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东营凹陷岩性油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东营凹陷145个岩性油藏含油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典型岩性油藏和典型落空圈闭的剖析,对岩性油藏成藏主控因素和成藏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岩性油藏成藏主要受构造沉积背景、烃源岩(围岩)生排烃强度和砂体储集物性等3个因素控制,不同的构造带上具有不同的成藏模式。洼陷带主要发育典型的自生自储自盖的砂岩透镜体油藏,陡坡带主要发育砂岩透镜体、物性封闭、砂岩上倾尖灭、构造-岩性油藏组合,缓坡带、中央背斜带的翼部主要发育砂岩透镜体、砂岩上倾尖灭和断层-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2.
惠民凹陷临邑洼陷岩性油藏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张小莉  查明 《沉积学报》2006,24(2):289-293
临邑洼陷古近系和新近系断裂发育,沉积相和沉积体系频繁变化,为岩性油藏的形成提供了良好条件。古近系岩性油藏主要包括砂岩透镜体油藏、砂体上倾尖灭油藏和砂体被断层切穿的岩性油藏三种类型。砂岩透镜体油藏主要分布于深凹陷带及斜坡上的三角洲前缘相带,砂体上倾尖灭油藏主要分布于斜坡带,砂体被断层切穿的油藏一般位于断裂相对发育的构造带附近。临邑洼陷具备丰富的油源条件、不整合与断层的沟通或侧向遮挡,有效的直接盖层等优越条件。因此,三角洲前缘砂体、滑塌浊积岩砂体、湖相砂体的分布,成为控制岩性油藏形成的主控因素。上述主要因素控制下,在不同构造部位和沉积相带,油藏类型有规律地变化。  相似文献   

3.
珠江口盆地惠西南地区新近系珠江组发育古珠江三角洲前缘的连续型尖灭砂体和受波浪或潮流等改造再沉积的独立型尖灭砂体。根据研究区珠江组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实践,综合砂体类型与构造背景,把珠江组岩性油气藏分为3类:上倾尖灭型岩性油气藏,主要发育在东沙隆起区侧翼的鼻状构造带;背斜-上倾尖灭复合型岩性油气藏,主要发育在凹陷内部的古潜山构造带;断层-上倾尖灭复合型岩性油气藏,主要发育在断层下降盘的逆牵引构造带以及由倾向相反的正断层所夹持的凸起带。珠江组岩性油气藏为下生上储型,古近系文昌组提供了充足的油源,有利的构造背景和由断层、不整合面、渗透性砂岩及构造脊联合形成的油气垂向、横向运移路径是岩性油气藏成藏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四川地质学报》2022,(2):270-273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鄂尔多斯盆地腰坪地区地区延长组油藏分布规律及成藏主控因素进行研究表明,该区延长组油藏为典型的岩性油藏,油气主要富集在有利相带的主砂体发育部位,以岩性上倾尖灭油藏或透镜状砂岩油藏为主,在单斜构造的鼻状隆起部位,容易形成构造岩性油藏,油藏具有连通性差,非均质性强等特点。油藏平面上主要分布在浊积水道砂体中,纵向上油藏主要分布在长6-2、长6-3油层组,其次是长7油层组,油藏的形成和富集主要受油源条件、沉积微相和储层物性变化、鼻状隆起构造等几个方面的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5.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鄂尔多斯盆地腰坪地区地区延长组油藏分布规律及成藏主控因素进行研究表明,该区延长组油藏为典型的岩性油藏,油气主要富集在有利相带的主砂体发育部位,以岩性上倾尖灭油藏或透镜状砂岩油藏为主,在单斜构造的鼻状隆起部位,容易形成构造岩性油藏,油藏具有连通性差,非均质性强等特点。油藏平面上主要分布在浊积水道砂体中,纵向上油藏主要分布在长6-2、长6-3油层组,其次是长7油层组,油藏的形成和富集主要受油源条件、沉积微相和储层物性变化、鼻状隆起构造等几个方面的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6.
