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简称CDSN,下同)11个台的宽频带长周期(VLP)数字记录对1990-2012年间的124个极远震记录进行了分析处理,在震中距100.0°~179.0°之间,获取了CDSN11个台站的Pdif波的震相数据,得到了Pdif波在地球核幔界面上衍射的运动学特征和《Pdif波走时表》。所得结果大大拓展了Pdif的记录范围,在144.0°~179.0°之间弥补了《IASPEI1991地震波走时表》的缺失,为更大范围内的Pdif震相分析提供了参考标准,有助于提高中国地震台网的地震分析水平和积累震相分析经验,以及对地球核幔边界物理性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震台网记录到震中距大于160度的衍射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基本地震台网过去使用中长周期地震仪,由于受频带限制,虽然记录到一些幔核界面的衍射波震相Pdif,但震相初至清晰可辨的较少,震中距大于160度的Pdif,则从未记录到。自从763型长周期地震仪在我国基本台网铺设以来,则相继记录到震中距110—150度的初至清晰的Pdif。 1985年3月3日在智利发生了一次强震,美国PDE目录给出了如下参数:0:22~h47~m06.9~s;φ:33.155s;λ:71.980w;h:33km;Msz:7.8。这次地震在我国基本台网中  相似文献   

3.
在各类地震观测学教材上,Pdif震相的理论范围大都在震中距143°左右,最远到达165°左右,通过对湟源地震台于2005年至2013年记录到的36个极远震的分析,对Pdif震相在湟源地震台的记录特征和在分析处理中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北京地震台1990-2008年间63个极远震记录的分析,简要讨论Pdif震相在CDSN 宽频带数字仪器上的记录特征.目前,北京地震台观测到的Pdif震相的记录范围约101.87°—172.18°,最小震级为6.0级,最浅震源深度为9 km,最深为631.3 km.所得结果有助于提高地震速报能力和积累震相分析经验,...  相似文献   

5.
断层衍射波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衍射波的物理定义出发,简化了Trorey提出的断层上Kirchhoff-Helmholtz衍射方程的解法;计算了不同深度、不同测线方向下的断层衍射波理论地震图;计算了衍射波振幅谱与相位谱,给出了利用衍射波求断层位置的公式;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通过人工地震测深与地震勘探的实例,对断层衍射波的特性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本文的结果表明:断层衍射波发生在地球介质剧烈变化处;衍射点两侧的衍射波走时曲线呈双曲线状;波初动清晰且半周期小;其优势频率振幅谱与反射波的相同,在衍射波与反射波走时曲线相切处附近,记录图中出现衍射波最大振幅,且波反相;视断点与真实断点一般不重合。上述特点可能为判定衍射波并确定断层位置提供判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衍射波的物理定义出发,简化了Trorey提出的断层上Kirchhoff-Helmholtz衍射方程的解法;计算了不同深度、不同测线方向下的断层衍射波理论地震图;计算了衍射波振幅谱与相位谱,给出了利用衍射波求断层位置的公式;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通过人工地震测深与地震勘探的实例,对断层衍射波的特性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本文的结果表明:断层衍射波发生在地球介质剧烈变化处;衍射点两侧的衍射波走时曲线呈双曲线状;波初动清晰且半周期小;其优势频率振幅谱与反射波的相同,在衍射波与反射波走时曲线相切处附近,记录图中出现衍射波最大振幅,且波反相;视断点与真实断点一般不重合。上述特点可能为判定衍射波并确定断层位置提供判据。   相似文献   

7.
对昆明地震台数字地震仪记录的2010年2月27日智利Ms8.8地震的震相进行分析,与格尔木、高台、呼和浩特、成都、银川、兰州、西妥等7个地震台记录进行对比,提出智利地震的记录特征、分析难点,并将JB表中Pdif波走时曲线的截止距离从150°延伸到177.8°。  相似文献   

