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郭宪璞  彭阳等 《地质通报》2002,21(7):377-383
本文研究的是大陆边缘海以底栖有孔虫为主的化石群落与层序地层的关系。海平面变化是控制化石群落演替和识别划分层序的主要因素。化石群落在一个完整海水进退诈回中呈机会种群落、平衡种群落、终极种群落演替变化,在化石丰度、多样度、均衡度、成壳类型等方面分异显著,与层序地层的三级层序的海进体系域、凝缩期沉积、高位体系域具有密切的耦合关系。化石群落的替变化是对海洋环境变迁的能动反映。因此,化石群落的研究可以帮助识别和优化层序、沉积体系域和层序界面,从而为层序地层的准确识别划分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的是大陆边缘海以底栖有孔虫为主的化石群落与层序地层的关系。海平面变化是控制化石群落演替和识别划分层序的主要因素。化石群落在一个完整海水进退旋回中呈机会种群落、平衡种群落、终极种群落演替变化,在化石丰度、多样度、均衡度、成壳类型等方面分异显著,与层序地层的三级层序的海进体系域、凝缩期沉积、高位体系域具有密切的耦合关系。化石群落的演替变化是对海洋环境变迁的能动反映。因此,化石群落的研究可以帮助识别和优化层序、沉积体系域和层序界面,从而为层序地层的准确识别划分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南秦岭古生代沉积盆地构造活动-海平面变化与沉积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唐永忠  朱迎堂 《沉积学报》2007,25(5):653-662
位于扬子地台北部被动边缘的南秦岭镇安、旬阳古生代沉积盆地,发育一套早古生代—中生代一套碳酸盐岩夹细碎屑岩沉积,其沉积建造稳定,岩相清晰,地层层序及沉积体系域发育清楚,海平面变化敏感,是研究海平面变化与沉积响应较理想的地区。通过对区内沉积盆地地层特征及侧向变化分析,初步划分出了10个层序,识别出若干个沉积体系域和层序界面。盆地沉积演化与构造体制、区域性构造运动密切相关,构造活动控制了海平面变化。通过区域地层格架分析和层序地层学研究,可以进一步研究区域构造活动历史,恢复海平面变化细节,建立岩石地层、年代地层格架,从微观上准确了解区域海平面敏感变化,确切刻画古气候、古地理、古环境,从而更好的预测沉积矿产。  相似文献   

4.
龚一鸣  吴诒  杜远生 《地球科学》1994,19(5):575-586
通过对广西六景、贵州独山和乌当泥盆系剖面层序、体系域、副层序及作用相和环境相的系统研究,识别出2种层序界面;3种海进过程和10种层序、体系域和相对海面变化.并发现,阶跃型高幅海平面变化形成的层序界面、层序、体系域、副层序和旋回层往往可在大区域追踪对比;剖面作用相、环境相分析是露头层序地层和相对海平面变化研究的基础,剖面上层序、体系域及其反映的相对海平面变化的频率、幅度、速度和相位研究对层序界面、层序、体系域、副层序和旋回层的空间延拓、等时追踪对比和驱动机制的成因解释有重要的指导、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安徽南部下扬子地区寒武系露头层序地层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露头层序地层研究表明,安徽下杨子地区寒武纪可识别出两个Ⅰ类层序及三个Ⅱ类层序,早寒武世的三个Ⅱ类层序由于同沉积断裂影响陆架边缘体系域不甚发育;中、晚寒武世的两个Ⅰ类层序由低水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及高水位体系域构成。由沉积体系域演化作出的海平面变化曲线不同于Vail的寒武纪全球海平面变化Ⅱ级旋回,表明了皖南下扬子海盆的海平面升降受扬子板块、华夏板块的影响远大于全球海平面变化幅度。  相似文献   