徐长贵  周心怀  杨波  王昕 《现代地质》2009,23(5):887-893
陡坡带是箕状凹陷油气勘探的重要构造带,构造-岩性圈闭发育,是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但是陡坡带构造、沉积相带迁移变化和构造-岩性圈闭分布的控制因素复杂。以渤海海域渤中凹陷石南陡坡带为例,分析陡坡带构造-岩性圈闭的成因与分布规律。石南陡坡带发育上倾尖灭型、下倾尖灭型、侧向尖灭型和物性封闭型等4种类型的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其分布主要受控于坡折带类型与分布、水系方向与古地貌的配置关系以及基准面的旋回性变化。墙角式陡坡折带处是寻找构造-岩性复合圈闭最有利的位置。发育在不同层系、分布广泛的构造-岩性圈闭有利于弥补石南陡坡带纯构造圈闭的不足,降低陡坡带的勘探风险,石南陡坡带从勘探的早期就应建立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勘探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北断层下降盘潭口凸起的成因是该区多年关注的问题之一。通过地震剖面解析,认为是由渔洋组—新沟嘴组和荆沙组—潜江组两套多层盐泥侵—底辟刺穿形成的大型盐泥隆起,主要形成于荆河镇组沉积之后,将完整的潜江凹陷分割成3个次洼;盐泥隆的成因是在差异负载和重力滑脱动力作用下潜北断裂下降盘塑性侧向上侵推挤,与上升盘重力滑脱推覆造成南北双向挤压上拱, 形成了以汉水断层面为底板、中部为盐泥隆核、上层盐泥上部膝折—断褶穹窿3层结构;强烈塑性变形使潭口地区潜北断层面中部塑化—揉皱消失, 上部强拱左旋翻转成平卧断层;各个构造层盐泥塑性变形程度和形态差异与构造层盐泥含量、盐泥比有关;盐泥隆是形成各种油藏类型的关键因素,潜三段、潜四上段、新沟嘴组中被盐泥隆和刺穿作用形成的地层、岩性油藏是该区具有勘探潜力的油藏类型,且被近期钻探证实。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2015,(5)
从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油田长2油层地质特征及区域构造入手,分析研究长2油层的储层的孔隙结构及其成因,并进一步总结下寺湾油田长2的油藏类型、分布规律及其与岩性和构造的关系,从而提出下寺湾地区长2油层的富集规律。研究结果显示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油区长2地层发育鼻状隆起带,储层以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岩为主,多为细粒长石砂岩,成岩后生作用使得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很低;下寺湾地区长2油藏类型主要为构造-岩性油藏和岩岩性油藏两种,北东东方向的鼻隆带、岩性上倾尖灭、岩性相变带和砂岩的中后期成岩作用对含油分布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大庆油田属于高勘探开发油田,寻找岩性油气藏成了油田增储上产的一个重要途径。根据泰康—西超地区平缓的单斜地质背景,从地质构造特征、烃源岩、沉积特点及油气运移方面分析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区内萨二、三砂组萨一砂组、萨零砂组主要发育砂岩上倾尖灭、地层超覆、砂岩透镜体及复合岩性油气藏,并阐述各类岩性油气藏的形成特征。将沉积微相分布与地震波阻抗反演相结合,预测本区主要岩性油气藏的分布,认为地层超覆岩性油气藏和复合岩性油气藏主要形成于萨二、三砂组,前者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地区,后者主要分布于阿拉新构造带上,而上倾尖灭、地层超覆、砂岩透镜体岩性油气藏在萨二、三砂组、萨一砂组、萨零砂组都有发育。  相似文献   

10.
地震、钻探及测试资料综合分析表明,王府断陷气藏类型主要以火山穹窿构造-岩性型、砂岩上倾尖灭型及透镜型岩性气藏为主。内部具有储集区段的火山穹窿与火石岭组或沙河子组烃源岩构成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是火山穹窿构造--岩性气藏形成的基础;同沉积控盆断裂边缘扇三角洲上倾尖灭舌状砂体与优质烃源岩指状交互是上倾尖灭岩性气藏形成的主要条件;沙河子组烃源岩包裹火石岭组松散火山锥体垮塌重力流是构成透镜型岩性气藏的关键要素。并概括出了王府断陷成藏模式,指出断陷斜坡区是上倾尖灭岩性气藏有利成藏带,次级凸起区是火石岭组火山穹窿构造-岩性气藏与沙河子组透镜型岩性气藏的叠合发育带,与次级洼槽相邻的隆起边缘区易于形成火山穹窿气藏。  相似文献   

11.
