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母亲的心思     
前几天,我和母亲一起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母亲突然轻轻地说:“孩子,咱赶明儿把那几亩地要回来,听说现在种地可划算了。”我随即接道:“你身体又不好,还有两个孙子牵累着,咋回老家种地,况且咱又不缺口粮。”母亲不再言语,而我则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之中。  相似文献   

2.
母亲的心事     
前几天,我和母亲一起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母亲突然轻轻地说:“孩子,咱赶明儿把那几亩地要回来,听说现在种地可划算了。”我随即接道:“你身体又不好,还有两个孙子牵累着,咋回老家种地,况且咱又不缺口粮。”母亲不再言语,而我则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之中。 印象中母亲大部分时间是在地里,好像总有干不完的活,可即使是这样,母亲也常常为一家人的吃饭发愁。老家人均地少,产量又不高,麦子没熟时就已借人家几袋粮食,整日里盼着有个好收成,等到颗粒归仓后又要还人家一部分,来年又要借粮,那时我经常和母亲闹着要吃白面馍,母亲总是无奈地叹气。 母亲…  相似文献   

3.
父爱如山     
一天早上,门铃响了.我开门一看,是父亲从乡下来了.他提着一个编织袋进来,说:"这是你小时候喜欢吃的红薯."我沏一杯热茶端给父亲,他的满头白发一下映入我的眼帘.我在城里工作,有半年没有回到乡下看望父母了,父亲的头发怎么白得这么快呢?在我的记忆里,父亲的头发乌黑发亮,相貌堂堂,村里的一些妇女常对我母亲说:"你嫁了一位好老公."父亲性格温和,他疼爱母亲,更疼爱我们.  相似文献   

4.
娘,咱回家     
正多苦多难的母亲走了,终年87岁。当大姐凌晨4时突然打来电话,说娘有些发烧时,我迷迷糊糊地说:"先让她吃点药喝点水,前天刚出院,不会有事的。"早上7点时,二姐又打来电话急切地说:"弟弟你快回来吧,咱娘恐怕不行了,喂药都不张嘴了。"这个时候,我才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  相似文献   

5.
人都说晚上登华山最好。于是,美好的夏夜,我带着母亲,经鱼石,五里关,到石门,药王庙,到毛女洞,到云门。从青柯萍至白衣洞,再到回心石。我担心母亲的身体,说,回心石的意思是,现在回头还不迟。母亲说,既然已到华山脚下,不登我将一生遗憾,走吧!  相似文献   

6.
中午下班前,办公桌上的电话突然响起,是同学吴明打来的,他要去富南县,中午赶不到了,半路上想起了我,说同学很长时间没见了,怪想的,在一起聚聚,嘱咐我,千万别找县领导坐陪,只是吃顿饭就走,还说越简单越好。  相似文献   

7.
远方的电话     
正父亲是前年去世的。父亲走后,母亲一个人单独生活。她既不愿意来城里跟我过,也不愿跟乡下的弟弟一个锅里搅稀稠。但我看得出来,母亲还是挺孤寂的。她还没有从父亲离开的阴影里走出来,最明显的表现是不愿在家呆,吃罢饭就出门,村东村西跑,专挑老人扎堆的地方去。可是她到哪里都是坐不住,呆不长时间就往其他地方去。看到母亲这样,尤其看到她日渐消瘦的面容,我的心里很难受。每到星期天,我就往乡下跑,去看望母亲。母亲总是追问我:"方方谈女朋友了没有?我今年七十多了,  相似文献   

8.
远方的电话     
<正>父亲是前年去世的。父亲走后,母亲一个人单独生活。她既不愿意来城里跟我过,也不愿跟乡下的弟弟一个锅里搅稀稠。但我看得出来,母亲还是挺孤寂的。她还没有从父亲离开的阴影里走出来,最明显的表现是不愿在家呆,吃罢饭就出门,村东村西跑,专挑老人扎堆的地方去。可是她到哪里都是坐不住,呆不长时间就往其他地方去。看到母亲这样,尤其看到她日渐消瘦的面容,我的心里很难受。每到星期天,我就往乡下跑,去看望母亲。母亲总是追问我:"方方谈女朋友了没有?我今年七十多了,  相似文献   

9.
<正>大年三十那天,中午刚吃完饺子,母亲便开始张罗年夜饭。这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大人在聊天,小孩在嬉闹,唯独三哥还没有回来。母亲边忙活边念叨:“你三哥的电话怎么打不通了?甭管到哪儿,总得给个信儿啊!”我说:“娘,你放心,三哥常年出门在外,不会有事的。”母亲说:“你不知道,辛辛苦苦干了活,老板没给他发工资,他  相似文献   

10.
正说起我的读书情缘,还得从一段趣闻说起。听父亲说,在我周岁那天,母亲在桌子上摆了书、笔和玩具等让我挑选,我摇摇晃晃走向书,一把抓起便翻了起来,家人看见都笑了。然而,我真正与书结下不解之缘是在10岁那年。那个时候父亲在镇上的供销合作社工作,我们兄妹和母亲住在乡下。那年暑假,父亲带着我到他的单位去玩,父亲上班的对面有一个书店,那个时候的书店都有个柜台,  相似文献   

11.
<正>三月的一个傍晚,我有事回老家。刚到门口,就看到母亲一手拎着只小板凳,一手牵着小侄子正准备出去。"小姨,你来得正好,快和我们一块儿去村口看戏去吧。"不待我开口问询,小侄子上前一把拉住我就向外走。"看戏?看什么戏?"我下意识地以为是村里某家吵架呢。"这不,咱村宝桐家添了个儿子么,请了个戏班子来唱戏。唱了一天了,今儿晚是最后一场,人明儿就走了。你小时候不是特爱看吗?跟着一块儿去瞧瞧吧。"母亲看着我疑  相似文献   

