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盾构切削桩基下穿建筑物群时对地表建筑物的安全有着重大的影响,传统的测量方法已不能满足其工程的需求,文中以深圳市地铁9号线大剧院站—鹿丹村站区间盾构下穿滨苑小区9~13号楼施工为例,对沿线建筑物实施自动化监测。首先介绍工程穿越建筑物群的情况,根据对施工风险的分析和评价以及现场实际情况,制定整套详细的自动化监测实施方案。当盾构穿越后,对变形数据进行分析,同时总结针对盾构下穿建筑群时自动化监测技术实施要点。  相似文献   

2.
张建坤  陈昌彦  陈浩 《测绘科学》2016,41(8):156-160
针对盾构施工参数变化对施工引起的地表变形的重要影响,该文构建了盾构施工参数与地表沉降变形关系模型。以北京市某地铁盾构区间施工过程中的实测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不同盾构施工参数与地表沉降变形的关联度和相关性,得到不同参数对沉降变形贡献值的大小;之后,利用多元回归模型方法建立主要影响参数与地表变形的关系模型,并进行模型的合理性检验;最后,利用该模型得到的沉降量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符合性较好。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新建地铁隧道下穿既有国铁线路或场站工程越来越多,为了保证国铁运营和下穿隧道施工安全,需要对既有国铁线路进行安全监测。结合合肥市地铁4号线下穿国铁涉铁项目,首先系统全面地研究了国铁下穿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然后设计并开发了基于云平台的智能全站仪自动化监测系统,实现监测数据的自动采集、远程传输、自动处理和分析工作;最后在系统中加入三维可视化分析模块,进一步提高系统性能,更加全面直观地展示监测区域变形规律和趋势。该系统在合肥市地铁4号线下穿国铁项目中的应用表明,提出的方法可以有效对铁路路基及轨道变形进行自动化实时监测,为国铁运营和下穿地铁隧道施工提供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4.
针对新建盾构隧道下穿施工而导致运营隧道结构变形的问题,利用全站仪构建自动化监测系统,对施工期间运营隧道关键节点典型断面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精度评定。本次盾构下穿期间,运营隧道道床沉降整体呈现抬升趋势,管片收敛呈现扩张趋势,道床位移呈现向盾构推进方向运动的趋势。通过人工复核对自动监测系统进行精度评估,结果表明自动化监测与人工复核整体偏差在1 mm内,全站仪自动化监测系统为地铁运营安全风险评估提供测量技术支撑,通过某地铁盾构隧道施工监测的数据分析,验证了全站仪自动化监测系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地铁盾构施工影响下摩天轮实时监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春光  王磊  刘洋 《测绘通报》2013,(1):70-72,79
城市地铁施工对地面建筑物的安全有着重大的影响,必须在施工过程对其进行跟踪监测,而传统的测量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其工程的需要.在监测中使用自动化全站仪,实现监测自动化、精确化,可以节约人力、物力、财力,从而使结构安全得到保障.通过对地铁盾构施工影响下的摩天轮进行实时自动化监测,确保摩天轮在地铁盾构过程的安全,并为以后类似的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地铁的快速发展解决了人们的出行问题,但在地铁施工中会使沿线附近的建筑物产生沉降变形。为了确保建筑物和施工安全,对地铁施工期间建筑物的沉降变形进行监测很有必要。选择某市地铁3号线沿线高层建筑物为研究对象,对其沉降变形特征进行分析说明,并对沉降变形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预测曲线与实测曲线拟合较好。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地铁施工中,附近管线及建(构)筑物所产生的变形,结合上海地铁7号盾构施工监测,提出在地铁施工的同时,进行精密变形监测的有关技术和实现的技术方法,并在实际中取得了理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根据地铁保护区中所建建筑物基坑设计与地铁平面关系图,为保证地铁结构的安全,应对其进行全方位监测。本文以南京博物院二期工程(南区)项目为例,探讨了地铁保护区中建筑物施工变形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9.
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在地铁设计与施工中是关键工程。近年来,由于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地铁的建设也越来越快,所以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的变形监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杭州某地铁深基坑,通过FLAC~(3D)对其进行模拟分析,得到最大变形量与变形曲线,再与实测数据进行比对。结果发现,通过FLAC~(3D)模拟能有效地反映地铁车站深基坑的变形规律,为以后的地铁深基坑工程的变形监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的东南部区域,较多城市地铁工程集中在沿海或沿江的漫滩区域,地层多为软土,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地铁盾构区间保护区的变形监测尤为重要.地铁盾构区间受空间约束,一般比较狭长,本文根据相关规范要求,对地铁盾构区间的变形监测精度进行分析,总结出合理、经济的监测方案.  相似文献   

