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前摆在中亚各共和国面前的重大任务是增加所有农业产品的生产,解决这一问题在很多方面取决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中亚地区分为平原和山地。农业生产在这些地区实质上是有区别的。构成平原生产的基  相似文献   

2.
两湖平原农业洪害特征与减灾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湖平原是我国农业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河湖水系四通八达,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由于人类不适当的经济活动,大规模围湖垦殖破坏了两湖平原自然生态环境,洪涝频繁发生,农业损失严重。两湖平原必须实施综合性的农业减灾技术措施:长江上中游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全面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保持水土;两湖地区实行退田还湖,提高湖泊分蓄洪能力;应用GPS、GIS技术预警,有效调度洪水;调整湖区农业结构,发展避洪农业。  相似文献   

3.
太湖平原是长江三角洲南面的一部分,分别属于江苏、浙江、上海,包括34个县市,约3万平方公里,2,70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64%),2,160万亩耕地。水田占绝大部分。在这个平原上,分布着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加兴、湖州等著名的大中城市和一系列的小城镇,太湖平原水陆交通便利,近代工业和商业发展很快,这是中国东部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中国东部农业生产条件最为优越、生产水平最高的地区。  相似文献   

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平原地区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国民经济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在平原地区经济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是: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御旱灾能力低。资金投入不足,生产条件改善缓慢,支农工业薄弱,农村科技事业缺乏活力,土地面积迅速减少。 乡镇企业底子薄,基础差,装备落后,资金短  相似文献   

5.
立体农业是世界传统农业随着现代生态科学和环境科学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人工栽培植物群落,是人们依据现代生态学的新理论和新技术,模仿自然生态系统而建立的人工生态系统。就其类别来讲,作物复合群的种植,瓜果菜的棚架栽培,水田的稻、萍、鱼和水体的分层养殖等都属于立体农业系统。本文着眼于在平原沙区作物种植系统中引进木本植物这种“既是古老的实践,又有最新颖的研究内容”的新系统,对其结构特征、功能效益和生态机理做全面的分析。并结合黄淮海平原沙区农业系统中影响其稳定性、限制其发展的生态因子的研究,阐述在沙区生态系统中建立木本立体农业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河南省平原沙区生态系统分析 河南省平原沙地面积约1500万亩,是全省五类低产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地区粮油生产一直  相似文献   