12.
<正>因工作忙,不能经常回家,我便给母亲买了一部老年机。可母亲不会打,只会接,于是,每天晚上给母亲打电话成了我的必修课。前几天,我给母亲打电话,问她在干啥。母亲说:“在你婶婶家,她女儿给她买了个小音响,这几天,我们都在她家锻炼身体呢。那个小音响不但能放音乐,领着我们拍打做操,而且还能放戏曲,好几个人都跟着唱。”语气里满是羡慕。  相似文献   

13.
师恩难忘     
正那年中招考试前夕,母亲不幸患病,要到洛阳做手术。眼看我要考试,母亲放心不下,便执意不去。看着被病痛折磨的母亲,我故作坚强地说:"妈,女儿已经长大了,您放心去看病吧!"我的考场在七八里外的镇中学。为了赶时间,我找出父亲的自行车。那是一辆黑色的二八加重自行车,又高又大,中间还有一道高高的横梁。身材瘦小的我艰难地跨上车座,紧握着宽大的车把,费了九牛二  相似文献   

14.
<正>说起我的读书情缘,还得从一段趣闻说起。听父亲说,在我周岁那天,母亲在桌子上摆了书、笔和玩具等让我挑选,我摇摇晃晃走向书,一把抓起便翻了起来,家人看见都笑了。然而,我真正与书结下不解之缘是在10岁那年。那个时候父亲在镇上的供销合作社工作,我们兄妹和母亲住在乡下。那年暑假,父亲带着我到他的单位去玩,父亲上班的对面有一个书店,那个时候的书店都有个柜台,  相似文献   

15.
母亲的守望     
正夜幕下,我拖着疲惫的身体,走进单位的餐厅。吃饭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聊得十分尽兴。突然,同事小李说道:"明天就是母亲节,待会儿得给我妈打个电话。"听他说完,我突然想起我的母亲。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有着农村人特有的质朴和善良。母亲从小对我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自己省吃俭用送我到县城读书。每到我周末返校时,母亲便会站在村口  相似文献   

16.
过年     
正不知不觉,又到了新年。在我的记忆里,儿时常盼着过年,能穿新衣,有好吃的,还有鞭炮放,父母还给压岁钱。在今天看来,那时过年所盼望的,已不叫奢侈。可在过去艰苦的岁月里,小孩过年奢望最基本的物质满足,也是一种快乐和幸福。快乐蕴在除夕帮父亲挂灯笼、贴春联、放鞭炮的喜庆里,幸福蓄在母亲在屋内升起一盆旺旺的炉火里。一碗碗热腾腾的饺子,温暖着全家人的心,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吃年夜饭,是家家户户最热闹的时候。年夜饭有对逝去岁月的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临近的新年期望的美好。丰盛的菜肴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吃着团圆饭,心中充满欢乐和喜悦。  相似文献   

17.
过年     
<正>不知不觉,又到了新年。在我的记忆里,儿时常盼着过年,能穿新衣,有好吃的,还有鞭炮放,父母还给压岁钱。在今天看来,那时过年所盼望的,已不叫奢侈。可在过去艰苦的岁月里,小孩过年奢望最基本的物质满足,也是一种快乐和幸福。快乐蕴在除夕帮父亲挂灯笼、贴春联、放鞭炮的喜庆里,幸福蓄在母亲在屋内升起一盆旺旺的炉火里。一碗碗热腾腾的饺子,温暖着全家人的心,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吃年夜饭,是家家户户最热闹的时候。年夜饭有对逝去岁月的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临近的新年期望的美好。丰盛的菜肴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吃着团圆饭,心中充满欢乐和喜悦。  相似文献   

18.
<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一天,父亲喜滋滋地回来,还带着满身的酒气,母亲刚想发怒,父亲却从怀里掏出一个红本本,得意地给母亲看,母亲看过后笑得合不拢嘴。是什么让父亲这么得意、让母亲这么开心呢?这个本本到底有什么作用?我很好奇,于是凑上前去看个究竟,就看见了那个小小的红本上,印着三个大字:党员证。我问父亲:"这党员证有啥用?"父亲告诉我:"党员证作用可大了,它说明爸是有组织的人,是我入党的证据。今天,我可是在党旗前宣过誓  相似文献   

19.
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一天,父亲喜滋滋地回来,还带着满身的酒气,母亲刚想发怒,父亲却从怀里掏出一个红本本,得意地给母亲看,母亲看过后笑得合不拢嘴。是什么让父亲这么得意、让母亲这么开心呢?这个本本到底有什么作用?我很好奇,于是凑上前去看个究竟,就看见了那个小小的红本上,印着三个大字:党员证。我问父亲:"这党员证有啥用?"父亲告诉我:"党员证作用可大了,它说明爸是有组织的人,是我入党的证据。今天,我可是在党旗前宣过誓  相似文献   

20.
压岁钱     
腊月二十七,公鸡叫过四遍,奶奶往还在被窝里的娃仔手中塞上一个热乎的煮鸡蛋,趴在他的耳朵上说:“娃仔,跟爷爷到集市上卖煤去。等挣钱回来买鞭炮,再给你两毛压岁钱。快,爷爷等你呢!”好哩!娃仔一骨碌跳起来,接过奶奶递来的温湿毛巾擦把脸,吃过奶奶烙的红薯面油馍,又喝下一大碗红薯汤,便和爷爷一起拉着满满一人力车、千多斤的煤块,向十里外的集市上奔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