6.
黔中隆起及外围南华-留纪层序地层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黔中地区层序地层研究为基础,并与三都盆区层序地层对比。根据不整合界面、地层结构及地层的堆叠型式等特征,将黔中隆起及外围地区的南华-志留纪地层划分为14个层序,并阐述了各层序及体系域的发育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南华-志留纪的岩石地层格架及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研究区层序地层的特点是:在浅水陆架区,大多数层序由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构成,并且高水位体系域的厚度常大于海侵体系域的厚度;层序所反映的海平面升降变化,在层序的下部表现较剧,常快速上升。通过层序界面的对比研究,界面基本性质进一步得到明确,使地层格架更趋真实。如黔中、黔北南沱组与澄江组的接触关系性质,从盆地区海侵体系域一高水位体系域及层序界面的延伸对比来看,黔中地区缺失这两个体系域,证明这里南沱组与澄江组之间为假整合接触。  相似文献   

7.
皖南东至地区寒武系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皖南东至地区寒武系在地层分区上可以分为下扬子地层分区、过渡地层分区和江南地层分区,生物群上出现了两区特征分子和过渡区的混生现象,并处于台地与盆地交接部位。通过对分别位于台地、斜坡和盆地露头层序地层研究,将寒武纪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三个Ⅱ类沉积层序和二个Ⅰ类沉积层序,早寒武世的三个Ⅱ类沉积层序的陆架边缘体系域不发育;中寒武世晚期到晚寒武世的二个Ⅰ类沉积层序皆由低水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 组成三元结构。通过层序地层分析和沉积体系演化建立了相应的海平面变化曲线,自早寒武世早期本区海平面达到最高位和最大上升速率后,至寒武纪末研究区海平面总体处于下降过程,即海平面为累进式的缓慢的下降。  相似文献   

8.
陈高潮  姜亭  史冀忠  李渭  张慧元  韩伟 《地质通报》2012,31(10):1645-1656
晚古生代银额盆地发育一套石炭纪—二叠纪火山岩-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建造稳定,岩相清晰,地层层序和沉积体系域发育清楚。通过对区内沉积盆地地层特征和侧向变化分析,初步划分出了4个Ⅱ级层序,8个Ⅲ级层序,识别出若干个沉积体系域和层序界面,沉积层序具有伸展型层序特征,Ⅲ级层序Ⅰ、Ⅳ、Ⅵ、Ⅶ、Ⅷ形成过程中盆地海平面上升速度快,对形成厚度大的暗色泥岩层有利。盆地沉积演化与构造活动密切相关,构造活动控制了海平面的变化。通过区域地层格架分析和层序地层学研究,可以进一步研究区域构造活动历史,从而更好地预测暗色泥岩和有利储层形成的有利环境。  相似文献   

9.
晚古生代银额盆地发育一套石炭纪—二叠纪火山岩-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建造稳定,岩相清晰,地层层序和沉积体系域发育清楚。通过对区内沉积盆地地层特征和侧向变化分析,初步划分出了4个Ⅱ级层序,8个Ⅲ级层序,识别出若干个沉积体系域和层序界面,沉积层序具有伸展型层序特征,Ⅲ级层序Ⅰ、Ⅳ、Ⅵ、Ⅶ、Ⅷ形成过程中盆地海平面上升速度快,对形成厚度大的暗色泥岩层有利。盆地沉积演化与构造活动密切相关,构造活动控制了海平面的变化。通过区域地层格架分析和层序地层学研究,可以进一步研究区域构造活动历史,从而更好地预测暗色泥岩和有利储层形成的有利环境。  相似文献   

10.
皖南地区二叠纪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基础 ,根据皖南地区二叠系钻孔、测井和露头剖面等资料 ,详细研究了该区二叠纪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 ,划分了沉积层序和沉积体系域 ,探讨了界面性质、层序类型及层序特征。本区二叠系可划分出 2个 级和 4个 级层序。2个 级层序的时限分别对应早二叠世和晚二叠世 ,这与中国南方二叠纪构造旋回盆地变更时限相一致。 4个 级层序分别对应于栖霞阶、茅口阶、龙潭阶和长兴阶。栖霞阶和龙潭阶为 类沉积层序 ,其层序底界为类型 界线不整合 ;茅口阶和长兴阶为 类层序 ,其底界为类型 界线不整合。区内低水位体系域不发育 ,沉积层序基本上由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组成。二叠纪存在四次三级海平面变化周期和二次二级海平面变化周期 ,后者可能与全球海平面升降有关。早二叠世早期的海侵及晚期的海退可能代表大区域性的海平面升降。  相似文献   

