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RTK测量技术是以载波相位观测量为根据的实时差分GPS测量技术,其基本思想是:在基准站上设置1台GPS接收机,对所有可见GPS卫星进行连续地观测,并将其观测数据通过无线电传输设备,实时地发送给用户观测站;在用户站上,GPS接收机在接收GPS卫星信号的同时,通过无线电接收设备,接收基准站传输的观测数据,然后根据相对定位原理,实时地解算整周模糊度未知数并计算显示用户站的三维坐标及其精度。  相似文献   

2.
一、RTK基本原理 RTK测量技术即实时动态测量技术,是以载波相位测量与数据传输技术相结合的以载波相位测量为依据的实时差分GPS测量技术,是GPS测量技术发展里程中的一个标志,由3部分组成:基准站接收机;数据链;流动站接收机。  相似文献   

3.
一、RTK技术 差分GPS定位技术是一种高效的定位技术,它是利用2台以上GPS接收机同时接收卫星信号,其中一台安置在已知坐标点上作为基准站,另一台用来测定未知点的坐标一称移动站,基准站根据该点的准确坐标求出其到卫星的距离改正数并将这一改正数发给移动站,移动站根据这一改正数来改正其定位结果,从而大大提高定位精度。[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一、GPS-RTK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 工作人员首先在基准站的位置安置好一台GPS双频接收机,使其能够实现对所有GPS卫星的连续观测,然后将这些观测所得的信息数据以及基准站四周可接收的信息数据等通过无线电的传输方式实时传送出去。而且通常情况下,流动站的GPS双频接收机不仅能够接收其可见的卫星信号,还要实时接收来自基准站所发出的信息数据,并通过仪器内部事先装置的计算软件将这些信息数据所体现的三维坐标信息及其精度信息等实时结算出,再传输出去。  相似文献   

5.
RTK(Real Time Kinematic)即实时动态测量系统,是GPS测量技术与数据传输技术的结合,是GPS测量技术中的一个新突破。RTK测量技术是以载波相位观测量为根据的实时差分GPS测量技术。其基本思想是:在基准站上设置1台GPS接收机。对所有可见GPS卫星进行连续地观测,并将其观测数据通过无线电传输设备,  相似文献   

6.
一、RTK定位技术简介 实时动态(RTK)定位技术是以载波相位观测值为根据的实时差分技术,它是GPS测量技术发展的一个新突破,在交通、城市建设及测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采用GFZ精密卫星轨道、钟差和MGEX测站观测数据,分析BDS载波相位时频传递性能。在KARR站BDS可视卫星数较多(平均为10.1颗)时,BDS时间传递精度为0.2 ns,与GPS、GLONASS相当;在PTVL站BDS可视卫星较少(平均为6.9颗)时,平均TDOP为3.5,大于GPS和GLONASS,其时间传递精度较低,仅为0.68 ns,差于GPS和GLONASS。目前,由于BDS全球跟踪站有限,MEO卫星较少,BDS收敛时间长于GPS和GLONASS。两测站三系统频率传递结果和频率稳定度结果基本相当,变化趋势一致。因测站KARR、PTVL未配备高稳定度的原子钟作为外接频标,得到的频率传递精度和频率稳定度较差。  相似文献   

8.
介绍Locata伪距和载波相位单点定位的方法。通过仿真数据和试验,分析基准站个数对定位精度的影响,比较伪距定位和观测值组合定位的精度,验证了载波相位定位结果的稳定性。分析表明,Locata静态单点定位的精度可以达到cm~mm级。  相似文献   

9.
基于IGU预报轨道实时估计精密卫星钟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实时精密单点定位中,GPS卫星实时钟差服务所存在的精度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IGU轨道的实时钟差估计方法。该方法基于IGU轨道,采用全球参考站非差载波相位观测值,进行实时钟差估计。数值结果表明:实时估计的卫星钟差与IGS最终产品的偏差大部分小于0.3 ns,平均优于0.2 ns;采用估计所得的实时钟差进行PPP静态定位,其精度可达1~2 cm,同时也可得到毫米级精度的天顶对流层延迟。  相似文献   

10.
利用武汉大学发布的事后精密星历和5 min间隔的精密卫星钟差产品,运用北斗精密单点定位技术(BDS PPP)进行时间传递实验,实验数据采用甘肃省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中4个站3 d的观测结果。为了验证BDS载波相位法(BDS CP)时间传递的精度,将其与GPS CP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BDS CP法与GPS CP法之差的RMS大约在±0.055 ns左右,而GPS CP法可以实现0.1~0.2 ns的时间传递,因此在亚ns量级上可以认为这两种方法的精度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11.
GPS测量中多路径误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 GPS测量中多路径误差对测量成果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论述了它产生的原理及其对伪距定位与载波相位影响的量级 ,并对反射系数及卫星本身所产生的多路径误差也进行了讨论。最后介绍了减弱和消除多路径误差的方法及手段。  相似文献   

