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9 毫秒
1.
考虑温度和密度影响的非饱和黄土土-水特征曲线研究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取扰动黄土进行试验研究,测试得到了不同密度和温度黄土土样的土-水特征曲线。试验资料揭示出:密度变化引起基质吸力的变化非常显著。相对而言,温度变化引起基质吸力的变化不显著。对于一定含水率的土样,温度变化引起的吸力变化值在高含水率时较小,可以忽略不计,而在低含水率时较大;温差越大,吸力变化越大。进一步基于试验资料的分析,得到了考虑密度和温度影响的土-水特征曲线的表达式,并通过计算和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表达式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室内空气中甲醛和苯与温湿度及大气压关系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红宾  赵素利  祁鹏 《岩矿测试》2008,27(2):158-160
采用国家标准分析方法,对室内空气中由装修材料和家居用品释放出的甲醛和苯含量进行了检测。通过对一年内在北京地区采集的1000余个室内空气检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甲醛和苯浓度的超标现象比较普遍,尤其在6~8月份达到全年的最高值。室内空气中甲醛的浓度随相对应环境的温度和湿度的增大而增加,与大气压力的关系变化不明显,其中湿度对室内甲醛释放能力的影响显著;苯的浓度与其相对应环境的温度、湿度及大气压力的关系不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过去1000年气候模拟比较和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星  徐韵 《第四纪研究》2009,29(6):1115-1124
利用中等复杂程度模式MPM­2进行的多情景1000年气候模拟试验和全球海气耦合气候模式ECHO­G进行的1000年长时间积分气候模拟试验结果,分析了过去1000年全球气候变化特征及其与各强迫因子变化的关系,并与部分温度重建资料作了对比,探讨了近千年气候变化的原因和驱动因子。模拟和重建结果均反映出了大约出现在1000~1300年的中世纪暖期、1300~1850年的小冰期和1860年之后的全球升温期。对于1300~1850年的小冰期和1860年之后的升温期,模拟和重建的趋势基本一致,尤其是1670~1710年Maunder太阳黑子最小期时,模拟和重建结果吻合很好。各因子及其组合的强迫试验表明,在不同典型气候时期,强迫因子的作用是不一样的。1000~1300年的中世纪暖期,模拟与重建资料存在一定的位相差异和幅度差异。从整体上来看,模式得出的温度距平值要小于重建温度距平值。在1000年尺度上,太阳辐射、火山活动和温室气体对全球温度变化都有重要意义,但表现的时间不同。在最近百年尺度上,温室气体含量的变化对温度的变化起着相对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非饱和含砂细粒土的气体渗透规律,制备不同含水率和干密度试样进行气体渗透试验,并基于多孔介质渗流理论分析进气压力、孔隙比和饱和度等对气体渗透率的影响规律,总结了非饱和土中渗透率的经验公式。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进气压力的增加,土样气体渗透率测试值逐渐趋于稳定值;含水率较高时,进气压力对土样气体渗透率的影响程度较大;含水率较低时,土样气体渗透率随进气压力增加而变化幅值较小。气体渗透率随土样含水率的增加(或饱和度的增加)呈减小趋势;当含水率低于最优含水率时,气体渗透率变化较小,但当含水率大于最优含水率后,气体渗透率急剧降低;在最优含水率两侧,土样微观结构的差异(絮凝结构和分散结构)是导致气体渗透率发生突变的主要原因;气隙比可有效表征土体孔隙比与饱和度对气体渗透率的影响规律,气体渗透率与气隙比呈良好的幂函数关系,并采用已有文献中试验数据验证了经验公式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压实方式影响路基湿度场演变规律相似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志军 《岩土力学》2013,34(11):3141-3144
探究路基湿度场演变规律是解决路基工程水损害的基础问题之一,为研究路基湿度场受压实方式影响所产生的变化与分布问题,在相似准则推导的基础上构建了4种具备不同压实方式的室内路基相似物理试验模型。通过分析二维入渗方式的降雨试验结果,总结了不同压实方式影响下路床湿度场扰动区扩距、前扰动区湿度分布、湿度梯度和路堤湿度值变化的主要规律,并阐述其作用机制以及提出了相关工程建议。研究结果表明:路床湿度扰动区扩距随着路床压实度的增加呈线性递减;整个湿度扰动区可划分为前、后两个区域,前扰动区湿度分布基本呈线性速降状态,湿度梯度值随着路床压实度的增加呈线性提高;路床压实度对其下的路堤湿度影响效果显著,综合效应表现为路堤湿度随路床压实度增加呈线性递减;工程中严格控制上部路基压实效果对防止下部路基水毁病害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6.
浅层地下水SF6年龄测试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下水年龄是水文地质研究的重要参数,特别是年轻地下水的年龄.论述了安装设计的用于地下水中SF6的测试技术,该技术装置由SF6提取系统和分析测试系统两部分组成,前者由剥离器、硅胶管、冷冻富集陷阱、六通阀、十通阀、高纯氮气钢瓶和载气过滤系统组成,后者由带电子捕获检测器(ECD)的气相色谱仪组成.通过条件实验,该系统测定SF6的标准误差为1.77%,对SF6的最低检测极限为1.0×10-12,测定空气中的SF6只需10 mL气体,测定地下水样时只需1.0 L.研究了地下水SF6年龄的计算程序,计算了石家庄市浅层地下水的年龄.  相似文献   

