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对2017年8月采集自辽宁大连獐子岛的部分红藻门海藻样品进行形态分类学研究。经鉴定,样品中包含角叉菜属1种及1变种,即角叉菜(Chondrusocellatus Holmes)和角叉菜小型变型(C.ocellatus f.parus Mikami);马泽藻属1种,即日本马泽藻(Mazzaella japonica(Mikami)Hommersand);蜈蚣藻属4种,即亚洲蜈蚣藻(Grateloupia asiatica Kawguchi et Wang)、链状蜈蚣藻(Grateloupia catenata Yendo)、青岛蜈蚣藻(Grateloupia qingdaoensis Li et Ding)和带形蜈蚣藻(Grateloupia turuturu Yamada)。文中提供了详细的物种鉴定特征描述、解剖学特征图片及生物地理分布信息等内容,研究结果丰富了中国黄海北部地区红藻门的物种多样性,对该地区海藻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一定的分类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蜈蚣藻离体再生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蜈蚣藻(Grateloupia filicina C. Ag.)是生长在潮间带或低潮带附近的一种红藻。它生长的繁盛季节是在夏季,因此,夏天到海边常见到蜈蚣藻的枝体或碎段随着波浪或潮流被漂到岸边。这些枝离破碎的藻体在海洋中有无再生能力,能否形成一个新的个体呢?近年来,科学工作者曾对海藻进行了切段再生和组  相似文献   

3.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细弱蜈蚣藻(Grateloupia tenuis Wang et Luan)为材料,进行了不同温度和光照强度等主要环境因子对其发育影响的研究,同时对其生活史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表明:(1)在4—30°C范围内,盘状体形成与直立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4°C;(2)在光照强度10—200μmol范围内,盘状体形成和直立枝生长的最适光照强度为120μmol/(m2s);(3)孢子(果孢子和四分孢子)发育类型为间接盘状体类型;(4)生活史由单倍体的雌、雄配子体,双倍体的果孢子体(囊果)及四分孢子体构成,四分孢子体和配子体在形态上完全相同,属于典型的同型世代交替;与属模蜈蚣藻(G.filicina)一致。  相似文献   

4.
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详细观察了披针形蜈蚣藻(Grateloupia lanceolata)早期发育过程及生活史,研究了温度与光周期、温度与光照强度的交互作用对其盘状体发育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披针形蜈蚣藻孢子发育类型为"间接盘状体"类型;(2)披针形蜈蚣藻生活史由单倍体的雌、雄配子体,二倍体的果孢子体和四分孢子体组成,配子体与四分孢子体形态一致,为典型的同型世代交替;(3)温度与光周期、温度与光照强度的交互作用对披针形蜈蚣藻盘状体发育及幼苗生长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其中由温度与光周期交互实验得出:适宜披针形蜈蚣藻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为10—25°C,在温度15°C、光周期16L︰8D的条件下,盘状体相对生长速率最大[RGR=(9.902%±0.51%)/d],幼苗的相对生长速率最大[RGR=(9.569%±0.48%)/d]。温度与光照强度交互实验得出:在温度15°C、光照强度80μmol/(m~2·s)条件下,盘状体相对生长速率最大[RGR=(10.113%±0.51%)/d],幼苗的相对生长速率最大[RGR=(8.839%±0.44%)/d]。本研究为披针形蜈蚣藻的种质保存、人工育苗、规模化栽培以及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于1978年1月在福建莆田县乐屿岛采集紫菜属标本,进行分类研究。经鉴定表明,其中一种系新种,定名为福建紫菜Porphyra fujianensis sp.nov.。分类方法见曾呈奎等(1962)。本种特征为:藻体长带状,边缘细胞为刺缘型;雌雄同体,精子囊器与果孢子囊成条状或块状,混生或呈镶嵌式分布,形似条斑紫菜;精子囊器分裂式为(?)A_4B_4C_4,果孢子囊分裂式为♀A_2B_4c_2;藻体产生单孢子,进行无性繁殖。模式标本存放于厦门水产学院养殖系。  相似文献   