6.
利用SPOTNDVI数据,对环渤海地区2000、2004、2008年耕地复种指数进行遥感反演。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对影响复种指数动态变化的因素进行定量探测。结果表明:①从南至北,复种指数从平原地区最高280%降至北部山区最低70%,呈现出一定南北递减的纬度地带性。丘陵、高原、山区的复种指数比同一纬度地区偏低40%~60%,表现出一定垂直地带性。②2000~2004年,平原传统农区的复种指数上升,高原、山区、丘陵地区局部出现下降;2004~2008年,下降区域的复种指数反弹上升,平原农区保持平稳。③粮食单产水平是影响复种指数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人均耕地面积、农村劳动力转移程度、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现代化水平、区位条件等因素等对其变化起着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张士锋  徐立升 《地理研究》2007,26(5):949-957
本文针对海河南系平原不同时期地下水水位变化引起的能耗增加问题,基于开采井与其影响半径区域内的地下水开采耗能等效的假设,首次推导了浅层地下水耗能计算公式。利用三个不同时期浅层地下水流场的演化特点,结合GIS技术方法,对典型年份 (1964、1984和2001年 )春季农业生产季节地下水开采耗能及其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研制了海河南系平原农业春产期浅层地下水耗能空间分布图,分析获得20世纪60年代以来该地区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开采耗能大幅度增加的态势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从海积平原地区到太行山前平原地区,开采浅层地下水耗能以及耗能差值都呈递增趋势。研究结果对北方地区水价政策等的制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研究区南水北调后地下水水位回升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洞庭湖地区农业功能时空演变的影响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业功能的时空演变规律和影响因素研究是引导地区分工、凸显地域价值、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依据。以洞庭湖地区24个县市区为研究区域,分别从粮食生产功能、就业与社会保障功能、生态保育功能和旅游休闲功能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农业功能变化时空差异诊断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模型对洞庭湖地区1997—2017年农业功能的动态变化过程、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 1997—2017年洞庭湖地区农业功能时空变化特征显著:洞庭湖地区粮食生产功能整体呈增强趋势,且中部地区增强明显;就业与社会保障功能整体呈减弱变化趋势,市辖区尤为明显;生态保育功能整体呈减弱趋势且变化幅度大,石门县、安化县等丘陵地区减弱明显,而洞庭湖中部平原区域增强;旅游休闲功能整体呈增强变化态势,石门县、桃江县等地区以及各市辖区旅游休闲功能大幅度提升。② 农业发展基础是农业功能演变的决定性因素,地区发展水平是农业功能演变的重要因素,生产环境质量是洞庭湖地区农业功能演变的基础因素;地区发展水平对农业功能演变的影响程度逐渐上升,生产环境质量因素的影响程度逐渐下降;各影响因子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农业功能时空的演变过程及结构受到多个因子共同影响,说明洞庭湖地区农业功能演变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的复杂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通过生成遗址点的Thiessen多边形,结合应用小多边形的概念及理论,综合分析了安徽淮北平原地区史前文化遗址的聚集状况以及该地区在石山子文化时期、大汶口文化时期和龙山文化时期的农业状况、生存环境及交通等特征。结果表明:用Thiessen多边形空间分析方法可以有效确定聚落中心,并合理推测史前时期农业、生存环境和交通等人地关系状况。从石山子到龙山文化时期,小多边形数量不断增加反映出聚落聚集程度和文化交流水平的提高,大汶口和龙山文化时期淮北平原中部明显是区域内聚落的中心,且多边形中心到边的距离逐渐减小说明先民对农业的依赖程度及农业发展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淮北平原史前文化发展受环境变化影响,从石山子到龙山文化时期,气候条件逐渐趋于干旱,沼泽萎缩,气温变化不大,这种环境条件十分有利于先民的生产生活,不仅遗址和小多边形数量不断增多,而且在平原中部和淮河干流沿岸地区出现了多个遗址群和聚落中心,史前文化蓬勃发展,人类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从小多边形的分布方向也可以推断出西北—东南向古水系对淮北平原史前遗址之间的交通起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长江经济带乡村功能区域差异及类型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度挖掘乡村功能价值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途径,论文通过构建乡村功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GIS和泰尔指数,揭示了2016年长江经济带130个市(区)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地区差异特征和差异来源,并进行功能分区。研究结果显示:① 长江经济带乡村功能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农业生产功能强的区域集中在中游和下游平原地区;人居生活功能强的区域集中在下游省会及核心发展城市周边;生态保育功能强的区域在上游和中游山地丘陵地区。② 乡村功能总体区域差异来源于上、中、下游地区内部差异,农业生产功能在上游内部区域差异显著,人居生活功能和生态保育功能在下游内部区域差异显著,中游地区乡村功能整体区域差异较小。③ 基于研究结果将研究区划分农业生产区、人居生活区、生态保育区、人居生活-农业生产复合区、人居生活-生态保育复合区、生态保育-农业生产复合区、农业生产-人居生活-生态保育综合发展区和农业生产-人居生活-生态保育综合协调区8种功能类型区,可为完善长江经济带乡村功能的空间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论高度景观带及其对农业生产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是个多山国家,山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由于山地远较平原的自然地域差异显著,加之山地有下游效应,故山地环境的好坏将波及下游低地和谷地,影响到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区。由此揭示高度景观带的特征、形成,以及高度景观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仅对发展地理学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开发利用山区的自然资源,发展山区经济,亦有着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引言 河北省栾城县地处太行山山前平原,光热资源丰富,水土条件优越,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1976年粮食亩产突破千斤,1983年达1300斤以上,是我国北方著名的粮食高产县。 在高产地区,粮食进一步增产的潜力及其主要途径已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探讨这个问题对指导当前粮食生产、调正农业生产结构和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具有现实意义。 作物生产潜力的理论研究,国内外地理学家、气象学家和农学家做了大量工作。但主要是分析计算光合生产潜力和光热生产潜力,没有或者很少考虑水分条件和土壤条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景哲  李唯 《地理研究》1986,5(2):102-103
美国小平原半干旱地区地处美国中西部,是美国大麦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达一地区从处女地变为生产力极高的主要农作区经历了100余年.期间农业生产几经反复,有着深刻的经验教训.本文试图对此做一初步探索并展望该地区农业发展的前景. 气候不稳定,降水变率大,加之风速大,在干旱年份常造成严重的土壤风蚀.除此之外,小麦价格波动,农耕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半干旱环境认识的变化以及政府的政策法令都是影响该地区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 目前达一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仍是干旱威胁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虽然现在还不能控制气候,但如果正确汲取百年来开发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是能够使土地利用更加合理化的.本文通过对该地区是否宜于农作、技术改进的成效、灌溉农业的前途、风蚀与荒漠化的危险性等方面的分析,认为尽管半干旱地区的旱作农业生态系统比较脆弱,但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建立稳定农业结构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关键在于使人地关系发展到一个新水平,实现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高一级生态平衡,这是应该也有可能达到的.  相似文献   