东营凹陷博兴油田沙四段滩坝砂岩储层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营凹陷南斜坡发育滩坝、水下扇和重力流水道等多类型的储集体,为一个多油层、多油气藏类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带.沙四段储集层为滨浅湖相滩坝砂体,油藏类型以岩性和构造岩性油气藏为主。博兴油田沙四段滩坝砂岩储毯以长石粗粉砂岩、岩屑粉砂岩为主,砂体中发育有利余粒间孔、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等储集空间类型,孔隙结构以低渗小孔喉为主,为中低孔隙度、低渗透率的储层。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是控制本区滩坝砂体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泌阳凹陷基于层序地层格架的油气成藏模式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泌阳凹陷层序地层研究表明,油气藏与层序地层体系域关系密切:南部陡坡带上倾尖灭油气藏主要位于低位和高位体系域中;中央凹陷带岩性透镜体油气藏主要是低位特殊地质体和高位白云岩缝洞储层构成的油气藏;北部缓坡带与层序地层密切相关的是地层不整合油气藏及断层-不整合油气藏,断层-岩性、断鼻等油气藏在高位体系域较发育。此外,北部斜坡区存在低位三角洲以及湖扩体系域地层超覆油气藏和高位滑塌岩性体油气藏。结合泌阳凹陷层序地层特点和各种类型油气藏分布规律,总结了泌阳凹陷基于层序地层格架的油气藏成藏模式。油气成藏模式表明,深凹区环盐湖带是当前岩性-地层类隐蔽油气藏勘探的重点领域。这类隐蔽油气藏主要有低位特殊地质体、低位三角洲、湖扩体系域地层超覆、高位白云岩缝洞油气藏、高位浊积体、高位断层-岩性等潜在的岩性-地层油气藏。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二连盆地岩性油藏形成与分布的优势性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近几年在内蒙古二连盆地岩性油藏勘探方面的突破表明,岩性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比构造油气藏更具优势性特征。岩性油气藏形成的优势性表现在:(1)岩性圈闭多期形成有利于多期捕集油气;(2)近源短距离运移有利于成藏;(3)低部位岩性圈闭比高部位构造圈闭成藏期要早;(4)相对有利的盖层条件。保存条件也比构造油气藏要更具优势:(1)抬升剥蚀对岩性油藏的破坏程度小于对构造油藏的;(2)断层破坏对岩性油藏的破坏程度小于对构造油藏的。岩性油气藏的空间展布范围也更广阔:(1)同构造油藏相比,其分布范围更宽,陡坡带、缓坡带和洼槽带均可分布;(2)岩性油藏分布的体系域更宽,低水位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都有富集;(3)岩性油藏分布的压力场更宽,在各种压力场环境中都有发现。因此,提出二连盆地岩性油气藏形成和分布具有“优势性特征”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潜江凹陷潜江组隐蔽性油藏分布规律与预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潜江凹陷潜江组隐蔽油藏形成的地质条件、油藏类型及隐蔽油藏的分布规律研究。根据江汉盐湖盆地特殊的地质地震特点,应用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建立盐湖储集层地质模型;以高分辨率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进行波阻抗和伽玛反演预测储层;采用MDI多元油气预测方法预测圈闭的含油气性;结合构造背景、油气水关系进行综合预测评价,提供可靠的钻探井位。  相似文献   

15.
陆相储层隔夹层是形成油藏内流体流动非均质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控制厚油层复杂水淹形式的主要地质因素。通过对辽河油田锦99块扇三角洲前缘储层隔夹层进行研究,认为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的控制下,研究区内形成了泥质、物性、钙质三类隔夹层,其岩-电识别特征与分布规律均存在明显的差别。泥质夹层主要分布于厚层水下分流河道砂叠置区、水道侧缘区以及邻近砂岩尖灭区;物性夹层分布较杂乱,常分布于物性较差的区域;钙质夹层主要分布于砂厚较大、原生孔隙发育的岩相带以及Ⅱ级边界断层附近。隔夹层对油藏内剩余油分布具有重要影响,需要综合断裂构造、沉积相、成岩相等多种地质因素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6.
