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水温26±2℃、盐度28条件下,恩诺沙星(enrofloxacin,EF)按5 mg/kg的剂量腹腔注射和口灌红笛鲷(Lutjanus sanguineus),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恩诺沙星在红笛鲷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结果显示:注射和口灌后红笛鲷血浆的药时数据均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血药达峰时间(tp)分别为0.75和1.5 h,血药质量浓度峰值(cmax)分别为5.22和3.94μg/mL,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36.98和17.24 mg/(L.h),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13.28和9.18 h;恩诺沙星在组织中分布较广,注射和灌服给药肌肉、肝脏和肾脏的cmax分别为3.53和3.40μg/g、4.08和3.98μg/g、11.23和5.40μg/g,tp分别为1.5和2.0 h、1.0和2.0 h、0.75和1.5 h,AUC分别33.17和23.12 mg/(L.h)、39.36和18.20 mg/(L.h)、98.97和56.69 mg/(L.h);EF在红笛鲷体内消除速度较慢,注射和灌服给药肌肉、肝脏和肾脏的t1/2β分别为22.08和83.32 h、41.52和94.47 h、20.94和21.81 h。表明恩诺沙星注射给药在红笛鲷体内的吸收和消除均快于口灌给药。  相似文献   

2.
在水温(20±2)℃条件下,以10 mg/kg的剂量对健康眼斑拟石首鱼(Sciaenops ocellatus)腹注和口灌甲砜霉素,采用HPLC-MS/MS方法测定组织中的药物浓度,研究甲砜霉素在该鱼种体内的代谢动力学。结果显示,两种给药方式下眼斑拟石首鱼血浆药时数据均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腹注给药后血浆、肾脏、肝脏和肌肉的药物峰值(C_(max))分别为5.50μg/m L、10.96μg/g、6.61μg/g和3.50μg/g,达峰时间(tp)分别为1.2、1.5、2.0和6.0 h,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44.82、17.27、29.39和26.99 h;口灌给药后血浆、肾脏、肝脏和肌肉的Cmax分别为4.62μg/m L、7.11μg/g、4.99μg/g和3.58μg/g,tp分别为2.4、4.0、4.0和4.0 h,t1/2β分别为14.67、27.34、37.68和32.65 h。腹注给药方式下甲砜霉素在眼斑拟石首鱼体内的吸收快于口灌给药,在肾脏、肝脏和和肌肉中的消除快于口灌给药,在血浆中的消除则慢于口灌给药。  相似文献   

3.
在水温20±2℃的条件下,按10 mg/kg的剂量通过腹腔注射和口灌方式,以液-质联用法研究氟苯尼考在美国红鱼(Sciaenops ocellatus)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所得药时数据用DAS3.0软件分析。结果显示,美国红鱼腹注氟苯尼考后血药经时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而口灌氟苯尼考则符合一级吸收一室模型;腹腔注射组,美国红鱼血浆、肝脏、肾脏、肌肉的氟苯尼考出峰时间(tp)分别为0.5、4、0.5、4 h,峰浓度(ρmax)分别为15.47、9.90、6.83、2.73μg/g,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394.10、105.66、157.37、120.01 mg/(L·h),消除半衰期分别为45.39、7.42、148.25、39.22 h;口灌组,美国红鱼血浆、肝脏、肾脏、肌肉的氟苯尼考出峰时间(tp)分别为2、1.5、4、4 h,峰浓度(ρmax)分别为6.31、5.44、9.10、5.12μg/g,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136.21、162.32、213.32、157.37 mg/(L·h),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12.08、27.9、14.85、38.53 h。结果表明,氟苯尼考注射给药在美国红鱼体内的吸收快于口灌给药,腹注给药氟苯尼考除在肝脏中的消除快于口灌给药外,在血浆、肌肉和肾脏中的消除均慢于口灌给药。  相似文献   

