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马鬃山鹦鹉嘴龙学名Paittacosaurus mazongshanensis徐星1997语源:"Psittaco"希腊语,意为"鹦鹉",该类恐龙吻部有弯曲的角质巨型喙,形态和功能类似鹦鹉的喙部;"Mazongshanensis"即马鬃山,指化石产地甘肃肃北县马鬃山地区。产地与层位:酒泉地区  相似文献   

2.
20 0 2年6月~7月间,十几位中外古生物学者在辽宁省北票市上园镇燕子沟附近中生界义县组底部地层中,发掘出了两具恐龙头骨化石。经研究确定,属于一种新发现的原始角龙类恐龙。研究者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汪筱林、尤海鲁、美国原野博物馆的PeterJ .Makovicky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MarkA .Norell ,将这种新发现的小型恐龙命名为“燕子沟辽宁角龙”。角龙类恐龙是恐龙演化历程中最后的和最多样化的代表之一,以植物为食,通常分为两大类:长有颈盾的新角龙类和具有与鹦鹉相似喙部的鹦鹉嘴龙类,它们之间的系统演化关系…  相似文献   

3.
公婆泉地区为志留纪沟、弧、盆发育地区,为铜和多金属有利成矿带。作者通过野外和室内综合研究,对前人所确定的下志留统勒巴泉群、尖山地区中、上志留统“公婆泉群”、马鬃山主峰东侧“下石炭统、下二叠统”等变质岩系分别作了Sm-Nd、Ar-Ar、Rb-Sr法测年研究,获得新数据。其时代为:尖山地区“公婆泉群”变质火山岩时代为震旦纪至早古生代;勒巴泉地区勒巴泉群、马鬃山主峰东侧“下右炭统、下二叠统”变质岩时代分  相似文献   

4.
<正>200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学者尤海鲁、徐星和汪筱林,发表了对产自内蒙古赤峰市附近下白垩统义县组地层的一种新恐龙属种化石的描述。因发现地点位于著名的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晚期红山文化分布区,故以此命名属名,种名则以同一研究所学者及化石保管者侯连海命名:侯氏红山龙(Hongshanosaurus houi)。特征:小型素食恐龙。两足行走,上、下颌前端有骨质喙,脸颊两侧有咀嚼用齿列。头骨与鹦鹉嘴龙很像,主要区别是:红山龙的头颅骨比鹦鹉嘴龙低平,眼框椭圆形而非鹦鹉嘴龙的圆形。  相似文献   

5.
192 2年 ,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H .F .Osborn派出的中亚考察队在蒙古吴启盆地下白垩统吴启组发现一种双足行走的小型鸟臀类恐龙化石。经Osborn研究认为是一个新的恐龙科 ,命名为鹦鹉嘴龙科的蒙古鹦鹉嘴龙。甘肃哈拉吐老街及内蒙古等地下白垩统也有发现。特征 :成年个体长达 2m ,幼年个体长约 0 2 5m。头窄长 ,鼻短 ,高位鼻孔 ,喙嘴形似鹦鹉嘴。头骨后有短棘刺向后伸 ,形成不明显颈盾 ,枕骨大孔小 ,耳缺发育。牙齿三叶形 ,上下颌骨复侧各约 7枚 ,适于咀嚼植物茎叶。胃里有胃石 ,以助磨碎食物。颈短 ,背椎 16枚 ,荐椎…  相似文献   

6.
马鬃山区由于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无地表水分布,水资源十分贫乏。有限的地下水资源分布不连续,多以“沟”、“槽”、“束”等形式存在,勘探难度极大。本文依据前人资料结合近年来的勘探成果,对在这一地区勘探地下水的经验进行了总结。认为在马鬃山区寻找地下水一要研究地表汇水条件,二要查明主干构造带的控水作用,三要勘探地下水的赋存空间。并提出勘查地下水的步骤和方法,特别强调了TM卫片解译及野外小比例尺地质、水文地质测绘、水文物探方法在找水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做到有的放矢。以期以最小的投入、最低的勘探风险,获取最佳的勘探成效。  相似文献   