8.
本文讨论了衍射波的计算,它是文献[5]的继续和发展,是为了应用射线法解决二维地震人机联作工作的一部分。根据波的物理性质,引入了等效炮点、等效检波点和等效界面等概念,将Berryhill导出的衍射波计算公式推广到倾斜界面和楔形结构等情形。这一工作与文献[1-3]中的工作相结合,在实用上解决了二维地震人机联作解释中的正演计算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9.
对太原台长周期与中长周期地震仪记录的79个地震、180张典型震例进行了对比。发现同一地区地震的体波与面波震相(包括长、短周期面波)不同仪器的记录形态有很大差异,长周期仪对各类长、短周期震相均不明显记录。而中长周期仪有时记录不清极远震的初至波Pdif,而对可以明显反映地球分层特征的地核穿透波PKHKP,长周期面波G,两种仪器均有不同记录。实践表明,对有不同频率特征的仪器所记录的地震波形进行综合分析,有利于提高测震分析的质量及提高测定震源时空参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运用国家台甚宽和超宽频带地震计记录的波形数据,对震中距介于105°~128°(即第二影区)的地震波形进行仿真处理,分析各台站地震波由地幔传播到核幔交界面时,各震相记录特征发生的变化.结果表明,当震中距增大到105°左右时,地震波进入到核幔过渡带这一复杂的低速层中,地震波能量衰减加快;P波与Pdif波震相未表现出明显的分...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CDSN兰州地震台1990-2000年间31个极远震记录的分析,得到了Pdif震相在CDSN宽频带数字地震仪上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给出了兰州地震台Pdif震相走时便查表,以便分析时查询比较.所得结果有助于提高地震速报能力和积累震相分析经验,有助于对核幔边界物理性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探地雷达图像的正演合成与偏移处理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本文讨论了射线追踪法实现二维地电断面的探地雷达图像的正演合成问题,其中包括二维地电断面的数字拟合、多层连续界面介质中高频电磁波的反射与透射统一的运动学边界方程;根据Huygen's-Fresnel原理导出了均匀介质中二维管状体模型的衍射雷达波的计算公式;给出了用射线追踪法合成的二维地电模型的探地雷达图像;用衍射波公式合成了二维管状模型的雷达图像,并与物理模拟作了比较.在此基础上,用Kirchhoff积分法对数字模拟与物理模拟记录的雷达图像作了偏移处理,并给出了实例.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中国数字地震仪台网(CDSN)11个台1993—2012年间30个极远震记录的分析,识别出了PKP波入射到内外核界面(ICB)上的衍射波PKPdif波。PKPdif波在震中距120°左右时出现在PKIKP波之前,在震中距150°以后出现在PKIKP波之后,是一个长周期波。为了解释PKPdif波超前于PKIKP波的原因,设想在距地面约5 156.1~5 372.2 km的深度,即内外核界面下有可能存在一个PKIKP波的低速层(厚度约216.1 km)。该设想符合Jeffreys速度模型,给出的PKPdif波在震中距119.4°~176.1°间的走时表填补了目前使用的《IASPEI1991地震波走时表》的空白。讨论PKPdif波的运动学特征有助于对内外核界面物理性质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分析震相的水平和积累震相分析经验。  相似文献   

14.
采用超声地震模型、数学模型正演试验和矿井试验观测研究了1<kα<10范围非均质体散射波场中,衍射波和转换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上述方法获得了一致的结果.研究中发现一种次生震源及次生波,其在今后地震勘探中可能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SP'波与我国地壳厚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讨论利用S波与它的反射转换波SP′的走时差来测定我国各基本台(武汉除外)附近地壳厚度的某些结果。所谓SP′波是直达的S波经地表面反射转换为P波,再被M界面反射到地面来的波。本文讨论了SP′震相的分析问题,采用适当的地壳参数,可以算得在S波的数种反射转换波中,SP′波的能量最大。对其它易与SP′相混的波也进行了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地震产生的应力波在断续节理岩体中的传播规律和应力分布趋势,首先,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应力波通过贯通节理的传播规律,并与已有理论研究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数值分析的准确性和适用性;然后,对应力波在断续节理岩体中的传播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透射系数在水平方向的分布趋势以及不同节理连续性对波传播的影响,并结合波的衍射原理,给出定性的理论解释。结果表明:应力波通过断续节理时,节理的透射作用会使应力波振幅减小,引起波的衰减,岩桥的衍射作用则会使波阵面由平面变为曲面,波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应力波振幅在水平方向的分布发生变化;应力波通过断续节理的透射系数与岩桥尺寸Lr和衍射角μ相关,当衍射角比较小时,透射系数主要受岩桥尺寸Lr的影响,当衍射角较大时,岩桥尺寸Lr和衍射角μ共同影响应力波在岩体中的传播。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了衍射波勘探方法资料处理流程的构思框架,并给出了以复杂结构为目标所做的物性结构成像、几何结构成像及迭代开关识别等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近年来我国西部地区发生的某些强震及中强震(MS>5.0)的波速比异常作了一些初步探讨.文中给出并讨论了这些地震的波速比异常的一些共同特征,即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形态、异常特征量(异常持续时间与异常幅度)和异常的统计分布特征.此外还讨论了波速比异常的特性与地震序列类型、震源深度及震源机制的关系,探索了波速比异常与波速异常间的关系.最后还指出了地震活动性与波速比异常的某种对应关系,并作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讨论了将直管中三维频散波问题简化为一维定型波问题的条件。在此条件下讨论了将管中全波场分离为单向波场的方法。由此提出了使用敲击方法检测直管损伤是否存在和判断损伤程度的两个简化模型:连续损伤模型,用于描述直管在有限长度上刚度的改变;简化裂缝模型,用于近似描述裂缝自由面效应。基于这两个模型提出了直管损伤的简化反演方法,并通过数值算例详细讨论了此法的可行性和灵敏度。在结语中简要讨论了进一步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0.
穿透裂隙介质远震PS波的分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姚陈 《中国地震》1989,5(1):38-47
短周期远震P波在壳内激发的PS波的椭圆偏振特征显示了PS波的分裂。本文用各向异性合成地震图讨论穿透裂隙层PS波的分裂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型态的裂隙介质可以引起观测到的PS波各种动力学特征的变化。PS波对深部裂隙型态反映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