程。断裂贯穿膏岩层是油气向上运移的关键。奥陶系碳酸盐岩的改造作用控制着油气的储集规模及...  相似文献   

14.
弱变形构造带是沉积盆地盖层中客观存在的构造现象,并且与油气聚集关系密切,一般可以通过不同地质单元(次级断层、油藏、圈闭、相带、凹陷、岩体、潜山等)的有规律排列等现象进行识别.为了初步揭示盖层变形带变形强度与油气聚集规模这一问题,首先在渤海湾盆地初步识别出40条盖层变形带,然后应用变盖层厚度和变剪切强度的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方法研究基底断裂走滑活动对盆地沉积盖层产生断层的过程.应用SPSS软件,对基底走向滑动量、横向滑动量、实验盖层厚度、雁列缝长度等参数进行了多元二次函数拟合.根据东营凹陷八面河、王家岗地区古近系各时期地层厚度、构造图R剪切长度、实验估算的张扭角度,计算出了各个时期的基底断裂走滑量;在模拟实验各阶段充注染色石油,结合凹陷实例建立了基底断裂走滑早期R剪切单一通道运移-孤立聚集、早中期R剪切主通道运移-雁列串珠状聚集(王家岗)、P剪切主通道运移-断续带状聚集、全通道运移-连续带状聚等成藏模式(八面河);最后指出盖层变形带上的R剪切增压变形段,R、P剪切交汇段是油气勘探有利目标区.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柯坪断隆断裂构造分析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柯坪断隆内断裂发育,笔者根据野外及地震数据对各主要断裂和二级断裂进行了分析,认为柯坪塔格断裂形成于晚第三纪,沙井子断裂早期与柯坪塔格具有不同的发育历史,阿合奇断裂形成于挤压而非走滑的背景下,皮羌断裂和印干走滑断裂其实是协调作用的捩断层。萨尔干断裂是一条假走滑断层,实际上应该是一条撕裂断层。在挤压背景下形成了二类主要的断裂构造组合样式;叠瓦推覆体、构造窗。笔者认为柯坪断隆上的构造其实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远程碰撞造山和板内变形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6.
赣北地区属扬子准地台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地台盖层中的滑脱断裂与滑脱褶皱紧密伴生,共同构成滑脱构造。滑脱断裂沿地台盖层中的软弱面、润滑层发育。滑脱断裂的总体产状是后缘倾角较缓,向前缘逐渐变陡至倒转;在平面上与地层走向一致,方向变化较大,因地而异、各不相同。滑脱断裂的构造样式,以短轴背形、向形构造为主,另有穹窿构造、滑来峰构造、滑覆窗构造。滑脱断裂是良好的内生热液矿床的储矿构造;滑脱断裂形成于中生代,大多己褶皱变形,工程地质条件良好。  相似文献   

17.
三危山断裂隶属阿尔金断裂体系,处于华北板块与塔里木板块的结合部位。在玉门镇幅1/250000的区域地质调查中,发现三危山断裂带东段一甘肃省玉门镇片石山一带存在着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两期不同性质、不同层次、不同构造组合样式的韧性变形。  相似文献   

18.
基底先存断裂的活动会对其盖层岩层的变形起到较大的影响,尤其当应力直接作用于基底时更是对变形起到了控制作用。通过一系列的砂箱实验模拟分析了在统一的构造应力场中,当深部的基底断裂作平移滑动时盖层断块的被动变形情况:当其具有伸展分量时,会形成一个近对称的走滑 伸展裂谷形态,当具有挤压分量时,会形成以逆冲走滑断裂为边界的对称的局部挠曲隆起;同时在剖面上会形成典型的走滑构造特征,变形区域的大小与伸展或挤压分量的大小有关。先存的盖层断块受到基底作用力时,除内部变形本身还会发生旋转,形成局部的拉伸和挤压区;当一个地区的基底断裂多次活动甚至发生反转时,就会使地表形成特别复杂的构造现象;郯庐断裂带中段的埕岛-垦东潜山构造带的变形是一个典型的走滑基底控制的情况,实验结果证明基底的走滑反转变形造成这些断块的旋扭,盖层的非完全反转形成了剖面上的“复式花状构造”。  相似文献   

19.
南秦岭构造带中段晚中生代陆内变形特征与侧向挤出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秦岭构造带位于秦岭造山带南部,在中生代时期经历了复杂的陆内变形过程。在晚中生代阶段,南秦岭构造带内发育一系列平行造山带的走滑断裂带。目前对于这些走滑断裂带不同构造位置的变形特征、变形叠加关系以及动力学机制等方面的认识并不充分。构造研究显示,南秦岭构造带内的宁陕断裂和安康断裂均发育大量平行于断裂带的A型褶皱群和近水平的拉伸线理,表明南秦岭构造带经历了以走滑剪切变形为主的构造阶段。运动学特征表明,宁陕断裂以左行剪切变形为主,而安康断裂则以右行变形为特征。选择典型岩石样品进行同位素测年来限定断裂活动的时代,其中:宁陕断裂带内同构造花岗岩脉的锆石SHRIMP U-Pb定年结果为(186.0±4.0) Ma;安康断裂带内云母矿物的40Ar-39Ar定年结果为161.2~173.5 Ma。虽然宁陕断裂和安康断裂的运动方向不同,但是同位素年代学研究限定了两条断裂发生走滑变形的时间都是早-中侏罗世,从而共同构成了南秦岭构造带中间块体整体向东挤出的构造特征。同时也表明,相互碰撞的大陆在碰撞之后将很快转变为以平行造山带侧向挤出和走滑位移为主的陆内变形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20.
松辽盆地继承性断裂带特征及其在油气聚集中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松辽盆地沉积盖层发育三套断裂组合,即张性断块构造断裂组合、张性断块构造-滑脱型正断层组合断裂组合、扭动断裂组合。三套断裂组合主干断层具有继承发育特点,形成继承性发育断裂带。这些断裂带不仅控制了深部构造格局、中浅层沉积体系的发育与展布以及盖层的构造变形,而且对盆地油气系统中油气运移、聚集与保存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继承性发育断裂带周围是盆地油气的主要聚集区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