7.
甘肃马鬃山地区早白垩世地层发育,富含植物化石,但研究程度相对较低.本文综合多种方法对甘肃马鬃山地区下白垩统赤金堡组所产出的裸子植物种子化石进行了详细的形态学及解剖学研究.利用体式显微镜及X射线断层扫描成像技术对其形态特征展开对比研究;利用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表皮微细构造进行了细致观察对比.认为,当前种子化石形态为椭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或有细纹,与裸子植物种子化石Carpolithus形态特征吻合,故将其分别鉴定为Carpolithusmazongshanensis sp.nov.(马鬃山石籽)和Carpolithuscf.jidongensis(鸡东石籽相似种).其中C.mazongshanensissp.nov.种子卵圆形,顶端具尖喙,基部浑圆,表面具弧状平行的纵纹,种皮外角质层细胞呈长条形;珠心角质层细胞近正方形或多边形.C.cf.jidongensis种子长卵形,顶端钝尖,基部渐狭,两侧具弧形纵纹,种皮外角质层细胞呈长条形.通过与现生裸子植物种子形态及表皮特征的对比分析,本次发现的石籽属化石归属于柏科,推测可能与侧柏属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8.
甘蒙北山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中段南端,该区广泛出露的海相二叠系是中亚造山带最年轻的海相沉积之一,是解析古亚洲洋晚期演化的理想载体。然而,北山地区的物源学数据分布不均衡、缺少统计对比,直接限制了学界对古亚洲洋古地理结构的探讨。本文在贯穿北山地区中部至南部的8条剖面中获得了681个碎屑锆石U-Pb年龄和192个Hf同位素数据;在等时地层对比的基础上,统计计算了北山地区已发表的下—中二叠统碎屑锆石数据,重建了区域古地理面貌。早—中二叠世,红石山洋向南俯冲至旱山地块之下,形成了黑鹰山弧和弧后裂谷盆地。该盆地北侧的物源分别来自于旱山地块的前寒武纪基底(926~775 Ma)和奥陶纪—志留纪岩体(485~421 Ma),而南侧的物源主要来自于马鬃山隆起。马鬃山隆起是早古生代红柳河—洗肠井洋闭合的产物,主要由奥陶纪—泥盆纪岩体(470~367 Ma)组成,包括早古生代马鬃山岛弧和双鹰山地块的大部分地区。北山南部发育柳园裂谷盆地,盆地南北两侧的碎屑物质分别主要来自于石炭纪—二叠纪火山岩(322~270 Ma)和马鬃山隆起的早古生代岩体,这两种碎屑物质在盆地中心交汇。本文古地理重建结果表明:红石山洋可代表...  相似文献   

9.
在甘肃省马鬃山一带分布有两条超镁铁岩带,一条位于玉石山、马鬃山煤窑一带,另一条位于辉铜山、东大泉、账房山一带。对这些超镁铁岩体的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表明,他们的成因与地慢岩的部分熔融有关,其中玉石山、马鬃山煤窑一带部分熔融的程度可能更高一些。  相似文献   

10.
结合以往的研究对发现于甘肃马鬃山地区公婆泉盆地和俞井子盆地的恐龙化石进行了总结。基于恐龙化石的产出层位和组合成员的相似性,将两地的恐龙归入同一个恐龙化石组合——马鬃山恐龙化石组合,其时代为早白垩世阿普特中晚期—阿尔布早中期。另外,通过与辽西热河生物群早白垩世的恐龙化石进行对比,归纳出该组合的特点。马鬃山恐龙化石组合对深入研究中国北方早白垩世恐龙化石的演化过程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记述了发现于辽西下白垩统义县组陆家屯的一完整恐龙头骨及下颌。它代表侯氏红山龙(Hongshanosaurus houi You,Xu et Wang,2003)一成年个体。比较研究表明红山龙,作为鹦鹉嘴龙科的第二个属,与鹦鹉嘴龙属区别于具有较长的吻部(约头骨长的一半),和椭圆形且长轴指向背后方的外鼻孔,眼眶和下颞孔。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记述了发现于辽西下白垩统义县组陆家屯的一完整恐龙头骨及下颌。它代表侯氏红山龙 (Hongshanosaurushoui You,Xu et Wang,2 0 0 3)一成年个体。比较研究表明红山龙 ,作为鹦鹉嘴龙科的第二个属 ,与鹦鹉嘴龙属区别于具有较长的吻部 (约头骨长的一半 ) ,和椭圆形且长轴指向背后方的外鼻孔 ,眼眶和下颞孔。中国辽西早白垩世侯氏红山龙(恐龙:鹦鹉嘴龙科)一成年个体标本@尤海鲁$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 @徐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100044…  相似文献   

13.
北山草呼勒哈德地区早元古代火山岩特征及构造环境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隶属于塔里木板块东北缘的甘肃北山草呼勒哈德地区,出露大量前人所划的“勒巴泉群”(S1—S2)地层。依据1∶25 万马鬃山幅区调资料和前人成果,从“勒巴泉群”中解体出前长城系敦煌岩群(AnChD),并通过讨论变质火山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首次证实塔里木板块东北缘在早元古代属不成熟岛弧及活动陆缘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甘肃省酒泉地区公婆泉盆地早白垩世恐龙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尤海鲁  罗哲西 《地质学报》2008,82(1):139-144
中国甘肃省酒泉地区公婆泉盆地下白垩统新民堡群的恐龙化石主要由1992年中日丝绸之路恐龙考察计划和1997~2000年中美马鬃山恐龙考察计划发掘和研究。先后发现的恐龙包括兽脚类、蜥脚类、禽龙类和新角龙类等。这一新的公婆泉恐龙组合的主要特征是同时包含了在晚白垩世占主导地位的几类恐龙的基干分子,如戈壁巨龙(Gobititan)是巨龙型类的基干分子,马鬃龙(Equijubus)是鸭嘴龙型类的基干分子,而古角龙(Archaeoceratops)和黎明角龙(Auroraceratops)是新角龙类的基干分子。公婆泉恐龙组合的另一特征是其某些成员的体型较大,如似鸟龙类和镰刀龙类恐龙是同期同类中最大的。比较研究发现,公婆泉盆地新民堡群的恐龙和辽西热河群的恐龙关系密切,但前者的整体来说要比后者进步。考虑到公婆泉盆地新民堡群的时代(Albian)较辽西热河群(Hauterivian晚期-Aptian早期)晚,公婆泉恐龙组合似应代表中国北方早白垩纪鹦鹉嘴龙恐龙动物群进化过程中较进步的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甘肃北山野马街-马鬃山构造带蛇绿岩及相关火山岩的系统研究表明:该构造带分布于勒巴泉-野马街-马鬃山一线,呈NW-NWW向带状展布.其南、北与变质基底呈构造接触,从西到东30km断续残存蛇绿混杂岩,包括蛇绿岩及相关岛弧、洋岛等火山岩.揭示了本区在震旦—寒武纪期间曾受到边缘活动带影响,由拉张裂谷体制向沟弧盆体系的活动大陆边缘体制转变,对确立该区震旦—寒武纪构造背景及演化有重要的大地构造意义.  相似文献   