基于Vail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运用岩芯、测井及地震资料,采用井震对比综合分析方法,建立了准噶尔盆地北三台凸起西斜坡白垩系层序地层格架,针对主要含油气体系域展开了高频层序划分,综合研究了含油气准层序的构造特征和成藏模式,并总结成藏特点,为白垩系隐蔽油气藏的勘探指明方向。结果表明:北三台凸起西斜坡白垩系可以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和6个体系域,油气显示主要分布在SQ2的低位体系域和水进体系域中,可将其划分为4个准层序组和14个准层序,并通过油气显示归位确定其中3个准层序为白垩系的含油气高频层序地层单元;白垩系底部3个含油气地层单元均为超覆尖灭,其构造形态可划分为沙南鼻突、西泉鼻突和北38鼻突;典型出油点主要形成了西泉鼻突成藏模式和北38鼻突成藏模式,前者为斜坡背景下岩性尖灭控藏,后者为构造与地层沉积尖灭复合控藏;白垩系成藏具有受鼻突构造、局部断裂、地层超覆尖灭线以及岩性突变带控制的特点。总之,准噶尔盆地北三台凸起西斜坡白垩系下一步勘探应以西泉鼻突与北38鼻突的地层超覆尖灭线附近发育的地层圈闭为主。  相似文献   

17.
沈扬  贾东  赵宏亮  韩祥磊 《地质通报》2010,29(4):581-588
准噶尔盆地西部车排子凸起远源成藏,新近系油气藏和油气显示基本都在一套厚砂层和其上的薄砂层中,厚砂层和薄砂层之间存在密切的油源联系。针对这一成藏现象,利用区域构造、油源对比、输导体系、化验证据、成藏特征等手段,系统研究车排子的成藏体系。结果表明,车排子轻质油源岩为侏罗系,主要来自昌吉凹陷西部,油气运移指向为东南到西北方向。区域构造运动形成的白垩系与侏罗系的不整合面和红车断裂的长期活动使得油气能从深部生烃区向浅层凸起区长距离运移。沙湾组一段区域展布的厚砂层高效的横向输导作用是车排子凸起油气规模富集的关键,喜马拉雅期小断层的纵向沟通促成了沙湾组二段薄砂岩性体的最终成藏。白垩系与侏罗系的不整合面-红车断裂-沙湾组一段厚砂层的紧密接触、良好匹配构成了复式、高效的输导格架。通过成藏体系研究,归纳总结了车排子地区的成藏模式,并提出沙湾组二段岩性油气藏和一段上倾尖灭或超覆油气藏是最有利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8.
根据钻井、测井与分析测试等资料,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天山南缘区块北带苏维依组的沉积相带和储层特征。苏维依组分为下部底砂岩段和上部的膏泥岩段,在研究区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体系。本区储层多为粉砂岩、细砂岩、中砂岩和含砾砂岩,主要岩石类型为长石石英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孔隙类型主要是原生粒间孔、溶蚀孔,还有裂缝和微孔隙等。底砂岩段储层物性较好,总体属于中孔-中、低渗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其中以三角洲前缘的分流河道和席状砂微相砂体物性最好。影响研究区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有沉积相带、成岩作用等,压实作用、溶蚀作用和胶结作用是对储层物性影响最大的成岩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刘赫  李军辉  金镇龙 《地质科学》2011,46(4):1079-1093
乌尔逊—贝尔凹陷是海拉尔盆地油气勘探的主战场,其岩性—地层油藏勘探程度较低,剩余油气资源勘探潜力较大.对乌尔逊—贝尔凹陷成藏特征的研究表明,岩性—地层油藏是主要的油藏类型,可分为岩性油藏、地层油藏和复合油藏3种类型油藏.油气主要沿不整合面及不同级次湖泛面上下分布,平面上围绕生油洼槽分布,不同的构造带上,发育的岩性—地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