11.
运用地震、岩心、钻测井和古生物等资料,对苏北盆地白驹凹陷泰州组进行了层序地层和沉积相分析,在泰州组地层中可识别出3个层序界面,划分出2个三级层序(SQ1、SQ2)和4个体系域。根据沉积相标志,在泰州组沉积体中识别出了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及湖泊3种沉积相类型,并进一步划分为8种亚相和17种微相。其中,SQ1沉积于盆地初始断陷期,以发育辫状河三角洲为特征;SQ2低位体系域沉积时期,盆地的拉张作用增加,湖盆范围扩大,(曲流河)三角洲沉积最为发育;SQ2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沉积时期,盆地发育由断陷湖盆转为坳陷湖盆,湖侵体系域湖泊沉积范围最广,主要为半深湖—深湖亚相沉积环境,高位体系域湖平面略有下降,以滨浅湖沉积环境为主。指出白驹凹陷生油层主要发育于SQ2湖侵体系域,其本身又是良好的盖层;而储集层则主要发育在SQ1-SQ2低位体系域以及SQ2高位体系域,之间相互组合形成了2套生储盖组合,生储盖的良好配置使白驹凹陷发育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以及滨浅湖砂滩、砂坝砂体成为有利的油气勘探区。  相似文献   

12.
东营凹陷第三纪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体系类型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武法东  陈建渝 《现代地质》1998,12(4):559-566
根据钻井岩心、录井资料、测井曲线及三维地震反射特征,以层序地层学和沉积体系分析为指导,建立了东营凹陷第三纪充填序列和层序地层格架。凹陷充填可分为下第三系的张扭断陷充填和上第三系的压扭拗陷充填。前者可进一步分为初始沉降、加速沉降和湖盆萎缩3个阶段。东营凹陷层序地层格架由2个构造层序、5个超层序组成,其中下第三系可进一步划分为6个层序。第三系主要发育6种沉积体系;识别出3种不同于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的体系域,包括冲积体系域、扩展体系域和萎缩体系域。沉积体系、体系域的时空展布与凹陷的构造演化阶段和凹陷的边界条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利用钻井和二维地震资料, 对曾母盆地南康台地以及L构造中新统碳酸盐建造的三级层序发育特征进行解剖, 归纳总结研究区碳酸盐岩层序发育模式, 认为曾母盆地在中中新世-晚中新世(5.3~16 Ma)期间发育3期较大规模的碳酸盐岩沉积旋回, 在地层上可将其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 即SQ1、SQ2和SQ3层序.其中SQ1与SQ3应该属于经典Ⅰ型碳酸盐岩层序, 在其岩性上由低位域的致密藻灰岩沉积、水进域的泥质灰岩和高位域的珊瑚灰岩组合构成, 代表了从开阔海沉积环境过渡至礁滩相沉积环境的发育过程;而SQ2应属于淹没不整合型碳酸盐岩层序, 以泥质灰岩凝缩层+高位域的珊瑚灰岩或碎屑灰岩序列组合为特征, 其发育基本处于水体环境持续变浅的沉积环境中.   相似文献   

14.
Being one of the largest gas fields ever discov-ered in the continental exploration of China , theKela-2 gas field in the Tari m basin has become afoundation for the reliable production of gas re-sources for the “West-to-East Gas Transmission”project . The Kuqa depressionis one of the most eco-nomically i mportant oil and gas prospecting districtsin the Tari mbasin, with a giant gas fieldfoundinitsnorthern central area . Many previous studies haveshown that the Paleogene Kuqa depression …  相似文献   

