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以广西南宁盆地那桐风化壳,及百色盆地江泽风地壳的大量土体化学分析数据为依据,进行了第四纪红土的确认、形成、分布和土壤肥力状况。以及通过地球化学强度、硅铁系数、硅铝系数等指标进行了两风化壳的对比研究。同时,还探讨了风化壳的发育过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华北盆地白垩纪以来的地层中蕴藏着8个不同尺度的地文期。每个地文期都由初期的侵蚀面—河床滞留物质、早期的粗粒物质、中—晚期的细粒物质和末期的风化壳组成。华北盆地有2个埋藏地貌面——准平原和风化壳,分别位于基底拗陷区和基底隆起区的基岩面上。溶洞、孔洞、孔隙、裂隙十分发育的地貌面与地文期初期的侵蚀面、早期的粗粒物质堆积相互重叠的地区,为石油、天然气的储集提供了理想的场地。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古岩溶的性质、发育时代和环境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青藏高原目前多处所见岩溶地貌主要属第三纪古岩溶之地下部分经后期剥蚀而出露于地表的,风化壳红土和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等古岩溶相关沉积也多以残留形态出露在已经发生解体的高原主夷平面的南和东南缘,风化壳红土中所含粘粒部分的主要化学成分为SiO2,Al2O3和Fe2O3;粘土矿物多属“伊利石-高岭石”型组合,少数样品属“高岭石-伊利石”型组合,据硅酸系数和粘土矿物组合判断,古岩溶风化壳红土的发育阶段处在化学风化的初期,但由于目前所见红土仅反映当时风化壳剖面根部的化学风化状况,故其较弱的风化指数仍能间接指示古岩溶发育时期湿热的地表环境,扫描电镜观测结果亦表明,风化壳红土中石英砂的表面结构特征以化学溶蚀形成的为主,机械侵蚀形成的为辅,反映了高原风化壳红土垢长期残留特征,对应风化壳发育时期的湿热环境。  相似文献   

4.
在低温环境下,拉斯曼丘陵斯托尼斯半岛表生环境具有微弱的化学风化作用。富集系数、富集分异系数等指标的分析表明,化学元素存在不同程度的富集、迁移。其中Ca的迁移能力最强,Mg、Sr、Zn、K、Na等元素也均有较强的迁移能力,在不同粒级中各元素表现出不同的集散特征。风化壳硅铝率平均为5.79,属弱风化类型,相对于母岩,风化壳中SiO2、Al2O3均有一定淋失。化学风化作用具有由南向北增强趋势;剖面中具有中下层风化程度略高于表层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湘桂黔滇藏红色岩溶风化壳发育模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基于对湘,桂、黔,滇,藏等地岩溶区红色风化壳的野外和室内研究,从表生地貌学,粘土矿物学和地球化学角度分析红色石灰土性质与地貌演化的关系,提出红色岩溶风化壳发育的二阶段模式;1)地貌夷平-风化物质积累阶段,在地貌演化过程中溶蚀残余物质不断积累,最后在夷平面上形成厚层连续的泥质风化壳,夷平面的地貌水文条件有利于粘粒的形成和保存,但限制了富铝化作用的有效进行,造就了岩溶风化壳粘粒含量高,富铝化程度低的特点,这与研究区23个红色岩溶风化壳剖面化学,粒度特征和粘土矿物组合特点一致。2)地貌切割-风化壳淋溶阶段,原始夷平面上的风化壳大多呈灰色,只有在构造隆升和地表微切割导致地下水位降低,淋溶条件开始改善的情况下,风化壳才有可能枞根本上转为红色。  相似文献   

6.
蒋伟  李永化  魏东岚  沈俊杰  李爽 《地理科学》2018,38(8):1391-1396
以辽南地区石槽剖面与城山头剖面的红色风化壳为研究对象,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风化壳剖面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剖面中各采样点样品的主要化学元素含量自剖面底部到顶部无规律性变化,显示了主要化学元素在风化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较为一致,符合风化壳沉积类型特征;剖面的主要化学成分为SiO2、Al2O3、Fe2O3,结合各采样点样品的主要化学元素含量及SiO2/Al2O3及SiO2/R2O3系数,可以认为这套红色风化壳应是在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风化作用的产物。通过与山东庙岛群岛风化壳的对比及风化壳厚度的计算,可以认为该套风化壳的形成时代应在上新世或更早。依据风化壳在滨海地区的残存高度可以推断,自第三纪晚期以来辽南地区最高海平面高度未超过今天的海平面高度。  相似文献   

7.
周廷儒  孔繁德 《地理研究》1986,5(2):105-106
早第三纪古新世本区构造长期稳定,气候炎热潮湿,地表风化剥蚀形成准平原化夷平面,其表面发育了红色风化壳,矿物颗粒没有经过搬运与分选,属原生残积风化壳类型.特征与目前南亚热带类似,生长热带、亚热带常绿林. 始新世初EW向断裂活跃,北部上升为丘陵山地,中部稳定,南部下沉为渤海盆地.中新世渤海盆地尚有火山喷发.达时北部某些河段下切与地壳抬升速度大致平衡,开始形成嵌入曲流,气候由始新世 的南亚热带演化至中、上新世为北亚热带.早更新世初NE向断裂活动,东西分异,柳江盆地形成.石河水系沿断裂袭夺扬河上游.山间河谷有棕灰色泥砾堆积.古生物资源反映当时已演化为温带气候.  相似文献   