14.
黄淮海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也是农业开发最早、垦殖程度较高的农业区。据统计:该平原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1/5,仅次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棉花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大豆、花生和烤烟在全国也都占很高的比重。此外,黄淮海平原还是全国温带水果的集中产区。因而黄淮海农业区域开发对全国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该区同时也是我国乃至世界有名的多灾地区。干旱、洪涝、盐碱、风沙等多种灾害,发生频率大、范围广、危害重,  相似文献   

15.
水平衡下黄淮海平原区耕地可持续生产能力测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雷鸣  孔祥斌  王佳宁 《地理学报》2018,73(3):535-549
为缓解黄淮海平原区地下水水位的持续下降,国家提出耕地资源休养生息的战略,而实施耕地资源休养生息的关键,是确保水平衡下的耕地资源可持续生产能力。本文从可持续理论和水平衡的条件出发,将黄淮海划分成12个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相对均一的农业生态区,采用不同农业生态区代表实验站限水高产的产量和管理经验,以水定产并逐步修正,得到了黄淮海平原区耕地可持续生产能力,并与现实产量对比得到产量差。结果表明:① 水平衡条件下黄淮海平原区耕地的可持续粮食生产能力为1.16亿t/年;② 可持续总产产量差为-67.85万t/年,由于限水灌溉造成的粮食产能损失为小麦331.84万t/年,玉米不存在产能损失;③ 小麦主要压产地区为黑龙港地区、鲁西平原、豫东平原以及京津唐平原,而徐淮低平原、豫东平原以及胶西黄泛平原具有一定的提产潜力。通过测算,进一步认识了黄淮海平原区耕地可持续产能状况,为区域粮食生产的合理布局以及农业限水限产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但有害成分含量过高是目前农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的主要原因。河南省发展绿色农业的条件较好:农业生产的资源条件优越;形成了规模巨大、结构复杂的农业生产体系;交通便利,农产品交流市场活跃;无公害农产品品种多,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由于生态环境条件差别大,山区、丘陵和平原绿色农业发展的方向不同。加强绿色农业的组织建设、积极培育绿色农业的消费市场、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充分发挥绿色农业生产基地示范作用,是河南发展绿色农业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7.
新疆玛纳斯地区山区河流迳流的形成及其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天山北麓玛纳斯地区由于正在进行着大规模的农业开发,每年以大宗棉花供应着国民经济的需要,已为全国人民所熟知。机耕农场,巨大的灌溉网正在玛纳斯地区山麓冲积扇前缘的平原地区上建立和形成起来,农业所需的灌溉水量依靠山区河流的来水。因此,分析玛纳斯地区河流迳流的形成条件和估算迳流量对进一步发展农业、扩大灌溉面积、建设水库和灌溉渠道网有着巨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疆天山北麓玛纳斯地区由于正在进行着大规模的农业开发,每年以大宗棉花供应着国民经济的需要,已为全国人民所熟知。机耕农场,巨大的灌溉网正在玛纳斯地区山麓冲积扇前缘的平原地区上建立和形成起来,农业所需的灌溉水量依靠山区河流的来水。因此,分析玛纳斯地区河流迳流的形成条件和估算迳流量对进一步发展农业、扩大灌溉面积、建设水库和灌溉渠道网有着巨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历史时期宁绍平原的湖泊演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宁绍平原是我国著名的水网平原之一,历史时期曾有一个稠密的湖泊群。随着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变化,湖泊群消长兴废,这反映了当地人地水三者的关系。研究这些问题,对于本地区的许多方面尤其是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1995-2010年山东省粮食单产变化空间分异及均衡增产潜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县域为基本空间单元,采用GIS 空间分析和ESDA方法,对山东省1995-2010 年间县域粮食单产空间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全国农业生态区划,分析山东省粮食均衡增产潜力。结果表明:① 山东省县域粮食单产水平之间的差异整体上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鲁北和鲁西北平原农业生产基础差,单产增长速度最快;鲁西南平原农业生产基础差,单产增长速度较慢;鲁中南丘陵和山东半岛农业生产基础好,单产增长速度较慢;② 县域粮食单产变化的Global Moran's I 值为0.5708,表明单产变化的区域分布并非完全随机,而是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4 种集聚类型中,“H-H”类型区和“L-L”类型区占主导,“H-H”类型区主要分布在鲁北和鲁西北平原,“L-L”类型区主要分布在鲁西南平原、鲁中南丘陵和山东半岛;③ 全省可划分为4 个一级、9 个二级均衡增产类型区,粮食单产增产潜力鲁北和鲁西北平原>鲁中南丘陵>山东半岛>鲁西南平原;总产量增产潜力约为9.50×106 t,其中鲁中南丘陵>鲁北和鲁西北平原>鲁西南平原>山东半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