4.
复方新诺明在罗氏沼虾中的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单剂量肌肉注射给药[甲氧苄氨嘧啶(SMZ)0 60 mg/kg]、口灌给药[磺胺甲基异噁唑(SMZ)100 mg/kg]和复方口灌给药(SMZ 100 mg/kg和TMP 20 mg/kg)三种给药方式下,SMZ和TMP在罗氏沼虾中的代谢动力学,分析了SMZ和TMP血淋巴、肌肉和肝胰腺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SMZ以肌肉注射方式给药后的血淋巴中,药物经时浓度曲线符合二室开放房室模型,而SMZ&TMP口灌给药后却不能用房室模型拟合。肌注给药后,SMZ的消除半衰期(t1/2β)为24.92 h,单方和复方口灌给药后SMZ的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40.70和47.197 h。复方口灌给药后TMP的消除半衰期(t1/2β)为28.77 h,TMP对SMZ的药代动力学并无显著影响。口灌给药后,SMZ和TMP在肝胰腺中的药物浓度高于同时间肌肉中的药物浓度,但肌肉和肝胰腺中的SMZ消除速度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丁香酚在斜带髭鲷(Hapalogenys nitens)体内的代谢特点。【方法】通过麻醉效果实验确定适宜的麻醉浓度;于15、25℃水温条件下,将斜带髭鲷在适宜浓度的丁香酚溶液中药浴麻醉8 h,转入海水中复苏;采用GC-MS/MS法测定在麻醉和复苏过程鱼体血浆、肌肉、肝脏中丁香酚浓度,依欧洲药品管理局的动物可食用组织休药期指南计算休药期。【结果与结论】用于麻醉运输斜带髭鲷的丁香酚适宜质量浓度为7.5 mg/L。药浴温度为15℃时,血浆、肌肉、肝脏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2.0、3.0、5.0 h,达峰浓度(Cmax)分别为9.82、37.58、160.07 mg/kg;药浴温度为25℃时,血浆、肌肉、肝脏tmax分别为1.5、2.0、5.0 h,Cmax分别为12.75、46.80、185.20 mg/kg。在复苏过程中,鱼体丁香酚消除符合二室模型。15℃条件下,血浆、肌肉、肝脏中丁香酚平均驻留时间MRT(0-t)分别为6.464、4.001、6.670 h;25℃条件下,MRT(0-t)分别为6.076、3.756、5.791 h。丁香酚休药期为3 d。【结论】丁香酚在斜带髭鲷体内蓄积和消除速度快,经长时间丁香酚麻醉,丁香酚在鱼体内保持长时间低浓度存在。  相似文献   

6.
应用Real-time PCR技术,研究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苯酚、硫酸铜刺激红笛鲷(Lutjanussanguineus)后非特异性细胞毒性细胞受体(NCCRP-1)基因在不同组织里的表达差异。结果发现,LPS刺激红笛鲷24 h后NCCRP-1在红笛鲷头肾、脾脏、胸腺、肝脏、心脏、脑、肌肉和肠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头肾表达量最高,脾脏次之,然后依次是肝脏、脑、肌肉、胸腺和肠,心脏表达量最少。LPS、苯酚和CuSO4刺激红笛鲷后,随着刺激时间的增长,NCCRP-1表达量在各组织达到峰值的时间不同。以头肾为模式组织,RT-PCR的结果显示,红笛鲷NCCRP-1在LPS、苯酚和CuSO4的刺激下的表达模式相似,随着时间的增加NCCRP-1表达量逐渐增加,分别在24、9、12 h处达到最高,达到对照组的52、30、24倍左右,之后表达量开始下降。免疫组织化学表明,NCCRP-1只在头肾、脾脏和胸腺的特定细胞中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中丁香酚的残留和消除规律,保障水产品丁香酚麻醉运输安全。【方法】通过低浓度长时(50 mg/L 10 h)麻醉和高浓度短时麻醉(180 mg/L 8 min)两种不同麻醉方式对凡纳滨对虾进行药浴麻醉实验,采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丁香酚的残留量。【结果】残留实验中,肌肉中丁香酚的残留量最高,虾头其次,肝胰腺中最低。采用低浓度长时麻醉凡纳滨对虾后,肌肉、虾头、肝胰腺中丁香酚残留量分别在1 h、8 h、1 h时达到最高峰,而高浓度短时麻醉的残留量始终低于低浓度长时间麻醉。消除实验中,肝胰腺中丁香酚的消除速率最快,肌肉其次,虾头中最慢。采用低浓度长时麻醉凡纳滨对虾,肝胰腺中丁香酚残留量在4 h内从药峰值Cmax 11.420μg/kg迅速消除,而虾头和肌肉在8 h内消除,最高峰Cmax分别为1.853μg/kg和11.610μg/kg。采用高浓度短时麻醉凡纳滨对虾并重复麻醉,肌肉和肝胰腺中的丁香酚含量从药峰值消除至0.800μg/kg需要4h,而虾头需要12h。【结论】残留实验中,低浓度长时麻醉凡纳滨对虾,残留量出现双峰现象,而后随着时间增加逐渐减少;高浓度短时麻醉凡纳滨对虾,丁香酚的残留在各组织中从最高残留量急剧下降。消除实验中,残留量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在相应条件下建议丁香酚的休药期不少于48 h。  相似文献   