8.
拱王山风化壳的发育特征及其环境的构造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风化壳的化学,粘粒矿物及磁化率等实验分析表明,云南东川拱王 山地区碳酸盐岩风化壳的红土化程度较低,处于Ca,Mg淋失阶段的后期或SiO2淋失,Fe,Mn富积的早期,该地区风化壳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与现代环境的不相容性,它们是在古风化壳基础上发育的继承性风化壳,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前剥蚀面上,风化壳红土化程度的差异。是不同时期风化作用的产物,除山顶残留古夷平面上的风化壳之外,随海拔高度的增加,风化壳的风化程度存在逐渐增强的趋势,这一现象反映了该区新构造运动的间歇性抬升特片。  相似文献   

9.
阿尔泰山古风化壳研究结果表明,晚新生以来,至少存在两个风化期,形成了不同类型的风化壳,本文阐述这两个风化期的特征及相应形成的风化壳的类型及特点。  相似文献   

10.
玉龙雪山—苍山地区第四纪沉积与层状地貌的新构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陈富斌  徐毅峰 《地理学报》1992,47(5):430-440
本文通过断陷盆地第四纪地层层序与沉积间断、盆地早期地层下伏红色风化壳的层位、山地古夷平面的变形、金沙江阶地与洱海湖滨阶地发育的构造分析,提出新构造期的下限为330×104aBP左右、新构造运动的波动具有明显的递进性并呈现波动周期逐渐缩短、频率增大和晚第四纪断块差异性运动增强的基本趋势,探讨了新构造运动对地貌发育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西江流域开发治理的管理与组织创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西江流域开发在大西南开发乃至整个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是,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导致区域利益摩擦是西江流域开发治理的主要制约性因素。一个科学、合理的流域管理体制,是实施流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基本组织保证。在对目前西江流域的开发管理体制及其存在的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西江流域开发的目标模式,即以流域为单元的一体化管理;借鉴国外流域开发管理的有益经验,提出了西江流域开发管理机构构想--建立经济实体性质的全流域企业。  相似文献   

12.
根据成土母岩的矿物构成、风化特性、风化层的保存状况和坡度,将太行山区裸露片麻岩坡地分为三类、七亚类和三个林业利用等级.提出了不同级别片麻岩裸地的最佳造林树种和林业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13.
阿尔泰山古风化壳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阿尔泰山零星残留着一系列古风化壳,本文主要运用土体化学组成分析,研究各类元素在不同母岩风化剖面上的迁移聚集趋势,并结合可溶盐,碳酸钙含量测定以及粘土矿物的X射线衍射分析,判断风化壳形成过程中淋溶作用的强弱,最终确定其风化程度。  相似文献   

14.
休宁白垩系红层盆地的沉积特征和地貌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宁白垩系红层盆地是晚侏罗纪初,早白垩纪末形成的断陷盆地。盆地形成以后接受白垩纪的红色沉积物,沉积总厚度为2350—3929m。在喜马拉雅运动中盆地抬升,在构造、沉积和外力作用下,形成了典型的红层地貌。  相似文献   

15.
1998年长江洪水的特点与警示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1998年长江洪水是自1954年以来又一次全流域性特大洪水,其特点是:气候异常,受厄尔尼诺/拉尼娜影响;水位高,持续时间长;上中下游洪水遭遇;受灾经济损失大。1998年洪水给人们的警示是:历史洪水多成组出现,防洪不能松懈;平垸行洪,势在必行;分蓄洪区不能形同虚设;大规模退田还湖,并不现实可行;长江上游分洪是防洪上的奇迹;调用“土壤水库”是防洪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16.
作者根据庐山羊角岭红色泥砾的岩性特征,从地形和堆积物的宏观和微观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庐山有第四纪冰川。  相似文献   

17.
The object of this study is to test the assumption that cryogenic weathering (here understood as in‐situ disintegration of rock under cold‐climate conditions including ice as a weathering agent) preferentially breaks up quartz grains. We apply the results of laboratory tests to a Quaternary sediment record. The combination of silt production, relative quartz enrichment in the silt fraction, and quartz grain micromorphology is traced in a multi‐100‐kyr lake sediment archive as indicator data for cryogenic weathering. Constant cryogenic weathering conditions are inferred for at least the last 220 000 years from a lake sediment core of El'gygytgyn Crater, northeast Russia. This is the longest continuous terrestrial archive currently known for the continental Arctic. Quartz enrichment in the fines evolves from seasonal freeze–thaw weathering as demonstrated in laboratory testing where over 100 freeze and thaw cycles crack quartz grains preferentially over feldspar. Microscopic grain features demonstrate that freeze–thaw cycling probably disrupts quartz grains along mineral impurities such as bubble trails, gas–liquid inclusions, or mineralogical sub‐grain boundaries. Single‐grain micromorphology (e.g. angular outlines, sharp edges, microcracks, brittle surfaces) illustrates how quartz becomes fragmented due to cryogenic cracking of the grains. The single‐grain features stemming from the weathering dynamics are preserved even after a grain is transported off site (i.e. in mobile slope material, in seasonal river run‐off, into a lake basin) and may serve as first‐order proxy data for permafrost conditions in Quaternary records.  相似文献   

18.
王景华  杜伟 《地理研究》1985,4(4):84-91
本文讨论了我国南水北调东线水质污染的产生及其对调水水质的影响,同时对调水区域内工业排水与治理经济模式和湖泊水生经济系统的最优化分析进行了探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