16.
赵凤游 《地质论评》1958,18(6):415-423
红柳园矿床的区域地质本区属天山之东延部分或北山马鬃山的西部尖端。从未正式发表的祁连山地质队的资料来看,由于在马鬃山以南至猩猩峡一带进行的有万分之一的普查填图工作,得到了由塔里木地块以北、库鲁克塔格南部、什巴墩安西以南敦煌以北泾桥湾至阿拉善三角地  相似文献   

17.
根据部、厅关于开展“大讨论”活动的“通知”、“方案”和部、厅领导讲话的精神,大讨论活动的目标任务是:转变观念,查找问题,破解难题,改进管理。坚持解放思想,把握正确导向、着力解决问题、搞好分类指导是大讨论的四项基本原则。下面谈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8.
姬书安 《地质论评》2021,67(1):67020011-67020011
Monjurosuchus splendens是辽宁西部热河生物群中最早被正式命名的爬行类化石,该属种名称在最初以英文发表的论文中并没有明确其含义,导致它的中文称谓有“文珠龙”(属名)、“荣耀满洲鳄”、“楔齿满洲鳄”等几种说法。本文认为属名(Monjurosuchus)应尊重最初命名者论文中的日文摘要表述的含义,称之为“满洲鳄”,而种名(splendens)的拉丁文并不是“楔齿”之义,应按其本义译为“华丽”,因而Monjurosuchus splendens的正确中文译名应为“华丽满洲鳄”。华丽满洲鳄的分类位置、以及其与辽宁西部另一爬行类化石“东方喙龙Rhynchosaurus orientalis”的关系长期以来亦存在着不同看法,直到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Monjurosuchus splendens作为有效属种名称被再次确认且被正确归入离龙目(Choristodera)。本文回顾了该属种研究历史及其分类位置的认识变化情况,支持将其归入离龙目(Choristodera)满洲鳄科(Monjurosuchidae)、而且“东方喙龙Rhynchosaurus orientalis”为华丽满洲鳄Monjurosuchus splendens的晚出同物异名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9.
北山造山带围限于华北克拉通、西伯利亚克拉通和塔里木克拉通之间,是中亚造山带南缘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界对其构造-地层区划和地质演化历史长期存在着不同认识。其中贾不泉口子地区的马鬃山增生楔是研究北山地区构造演化的天然载体,本文针对该增生楔的不同地质体开展了详细的识别和解剖,共识别出蛇绿混杂岩岩片、洋岛-海山岩片、洋内弧岩片、深海-半深海硅质岩岩片、活动陆缘-海沟浊积岩岩片和陆缘增生弧岩片等多种岩片类型。在马鬃山增生楔活动陆缘-海沟浊积岩岩片中的两件凝灰质粉砂岩样品(P3-57、P3-110)和一件含砾岩屑砂岩样品(P3-82)获得最大沉积年龄分别为410Ma、430Ma和286Ma。本研究对北山地区古生代的构造古地理格局演变具有重要的约束作用,具体表现为:(1)贾不泉口子地区的马鬃山增生楔岩石组合、变质变形程度与年代学研究存在一定差异,应该对不同类型岩片予以解构分析,还原不同类型岩片的构造古地理背景;(2)贾不泉口子地区的马鬃山增生楔中的3件基质样品的碎屑锆石年龄谱表现出~2.5Ga、~1.5Ga、~0.9Ga、~450Ma、~430Ma、~410Ma、~350Ma和~288Ma的多峰值频谱...  相似文献   

20.
北山造山带大地构造相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45,自引:11,他引:34  
根据1:25万马鬃山幅区调填图资料,从造山带不同构造单元的火山—沉积建造、岩浆岩序列演化、变质变形特征及时空配位关系研究入手,应用大地构造相划分理论,根据北山多旋回复,合造山带的特点,识别出15种大地构造相,并探讨了北山古生代构造格局与构造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