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李爱贞  张雪芹 《气象》1996,22(7):17-20
作者根据《山东省历代自然灾害志》的记载,应用Foxpro提供的软件,建立了莱州湾地区500年来旱涝灾害的汉字库,并通过一系列转换,将其转为数字库;将旱涝灾情的文字记我转换为区域旱涝指数,并与现代降水资料相对接,建立了1470-1990年共521年的历年逐季旱涝灾害指数序列,为分析该地区旱涝灾害发生规律和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李爱贞  张雪芹 《气象》1996,22(7):17-20
作者根据《山东省历代自然灾害志》的记载应用Foxpro提供的软件,建立了莱州湾地区500年来旱涝灾害的汉字库,并通过一系列转换,将其转为数字库;将旱涝灾情的文字记载转换为区域旱捞指数,并与现代降水资料相对接,建立了1470-1990年共521年的历年逐旱涝灾害指数为序列,为分析该地区旱涝灾害发生规律和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利用湘西州境内8个气象观测站1958—2005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单站逐日统计方法,得出湘西州洪涝灾害发展呈周期性变化、强度趋大;旱灾强度趋轻、但出现范围和频率增大的规律,总结出湘西州旱涝灾害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在空间上具有地域性的特点。针对旱涝灾害成因,提出旱涝灾害的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4.
吕红梅 《山东气象》1996,16(3):25-27
利用1978-1993年历年来全省各地旱涝面积的资料,采用受灾面积占实有耕地面积的百分比和灾害出现的年数两项指标,分析得出了全省各地旱涝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并对这些特点的成因进行了简要分析,较客观地反映了各地抵御旱涝灾害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史料和实测降水资料重建的金华地区500余年旱涝等级序列,研究了旱涝灾害发生演变规律,初步揭示了旱涝变化的阶段性、周期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根据1951~1995年我国336个站逐句降水量资料,采用服从皮尔逊巨型分布的旱涝Z指数,分析了40多年来我国夏季风活跃期的旱涝事实,并对旱涝灾害的影响进行了评述。得结论:我国夏季风影响,3个大区以上的大范围旱涝灾害平均3~4年一遇,大旱频次呈增加趋势,干旱化趋势导致作物受旱面积增加,水资源总量减少。  相似文献   

7.
近50年四川地区旱涝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61-2007年四川地区123个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采用Z指数作为旱涝等级划分标准,分析了四川地区旱涝出现的频率,采用EOF、REOF分析、趋势分析、滑动t检验以及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四川地区旱涝灾害发生、发展的空间演变特征及时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该地区旱涝事件的空间分布可...  相似文献   

8.
气候异常所形成的旱涝灾害,对农业及其它国民经济影响很大。为了适应农业现代化,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制定几年以至十几年发展规划的需要,我们根据全国在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进行的五百年旱涝会战成果,陕西省自然灾害史料,陕西近代降水资料及府谷、黄陵、太白树木年轮资料,从时间、空间方面分析了陕西旱涝变化规律、特点、季节分配、地区分布、旱涝周期、典型旱涝年以及旱涝与太阳黑子、旱涝与树木年轮的关系。最后作出超长期气候顶报,提供给农业、水电、国防、科研等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9.
张清 《山东气象》1997,17(1):43-45
根据1951-1995年我国336个站逐旬降水量资料,采用服从皮尔逊Ⅲ型分布的旱涝Z指数,分析了40多年来我国的旱涝事实,并对旱涝灾害的影响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0.
旱涝灾害历来是辽宁省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旱涝的发生与降水量的多少关系非常密切。本文应用逐步回归分析和连续功率谱分析方法对全省部分地区近80年的降水序列和近200年的旱涝资料进行研究,探讨其发生周期规律。  相似文献   