8.
在水温28℃条件下,以12 mg/kg剂量对罗非鱼单次口服给药,采用HPLC方法测定不同时间实验鱼肝脏和肾脏中的药物水平,分析氟苯尼考在罗非鱼肝、肾组织的吸收及消除规律。结果显示,肝脏和肾脏中的药动学参数均符合药动学一室模型,肝脏的药物消除速度快于肾脏,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4.89 h和15.93 h;药物在肝脏的Tmax为5.43 h,吸收峰值为4.84μg/g;59 h后肝、肾组织中的药物含量均低于0.8μg/g。取12 mg/kg剂量连续给药7 d的实验鱼肝、肾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给药组罗非鱼的肝、肾组织均未出现病理性变化。此外,氟苯尼考对6株罗非鱼常见病原菌的体外抑菌实验中,最小抑菌浓度(MIC)均≤4 mg/L,表明常用剂量氟苯尼考在罗非鱼体内消除快、残留少且不造成组织损伤,对常见病原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9.
用同源克隆和RACE的方法克隆红笛鲷(Lutjanus sanguineus)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1(Interleukin-1receptor-associated kinase 1,IRAK-1)基因的cDNA全序列,并用荧光定量PCR分析其在健康鱼及哈维弧菌感染后红笛鲷的组织表达。结果表明,该序列全长3 207 bp(登录号KF728204),包含5′非编码区(UTR)202 bp,3′UTR752 bp,开放阅读框(ORF)2 253 bp,编码750个氨基酸。根据推导的氨基酸序列预测其蛋白分子质量为82.6 ku,理论等电点为6.59。IRAK-1包含1个N端死亡结构域、proST结构域、中央激酶结构域和C末端结构域。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红笛鲷IRKA-1基因在肝脏和皮肤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心脏、鳃、肌肉和胸腺,其余组织的表达量较低。哈维弧菌侵染红笛鲷后,各组织中IRAK-1基因mRNA表达量均呈上调趋势,肝组织中变化最显著。  相似文献   

10.
注射氟苯尼考对红笛鲷免疫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0、5、10、20 mg.kg-1的氟苯尼考腹腔注射红笛鲷,研究氟苯尼考在国家规定的使用范围内对红笛鲷血清部分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5 mg.kg-1组氟苯尼考对所测的各项指标无影响或影响不显著;10 mg.kg-1组中氟苯尼考对红笛鲷血清SOD活力、AKP活力有显著性提高(P<0.05),对溶菌酶的含量、IgM的含量无显著性影响;20 mg.kg-1组中红笛鲷血清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溶菌酶、抗体IgM均受到显著性抑制(P<0.05),但影响持续时间不同,这表明高浓度氟苯尼考显著抑制红笛鲷各项免疫指标,从而影响到鱼体自身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