15.
东海西湖凹陷保俶斜坡平湖组层序地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层序地层学原理,西湖凹陷保俶斜坡始新统平湖组可划分为四个层序。通过分析钻井地层、测井曲线及地层中出现的有孔虫、沟鞭藻化石,对各层序进行了体系域划分。并指出在斜坡带不同部位、不同时期,沉积环境存在着差异,即第Ⅰ层序~第Ⅱ层序平中地区为海湾沉积环境、平北地区为淡化海湾沉积环境;第Ⅲ层序均为期坪~沼泽沉积,但受海侵的程度存在差异;第Ⅳ层序均已演化为河控三角洲环境。  相似文献   

16.
江陵浅水-半深水坳陷湖盆层序地层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系统研究了江陵浅水-半深水坳陷湖盆的层序地层学特征。研究表明:区域不整合界面和沉积转换界面是级层序的主要界面;层序内虽均发育低位、湖侵和高位体系域,但各体系域发育程度是不同的,致使层序的旋回性以非对称为主;层序内各体系域的沉积相构成均以河流三角洲和浅水湖泊为主,而冲积扇、扇三角洲不发育,湖泊水体基本没有发生过明显的扩张、收缩,湖平面的波动没有造成沉积相带的区域性变化,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江陵浅水-半深水坳陷湖盆特有的两种层序地层充填模式。  相似文献   

17.
以山西柳林成家庄剖面本溪—太原组为例,对层序地层与元素地球化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综合分析区域构造变动、岩性组合、微量元素特征、测井曲线、沉积相、化石组合特征,识别出区域不整合面、低水位期暴露面、水道下切谷、构造体制转换面、沉积体系转换面和古生物组合交替面等层序界面类型,据此将本溪组—太原组划分为2个Ⅱ级层序、8个Ⅲ级层序和17个体系域。该区层序特征以海侵体系域+高位体系域的"二元结构"为主,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层序界面及层序内部体系域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其中Fe、Sr、Ba、REE、Mn/Fe等元素组合特征变化显著,说明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可以作为划分层序及体系域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库车坳陷大北—克深地区古近系原型沉积盆地地层沉积相精细研究结果,将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群划分为5个岩性段,苏维依组划分为3个岩性段。研究认为库姆格列木群砂砾岩段为扇三角洲沉积,膏泥岩段为局限泻湖沉积,白云岩段为局限泻湖—潮坪沉积,膏盐岩段为半局限泻湖—强蒸发膏盐湖沉积,泥岩段为滨浅湖沉积;按照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和五级层序划分方案对库车坳陷中东部古近系原型沉积盆地进行研究并建立了层序发育演化实体模型,研究认为该原型沉积盆地可以划分为两个二级超层序和3个三级层序,古近纪海侵是从大北—克深地区的河流下切谷开始的,3个三级层序均为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旋回组合层序,海侵—高位体系域之间的转换界面发育最大或次级海泛面。  相似文献   

19.
针对珠江口盆地中新统珠江组强制海退体系域沉积层序特征认识不足、层序归属不合理等问题,综合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岩心和测井数据,采用层序地层学、地震沉积学和石油地质学的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在对强制海退形成机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该体系域的沉积层序特征、演化模式和有利砂体分布进行了探讨分析,指出该体系域顶界面具有明显的顶超侵蚀特征,应归属于SQ1层序的最后一个体系域,并总结了该体系域的沉积层序演化模式。结果表明: 强制海退体系域具有退覆式的高角度斜交型前积反射结构,表现为陆架边缘三角洲的沉积特征,钻测井资料显示为多个具反旋回的前三角洲泥、远砂坝、河口砂坝与水下分流河道的组合沉积;强制海退体系域钻井岩心中发育陆坡区常见的生物扰动、泥质条带变形和滑塌、滑动现象,其前端下倾方向发育具强振幅反射结构的浊积扇沉积;强制海退体系域有利储集砂体位于该体系域顶界面和底界面附近,分别为陆架边缘三角洲前缘砂体和浊积扇砂体,是实现岩性油气藏勘探突破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