11.
高层建筑物(群)深基坑工程变形监测与信息化施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高层建筑物(群)的地基处理一般采用深基坑开挖技术,随着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施工难度及要求越来越高,周边建筑物及深基坑施工安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采用适宜的变形监测技术,并对获得的系列资料进行变形分析,进而为信息化施工奠定基础。通过多个深基坑开挖地基处理的工程应用,工程变形监测与信息化施工正显示和发挥着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文章就工程实践为例,对该系统方法及其运用效果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2.
圆形盾构隧道广泛应用于城市地铁隧道工程。在隧道施工和运营过程中,由于盾构施工及各种荷载的共同影响,使隧道断面形状发生变形,接近一个离心率很小的椭圆。本文介绍了一种随机化的椭圆拟合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对隧道断面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并结合南京地铁保护监测工程实践分析了该方法的拟合精度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3.
广州珠江新城海心沙绿化改造及地下空间基础工程位于广州珠江新城海心沙区域的西部,正在运营的地铁3号线"珠江新城—赤岗塔"区间盾构隧道在该工程的地下由西北向东南通过。在保证不影响地铁运营的基础上,采用TCA型测量机器人对工程施工影响区间的地铁隧道进行监测。该方法的应用,对进一步提高我国地铁隧道等建筑物监测的技术水平,提高监测的效率,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安全度等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城市地铁盾构收敛监测是对隧道衬砌管片直径进行观测的方法,可以有效观测出施工过程中衬砌的相对变化趋势。地铁垂直位移监测则着眼于隧道在垂直方向上发生的刚性绝对位置沉降的变形。结合某市地铁盾构隧道的实际监测工程实例,研究了这两种监测项目的具体施工方法和技术要求,并针对某一具体案例综合分析了监测对象的变形情况,为类似工程监测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地铁盾构隧道施工期间的地表沉降监控是工程安全施工的重要保障,分析地表沉降的原因并研究地表沉降的规律是隧道施工中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以南京某地铁盾构施工区间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主要监测横断面的实测沉降数据,研究了地铁盾构隧道施工期间横向地表沉降的规律,确定了单线盾构推进对横向地表的施工影响范围和主、次影响区域。结合Peck经验公式对实测数据进行了拟合,确定了经验公式中地层体积损失率和沉降槽宽度系数的参数取值范围,得到符合南京六合地区实际情况的地区性经验结果。研究表明,地面隆沉监测值小于规范限值,施工参数设置合理。对于单线盾构推进施工,横向沉降曲线沿隧道中心线两侧非对称分布,已完成推进施工的盾构线周围土体的沉降较为显著。盾构掘进的主要影响范围位于距离隧道中心线7.5 m范围以内,次要影响范围位于距离隧道中心线7.5-15 m的范围。该地区沉降槽宽度系数的建议取值范围为0.30-0.50,地层体积损失率的建议取值范围为0.2%-0.43%。  相似文献   

16.
地铁盾构隧道通常不可避免地会穿越城市密集的建筑楼群,盾构切桩穿越会对住宅楼的形变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使用TS30测量机器人对深圳某小区的9-13号楼群在盾构切桩穿越过程中进行了实时动态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同一幢建筑物上的监测点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离中线越近,沉降变化越大,反之沉降较小;相同距离切桩数量越多,相应建筑变形越大;刀盘到达监测点正下方切桩时,下沉突然增加,此时下沉速度最快,达1.49 mm/m;刀盘脱离房屋时,下沉继续增加,从刀盘进入房屋到盾尾脱离房屋期间,累计下沉占总沉降量的60%以上;房屋长边上监测点距中线垂直距离大于15 m时,沉降值小于5 mm,可以减少监测布点个数;距离大于30 m时,沉降值小于3 mm,可以不再布设监测点。这些研究可为后期建立盾构隧道不同埋深时与建筑物沉降的函数关系提供数据资料,也为以后盾构切桩穿越既有建筑群变形监测点优化设计提供宝贵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7.
首先对常用的铁路监测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然后以武汉地铁下穿京广铁路监测为例,探讨了测量机器人在铁路监测方面的应用。结果表明,测量机器人在监测中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方便,测量精度高且不受外界影响的特点,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盾构下穿对铁路的影响变化规律及大小。  相似文献   

18.
地铁施工中广州中信广场沉降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铁施工中,高层建筑物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下沉;结合中信广场的场地条件,介绍了在地铁施工期间的沉降监测实施方法,对沉降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并得出施工阶段沉降变化的规律。其结果对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保障地铁施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盾构下穿既有隧道实时监测及其风险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测量机器人实时自动化监测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关键技术,利用该系统进行盾构下穿期间既有隧道的实时风险控制。结果表明,盾构下穿过程中所有风险控制值都在预警值之内,控制效果良好,但隧道断面结构存在显著拉伸与压缩变形,为保证隧道结构安全,给出了有益的风险控制建议。测量机器人实时监测系统满足盾构下穿既有隧道风险控制的要求,且具有获取结构变形信息全面、精度高、安装简便、可重复利用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盾构施工过程中参数易变、轴线难以预测控制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机器学习的多施工参数盾构施工姿态预测方法,分析了在复杂环境下影响盾构姿态掘进施工的参数,以及掘进参数和盾构姿态内在的关联关系,建立了盾构姿态预测模型,实现了盾首盾尾中心坐标与设计轴线的偏差计算;最后结合某地铁施工段,验证了该预测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