7.
氡气测量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氡气测量结果地表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土壤壤湿度、测孔中的温度、气候等。一般土壤湿度变化不大时,湿度对测量结果影响不大;当土壤湿度达100%时,即测孔中有水情况下,取样片的吸附能力大大减弱。通过晴天、雨天、雨后实测试验表明,晴天氡气异常比雨天或雨后天气要明显的多。  相似文献   

8.
利用地球系统模式CESM的过去1500年气候模拟试验结果,分析了中世纪暖期和现代暖期中国区域温度和降水变化特征的异同,并对形成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中国的温度变化在中世纪暖期和现代暖期有着显著的区域差异,且年代际变化特征亦不尽相同.现代暖期的温度存在一个明显的年代际突变,这一突变是由温室气体含量的变化引起的,且现代暖期温度变化的空间格局受人为因子影响较大.中世纪暖期温度变化的空间格局主要受太阳辐射变化的影响,其次是土地利用/覆盖和火山活动.中国的降水变化在两个增暖期其时空格局较类似,其主要模态均体现为西部与东部反相,华南与华北反相.影响降水变化空间格局的因子较复杂,各外强迫因子的作用互补.  相似文献   

9.
高俊丽  徐宏飞  曹威  袁川 《岩土力学》2019,40(12):4668-4674
为了进一步研究加肋土工膜拉拔试验作用机制,通过室内拉拔试验和粒子图像测速(PIV)分析,研究不同工况下(加肋高度和温度)加肋土工膜与砂土界面的力学性质以及衬垫系统内部颗粒的位移场和速度场分布。拉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加肋高度和温度对界面的稳定性有着深刻的影响,极限拉拔阻力随着加肋高度的增加和温度的降低而增大。通过细观分析得出加肋土工膜和砂土界面附近砂土会形成间接影响区。影响区内部的砂土位移和速度比周围砂土颗粒位移和速度大,这是因为肋块在拉拔过程中挤压其左侧的颗粒或带动其整体移动。并且肋块之间的影响区会相互影响扩散,因此对砂土颗粒形成加固作用。试验结果和PIV分析表明,温度和加肋高度对间接影响区有着显著的影响,从而对加肋土工膜与砂土界面的整体稳定性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分级循环荷载作用下冻土动应变幅值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低温动三轴试验,采用分级加载方式逐级施加动荷载,对不同加载频率、围压和负温条件下青藏冻结黏土和兰州黄土的动应变幅值变化特征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同一级荷载作用下,动应变幅值随振次的增加基本不变,可以采用平均值来反映各级加载下的动应变幅值;不同加载频率、围压和温度条件下,动应变幅值随动应力幅值的变化规律相同,即随着动应力幅值的增加,动应变幅值逐渐增大;动应变幅值随加载频率的增加而减小,但减小的速率逐渐降低,动应变幅值最终趋于一稳定值,对于青藏黏土和兰州黄土,该稳定值均随加载级数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围压的增加,青藏黏土的动应变幅值变化不大,而兰州黄土的动应变幅值呈逐渐减小的趋势;动应变幅值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动应力幅值对动应变幅值的影响最大,动荷载振动频率的影响次之,温度的影响第三,围压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1.
我国煤储层煤层气解吸特征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通过大量煤层气勘探井试验测试,对我国各时代不同煤级煤在储层温度和常压条件下气体解吸试验结果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解吸过程中气体析出的变化规律及煤层气解吸参数的变化态势,探讨了我国煤层气解吸特征的变化,为煤层气采收率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边坡稳定性温度效应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气候变化引起环境温度改变,岩土体的性质随之产生相应变化。