6.
通过形态结构观察、生殖器官的发育和rbcL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发现了分布于海南省陵水新村的东方蜈蚣藻(Grateloupia orientalis S.-M.Lin et H.-Y.Liang)为海南新纪录种,该物种具有以下特征:藻体质地凝胶状或软骨质;皮层外部由5~6层念珠状的细胞构成,内部由1~2层星形细胞构成;生殖枝丛由两个分枝组成;果孢子囊分布在除藻体基部外的皮层内.  相似文献   

7.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大连蜈蚣藻(Grateloupia dalianensis H.W.Wang et D.Zhao)的孢子早期发育、盘状体的形成和直立枝生长进行了详细研究,对其生活史进行了详细观察,并进行了温度和光照强度对孢子发育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1)孢子发育类型为间接盘状体型;(2)生活史由雌、雄配子体、四分孢子体和果孢子体三相世代组成,配子体与孢子体形态相同,属于同型世代交替,与属模蜈蚣藻(G.filicina)一致;(3)温度对盘状体和直立枝生长均有影响,最适温度均为16℃;(4)光照强度对盘状体和直立枝生长均有影响,最适光照强度分别为7 500 lx和10 000 lx。  相似文献   

8.
海南岛及其邻近海域的珊瑚藻类,特别是无节珊瑚藻,除曾呈奎教授在1937年报告过产于我国海南岛等地的巨胞宽珊藻Mastophora marcrocarpa Mont.[宽珊藻M. rosea(C. Ag.) Setch.的同物异名]外,基本上尚无报道,更谈不上对这一大类海藻细致地进行形态解剖学的观察研究。近年来,作者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于1957-1965年,1973-1976年,1980-1982年以及曾呈奎教授于1933-1934年在本海区调查采集的标本进行整理,并着手这方面的系统研究工作,有关结果将陆续发表。 本文报道产于海南岛和硇洲岛的十种二型无节珊瑚藻.其中比较难得的是,在海南岛几个地区都发现了现代存活的古石枝藻属的化石种类——红古石枝藻Archaeolithothamnium erythraeum (Rothpl.) Fosl.[=红孢石藻 Sporolithon erythreaum (Rothpl.) Kylin],这在我国尚属首次报道。其余九种中,有四种,即瑰红中叶藻 Mesophyllum erubescens (Fosl.) Lemoine ,拟中叶藻标准变型 Mesophyllum simulans (Fosl.) Lemoine f. typica (Fosl.),拟中叶藻卷皱变型M. simulans (Fosl.) Lemoine f. crispescens (Fosl.)Lemoine ,微凹石叶藻Lithophyllum kotschyanum(Unger)Fosl 摩鹿加石叶藻 Lithophyllum moluccense Fosl.,作者除在 Common Seaweeds of China一书中已作初步报道外,本文对其产地和形态解剖学特征作了详细补充;另有四种,即水石藻 Hydrolithon reinboldii (Weber-van Bosse et Fosl.) Fosl. ,小石孔藻 Lithoporella melobesioides Fosl. ,太平洋小石孔藻 Lithoporella pacifica (Heydr.) Fosl. ,本文对其在海南岛和硇洲岛的分布和形态特征等与同种西沙群岛标本作了一些比较观察;本文还对宽珊藻 Mastophora rosea (C. Ag.) Setch. 的解剖特征作了补充描述。  相似文献   