11.
1961-2008年新疆地区旱涝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新疆地区53个气象站1961-2008年降水和温度资料,采用降水温度均一化指标确定各站旱涝等级,然后借助各站降水温度均一化指标和每年干旱站比例、洪涝站比例及旱涝站比例变化趋势,分析了新疆地区旱涝灾害的时间分布特征.同时通过各站48年间的降水温度均一化指标线性变化趋势值、干旱频率、洪涝频率及旱涝频率和相应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2.
ENSO事件与河南旱涝年型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河南省1951~1998年旱涝灾害影响资料,划分了旱涝灾害年型,并分析了ENSO事件与河南旱涝年型的关系:在厄尔尼诺当年、次年及反厄尔尼诺年,干旱年成灾面积大于67万公顷的大旱年占旱年总数的61%,涝年成灾面积大于67万公顷的大涝年占涝年总数的65%;厄尔尼诺年旱年频率大于涝年频率,反厄尔尼诺年旱、涝年频率相当;弱、最弱及最强的厄尔尼诺开始年涝灾影响为主,中等及偏强厄尔尼诺开始年以旱灾为主;厄尔尼诺开始年与次年旱涝影响趋势相一致的频率达92%。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近534年旱涝发生规律及突变分析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沈锦花  胡波 《气象》2005,31(10):76-79
采用1470~1979年五百年旱涝史资料,选取杭州、宁波、金华和温州旱涝等级资料,并把旱涝等级资料延伸到2003年。用小波分析、t-检验、低通滤波等方法,对浙江近534年旱涝灾害发生的规律、周期性、阶段性和突变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浙江中等强度的洪涝或干旱平均每3~4年发生一次,大涝或大旱平均每10年一遇;浙江旱涝在不同的时间尺度和层次上30年、50年、70~80年周期振荡最显著,其次为10~20年左右周期振荡;旱涝呈现出3个上升阶段以旱为主和3个下降阶段以涝为主的阶段性气候变化特征;突变分析发现浙江旱涝交替出现3处显著的突变,主要出现在1636、1708、1963年附近,呈现出少雨期-多雨期-少雨期的气候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14.
华北平原南部地区(36—38°N、115—120°E,下同)地势平坦、热量丰富、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是我国粮棉,特别是棉花的主要产地。但是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旱涝灾害频繁,影响农业生产。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因为海水温度异常,引起大气环流异常,因而造成大范围的旱涝灾害。本文主要统计分析了历史上厄尔尼诺年华北平原南部夏季旱涝和降水的特点,得到厄尔尼诺年的当年和次年预报华北平原南部夏季旱涝的依据。华北平原南部取德州、聊城、滨州、济南四站资料为代表。  相似文献   

15.
旱涝灾害对农业产量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Z指数和区域旱涝指数作为旱涝指标,探讨了旱涝灾害对农业产量的影响及旱涝成灾面积与年降水量、区域旱涝指数的关系,并提出了旱涝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1501-1994年的灾害资料,总结归纳出云南旱涝季节特性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7.
    
达州市地处四川省东北部的盆周地区 ,属地理脆弱地带 ,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由于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影响 ,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且时空分布不均 ,因此 ,旱涝灾害表现更加突出。其中 ,以伏旱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 ,以洪涝灾害对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影响危害最大 ,两灾造成的粮食和经济损失 ,占气象灾害损失的 70 %以上 ,旱涝灾害严重地制约着达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灾减灾规划 (1 998~ 2 0 1 0年》和《达州市减灾规划 (2 0 0 1~ 2 0 1 0年 )》精神 ,结合未来气候发展趋势 ,达州市气象局…  相似文献   

18.
进入21世纪后贵州地区降水极端事件频发,旱涝灾害不仅对农业生产、农民收入造成了严重影响,而且对旱涝的监测评判也成为气象服务中的难题。该文以贵州省阳河下游地区的岑巩县为例,基于区域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开展旱涝监测判定方法研究,建立了旱涝监测判定方程和指标,并计算了岑巩县气象站1971—2013年共43 a夏季逐侯旱涝指数和岑巩县11个乡镇2013年夏季逐侯旱涝指数。结果表明:1基于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观测资料构建的区域夏季旱涝指数能较好地反映岑巩夏季旱涝变化,作为贵州特殊地形下的夏季旱涝监测判定指标是比较合理的;2岑巩县夏季旱涝有明显的侯际变化特征,并且旱涝的侯际变化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季节性北跳和西风槽活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枣庄市旱涝灾害的灰色系统预测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58—2004年枣庄市降水资料,分析近47年枣庄市降水量和旱涝灾害变化特征,发现,年降水量在一段时期内具有明显的减少趋势。采用灰色预测系统GM(1,1)模型建立枣庄市旱涝预测模型,并对未来旱涝年份进行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60—2019年黄淮海地区186个气象站逐日气象数据,结合春花生发育期数据,采用标准化降水作物需水指数将旱涝灾害分为7个等级,分析春花生旱涝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以旱涝灾害发生的强度和频率构建春花生旱涝灾害危险性指数,开展黄淮海地区春花生旱涝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表明:黄河流域西北部和中部、淮河流域东北部以及海河流域北部是干旱灾害高发区;涝害高发区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淮河流域北部和南部地区以及海河流域东部,以中度涝害为主。春花生干旱灾害高危险性地区零散分布,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西北部;而涝害中、高危险性地区多分布于黄河流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