文章分析了温度对边坡稳定性产生的影响,于不同 温度状况下开展粘性土直剪试验,探究粘聚力及内摩擦角随温度变化的特征。进一步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 结合实测地温 数据模拟边坡温度场演变过程,基于试验结果将温度场推导出粘聚力场,利用瑞典条分法结合粘聚力分布特征求得边坡安 全系数。通过一系列室内试验发现,下蜀土粘聚力受温度影响变化规律较为明显;土体含水量和密度不同使土体随温度升 高相应的产生热软化或热固结现象。通过ANSYS 模拟南京城郊边坡夏季高温期间温度场的演变,推算出了边坡安全系数的 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对于高含水量的土体,在夏季高温环境下边坡稳定性降低,而城区温度更高相应边坡的安全系数通 常更低,高温对边坡稳定性具有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河流域干旱区棉田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志敏  赵成义 《冰川冻土》2012,34(1):169-176
利用阿克苏绿洲农田试验站连续测定的棉田土壤呼吸值及同步测定的土壤温度与湿度数据, 构建通用的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模型. 结合构建的模型, 对5个常用的土壤呼吸温度模型所模拟的研究区的土壤呼吸变化的温度敏感性进行评析. 结果表明: Arrhenius模型能较好的预测研究区的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的变化; 研究区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随温度的升高呈下降的趋势. 两类试验样地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这可能与两类试验样地土壤呼吸组分的差异有关, 这是以后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在1.0GPa,室温-1200℃条件下,测量了新疆库地地区斜长角闪岩的纵波速度(Vp)和品质因子(Q值),得出在1.0GPa恒压下,Vp和Q值随温度和深度的变化关系。结果显示,Vp和Q值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观察实验样品并结合Vp和Q值与熔体含量的关系,发现部分熔融是影响Vp和Q值变化的主要因素。依据实验结果,并结合区域上压力梯度和温度梯度资料计算了Vp和Q值随深度的变化。结果表明Vp和Q值先随深度的增加而缓慢增大,在32km左右开始突然减小,表明开始出现低速层。结合温度和熔体含量的关系得出,低速层的出现可能是部分熔融的结果。塔里木及周边地区的地震测深以及地震反演的结果也显示,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地壳内部32—44km的范围内存在低速层,同时高温高压的实验结果与阿拉木图地区的Vp值相当一致,可以推测塔里木西南缘下地壳的岩石成分中含有斜长角闪岩。  相似文献   

15.
探空仪湿度测量误差研究现状及其对云识别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探空湿度观测是获取湿度资料的重要手段,探空仪湿度传感器的性能会直接影响湿度的测量结果并对基于探空湿度资料识别的云层准确性造成影响。为更好地了解目前国内外探空仪湿度测量的准确性,回顾了大量国内外研究成果,简要介绍了国内外探空仪的类型及湿度传感器性能,归纳了探空仪湿度测量误差并探讨了湿度测量误差对云识别的影响。分析发现,探空仪湿度测量误差来源多样,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般而言,在对流层低层温度较高的条件下,湿度测量的结果较为准确,云层识别较为可靠;但湿度传感器在低温条件下响应时间变长、灵敏度下降,导致云底的识别准确性要高于云顶,而识别的中、高云偏少;而高湿条件下,测湿元件易被沾湿,导致湿度异常偏高,从而使得识别的云层偏厚;探空仪普遍存在湿度异常偏低的情况,尤其是湿度较高的测站,从而导致云层漏判。  相似文献   