9.
通过形态结构观察结合rbcL和COI基因序列分析的方法,发现分布于海南省博鳌的台湾蜈蚣藻(Grateloupia taiwanensis S.M.Lin et H.Y.Liang)为海南新纪录种。结果表明:藻体直立,红色或紫红色,质地柔软黏滑,高6—18cm,宽2—3cm,叶片呈披针形,边缘长出的小育枝亦呈披针形,长5—25mm,宽1—5mm,固着器呈圆盘状;皮层由8—11层细胞构成,髓部非中空,髓丝纵走或相互交错;雌雄异体,精子囊由外皮层细胞形成,球形。果胞枝生殖枝丛主枝由6个细胞构成,辅助细胞生殖枝丛主枝由5个细胞构成(6cpb-5auxb型),均为典型的Grateloupia型。囊果散布于除固着器外的整个雌配子体的表面;四分孢子囊由四分孢子体的内皮层细胞产生,呈十字形分裂。rbcL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4个采自海南的样本与产自台湾南部的台湾蜈蚣藻之间无碱基序列差异;COI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4个样本间无碱基差异,在蜈蚣藻属这一大的进化支中聚集成独立的小分支,区别于其他种。  相似文献   

10.
用沸水浴的方法提取了带形蜈蚣藻(Grateloupia turuturuYamada)中的多糖成分,并用“苯酚-硫酸法”测定了其含量。用此法得到的多糖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0.998 4,结果显示带形蜈蚣藻多糖质量分数为44.91%;利用Bradford法,测得60℃恒温干燥的带形蜈蚣藻可溶性总蛋白质量分数为0.33%;用简单的羟基磷灰石柱层析的方法分离了藻红蛋白,光谱检测证明为R-藻红蛋白,其在带形蜈蚣藻中的质量分数为0.114 5%。本实验测定方法可靠且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1.
有节珊瑚藻为藻体直立部有钙化的节间(intergenicula)和不钙化的节(genicula)分化的一大类珊瑚藻,过去均属珊瑚藻亚科Corallinoideae。近几年来则较普遍地采纳Adey和Johansen(1972, 1976)的系统,即根据藻体内相邻藻丝间次生孔状连结的有无,节部由单列、多列或分生组织的细胞组成等特点而将有节珊瑚藻分置于三个亚科,即叉节藻亚科Amphiroideae Johansen 、珊瑚藻亚科Corallinoideae (Aresch.) Fosl.和隐节藻亚科Metagoniolithoideae Johanen。 自1866年以来;中、外藻类学者对我国有节珊瑚藻的报道较多,迄今约有28种左右。 已报道的种类虽较多,但多半是名录式的,或仅是一般外部形态和简单内部结构的描述,有的仅局限于极少数调查、采集地区。对这些种类作较细致的形态解剖学方面的研究和报道是很不够的,难免错误的鉴定。有些记录,在未获得较完整的资料和产地标本(或检查原标本)前,是难以确认的。 我们整理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1949-1984年及曾呈奎教授在1933-1941年采集现存放于该所植物标本室的有节珊瑚藻标本,对它们的形态解剖及产地分布作了较为详细和系统的研究。本文探讨了珊瑚藻亚科Corallinoideae (Aresch.) Fosl.的5属8种,其中唇孢藻 Cheilosporum jungermannioides Rupr.己报道于台湾(濑川宗吉,194ld, 1956),无柄珊瑚藻 Corallina sessilis Yendo 和蹄形叉珊藻粗短变型 Janiaungulata Yendo f. brevior Yendo 己报道于香港(Lee, K. Y., 1965),红叉珊藻 Jania rubens ( L.) Lamx. 为本文首次报道,粗节波氏藻 Bossiella cretacea (P. et R.)Johansen 、粗叉珊藻 Jania crassa Lamx.、边孢藻 Marginisporum crassissimum (Yendo)Ganesan 和异边孢藻 Marginisporum aberrans (Yendo) Johansen et Chihara ,曾由本文作者在“Common Seaweeds of China”(1983)中首次作了扼要的报道及外形图示。  相似文献   