12.
从卫星可见性、DOP值、多路径误差、信噪比等方面对Swarm卫星星载GPS实测数据的质量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与GRACE卫星星载GPS数据质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Swarm卫星的多路径效应与伪距测量噪声比GRACE卫星大;DOP值两者基本相当;Swarm卫星接收机的通道数虽少,但是其跟踪能力强于GRACE卫星。最后,利用星载GPS数据进行Swarm卫星和GRACE卫星约化动力学定轨,表明Swarm卫星的伪距和载波相位残差均大于GRACE卫星。  相似文献   

13.
开展500kV和220kV高压输电线路对GPS观测的影响实验,发现高压输电线路产生的电磁和无线电干扰对GPS接收机内部噪声无显著影响,而GPS观测的多路径效应受高压输电线路的影响显著,并且其影响量值与电压值及与高压线的距离成正比。同时,高压输电线路对接收机捕获数据的性能、接收机钟的稳定性、观测信号L1、L2载波信噪比、观测值周跳以及基线和点位坐标的解算精度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 GPS伪距观测值中 ,发现存在着随测站和卫星距离变化而产生的系统偏差。经过严密、系统的计算 ,证明它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它的主要部分和径向速度呈线性关系 ,在卫星向测站运动时伪距值偏大 ,在卫星背向测站运动时伪距值偏小 ,并呈负对称 ,偏差最大可达60 m。  相似文献   

15.
一、前言 GPSRTK测量技术是建立在载波相位观测值基础上的实时动态定位系统。本文就利用这项新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情况做一介绍,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6.
GPS卫星定位系统是以一定的卫星数量为基础,比较均匀的覆盖全球的导航定位(地面上GPS接收机和空中卫星的有效结合)无线电系统。对GPS控制网的A、B、C级精度要求来看,要想提高控制网的精度,GPS接收机是否有利于正确:解算模糊值,是控制网坐标的精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电离层高阶项延迟及其影响,采用IGS提供的实测数据与产品,结合具体实验讨论地磁模型、TEC数据模式、GPS频率及测站分布等对电离层高阶项延迟的影响,分析不同TEC获取方式与地磁模型处理模式下的电离层高阶项延迟对基线的影响.实验表明,利用不同方式获取的TEC是影响电离层高阶项延迟的关键因素,其对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提出基于单观测值的Kalman滤波快速计算方法,并引入共享存储并行编程(OpenMP)技术实现协方差快速更新,从而实现非差GPS卫星钟差的快速实时计算。均匀选取55个IGS参考站,计算2017-03-20~03-30采样率为60 s的卫星钟差。与IGS事后30 s钟差相比,两者具有很好的一致性,RMS互差优于0.5 ns。选取未参与钟差解算的10个IGS参考站进行精密单点定位,结果表明,实时静态PPP水平方向精度优于2 cm,高程方向精度为2~4 cm;实时动态PPP水平方向精度为2~4 cm,高程方向精度为4~6 cm,能够满足实时PPP的精度要求。该方法在主频1.2 GHz服务器上8线程并行模式下单历元耗时4 s,相比串行模式效率提升1/3。  相似文献   

19.
为验证第二代星基增强系统GATBP PPP服务的模糊度固定效果,使用与观测值相关的信号偏差改正数对卫星硬件延迟进行改正,利用LAMBDA方法分别固定宽巷和窄巷模糊度,获得固定的单差无电离层组合模糊度。使用GATBP精密产品对10个MGEX测站7 d的观测数据进行PPP解算,并与CODE精密产品解算结果对比。结果表明,使用GATBP产品的宽巷和窄巷模糊度固定率平均值分别为95%和30.2%,水平方向定位误差RMS优于10 cm,三维定位误差RMS优于15 cm,相位观测值残差RMS优于3 cm,对流层估计误差RMS优于1.5 cm;使用CODE产品的宽巷和窄巷模糊度固定率平均值均在95%以上,相位观测值残差、定位误差和对流层估计误差均显著小于GATBP产品。  相似文献   

20.
在青海省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的建设过程中,遇到了土壤盐碱化以及无人区网络、电力供应困难和安全性不足的问题,尝试建设临时参考站以及企图依托通信铁塔建设参考站,最终通过结合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和通信铁塔的建设特点和要求,设计建设了全新的青海省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从而解决了上述问题。其性能除满足现行规范要求外,同时具备成本低、环保性好、可自主状态监测和实时侦测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