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地震动态》2008,(1):20-20
"地震就像一盏明灯, 它可照亮地球内部". 2007年12月12日凌晨,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成功启动了"明灯1号"计划, 在华北地区顺利实施了大当量人工地震爆破. 这是在我国专门用于地球深部结构探测及地球物理学相关研究的最大当量人工爆破, 它的成功起爆吹响了我国地下精细结构探测工作的前进号角.  相似文献   

2.
城市活断层探测中的地球物理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在我国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中应用的地球物理方法及其重要作用和取得的效果,其中重点讨论了人工地震勘探应用中的有关科学和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3.
人工地震数据的存储管理及共享技术发展迅速,但是存储管理方式、资源利用率及服务水平等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针对以上问题初步建立人工地震数据平台,利用Web和数据库技术,整合并存储已有人工地震数据资源,以便向公众及地震科研人员提供最新工作进展和研究成果。该平台的建立,利于科学研究工作的交流合作和观测资料的充分利用,从而为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做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天然地震和人工爆破波形特征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反射波、面波、瑞利波等不同的角度,从波形上分析了人工爆破和天然地震的区别,从而在地震定位的过程中能够快速有效地识别出人工地震和天然地震,并把此方法应用在北京台网的实际工作中.  相似文献   

5.
由联合国救灾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苏联共同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加的“地震预报和减轻地震损失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10月8日至14日在苏联塔吉克加盟共和国首府杜尚别举行。近百名苏联地震学家和地震工程师以及来自其它31个国家的42名地震学家和地震工程师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涉及了地震预报和减轻地震损失,地震危险性评定和地震灾害控制,地震预报的科学基础,地震预报和地震灾害的杜会、经济及组织问题,成功与不成功的地震预报的实例以及地震预报实验场诸问题。与会专家共宣读了43篇论文、报告,研讨了地震预报和减轻震害工作的现状,对于正在一些国家中进行的国际或国家地震预报实验场的研究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会议举办了小型书展,安排了与会者参观塔吉克抗震建筑与地震研究所、杜尚别地震台和努列克水电站大坝抗震工程。  相似文献   

6.
段刚 《地球物理学进展》2021,36(4):1379-1385
地震台网记录的人工爆破事件波形特征与天然地震有相似之处,如果不能及时的予以识别和筛选,会混淆依此记录所建立的地震目录,影响日后地震学的研究工作.因此连续地震信号中的天然地震和人工爆破的识别分离有助于破坏性构造地震的监测预警.同时,随着地震仪的大规模部署以及建设行业活动的持续增强,记录的爆破事件增多,增大了识别的难度和工作强度.为了解决人工识别天然地震与爆破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基于卷积神经网络,设计了一个具有13层深度的网络模型(CNN-Epq13),选用福建数字地震台网历史地震记录和人工爆破记录,利用TensorFlow深度学习框架,采用TFrecord文件形式作为训练集,训练得出事件类别识别模型.此模型在训练中识别准确率为98.438%,损失为0.0646.用新的数据进行测试,模型能准确识别事件类别,区分天然地震和人工爆破,可以进一步在日常工作中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7.
基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设计用地震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利用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中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制成适合于我国抗震设计规范的人工地震波形,然后使用该人工波和日本现行设计用地震动,对隔震结构进行地震响应分析,最后由地震响应结果对所提出的模拟设计用地震动大小进行评价,得到一些有意义结论,供抗震设计人员在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8.
崔建文  王暾  樊荣  高东  徐硕  张潜  段建新 《中国地震》2012,28(4):425-433
震后火灾是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城市面对的主要危害之一。对于城市中燃气管网,建立地震紧急处置系统尤为重要。在日本、美国和我国的台湾地区,均因城市天然气管网建立了紧急处置系统而取得了减轻地震次生火灾的实效。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随着管道燃气的日益普及,地震紧急处置设施非常重要。本文采用美国Northridge2000小型地震燃气阀,结合所设计的一种燃气管道地震紧急处置装置,在昆明市区,分别用于4户民居小管径燃气管道和一个大管径燃气管道,开展燃气管道的地震紧急处置示范应用。进行的人工触发试验显示,紧急处置装置响应与预期的一致,但还需实际地震的检验。本文介绍了燃气管道地震紧急处置的设计和示范应用情况,并对我国开展相关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新疆地区每年地震应急5—7次,人工编辑震情简报的传统工作模式已无法满足地震应急工作的时效性要求。以Delphi XE为平台,开发新疆震情简报自动生成软件,实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震情简报从人工编辑转为自动生成,对提高新疆地震应急工作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关于邢台地震地质背景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6年发生了邢台6.8级及7.2级地震。震后在该区进行了地面考察、地球物理探测及形变测量工作,对邢台地区的构造有一定了解。近几年因找矿工作的开展,获得大量人工地震和钻井资料,对地震地质背景有了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大地坐标在主动源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探测剖面各个环节中的应用分别给予了阐释.大地坐标贯穿于整个主动源人工地震剖面勘探工作中,从野外地震剖面设计、地震勘探资料成果计算、资料解释都需要大地坐标参入定位、换算、成果输出等.用Visual Basic6.0编写了大地坐标转换与直角坐标相互转换、桩号计算、炮检距计算等多方面功能的应用程序.该程序在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设计及资料解释各个环节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人工地震地壳结构探测与研究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一套基于人工智能的实时地震处理系统,该系统采用深度学习方法检测地震,具备地震检测、到时拾取、震相关联、地震定位和震级测定功能,可实时和离线处理连续地震波形数据和密集地震序列,产出的地震目录定位精度高、完备性和一致性好.以云南漾濞Ms 6.4地震序列为例,可在震后2~4 min内产出地震目录,检测出的地震数量比人工多2~3倍,定位精度与人工处理结果相当,震级测量误差小,震级处理下限可达ML 0.0级左右.该系统不仅可应用于省级区域地震台网,也可用于密集地震台阵,水库、矿山和火山等专用台网的实时处理,基于该系统产出的结果,可进一步计算b值变化,分析地震时空演化特征,开展序列实时精定位,为地震应急、地震预测预报和相关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数据.该系统对于优化我国地震数据自动处理流程,提升地震编目工作的自动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国家地震局地震考察组在访问菲律宾期间,了解到菲律宾乃至东南亚的一些较大的地震研究计划是在东南亚地震和地震工程协会(简称 SEASEE)赞助或规划下实施的。为此,在参观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局的同时,也访问了设在这里的东南亚地震和地震工程协会秘书处。以1974—1979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助项目——“东南亚区域地震台网”为契机,为在UNDP 项目结束之后继续开展区域合作,于1979年成立了东南亚地震和地震工程协会。该机构由东盟五国的气象、地球物理局(厅)组成。协会主席由五国气象局(厅)的局(厅)长轮流担任。  相似文献   