12.
蜈蚣藻属是海膜科中最大的属。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我们详细观察了缢基蜈蚣藻(Grateloupia constricata)早期发育过程及生活史,研究了温度与光周期、温度与光照强度的交互作用对其盘状体发育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缢基蜈蚣藻孢子发育类型为“间接盘状体”类型;缢基蜈蚣藻生活史由单倍体的雌、雄配子体,二倍体的果孢子体和四分孢子体组成,为典型的同型世代交替;温度、光周期和光照强度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盘状体和幼苗的发育有显著影响,其中由温度与光周期、温度与光照强度交互实验得出:缢基蜈蚣藻早期发育的最适条件为温度20℃、光照强度80 μmol photons/(m2·s) 和光周期16L:8D。本研究为缢基蜈蚣藻的种质保存、大规模栽培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舌状蜈蚣藻(Grateloupia livida)是一种具有较高食用和药用价值的经济红藻。本文比较了不同温度(10,15,20,25,30℃)、光照强度(0,20,60,120,200μmol.m-2.s-1)及盐度(8,16,24,32,40)条件对舌状蜈蚣藻果孢子的放散及附着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舌状蜈蚣藻果孢子放散的最适宜温度为20℃,光照强度为120μmol.m-2.s-1,适宜盐度24~40;果孢子附着的最适宜温度为20℃,光照强度为60μmol.m-2.s-1,适宜盐度为24~40。温度及光照条件对果孢子的放散具有显著影响,在20℃、120μmol.m-2.s-1条件下放散量最大,低温(10℃)以及黑暗条件下可以显著抑制果孢子的放散;中、高盐度(24,32,40)条件下,果孢子放散没有显著差异,而在低盐度(8,16)条件下,果孢子的放散量显著减少。温度和光照对舌状蜈蚣藻果孢子的附着均存在显著影响,在20℃和60μmol.m-2.s-1下果孢子附着数量最多,在10℃,30℃和黑暗条件下附着数量最少;在低盐度(8,16)海水中果孢子的附着受到抑制,在中、高盐度(24,32,40)海水中果孢子的附着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绒扇藻属(Avrainvillea)藻体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洋,尤其盛产于珊瑚礁上。因此,该属种类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受海区的限制。绒扇藻属的主要特征是藻体深绿色,褐绿色或黑褐色,基部是由假根状丝体相互交织,构成固着器,固着在礁石上。叶柄单生或具有多次分裂。叶片单个或多个,形状不一,多数为扇形,长圆形,肾形到扁压。藻体不钙化,通常黄色或褐色。二叉状分枝,基部常常缢缩,似念珠状或念珠状。皮层丝体无明显分化或具假皮层。关于绒扇藻属海藻的分类研究,至今为止,已发现23个种。 关于中国绒扇藻属的研究,最早是C.K.Tseng(曾呈奎)于1938年在“海南岛海产绿藻研究Ⅱ”中首次报道了两种绒扇藻,即直立绒扇藻Avrainvillea erecta (Berkeley) A. Gepp et E.S.Gepp和裂片绒扇藻A.lacerata J. Agardh,而后在1983年,在曾呈奎主编的《Common Seaweeds of China》一书中,报道了上述种类,并将其产地扩大到西沙群岛。1991年,陆保仁等在“南沙群岛海区的褐藻和绿藻研究I”中,第三次报道了裂片绒扇藻,将其产地扩大到南沙群岛。最近,作者在研究中国绒扇藻属的标本时,除了己经报道的两种外,又发现该属的1个新种(西沙绒扇藻Avrainvillea xishaensis Tseng, Dong et Lu sp. nov.)和3个新记录[模糊绒扇藻A.obscura (C.Agardh)J. Agardh,和氏绒扇藻A.hollenbergii Trono,群栖绒扇藻A.amadelpha (Montagne)A. Gepp et E.S. Gepp。至今共发现了6个种,其标本均存放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植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15.
大型海藻无性系微球体构建和反应器培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大型海藻细胞的全能性获得了蜈蚣藻(Grateloupia filicina)、多管藻(Polysiphonia urceolata)和孔石莼(Ulva pertusa Kjellm)的无性系材料,在此基础上分别构建了绒球状微球体、网状微球体和簇生状微球体3种微球体形式,这种微球体形式适合于大型海藻的生物反应器高密度...  相似文献   