16.
氧化条件对样品有机碳同位素测定的影响因素讨论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有机碳同位素在全球变化、古气候和古环境恢复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人。有机碳同位素分析的基本原理是在高温下过量的氧气中将样品有机物氧化为CO2,通过分离纯化得到纯净的CO2气体送人质谱测定其护δ13C值。 在已发表文章中,对于有机碳同位素的研究,人们所采用的氧化温度和氧化时间都有很大差异,但很少系统地研究有机碳同位素分析氧化条件对样品有机碳同位素测定结果的影响。为了解不同的氧化条件是否会造成样品的有机碳同位素分馏,以及不同氧化条件对样品有机碳同位素测定结果的影响程度,笔者采用封管法,选取了不同类型的样品(有机碳标准、植物、表土、黄土以及红粘土等),采用不同的氧化温度:500℃,550℃,650℃,750℃,850℃,900℃以及950℃等,恒温2.5 h,然后炉冷至室温。 实验结果表明:氧化温度为850℃,恒温时间为2.5 h,对于有机碳标准、植物、表土和较年轻的黄土样品,足以确保样品有机质氧化充分,δ13C值达到稳定,不会产生同位素分馏。 但对于深层黄土和红粘土样品,氧化温度为850℃,恒温时间为2.5 h,其δ13C值不能达到一个稳定值,仍有偏正趋势。这可能是由于深层样品成岩化作用强,样品中含有一些含碳的矿物包裹体,随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才逐渐分解,释放出气体。对于深层黄土和红粘土样品,采用850℃甚至更高的氧化温度其δ13C值仍未达到稳定,合适的氧化温度需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  相似文献   

17.
黄土的湿陷性及其与湿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原始湿度对黄土湿陷性影响的概念似乎早已有了,即湿度大的黄土湿陷性小或没有湿陷性。至于湿度变化对黄土抗压强度及湿陷量的直接影响在捷尼索夫的著作[4]中也曾论及,但是第一次明确的提出湿度与黄土的湿陷性有着规律关系的一般概念还是张宗祜工程师的文章[1],他是在研究黄土地区建筑运河的工程地质条件时  相似文献   

18.
恒压喷灌系统调压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调压罐容积、调压罐内气体状态变化指数、管网阻力及田间综合阻力等对调压特征值的影响,分析表明调压罐容积及气体状态变化指数的大小均影响系统压力变化周期,而对系统的压力变幅值影响较小;输水管网阻力的大小既影响系统的压力变化周期,也影响系统的压力变幅值;田间综合阻力系数的大小影响系统的压力动态变化过程,存在最小运行周期。  相似文献   

19.
对15组粘土分别进行分级剪与连续剪试验,分析、对比、统计检验试验数据得出,两种方法所得的抗剪强度参数C、及C′、′无显著差异,而连续剪所得的C值与分级剪所得的C′值有一定的差别。只有通过对连续剪所得的C值进行适当修正,粘土的固结不排水连续剪切试验结果才更加接近分级剪切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20.
基于瑞利分馏模式的水体蒸发线斜率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瑞利分馏模式是研究水体蒸发同位素变化规律的重要方法。分析了瑞利分馏中分馏系数的影响因子,基于瑞利分馏模式推导了自由水体蒸发线斜率理论方程。分析了湿度和温度因子对于蒸发线斜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蒸发线斜率随着湿度的增加而减少;在湿度不变的情况下斜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利用黄河中游地区的湿度和温度气象因子,基于该斜率模型模拟了黄河中游地区地表水体蒸发线斜率,并进行了实例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