14.
对"福建省地震构造人工地震爆破观测"项目中跨越海峡人工爆破科学实验的现场夜间实时通信任务面临的困难进行了研究,针对这些困难提出了人工地震爆破现场应急通信解决方案,并通过实际运用检验了方案的可行性,为地震现场全天候的灾情收集能力做出了尝试。  相似文献   

15.
G-856数据的采集和回放软件的应用张振国(中国北京I00039国家地震局综合观测中心)将G-856质子旋进磁力仪用于我国地震地磁观测或进行其他物探测量已多年,但基本上停留在人工观测和人工记录的工作状态下。本文提出和解决了G-856在自动测量中所存储...  相似文献   

16.
针对江苏省地震局地震值班工作采用人工方式管理的现状,设计开发江苏地震应急值班管理系统,有效整合各职能部门值班管理机制,实现地震值班工作的智能化管理,为防震减灾、大震应急服务,具有安全性高、执行效率高、可扩展性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收集尘封多年的原始资料,对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发生后地震现场应急情况进行了历史性回顾。震后当天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全国地震工作领导机构?中央地震工作小组,并首次统一指挥调度大震现场工作。渤海地震促进了山东地震工作的快速发展,是山东地震工作的标志性事件。1969年渤海地震留下50年来我国防震减灾发展历程的一个历史印记。   相似文献   

18.
1988年7月1—8日于澳大利亚堪培拉举行了大陆及其边缘地震探测国际讨论会,会上主要交流了世界各国近年来用地震反射方法探测岩石圈的工作经验及成果。全球3万公里的深反射地震剖面及三维人工地震观测,给出了大陆及其边缘地区的岩石圈细结构图像,为研究地壳演化及深部过程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综合介绍了这次国际讨论会的主要内容,包括:全球深地震反射剖面的主要成果及展望、岩石圈细结构及反射性质的研究、人工地震的地壳三维成像,及数据搜集和处理方法的进展。  相似文献   

19.
重复地震及其在人工探测中的潜在应用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本文研究了地球物理学家在重复地震(Doublet)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针对天然重复地震数量少,区域分布有限,观测被动等问题,本文通过野外实验研究了人工震源信号的可重复性。由于人工震源位置已知,可随时主动激发,提出以此构建精确的人工重复地震,对于提高重复地震方法的可靠性与可行性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利用人工重复地震进行大尺度的地震探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海城震区活断层填图工作,在北西西向极震区中部水泉发现一条古地震槽沟.海城7.3级地震地表破裂带受断层槽沟控制.经过人工开挖发现地震断层,其中发育有古地震充填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