16.
李伟新 《海洋科学》1980,4(3):25-28
叉枝粉枝藻Liagora divaricata Tseng(图Ⅰ)和三亚粉枝藻L. samaensis Tseng(图Ⅱ)均属于蠕枝藻科Helminthocladiaceae粉枝藻属Liagora(下同)。1941年,曾呈奎发现于我国广东省海南岛,定名为新种,分布于海南岛的琼海及崖县等地,为热带性藻类。Abbott和Dawson(1954)在夏威夷和  相似文献   

17.
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形态及其变异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对青岛、浙江、上海和厦门四地的三角褐指藻藻种及单个细胞克隆后多个藻株的形态及其变异现象进行了比较研究。青岛、上海藻种短期培养后,培养液细胞基本由梭形细胞组成;浙江和厦门藻种则基本由三出放射形细胞组成。正常培养液中卵形细胞比例均在0.1%以下。特定条件下,梭形和三出放射形细胞均能产生卵形细胞,卵形细胞也能发育成梭形或三出放射形细胞;三出放射形细胞可能经“突变”或“定向变异”转变成梭形细胞,而梭形细胞培养液中没有出现三出放射形细胞。培养液比重、温度及光照条件的改变短期内对细胞形态类型的转变没有明显影响;淡水和低温(4℃~8℃)的长期胁迫能使梭形和三出放射形藻株发生高比例的卵形细胞。  相似文献   

18.
在研究我国西沙群岛产的凹顶藻属的种类时,我们遇到了几号外形特殊的标本,经研究其形态构造后,认为是凹顶藻属中尚未报道过的两个新种,模式标本和副模式标本均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植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19.
2种海藻中半挥发性物质的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选择孔石莼(Uiva pertusa)和蜈蚣藻(Grateloupia filicina)两种海藻在挥发油测定器中用乙酸乙酯通过循环蒸馏萃取,浓缩后用电子轰击(electron impact,EI)源在全扫描检测模式下进行检测。各分离组分采用美国国家标准局NIST147及WILEY7谱库检索定性,采用色谱峰面积归一法进行相对定量。从两种海藻中共鉴定出61种半挥发性化合物,以醛类物质种类最多,半挥发性组分主要是醛类、脂肪酸类和醇类物质。两种海藻中含量最高的均是棕榈酸和十五醛。烘干对鉴定出的半挥发性物质种类没有影响,但对同一类物质,保留时间短的组分烘干后质量分数有增加的趋势,而保留时间长的组分质量分数有减少的趋势。该方法是一种灵敏、准确的分析方法,可以为海洋微藻中半挥发性成分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继续报道我国西沙群岛海产色球藻目 Chroococcales 的十种蓝藻,隶于三科六属,有八种是我国海产蓝藻的新记录,它们是:铜锈微囊藻 Microcystis aeruginosa Kuetzing,小形色球藻 Chroococcus minor ( Kuetzing) Naegeli,湖沼色球藻盐泽变种 C. limneticus Lemm.var. subsalsus Lemm,易变色球藻 C.varius A.Braun,膜状色球藻C. membraninus ( Meneghini) Naegeli,圆胞束球藻 Gomphasphaeria aponina Kuetzing,附钙管鞘藻 Hormathonema epilithicum Ercegovic 和透明拟丝藻 Johannesbaptistia pellucida ( Dickie) Taylor at Drouet。其中透明拟丝藻形态特征独特,这对于蓝藻类的研究,特别是研究从色球藻目进化到丝状蓝藻类的系统演化具有重要价值,早已为藻类学家们所重视。该种也是我国海产蓝藻属的新记录。 迄今为止,藻类学家们一致认为色球藻目是蓝藻门 Cyanophyta 中最原始、最低级的类群,其植物体最简单,大都是单细胞或简单的群体,而且都十分微小,常被肥厚的胶质鞘所包埋,这就使该目蓝藻能适应复杂的自然环境。所以,在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的研究中它已引起许多学者的注意。有关该目海产种类的分类研究,我国仅有少数报道,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